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說課稿2.1W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1

教材分析:

“搭一搭”這課是北師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物體》中的一個內容,它重在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引導學生逐漸發現實物與他們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繫。

學情分析:

我所教的是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接受能力較強,但基礎深淺不一,思維程度不一,面對這樣的學生,我設計出由淺入深的教學層次,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學習,全面發展。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特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2、能根據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5個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3、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和實際操作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體驗。

4、透過觀察和操作活動,體驗“空間與圖形”和日常生活的聯繫;能克服操作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不斷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

難點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難點:能根據正面、上面、左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5個大立方體,每個學生準備5個小立方體

說教法和教學手段:我採用情景教學法、啓發式、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法,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教具、學具、課件等。

教學方法:

爲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我引導學生先觀察、想一想、畫一畫、擺一擺,再想一想、討論、操練、演示學具等方式學習知識,透過層層設疑,分析歸納問題,把握重、難點學習新知。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活動:觀察老師手中的物體,說一說它是什麼形狀的。

透過觀察老師準備的物體(一個不完整的長方體),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要了解一個物體的整體形狀,需要從不同的方位經行觀察。

二、講授新知

(一)從不同方向觀察由5個小正方體組成的立體圖形

1、創設情境(設計的導言要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今天要認識的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

2、引導學生:搭一搭,觀察,想一想,畫一畫

3、同桌之間交流對比,討論修改後畫在方格紙上;

4、引導學生說一說是怎麼想的;

5、師:從不同方向觀察,爲什麼只看到三個或四個正方形,應該看到5個纔對呀?還有一個哪裏去了?

(生:被遮擋住了。)

6、老師小結

(二)根據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

1、給出從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搭一搭有幾個這樣的立方體?(確定唯一性)

2、給出兩個方位看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搭一搭符合兩個方向的立體圖形有幾個?

3、師:你們有什麼發現?

(生:回答)

4、老師小結。

三、課堂練習

1、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讓學生透過搭一撘畫出從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圖形。

2、給出三個方位看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還原立體圖形。

3、給出兩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讓學生動手搭一撘,然後思考搭這樣的立體圖形,最少需要幾個小立方塊?最多可以有幾個小立方塊?

四、小結:

學生談體會或收穫。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2

一、教材

1、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中《圓的面積》。

2、教材、學生情況分析: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我認爲該內容與教材前後的內容有着密切的關係。它是在學生學習過的平面直線圖形的面積計算和現在剛學過的圓的初步認識以及圓的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幾何知識的一項重要內容,爲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和繪製統計圖作了鋪墊。

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來看,從學習直線圖形的知識,到學習曲線圖形的知識,不論是內容本身,還是研究問題的方法,都有所變化。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3、教學目標遵循教材的編寫意圖並從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生活經驗出發,我擬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爲:

(1)透過操作、觀察、引導學生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和運用轉化的思想,初步滲透極限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的優秀品質及集體觀念。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把教學重點定爲是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及應用公式計算。

教學難點則是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關鍵是弄清拼成的圖形的各部分與原來圓的關係。

二、教學策略

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及體現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本課教學我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探究爲主線,以創新爲主旨”:主要採用了以下4個教學策略:

1、知識呈現生活化。以草坪中間的樹上捆着一匹馬在吃草爲主線,讓學生提出問題。讓生活數學這一條紅線貫穿於課的始終。

2、學習過程活動化。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探究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3、學生學習自主化。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

4、學習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中採用4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從而真正實踐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三、教學過程

秉着“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的指導思想,我將教學過程擬訂爲“創設情境,設疑自探;引導探究,解疑合探;拓展延伸,質疑再探;總結回顧,知識再現。”四個環節進行,努力構建自主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設疑自探

興趣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礎,爲了使學生樂學,在第一環節中,我首先透過錄像創設草坪中間的樹上捆着一匹馬在吃草的情景,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透過觀察,理解圓面積的含義。並進一步提出“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從而引出課題:圓的面積計算。在這一環節中,我透過情景設定,拉近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爲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引導探究,解疑合探

