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說課稿

《黃鶴樓》的說課稿

說課稿1.82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黃鶴樓》的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黃鶴樓》的說課稿

《黃鶴樓》的說課稿1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情勢,即以一個活潑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育學生接洽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緒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學習目標:

根據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認知程度,我擬訂如下學習目標:

1、我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我能借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學習重難點: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色和學生身心發展特色,遵守“積極領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動學習、發明學習、前後接洽、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學習此類文章的根本學法。

五、教學思路:

預習反饋:

1、小組內交流課外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的資料。

2、小組討論思考題,感受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

3、指名朗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試着討論詩句的意思。合作探究:

1、瞭解古詩創作的時間、地點等時代背景。

(1)“煙花三月”是一番怎樣的情景?你從哪裏知道的?

【學習建議:抓住“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等詞想象春光明媚、百花爭豔的美麗春景。】

(2)你能把這種美的感覺讀出來嗎?

(3)在美麗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離了,也許以後再也見不着了,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如何?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李白心想:

孟浩然心想:

【學習建議:透過“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等詞感受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指導朗讀(可以結合人物的動作)。

(5)理解幾個關於“看”的詞語的意思的差別:仰望 遠眺 凝視我還能再說幾個含有“看”的意思的詞語:

2、理解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意思。

(1)練習朗讀。

(2)圖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學習建議:理解詩句的意思時,先在文中畫出詩歌中寫到的情景,用“文”、“詩“對照來理解詩意。】

(3)透過學習,我理解了下列詞語及句子的意思:

故人: 西辭: 碧空盡: 唯見:

煙花三月下揚州:

(4)比較句子,體會李白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A、李白站立在長江邊,眺望着遠方。

B、李白依然佇立在長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你喜歡哪一句話?爲什麼?

【學習建議:“佇立”是長時間地站立,“凝視”是專注地看,體現出李白對朋友的萬般深情。省略號則表現出李白的惆悵和不盡的思念。】

(5)練習朗讀,讀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當堂檢測:

1、默寫古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

2、這是一篇“文包詩”,前三段寫李白在黃鶴樓( )的情景,後兩個自然段寫李白在江邊( ),觸景生情,吟詩抒情,抒發了朋友們( )之情。知識積累:

關於送別的古詩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 《別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進一懷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黃鶴樓》的說課稿2

說教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會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三、教學準備

錄音機、實物投影儀、圖片、部分送別的詩句

說教法與學法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爲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採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詞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在理解詩詞意思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帶動學生情感的發展。透過朗誦古詩和朗讀課文,使學生能夠入情入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進而能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爲主線,發展學生的能力

對於詩詞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情感採用朗讀的方法:個別讀、小組讀、齊讀、悟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獨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讀的同時,啓發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學生在課堂中,透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引言揭題,匯入新課。

1、讓學生背誦李白和孟浩然寫的古詩,採用指名抽背或領背的方法背誦古詩,並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減輕了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也拉近了教者與學生的距離,融爲一體。

2、讓我們一起來見證他們動人的友誼。齊讀課題。採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

3、點出送別的時間:暮春三月。聽到“春”字,請學生說說自己彷彿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我們把暮春三月,又可以成爲“煙花三月”。注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自主感悟,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述:在這美好的季節,兩個好朋友要分別了,心情有點

?板書(傷感)理解“餞行”(設酒送別,借酒作詩,符合詩人的身份)齊讀第一自然段。

2、學習第二自然段

讓學生讀課文思考,李白、孟浩然在幹什麼?(仰望……、遠眺……)活動的主題是送別,爲什麼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請學生用“因爲……所以……”連貫說一說當時的情景。相機板書:依依惜別。他們無心欣賞景物,此時此刻,心裏可能想些什麼?(該走的`還是要走,該說的還是要說。)

3、學習第三自然段

學生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在話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孟夫子的人品令人敬仰,詩篇譽滿天下;感受到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體會到他們情深似海。板書“敬仰”

幫助學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意思。相機板書:永世不絕。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透過學生的感情朗讀,體會依依惜別之情。

4、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師述: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學生讀)

討論“凝視”的意思,能不能換成看?凝視的背後還包涵着什麼?(凝視遠方,目送友人,感情的見證。)討論還有什麼流向天?(李白的心、思念、一片深情……)此時此景,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古詩。

指名讀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注重理解“廣陵”、“故人”、“煙花”、“西辭”等詞。簡要介紹黃鶴樓。到文中有關詩句意思。瞭解“文包詩”的特點。讓學生體會李白當時的惆悵心情。

三、內化積累、拓展延伸

1、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再背一背古詩,使之成爲自己的學習成果,達到內化積累。因此我讓學生感情背誦,完全抒發詩人的情感,並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爲主)。

