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關於《衚衕文化》的說課稿範文

說課稿1.99W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衚衕文化》的說課稿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衚衕文化》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衚衕文化》。下面我主要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處理、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一課的基本構思。

一、教學理念

兩到三年的職專語文課,並不能解決學生的所有語文問題,加之語文教學中學生存在的最大問題:缺乏好的學習習慣,懶於思考。所以我一直認爲職專語文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習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瞭解語文學科的思維方式上。在具體上課的過程中,儘可能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引導他們留心社會和生活現象,進而加強課堂與生活的聯繫,賦予一節課現代氣息。

本着這樣的教學理念,我在準備《衚衕文化》這一課時,依然會側重於對學生在思維上的啓迪,情感上的薰陶,和對現實生活的關注。

二、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我國當代散文家汪曾祺先生爲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比較精緻的文藝小品文。對這樣一篇現代文的教學,我按照自己的理念將它定位爲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材料。

爲此,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並概括北京胡同及其衚衕文化的特點,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沒落流露出的感情,並藉以培養學生篩選與概括資訊的能力;

【這一目標輔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聯繫現實、思考現實的意識,引導他們正確看待以衚衕文化爲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

【這一目標是對我的教學理念的實踐:意在關注現實的基礎上給學生思維上的啓發和情感上的啓迪。這一目標是本科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爲了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在教學中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和習慣。

第一步,是課前要做好預習,佈置學生解決字詞基礎知識;

第二步,在上課過程中,依然堅持“學生活動爲主,教師引導總結爲輔”的原則。

具體來說,高中生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具備一項基本的能力——概括要點和提煉資訊。《衚衕文化》這課中心雖然比較含蓄,但是每個自然段的中心意思非常清晰明確,所以,在課文分析的環節中,主要採用學生自讀、分組討論,教師加以點撥的方式完成。然後透過實戰練習給學生從學法上加以指導:總結如何概括要點和資訊。完成本課的教學重點。

其次,我一直覺得語文課比起其他的學科更容易培養一個人的個性、靈性、悟性。而且授課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感興趣的、容易接受的往往都是離自己比較近的。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心理,加之這篇文章本身具備豐富的生活文化內涵,所以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究性學習。在分析文章的末尾“衚衕文化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終將消失”這樣的預言時,我想透過進一步的追問來提示引導學生:在我們本地有沒有類似的建築受到商品經濟發展的衝擊?再大一點,現代社會裏有哪些傳統文化受到了經濟發展的衝擊?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這樣就可以有效的在教材和現實之間建立關聯,培養學生聯繫現實、思考現實的意識。

除此以外,做一個有心人。汪曾祺這篇文章寫於93年,至今時隔近二十年。他的預言有沒有成爲現實?這個問題稍微有點難度,我會輔助多媒體教學,關注近幾年來關於“衚衕文化新發展”的一些新聞報道與資訊資料,幫助學生來解答,並進一步引導他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正確看待加以珍視。這樣不僅在思維上做了啓迪,相信情感上也會有所共鳴。

在學生學法方面主要突出兩個方面:

1、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第一環節中要讓他們採用勾畫、圈點和批註的方式自讀完成歸納;

2、合作探究法,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發言。

四、教學程序

有了這樣的思路之後,本課的教學過程也就比較清晰了:

(一)匯入:透過說唱音樂《衚衕的故事》引出北京胡同,進入本節課關於衚衕文化內容的探討學習。

【設計理由】透過說唱音樂《衚衕的故事》引出北京胡同,詼諧的畫面、現代的音樂讓學生進入氛圍,頗有親切感;濃濃的京味京腔語言更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課前準備:

介紹作者汪曾祺

解題(衚衕是什麼?何謂文化?)

【設計理由】題目是一篇文章的大腦和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瞭解作者的寫作內容。並對衚衕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用時5分鐘

(三)分析課文

佈置預習之後,提示學生理清思路,重點抓住文章第五段,過渡性的段落很好的將衚衕與衚衕文化聯繫在一起。明確了這一點,其他內容迎刃而解。

1、在理清思路的過程中,首先學習1-4自然段,讓學生自讀,並概括出老北京胡同的特點。(藉助圖片給學生比較直觀的印象。)

2、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瞭解了衚衕之後,隨着汪曾祺的筆觸,帶領學生去探討衚衕文化的特質。在這一部分裏,可以先採用提問的方式整體瞭解衚衕文化。明確:通常說的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衚衕文化。其主要特徵是“封閉”,精義在於“忍”。然後爲了更好理解衚衕文化“封閉”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

3、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學法點撥:閱讀中,如何有效篩選與概括資訊?