第二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爲了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安排了啓發猜想,明確方向——化曲爲直,掃清障礙——實驗探究,推導公式——展示成果,體驗成功——首尾呼應,鞏固新知五大步進行:

第一步:啓發猜想,明確方向。

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爲廣闊的空間。因此,在第一步:啓發猜想,明確方向中。我啓發學生猜想:“比較兩個圓誰的面積大,你覺得圓的面積和哪些條件有關?怎樣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對於第一個問題,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很自然的會作出合理猜想。但對於怎樣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個問題,學生根據已有知識,想到可以將圓轉化爲以前學過的圖形,再求面積。至於如何轉化,怎樣化曲爲直,因受知識的限制,學生不能準確說出。我抓住這一有力契機,進入下一步教學。

第二步:化曲爲直,掃清障礙。

在第二步:化曲爲直,掃清障礙教學中。我首先借助多媒體課件將大小相等的圓分別沿半徑剪開,先分成8等份、然後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後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讓學生透過觀察比較,發現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於線段。這一規律的發現,不僅向學生滲透了極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爲學生徹底掃清了“轉化”的障礙。這時我適時放手,進入下一步教學。

第三步:實驗探究,推導公式。

在第三步:實驗探究,推導公式教學中。我首先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能不能將圓拼成以前學過的圖形,試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議一議拼成的圖形的各部分與原來的圓有什麼關係?能不能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裏,我沒有硬性規定讓學生拼出什麼圖形,而是放開手腳讓學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圓形卡紙小組合作去剪,去拼擺,並鼓勵學生拼擺出多種結果,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體驗成功。

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討論後,我將引導學生進入第四步教學,爲學生創設一個展示成果,體驗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向全班同學介紹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然後由學生自己,同學和教師給予評價。同時對拼成近似長方形的情況,教師再結合多媒體的直觀演示,並結合板書。首先讓學生明確圓周長的一半相當於這個近似長方形的長,半徑等於寬,圓的面積等於長方形的面積,這是教學的關鍵,再此基礎上進行推導,得出圓面積等於周長的一半乘以半徑,再讓學生弄清圓周長的一半等於π r,從而得到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化簡後用字母表示爲S=π r2。

第五步:首尾呼應,鞏固新知

在學生獲得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後,我進入第五步:首尾呼應,鞏固新知的教學。“馬最多能吃多少草呢”?求出它的面積。從而達到了對新知的鞏固。

(三)、拓展延伸,質疑再探

爲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環節: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性練習,第二層:綜合性練習,第三層:發展性練習。實現層層深入,由淺入深。逐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並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併爲生活服務”的道理。

(附部分練習設計)

第一層:基本性練習

1、同座互增一個畫好半徑的圓,求其面積。

問:先要知道什麼條件,再怎樣求?

2、求一元硬幣的面積。最好先量出硬幣的直徑還是半徑?爲什麼?

第二層:綜合性練習

3、實踐題:每人準備一段繩子並求此繩圍成最大圓的面積。學生討論如何解決此問題?

4、根據下面條件,求出各圓的面積。

r=3釐米d=0.2分米C=6.28米

第三層:發展性練習

5、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釐米,在圓內畫一個最大的圓,求圓的面積。

6、把一個圓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是16。56釐米,求此圓的面積。

(四)、總結回顧,知識再現

四、總結全課,佈置作業。

今天我們學了什麼知識?是怎樣學習的?你有什麼感受嗎?

五、板書設計:

長方形面積=長×寬

圓的面積=圓周長的一半×半徑

S =πr^2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瞭解它的意義和作用。能根據數據能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並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所以本節課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理解單式與複式統計圖的異同,並能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看懂複式條形統計圖,並能根據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的有關數據作簡單的分析、判斷和預測。能根據要求把複式條形統計圖補畫完整。

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從複式條形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資訊。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發現教學法”,教學中,透過引導學生經歷情境預測——嘗試動手製作——總結規律——運用規律等主動探索、交流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全面、全程地參與到探索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主要的學習方法是:運用舊知遷移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討論法等。