《黃鶴樓》的說課稿3

一.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於“文包詩”的形式,即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作情境。故事是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是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的確是培養學生聯繫語言環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課文共五個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寫李白在黃鶴樓爲孟浩然餞行的情景,後面的部分寫李白在江邊目送孟浩然登船遠去,觸景生情,吟詩抒情。

二、 教學目標

根據200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蘇教版“文包詩”這一類文章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擬訂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並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三、 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形象再現詩歌意境,感受詩歌深遠意境。

難點是:理解詩意,用現代語言來講說古詩的意思。

四、 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積極指導自學、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學習、前後聯繫、讀中感悟、角色體驗,從而真正掌握學習此類文章的基本學法。

五、 教學思路:

在傳統教學手段的執行之下,本課教學目標需三教時達成,但由於本課憑藉電腦課件輔助教學,加之,本課件製作採用網頁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在網頁式多媒體課件支援下,本課可採用兩課時達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學會生字新詞,反覆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礎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這裏,我着重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課始,說說你對李白和孟浩然的瞭解,背一揹他們的詩。

(二)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詩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書(依依惜別)

2、課件出示詩句,配樂範讀,並讓學生說說“你認爲學習這首詩可以透過什麼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分4小步進行:

第一步: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

第二步:讀:讀出所找的句子,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和語句。

第三步:說: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第四步:議:互相討論,試着把全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共同小結:讀通順並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三)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課文一、二兩句。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這一句教學在自由讀的基礎上個別讀,點拔“你已經知道這裏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並引導評讀,激勵再讀,體會“依依惜別”。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這一句教學讓學生讀中談體會,相機板書友誼永不絕,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在學生細讀兩人對話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練讀,找好朋友對讀,並分角色表演,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楊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兩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詩句,並分讀、看、悟、品四步來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一讀,讀文中句子。

二看,看課件演示。

三悟:領悟兩個問題: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能談談你認爲讀得好的經驗嗎?”並配樂朗讀。

四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撥學生品讀。

4、師生共同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四)昇華理解,嘗試背誦。

這一部分教學先以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引導學生相互挑戰朗讀,並根據自願配上音樂激勵,在稍作準備後讓學生嘗試背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五)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蒐集送別的詩。

2.蒐集和朋友有關的名言。

《黃鶴樓》的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說對教材的解讀

本課的文體是一篇“文包詩”,描繪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的真情,展現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情境和過程。 根據送別的過程和內在的情感變化,可把文章理解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兩人借賞景藏別情,這裏流淌的是纏綿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舉杯話別,這裏勃發的是奔放的熾熱之美;第三部分是寫李白觸景吟詩,這裏展現的是不盡的思念之美。

2、說教學目標的設定

(1)首先說“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

技能目標: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誦讀古詩。 情感目標:品讀文、詩,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2)其次說教學重、難點:

鑑於本課文包詩的特殊文體,教學重、難點主要確定爲兩個:

藉助課文語言理解詩句意思,做到詩文交融。

在品讀中體會詩文意境和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

(3)最後說教學準備:

準備簡單課件,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

二、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別”

1、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透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透過上節課反覆讀課文,你讀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什麼情感?能用一個詞語來說說嗎?

3、課文是怎麼透過描寫兩個好朋友的送別經過來表現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的呢?這節課我們就隨着課文來細細體味。 設計意圖:教學第一個環節就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體現了教學設計從整體入手的理念。

(二)學習1、2小節,品味“賞景藏情”

1、“依依惜別”這幾個字我們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對於即將分別的好朋友來說卻是那麼沉重,開啟書,自由讀1、2小節,邊讀邊注意體會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

2、哪個句子寫出了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讀,這個句子中有個字耐人尋味,是“藏”字。

(1)兩位好朋友藏的是什麼?

(2)他們是怎麼藏的呢?(借觀賞景色藏惜別之情)

(3)他們賞的是怎樣的景呢?1、2小節中有一個描繪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來。 *我們要善於一邊讀書一邊想象,透過 “煙霧迷濛、繁花似錦”,你能想象出怎樣的畫面?

*說得真美,誰來讀讀看?

*李白把這“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景象合起來稱爲“煙花”,這是長江邊三月間特有的景象。[副板書:煙花三月]

(4)可惜呀,“煙花三月”的景象雖美,兩位好朋友卻無心欣賞。我們再回到“藏”字上面來。現在思考:兩位好朋友爲什麼先要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藏起來呢?3、齊讀這句話,感受一下兩人別樣的深情。 設計意圖: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裏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後,同時還輻射出對“煙花三月”的理解,爲後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學習第3小節,品讀“對話敘情”

1、不忍別,終須別呀!引讀。

2、如果說兩人剛纔還在“賞景藏情”的話,他們現在是在“對話敘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對話裏蘊含着深深的依依別情。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深入到課文的字裏行間,用心品味,然後說說你從哪些句子中讀出了依依別情?你是怎麼感受到的?

