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精選5篇)

說課稿2.58W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精選5篇)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五年制小學數學第七冊《梯形面積的計算》。

2、教材簡析: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學好這部分內容,既發展了空間觀念,又培養了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更爲今後學習幾何知識奠定了基礎。

3、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掌握梯形面積公式,理解推導過程。

(2)能力訓練: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素質培養:滲透旋轉和平移的思想,讓學生在拼剪中感受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4、教學重點:理解梯形面積公式,掌握計算方法。

5、教學難點:透過圖形的轉化推導面積公式。

6、教學關鍵:藉助圖形之間的轉化,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合理使用多媒體,促進學生獨立推匯出面積公式。

7、教具準備:電教多媒體、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各種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膠水。

二、說教學策略及教法

這節課主要本着“以學生髮展爲本,以活動爲主線,以創新爲主導”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導法、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在教學策略上,把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化爲學生“拼、剪、畫、說“的活動,透過小組活動、操作實踐等手段藉助多媒體的演示,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變“講堂”爲“學堂”,從而從根本上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建構一種新型的現代教育模式。

三、說學法

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把學習的鑰匙交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授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這節課學生主要採用以下兩種學法進行探究學習:

1、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便於培養學生的參與合作精神。例如,讓學生尋求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看誰想出的辦法多,學生在組內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啓發,共同理清思路。

2、遷移嘗試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模仿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模仿、遷移、推導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學會思考,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四、說教學程序

本節課屬於幾何知識中公式推導教學。根據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特點,教學程序可分爲五大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匯入聯繫學生熟悉的例子,創設一個能激起學生認知衝突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計算一個上底3釐米、下底5釐米,高4釐米的梯形彩紙的面積。這時大多數學生會束手無策,就在學生產生認知衝突時匯入課題:同學們,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梯形面積的計算”。精心設計好這個開端,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又使學生明確了探索目標與方向。

第二環節:搭建腳手架,激活思維這一環節主要是針對學生求梯形面積時遇到的困難而設計的。這樣一來就爲學生解決新問題做了認知上的鋪墊。這一環節共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操作鋪墊;第二步再現舊知。操作鋪勢是先讓學生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任意擺成各種各樣的圖形,然後再要求學生擺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圖形的拼擺操作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對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操作驗證,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積累了豐富的表象,使學生獨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礎;第二步再現舊知,先讓學生說一說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是什麼?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又是怎樣?再用多媒體演示,揭示圖形的轉化方法,爲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提供內在的類比推理。接着問學生:回顧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你受到了什麼啓發?這時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感悟到用轉化的方法可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學法做了有力地指導,使學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學習的活動。

第三環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構主義學說認爲:學習是學習者主體主動建構的過程。在這一環節的學習中,要充分相信學生,併爲之提供主動建構的過程,從而使“有意義學習”的實現成爲可能。這一環節也分兩步進行:第一步,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各種梯形,鼓勵學生操作,尋找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讓學生拼拼剪剪中實現轉換,比一比哪一組同學想出的辦法多。由於剛纔提出的問題比較大,答案不唯一,這樣整個課堂就完全放開了,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時學生就開始動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師在這個時候,會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之中,並引導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第二步,交流驗證是學生在小組間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這些方法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方法,那麼學生彙報時要充分肯定他們的推理與計算。學生在交流與展示中相互得到啓發,這樣學生就經歷了一個學習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頂”的效果。

第四環節:點撥歸納、解決問題學生經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積公式,但不一定講得清道理,有的學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礙,基本處於“悱”、“憤”狀態。這時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簡便的解題方法,接着就重點演示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原梯形和所拼圖形之間有什麼關係?師生共同推匯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用字母表示出來,這時候計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讓學生看書質疑,理解公式。最後進行課堂小結:同學們,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還想出什麼問題,這樣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五環節:綜合練習、拓展延伸練習是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徑,爲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層次的練習:

1、自命題練習:學生自己出題自己解答,並進行自評互評。這樣擺脫了由老師出題,學生依次解答,一貫做法。老師只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這樣設計,學生不但感興趣,而且這個出題與解題的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2、鞏固練習:先讓學生以搶答形式練習,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完成一道實踐與計算相結合的綜合性題目。

3、對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一道思考題,供他們解答。這些練習緊扣教學重點,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學好知識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點突出。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九冊第三單元第3小節《梯形面積》。這一課內容是在學生學會計算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使學生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梯形面積。

能力目標:透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學生經歷梯形面積公式的探索過程,進一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在不斷嘗試中激發求知慾,陶冶情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並能正確運用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難點:運用不同的方法推匯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根據幾何圖形教學的特點,我採用了以下幾點教法:

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透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遷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法:

①讓學生學會以舊引新,掌握並運用知識遷移進行學習的方法;

