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六年級說課稿的範文

說課稿1.66W

1、《山中訪友》說課

六年級說課稿的範文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李漢榮,這是一篇構思新奇、想象力豐富、充滿童心的寫景抒情散文。描繪的是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好友”,並且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新課標提出,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注重“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本組課文的主題是”感受大自然”。因而,透過語言的品讀,學習表達方式,並感受到其中深切的情感,自然而然產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品詞賞句、感悟文字情感的能力,但對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聯想等能力,還比較欠缺。且現在的孩子與大自然接觸少,生活經驗有限,感知、理解並體會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內涵具有一定的難度,對寫景類文章大多不能有較深的感知。幸而,對於大自然他們有強烈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和學情特點,結合課標要求,我將教學目標定爲: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積累好詞佳句;

3、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情感表達方式,感受山中景象的美好,體會作者情感,併產生對自然的嚮往、喜愛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作者對“山中好友”的深厚情誼。

難點:品味優美語段,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

(五)課時分配(二課時)

第一課時:字詞疏通;讀通課文,理清課文思路,初步感受情感。

第二課時:品讀語段,感受山中美景,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爲了充分啓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將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啓發誘導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等。

學生則主要採用勾畫圈點、合作學習、自讀自悟的方式,自由感知文字。

三、說教學流程(第一課時)

(一)詩句互對,激發興趣

課前,師生互對關於“山”的古詩詞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同時出示山景圖,讓學生欣賞,並說說自己對山中景色的感受。

【由已學古詩句互對匯入,並出示圖片能給他們直接欣賞的機會,調動學習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接着讓學生自由抒發自己的情感,進行情感和語言的交流,爲課文的學習奠定初步的情感基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讀文時,提出要求,明確任務。)

1. 自由讀文,藉助多媒體、聯繫生活、語段,小組間疏通字詞、語句。其中“和、冠、

禪”字是多音字,要着重講解,讓學生學習辨析。

【高年級學生雖然已經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但是對於多音字還會在使用中出現問題,因而要不斷提醒,教給他們辨析方法。】

2. 同桌交流讀文後對山中景象的印象,並畫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同桌合作,互相啓發,互補不足。】

(三)再讀課文,初感情誼

1、自讀課文,小組討論:“作者明明是去山中賞景,爲什麼說是山中訪友呢?他爲什麼把山中的景物當做是自己的朋友?”

2、小組交流、說話練習:說說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朋友”?並簡要闡述理由。

【初步感受“我”和大自然景物之間相互交融的情誼,並自由抒發自己的喜愛之情。】

(四)讀思結合,深悟情誼

“我”和山中的好友間的情誼究竟有多深呢?我們一起去品味品味。

1、感悟“我”與橋的情誼

(1)自讀課文,思考“我”與古橋是怎樣交流的,“我”在向他訴說些什麼?

(2)着重理解“德高望重”。

(3)學習表達方式,體會以第二人稱抒情的好處,引到第5自然段,體會情感。

2、品讀第5自然段,感受語言的表達方式在抒情上的作用,體會“我”與好友的情誼。

【把表達方式相近的語段放在一起比較、品味,有助於理解,進一步感悟。】

(五)朗讀結課,鋪墊情感

最後,讓學生以朗讀詩歌的方式誦讀3、5自然段,昇華情感,爲下文的學習做好情感的鋪墊。

(六)作業佈置,積累語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摘錄文中優美語句,並試着仿寫。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1、山中訪友

古橋 德高望重的老人

樹林

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

友 落花、落葉、石頭

雷陣雨

吠犬、歸鳥

2、《山雨》說課稿

一、說教材

《山雨》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作者趙麗宏。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抒情,作者用如詩的文字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令人神往。課文中處處洋溢着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後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跟着山風、雲霧悄悄地來了,接着描繪了山雨來時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再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後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餘音繚繞、回味無窮的餘韻。整篇文章首尾呼應,抒發了作者對山林雨景的讚美之情。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鮮明,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學習此類課文時也樂於朗讀。

二、說目標

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以及大綱中對於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透過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雨聲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教具準備:山雨課件。

四、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透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透過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想像如詩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然後利用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如:想像讀、男女分讀、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一是充分的激發了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二是透過反覆的朗讀,在讀中悟情,讀中感受,透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爲學生構建了“初讀感知,默讀體會,品讀回味,入情入境”的課堂教學模式。六年級學生已經有五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是一篇閱讀課文,適合於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對本課的教學,我從“悟”字出發,以讀爲本,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提倡個性化的閱讀。同時,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能增強合作意識,又可以增進學生的情感溝通。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我設計了“三讀”教學,讀中悟情的課堂教學模式。“三讀”: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品讀課文,回味昇華。

(一)片段欣賞,激趣匯入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時,我先採用片段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先欣賞一段課文中的句子,匯入課文。我設計這種匯入方式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課文的熱情,激發他們對課文閱讀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匯入課文後,接着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引導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全文。(這是一篇如詩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山中雨景圖,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首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儘量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注意讀準字音。2、邊讀邊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子。3、交流: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自主閱讀中思考,在自主閱讀中理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透過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默讀課文,深入體會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深入體會課文蘊含的情感。我認爲採用的默讀的方式更利於學生專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新課標(5—6年級階段)中也對默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我讓學生們採用默讀的方式再讀全文,並分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完成自學提示。我會先讓學生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再透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作者是怎麼樣將山雨的美表現出來的吧!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根據自己剛剛所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老師出示的自學提示,分小組合作,自學課文。)

(四)品讀課文,回味昇華

學生經過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理清課文的順序體會文章思想之後,對課文的內容和蘊含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接着,透過品讀課文,學習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進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讓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溝通,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進一步昇華學生熱愛山雨的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品讀要求練習朗讀 1、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試着有感情的朗讀。

2、美讀展示。鼓勵學生讀出個人的感受體驗。3、閱讀感受交流。能聯繫上下文,融入自己的體驗,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品味優美抒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多樣的讀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讀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透過小組讀的形式,感受雨實實在在由遠而近的'聲音)

(2)“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像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幻想的色彩。”

(這是作者由雨聲而產生的聯想,寫出了山雨聲音的神奇、美妙,給人無限的遐想。因此我採用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的方式來讀,然後說說自己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感受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的透明。”

(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讓學生透過對“融化”“耀眼”“透明”這幾個詞的理解的基礎上來感受文中所表達的意境,然後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4)“丁—東—丁—東”

(這是山雨的餘韻,首先透過讓學生理解“餘韻”一詞,感受山雨後山林中餘音繚繞之美。然後讓學生用開火車的方式來讀這一句。)

接着,在學生的情感充分被調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表達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表達自己對山雨的喜愛。可以用文字,可以透過朗讀課文,也可以畫畫,甚至是唱歌、跳舞。

這個環節抓住了學生對文章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體驗文中的情景與作者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五)拓展文字,走向生活

最後,回顧在《華山的魅力》一課中所學的一句話“生活中處處都充滿着美,只要你去發現。”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你細心觀察、體會。讓我們做一個善於發現美的孩子吧!接着課件出示課外作業:1、寫一篇讚美自然景觀的習作。2、蒐集並閱讀描寫雨景的文章。

課程標準要求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現實,因爲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真正實現“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標。因而我設計了“拓展文字,走向生活”這一環節。拓展課程時空,讓學習不再侷限於一堂課所學的內容,課後再次讓學生走入閱讀、表達中去,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閱讀實踐緊密聯繫起來,課內與課外互爲補充。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靈活運用課文所學的知識的能力。又能讓語文更加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