三、說過程

從培養學生主體參與,自主探索的角度出發,分如下幾個環節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一):複習舊知,喚醒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在這裏我設計了簡單的統計方面的概念練習,讓學生回憶三種統計圖名稱及各自的特點,以便新課的順利進行。

(二):創設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這一環節中我又分兩個層次:

1、創設生活情景,幫助學生回顧單式條形統計圖的製作過程。

教學時,我以談話的形式引出學生喜愛的藍球運動,並出示教材中的問題情景。這個問題情景使學生很愉快地投入到活動之中,並透過自己推測哪種投球距離較遠這一環節,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慾望。先出示統計表推測,緊接着我設疑 “雖然從這個統計表中也能比較出哪種方式投球距離遠一些,但不直觀,有沒有更直觀的方法”由此引出了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並讓他們回顧了製作方法。

2、設定懸念,合作探究,將兩幅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

第一次設問,從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中你能比較出哪種方式投球距離遠嗎?夠不夠直觀?

(我這樣設問的目的是爲了給學生創設認知衝突,讓學生在認知的衝突中,思考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從而使整節課充滿一種問題意識。)

第二次設問:怎樣做會更直觀?引出把兩個單式條形統計圖合併在一起。讓學生嘗試完成統計圖,並展示學生作品,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三):探究新知。

1、引出課題

在這一環節教師先與學生共同觀看製作過程,最後以談話的形式引出課題並板書。

2、總結概念和優點

在學生知道了這樣的圖就是複式條形統計圖後,我出示兩個問題讓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在這裏既給每個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又爲他們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老師的引領下,透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學生完成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實現了對“複式統計圖”這一知識的深度建構。

3、讀圖,提取數學資訊。

在這裏我讓學生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數學資訊,最終得出大多數情況下單手投球比雙手投球距離要遠。只有4號和6號是一個特例。

(四):嘗試應用,鞏固知識

這一層次的設計,目的就是讓學生經歷完成統計圖、分析數據的過程,對新的知識起到一個鞏固的作用,並根據資訊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五):課堂小結

透過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形成體系,建構框架。

(六):作業佈置:

這節課我設定了兩項作業。

1、考查學生技能,完成“試一試”的第三小題,讓學生由統計知識再回歸到本學期的百分數應用題,認識到數學知識是相通的。

2、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再次的驗證我們所學知識。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4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

我講授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第一課時,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問題。按比例分配是把比的知識應用於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的一個課例。即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進行分配。它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與分數的聯繫,已掌握“平均分”和“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延伸。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方便於學生對知識的遷移,也有利於加強知識間橫向和縱向的聯繫,爲今後學習正比例知識埋下伏筆。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使學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義;掌握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特徵及解題方法.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觀察、歸納和語言表達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按一定的比來分配一個數量。

2、根據題中所給的比。掌握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能熟練的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學難點:

正確分析,靈活解決按比分配的實際問題。

 二、說學情

對於按比例分配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曾經遇到過,

甚至解決過,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體悟和經驗,但是對於這種分配方法沒有總結和比較過,沒有一個系統的思維方式。透過今天的學習,將學生的無序思維有序化、數學化、系統化,總結並內化成學生的一個鞏固的規範的分配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師努力去營造一個愉快、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討新知識。

本課採取小組合作、交流探索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並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方法,儘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爲學生提供現實情景和活躍的情趣,貼近學生的思維調動區,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新課標提出:透過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爲認識的背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我設計瞭如下問題:一班30人,二班20人。把這些橘子分給1班和2班。怎樣分合理?

這個環節讓學生說出分的方法(平均分和按人數來分),進而引出課題——《比的應用》。這樣使學生意識到抽象的數學知識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現實生活中蘊含着大量的數學信

息”,感受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與數學經驗生活化。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發展變化與延伸,爲分散難點起着積極的遷移作用。

第二個環節:探索方法,建立模型。

1、出示課本情境圖。如果把這筐橘子按3:2分,怎麼去分?

教師引導:在這兒分橘子時,3:2表示什麼意思?讓學生說說。(一班最少分3個時,二班分2個)。接着往下分,怎麼去分呢?同桌互相討論。彙報,師生填表。從表格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麼?(大班分的橘子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二班分的橘子數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不管怎麼分,每次都按3:2來分的。)

2、出示課本主題圖。如果把140個橘子按3:2來分,怎麼去分?