②讓學生學會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探索、解決數學問題。所以本課在教學思路上淡化教師教的痕跡,突出學生學的過程。從而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本課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本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一)複習舊知引出新課。

1、回憶已經認識的平面圖形。說說平形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回想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2、談話引出課題。

關於梯形你們想知道什麼?(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透過複習提問,從而喚起學生的回憶,爲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也就是爲梯形面積的推導做好鋪墊,並在學習新課之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動進入認知活動方面的探索。)

(二)講授新課。

1、直接切入主題:

對於梯形的面積你們打算怎樣找到它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轉化爲我們學過的圖形。)

(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激活學生思維,爲學生提供創新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培養他們從小樹立探尋知識的意識的良好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也爲新課的展開起好前奏。)

2、動手操作前讓學生先對梯形進行分類。(可分爲: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議:

①選擇喜歡的梯形,按照“轉化”的思路來研究。

②小組分工合作,考慮不同的轉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可有意識地參加到小組中去合作、輔導〉

5、分小組展示彙報,教師深化點拔。

指名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邊說邊演示其過程)

〈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擺〉〈沿着一條腰的中線切割、拼擺〉…。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剛纔同學們採用不同的割補、拼擺等方法,將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或三角形,發現了它們之間的關係,推匯出了不同的面積公式,運用這些公式,我們都可以計算出梯形的面積。只不過,這些公式從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們可以把它們整理成: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7、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應用公式,嘗試計算梯形面積(出示一個基本圖形讓學生計算)

〈這一環節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親自去體驗,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假想,共同探討,互相驗證,更強烈地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這種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活動中體驗、活動中發散、活動中發展的過程,真真正正地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爲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鞏固。

1、學習例1

(1)藉助教具演示,理解“橫截面”的含義。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麼?

(3)學生嘗試計算橫截面積。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過程,這一環節是爲了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運用公式計算梯形面積,從中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反思體驗。

回想這節課所學,說說自己有哪些收穫?

〈這個環節主要是再次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回憶過程中更清楚地認識到這節課到底學了什麼,透過談感想,談收穫,學生間互相補充,共同完善,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

(五)課外作業。

練習十八第1——3題。

〈本課的作業體現了“課已終,趣猶存”這一特點。透過作業練習教師能從中得到反饋資訊,能瞭解自己的教學效果,以促進教法的改進。〉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梯形的面積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梯形的特徵,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教材沒有安排數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積,而是直接給出一個梯形,引導學生思考,怎樣仿照求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的方法,把梯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主動參與探索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教學的再創造過程中實現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解決新問題,獲得新發展。

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梯形的面積時,要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經歷探索梯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並能運用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問題,並在探索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中,獲得探索學習的經驗。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後,所掌握的不僅僅是面積計算的公式,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更獲得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教師的重要任務在於透過各種方法手段讓學生有效的實施正遷移。設計本課時,教師突破了傳統教學中只進行“拼合轉化”的思想束縛,大膽的讓學生合作學習、動手轉化、作品展示,結合電教媒體的使用,理清學生的思路,透過學生的自主活動,完成知識的構建。

三、根據以上分析我擬定本節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如下:

(一)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境中,認識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2、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實驗觀察等方法,自主探索並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

3、讓學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梯形的面積,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在自主探索中,經歷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過程,難點是能運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說教學流程

(一)複習舊知、匯入新課

本節課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了課中主題圖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過程,讓學生透過複習,從而喚起學生的已有經驗,爲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繫,奠定基礎。

(二)動手實踐、合作探究

“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一直髮揮着積極的作用。所以本節課繼續以圖形內在聯繫爲線索,以未知轉化爲已知的基本方法開展學習。有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基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探究,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把梯形轉化爲學過的圖形進行推導。具體怎樣轉化,轉化成什麼圖形,全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生拿出準備好的梯形分小組進行操作活動,他們藉助前面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轉化圖形、尋找等量、推導公式”三步曲的學習方法,透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僅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課堂上我並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途徑或方法上,而是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配以白板和課件的直觀演示酌情介紹了幾種不同的推導方法,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透過不同的練習,鞏固拓展已學知識,讓學生再次體驗梯形面積公式在生活中的運用及重要性,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回顧,歸納總結