【設計理由】:落實學習重點,論自讀還是教師提問以及分組討論都是爲了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資訊的能力,訓練之後總結歸納方法。

以上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用時20分鐘

(四)關注情感

對文章的最後一部分,關於衚衕文化的衰敗沒落。從字裏行間提煉出作者的情感態度:懷舊傷感。

(五)遷移拓展

沿着作者的懷舊傷感情緒和對衚衕文化作出的預言對本課進行遷移拓展:

思考: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還有哪些像衚衕文化一樣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如何看待?當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磚綠瓦,衚衕文化會消失在行走的風景中嗎?

前兩個問題可以由學生討論交流完成。第三個關於衚衕文化發展前景的問題有點難度,需要加以引導。我會提供一些近幾年關於“北京胡同新發展”的現實材料來輔助學生思考。

【設計理由】:這一環節意在訓練學生聯繫現實的能力和思考能力。交流之後,可讓學生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

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用時18分鐘

(六)總結與作業佈置

總結:北京胡同作爲一種文化始終沉澱在人們心裏,不會消失。希望我們在面對傳統文化時,且行且珍惜。

作業佈置:

A類:你好,衚衕(談談你對“北京胡同”的印象)

B類:你好,XX(傳統文化的一種,如京戲臉譜、皮影、武術、古詩詞等)談一談你對這種文化的認識和它的發展現狀。

總結,用時2分鐘

以上就是我對《衚衕文化》這一課的基本構思,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

《衚衕文化》說課稿2

各位老師,晚上好,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我對《衚衕文化》所做的講課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一篇序,其實說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適,作者從建築學的衚衕、衚衕文化和衚衕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衚衕文化的豐富內涵,並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語言平淡、樸素、口語化、但很有味兒,亦不失典雅之氣。

〔二〕教學目標

我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

2、正確理解衚衕文化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並引導學生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來對待它。;

3、體味本文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調的韻味,而且《大綱》中還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應該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特色。

其中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對衚衕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因爲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理解較難,應該作爲難點來對待。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爲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訓時濟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師曾講到,“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我深受啓發,後來在網上查閱資料時也見到類似的文章,於是在授課中我經常嘗試使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預習,自主探究,可佈置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文學常識,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透過討論交流相互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

三、說媒體

除了板書,我將採用一下媒體:

1、電視。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圖片。

2、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衚衕之死》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課前請同學們聽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然後我就問學生:這首歌有什麼特徵?學生七嘴八舌後我就抓住“大碗茶體現了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這一點,讓學生找出歌詞中還有哪些內容也能體現北京人的生活特點,學生會說出“冰糖葫蘆”、“窩頭鹹菜”、“杏仁豆腐”等,最後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衚衕文化,並板書。

〔二〕明確目標〔略〕

〔三〕介紹作者,由學生自己介紹。

〔四〕分析課文

先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問學生: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學生回答不一,先請回答是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說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學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其實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過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概括衚衕的特點,然後總結它的總特點

衚衕的五個方面特徵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衚衕的總特點需要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徵,更體現了衚衕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徵,同時藉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並在“衚衕”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3、概括衚衕文化的特徵,

老師先提出衚衕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麼?

小組討論2分鐘,然後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徵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於“忍”的精神造成的。並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以上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概括重點,用時12分鐘。

4、正確理解衚衕文化的思想內涵,討論衚衕文化的前景

剛纔講到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那麼“忍”的精神應不應該提倡?學生回答後,要引導他們一分爲二的看問題,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衚衕文化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問題,估計部分學生會受本文影響,只看到衚衕文化的衰敗落後的一面,學生討論、交流之後,再用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衚衕之死》的片斷,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衚衕的消亡。這也是對魯迅的拿來主義的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傳統文化存在?比如京劇。你將如何去做?

交流之後,可讓學生作爲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餘時間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5、體味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須透過朗讀才能體味的深刻,我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後引導學生說出語言特點,再在男女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只要老師善於引導,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6、小結,佈置作業:作同步訓練中的語言知識鞏固題和拓展練習。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應能體現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對此一目瞭然,易於回憶,具有直觀性、藝術性。

《衚衕文化》說課稿3

說教材

翻開《衚衕文化》,確有耳目一新之感:作品少了一些正兒八經的說教,多了許多真切自然的情趣;少了一些“莊重”,多了許多詼諧;少了一些老調,多了許多雅緻。好一幅清淡、脫俗而又緊扣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它讓學生感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也是豐富多彩的。

衚衕是市民生活的地方,由此也派衍出了市民文化,衚衕與市民一起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它見證了歷史,像一位時間老人。作者談衚衕實質上談的是衚衕文化,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最能體現文化氣息,作者也希望讀者能感受這一份生活氣息,這是分析這篇文章的重點所在。

而作者對於衚衕及衚衕文化情感的變化,還需聯繫作者的生平作恰當講解,讓學生了解這一份情感的變化是自然的、傷感的、又是清醒的,這是一個難點,教學中應很好地處理。

說教法

一、課前預習要求

1.在默讀領會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把握文章的關鍵語句。

2.初步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是什麼?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爲什麼說“忍”是它的“精義”?