因爲有了前面分橘子的基礎。學生很快就會完成表格。這就是列表法解數學題。

3、利用課件幫助理解、掌握分配問題的結構特點。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題中數量關係:題目要分配什麼?按照什麼分配?

重點思考討論:從3:2這個比中,你能知道什麼?接下來鼓勵小組合作嘗試多種方法解答,重點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

2、小結:按比分配的應用題有什麼結構特點?怎樣解答這樣的應用題?

這樣設計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靈活地依據提出的方法調換教學順序,並引導學生掌握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安排學生的小組討論方式能使學生一開始就暢所欲言,把幾種不

同思路比較和聯繫起來,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掌握方法,並注意培養學生的檢驗能力。

第三個環節:多層訓練,形成技能。

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我設計的練習題力求做到從易到難,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新舊知識融合恰當,形成技能技巧,開拓思維,發展能力,達到練習的預期目的。

1、基礎練習

2、提升練習

數學源於生活,用於生活。所以我設計了《營養搭配》這麼一道題用以拓展延伸。這一環節着重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並及時的進行思想教育。讓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第四個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你學會了什麼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這樣做既檢驗了效果,又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概括和口頭表達能力。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5

一、說教材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緊密聯繫實際生活,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百分數的應用(三)》,這一內容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個知識點,在前面已經學習了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以及已知標準量和分率求比較量,這節課是已知比較量和對應的分率,求標準量,它是這個單元最難的一個知識點。

二、說教法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三點:一是進一步加強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能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二是透過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三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難點是利用百分數的意義列出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打算分四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複習舊知,創設情境。首先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找出標準量,說出相等的數量關係式

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80%;

今年產量比去年增產二成;

工作效率提高了15%;

蘋果的質量比梨的質量少10%;

生產成本降低了15%。

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弄清各數量之間的等量關係,爲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接着故事引入,創設情境:紅太狼要灰太狼去買菜,他用手中20%的錢買蔥,40%的錢買白菜,買白菜的錢比買蔥的錢多4元,它手中有多少錢?從而揭示課題。

第二步探究新知,解決問題。在這一環節上分四步進行。

1、出示家庭消費情況統計表

讓學生獲取表中的資訊,比較相關數據,說出自己的發現,即透過比較:可以感受食品支出總額在逐年減少,而其他支出總額在逐年增多,家庭的總支出也逐年增加,從而體會到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

2、簡單介紹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屬於發達國家的標準恩格爾係數。

3、根據統計表中的資訊提出數學問題並解答問題。

學生一般會提出三類問題,如1985年食品的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總支出的百分之幾?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百分之幾?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百分之幾?在這裏重點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標準量是否相同,爲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4、解決實際問題:1985年我家的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1985年的總支出是多少元?

首先讓學生讀懂題意,嘗試畫出線段圖,教師巡視時,把畫得又快又好的線段圖展示在黑板上,讓其他同學可以借鑑一下。然後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再指名彙報解題的方法;最後課件演示學生的各種解題思路,比較各種算法,此時教師要適時點撥,引導每個學生理解透徹。

第三步:鞏固應用,內化提高。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四道練習題

1、到了1995年我家的其他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

1995年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

2、到了20xx年,我們的生活更好了,食品支出和其他支出都分別佔了總支出的50%,讓學生猜想一下,其他支出中都有哪些支出?然後出示:教育支出佔總支出的20%,食品和教育支出一共是7000元,這一年總支出多少元?

3、我兒子買了一本《少年百科全書》,現在書店的書一律九五折出售,這樣比原價便宜6元。這本書原價是多少元?

4、20xx年我兒子的壓歲錢是這樣用的,買各種學習書籍花了一半的壓歲錢,用25%購買日常用品,15%存入銀行,餘下的錢在獻愛心活動中捐贈給有困難的同學,已知他捐獻的錢和存入銀行的錢共75元,他共有多少壓歲錢?