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整理的過程,不僅促進學生掌握了知識、領悟了方法,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歸納概括能力,關注了學生情感的體驗。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4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新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三節新授課《梯形的面積》。它屬於“空間與圖形”學習領域的一節課,是多邊形面積計算中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基礎上透過轉化的方法將梯形轉化爲已經學過的並且會計算面積的圖形。但這節課比前兩節課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學生用學過的方法推導,但又沒有指明具體的方法不再給出具體的方法,從教材中學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與途徑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擺的方法;可以轉化爲三角形進行推導,也可以轉化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聯繫前面兩節的教學內容,不難看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關係最密切,且兩者的教學思路也相似,同時梯形面積的教學與三角形面積的教學其公式的基本推導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樣,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拓展和延伸,併爲今後學習圓面積、立體圖形表面積及解答求積應用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學情來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具有了一定探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經驗,但對轉化這種數學學習的方法和思想並不熟悉。所以開課時利用課件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得推導過稱的回顧再次向學生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加深對“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應用,這些都爲學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積”這一新的學習任務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與分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⒈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具進行自主探究,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確運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⒉培養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⒊感受知識來源於實踐,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可以互相轉化的。

⒋透過合作學習,培養團結協作和勇於創新的精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生用到的學具有:自制的兩個梯形圖片、剪刀、直尺、教科書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圖片、剪刀、實物展臺、多媒體課件等。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不只做教材忠實的實施者,而應該做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材的教育價值和智力價值能否得到充分發揮,關鍵在與教師對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爲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能力。因次我將教學流程預設爲四個環節:

一、以回顧舊知爲匯入,明確新知任務及探究方法。

我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示的推導過程,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引導學生明白在解決新問題時學會用轉化的方法,從而開啟學生探究梯形面積公式的思路,爲學生在後邊的動手操作過程中,藉助不同的舊知解決新問題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想讓學生自己利用手中學具將梯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在讓學生交流自己的轉化成果。並進行全班展示。並讓學生觀察找出轉化後的圖形與原來梯形之間的聯繫,然後再選取其中的一到三種進行推導驗證,使學生明白不論用哪一種轉化後的圖形進行推導最終都會歸結爲一種,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透過兩個層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了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維能力、空間感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三、推導驗證,完善建構。

四、鞏固練習。加深記憶。

五、總結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動手操作以及推理歸納的學習過程中,多種感觀參與學習,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關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推導驗證的過程中,學生表達得不夠清晰,對於推導的過程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如果讓他們充分地操作體會,時間又不允許。如何解決這樣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問題。

小學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五年制小學課本第八冊第三章第3節。[數學網更多小學數學說課稿]

2、教材簡析:梯形的面積計算是在梯的認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以後學習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

3、教學目標:

(1)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面積的計算公式,能夠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

(2)透過做圖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面積公式。

難點:熟練正確的進行應用。

5、教具:課件、小黑板

學具:兩個三角形,兩個梯形。

二、說教學:

在這堂課中設計過程中,我採用目標教學,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講解法:在本課教學中,梯形面積的計算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我透過學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進行梯形面積計算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推導能力。

2、引導發現法:運用邊講邊提問的方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在積極獲取新知。

3、討論法:由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熟練掌握是本節課的難點,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又使學生能將本節課的新學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我採用了討論法、操作法,透過討論互相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練習法:透過各種形式分角度練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保證了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說學法:

1、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知識遷移的規律學習知識,讓學生初步理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

2、透過教師的啓發講解,提問教會學生觀察區分相似事物之間的規律,透過對問題的分析、培養、總結、歸納、概括能力,透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判斷力、應變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複習鋪墊,又促遷移: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安排以下幾個過程。

〈一〉、前提測評:

師: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圖形?

生:平行四邊形

爲了喚起學生的舊知識,促進遷移,上課一開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麼?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出示課件1)

師:看,老師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什麼圖形?

生: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

板書:梯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樣安排教學,既複習了舊知識,又爲學新知識打下了基礎。

2、引導發現,歸納總結。

(1)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拼一拼,和學生觀察知道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樣把梯形面積的計算轉化成以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

(2)教師讓學生觀察課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邊形,學生展開討論交流: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麼關係?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與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總結梯形面積公式。學生回答師板書: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教師說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麼字母公式應怎樣寫?學生回答,師出示例題理解橫截面積,指名說出題目告訴我們什麼了?你是怎樣想的?學生回答集體練習訂正。

(3)爲了鞏固梯形面積的計算,做“做一做”,學生練習集體訂正,這樣有利於學生熟練掌握公式。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學目的在於學生透過討論交流和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總結梯形面積的公式,從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導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熟記,正確求出面積。

3、多種形式練習。

1、做一做:(課件)

2、下面是河堤壩的橫截面圖,它的面積是多少?(課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只列算式,不計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釐米,下底是47釐米,高是14釐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選擇:(將正確的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裏)

(1)求下圖的面積,正確的算式是()(課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塊梯形草地,上底爲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爲25米,計算它的面積的正確算式是()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積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麼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cm。

6、梯形的面積是70dm2,上底爲8dm,高爲4dm,則梯形的下底是()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積:(學生自己討論)(課件)

[設計意圖]本環節要達到的教學目的:

(1)熟記梯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進行實際應用。

(2)養成認真做題,正確書寫作圖的良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