(2)衚衕文化爲什麼會衰落?它的衰落讓你產生了什麼聯想?

(說明:這個“課前預習”的設計,一方面是《衚衕文化》一文內涵較深,既有抽象的概括又有形象的描寫、既有悠閒的調侃又有雅緻的表達,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可增強對課文語言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篇幅也不短小,有了學生的課前預習,可有效地實現“長文短教”。)

二、課堂教學環節

1.匯入: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各種文化現象層出不窮,並且滲透到人民的生活當中,文學的、藝術的文化是同學們重視並認可的,而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卻容易被忽視。所以爲了更好地進入課文,可利用“詞典”瞭解“文化”的定義,同時設計一個多媒體課件,帶着同學們一起走進衚衕,走進“衚衕文化”。

2.閱讀理解:

(1)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註釋,透過分析,明確本文文體。

本文是一篇“序”,但是,整篇文章只有“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幾個字,表明這是一篇“序”。作者並沒有把這篇文章當作正兒八經的序來寫。呈獻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篇充滿作者個性風格的散文。

(2)打破從頭到尾分析課文的思維格局,緊扣第12段,從“中間開花”,目的是“突出重點”。

設計“教學手段”:對照多媒體課件的畫面,從文中精選一段文字,讓學生朗誦,使他們對文中的內容產生一定的感情認知。

設計“思考題”: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表現形式、精義。

討論,並利用多媒體課件明確:

衚衕文化的總體特點:封閉。

表現出的生活習慣:安土重遷、處街坊、易於滿足、不管閒事。

總結:這些生活習慣是閒逸的、簡單的,體現了北京人的隨遇而安、逆來順受。

在這個部分抓住一些細節,仔細體味衚衕文化的精義:文化活動:下棋、喝酒、遛鳥飲食文化:蝦米皮熬白菜,嘿!語言習慣:鬧學生、過學生可以推出衚衕文化的精義:忍作者突出衚衕文化的精義“忍”時,又舉了兩個例子,要引導學生認真品讀,師生共同體味京味文化。

總結:忍耐屈從形成了產生衚衕文化的土壤。封閉的衚衕文化成爲北京市民生活的重大組成部分。

衚衕太多,以至於形成網絡,而四合院就是這網中的“眼”,作者對衚衕文化了解、熟悉,甚至是深深的依戀,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熟悉這四合院的生活,透過這個“眼”,我們可以看到衚衕文化的內涵。如果說詩有詩眼,文有文眼的話,四合院就是了解衚衕文化的“眼”,因爲北京人一幕幕的活的生活劇,都在這裏上演。

3.賞析:

(1)學生齊讀最後個自然段。

問:作者對“封閉”的“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衚衕文化有一種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欣賞、喜愛,也有一些調侃(蝦米皮熬白菜,嘿!)。

(2)但作者面對這種文化的衰落,又有何種感受呢?找出最能表現作者感受的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3)除了懷舊、傷感、無可奈何,作者是否還有其他感情?

明確:從“再見吧,衚衕”可見,作者對這一必然的發展現象有着一份清醒,有着一份超脫。這是難能可貴的。

(4)我們應怎樣理解這種清醒和超脫?

明確:舊有的文化形態,在洶涌的時代大潮的衝擊下,已顯得“力不從心”了,它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創造力。隨着時代發展,衚衕消失了,產生衚衕文化的土壤沒有了,高樓林立了,新的文化形態必然應運而生。

三、研究性學習

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推陳出新”的情況,要求學生舉出幾個話題,查找資料,寫成小論文。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蒐集資料能力、分析研究能力、寫作能力的形成都至關重要。

參考話題:

1.中山裝——西裝

2.格律詩——自由詩

3.文言文——白話文

4.戲劇——通俗歌曲

《衚衕文化》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衚衕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衚衕,在作者的筆下,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又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衚衕文化的內涵,最後,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衚衕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着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並藉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衚衕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並藉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緻的特點。

3.教學重難點

概括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二、講教法

1.課文

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

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纔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說說它的妙處。

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

4)作者的感情是複雜的,讓學生透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2.課時安排:1課時

3.佈置預習:

1)什麼是衚衕文化?

2)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3)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4)作者對衚衕有着怎麼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匯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衚衕。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麼是衚衕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鬍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衚衕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衚衕真多啊;北京的衚衕真奇啊;北京的衚衕真靜啊”

(3)“衚衕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醃蘿蔔,較好。小醬蘿蔔,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於滿足?爲什麼?經過討論,學生髮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後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

5.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衚衕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衚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