第一題是基本練習,目的是鞏固新知;第二題比第一題相比有所變化,要求教育和食品支出共佔總支出的百分之幾;第三題在敘述上與例題有所不同,但解題思路是一樣的,關鍵是找準標準量;第四題加大了難度,關鍵是要知道捐獻的錢佔總數的百分之幾;做完以上四題,然後讓學生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接着解決開課時灰太狼手中有多少錢的問題,目的是前後呼應,學以致用。

整個練習題的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讓學生充分體會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同時進行思想教育。

第四步回顧整理,反思提升。首先是回顧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談談自己的收穫,然後要求學生回家後實際調查一下自己家庭消費情況,計算自己家庭的恩格爾係數,從而感受我們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說學法

本節課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如嘗試畫線段圖,自主解決實際問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歸納總結解題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的能力。提倡算法多樣化,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可以用方程解題,也可以用算術方法解題,各抒己見,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爲了讓後進生融入到學習之中,我把簡單的問題讓給他們回答,讓他們充滿自信,找到自我。

四、說學情

根據和學生的接觸,我發現他們習慣用算術方法解題,利用線段圖分析題意,用方程解題有困難,如果遇到較複雜的問題很多學生就會束手無策,因此,讓學生學會畫線段圖,學會用方程解題十分必要;還有他們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很差,很多學生心明口不明,爲此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充足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主學習,相互交流,以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促進思維的發展。

五、說教學效果

本節課我認爲有以下幾方面設計比較到位。一是情景創設有趣高效。灰太狼是大家非常喜歡的卡通形象,將它引入數學課堂,營造了一個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讓枯燥的數學問題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二是新知探究紮實高效。百分數應用這一內容比較枯燥,爲此,我把書中笑笑家庭的消費統計表換成我家的消費情況統計表,讓學生倍感親切。由學生自主提問,自主解答,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和諧,學生感到輕鬆,學得主動;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又促進了學生能力的發展。三是練習應用內化增效。課標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爲了讓學生學有所獲,體驗成功。在鞏固練習時,設計的練習題緊密聯繫生活實際,層層遞進,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既鞏固了新知識,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又讓學生感受到百分數問題其實就蘊含於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之中,產生了想學好它,能學好它的願望;特別是壓歲錢一題的訓練,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解題的思路,也明白了不亂花錢的重要性,要科學、合好使用好自己的零花錢,融思想教育於課堂教學之中,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各方面的發展。

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這月我當家”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第四單元百分數中的教學內容,教材設計了“這月我當家”的生活情境,結合統計數據,解決“已知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這是一個逆向思維的問題,要求學生用方程來加以解決。用方程來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來找等量關係,使逆向思維成爲順向思維。

二、說教學目標

1、透過學生對統計表內數據之間關係的分析,理解掌握百分數應用(三)的有關數量關係,並學會列方程解這樣的簡單百分數應用的問題。

2、讓學生在經歷實際數據調查的過程中,體會百分數的運用,以及體會百分數與統計的聯繫。

3、在學生解決“家庭一月支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遷移、類推的能力。

4、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會用方程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體會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教學難點】:

1、在經歷數據調查的過程中,體會百分數與統計的關係。

2、學生能能找到等量關係,並能根據等量關係列出方程。

三、說教法與學法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我關注的是學生能否尋找到正確的等量關係,列出方程解決問題,並比較清楚地表示解決問題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探索,首先讓學生透過閱讀情境圖,明確給出的數學資訊及要解決的問題。然後分析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幫助學生找到等量關係:我家這個月總支出的40%等於500元。由於學生在分數除法單元中,已經解決了“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所以解決百分數除法也可以讓學生找等量關係。使逆向思維成爲順向思維。

2、提供探索空間,處理好已有經驗和新知的關係

在教學試一試時,由於本題是主情境的延續,在填寫統計表的過程中,學生將綜合利用本章的知識,因此,對學生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學時,我鼓勵學生先說一說要填出數據相當於解決什麼問題,分析這個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等量關係。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這組數據進行描述,討論從中可以獲得哪些資訊,引導學生對所求結果進行檢驗。“其他”一欄的填寫注意幫助學生分析,確定哪個數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