(1)還沒分別就想見面,可見難捨難分。指導讀。

(2)引用王勃詩句說明人雖分但心相連,說明珍惜友誼,同時含有寬慰之意。

(3)把友誼比作長江的波特,說明友誼深厚,彼此珍惜。指導讀。

(4)引讀李白開頭的話,你從這些語句中讀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什麼?爲什麼“敬仰”呢?

*人品:補充李白另一首寫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讀,說大意。

*詩篇:“譽滿天下”。什麼叫“譽滿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詩,讓我們感受一下他的“譽滿天下”嗎?

*怎樣敬仰:稱呼“孟夫子”、“您”,當作兄長和老師。

*指導朗讀:李白前面這兩句話充分表達了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誰來讀?爲什麼李白開始要表達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別”的原因)

4、讀了兩個人臨別前的這番對話,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人物對話對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正是對話描寫的魅力所在!

5、讓我們來分角色讀一讀這段對話,體會一下兩人是如何透過語言來表達內心情意的。男女分讀。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透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學習4、5小節,體味“吟詩抒情”

1、兩位好朋友說不完的離別情,道不完的朋友誼。可是,俗話說得好,“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最後孟浩然就要上船遠行了,李白是怎樣做的呢?自由讀第4小節。

2、讀了這一小節,你又一次感受到兩人之間的依依別情了嗎?特別透過哪些詞語能夠感受到?

相機結合課文內容理解“佇立”、“凝視”等詞語的內涵。

3、你能透過朗讀把這依依惜別之情表現出來嗎?(配樂)

4、此情此景,不僅我們被打動了,就連江邊的景物也被打動了。同學們請看——[媒體5:播放動畫]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緒萬千!你能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下面這段話說完整嗎?先自己試試看。

[媒體6:想象說話]岸邊楊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鷗點點,好像 。雖然白帆已經消失在藍天盡頭,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邊,但是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好像在想。

再指名說。(第2、第3位同學配樂)

5、同學們,作者本來是寫李白與孟浩然兩個人物之間的惜別之情,爲什麼要寫到楊柳、沙鷗、藍天、春水這樣一段景物呢?

這種寫法叫“借景抒情”,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寫作方法。

6、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第4小節,再來感受一下這種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設計意圖:運用配樂朗讀渲染情感;運用電腦動畫再現情境;運用想象說話體味深情。三個教學環節層次清晰,目的鮮明。同時又滲透了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指導。

7、引讀第5小節:此時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吟詩抒情] 8、你能吟一吟這首詩嗎?(出示古詩)[媒體7] 指名讀,齊讀。

9、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而且是一首怎樣的名詩?什麼叫“膾炙人口”呢?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它應該也像一位兄長和老師,飽含深情地爲你描繪一幅幅動人的美麗畫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誠摯的人間真情。你能聯繫前面的所學所悟,說說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嗎?先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指名說。

(1)“煙花三月”寫出了春天的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詩人佇立江邊,凝視遠方,看着白帆漸漸遠去,一江春水流向天邊的畫面;

(3)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4)文中第4小節說隨着江風漸漸遠去的是“白帆”,詩裏卻說是“孤帆”,這是爲什麼呢?當時的長江是一條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隻,爲什麼說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裏,只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我”的眼裏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別好,表面寫“船孤”,實質寫“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詩的眼睛,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這種孤獨並不是狹隘消沉的,君不見“滾滾長江天際流”,這是何等的奔放大氣啊!)

10、品出了這首詩膾炙人口的原因,再來讀它,肯定會更有味道。配樂,指名讀,齊讀。

11、讓我們把這首膾炙人口的名詩背下來記住吧!自己背,齊背。

設計意圖:藉助“膾炙人口”一詞,引導學生回味鑑賞,從而使詩、文不再割裂,達到了“詩文交融”的境界。並抓住“孤”字這個詩眼,把整首詩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內涵,品出了檔次!

(五)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板書)今天,我們透過對《黃鶴樓送別》一課的學習,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從開始的“賞景藏情—對話敘情—吟詩抒情”這樣一個“送別”的過程,從中層層深入地體會到了兩人之間非同尋常的感情,這就是“依依惜別”之情。不僅如此,我們還從中瞭解了李白創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名詩的由來。

2、佈置作業:古往今來,很多大詩人創作了著名的送別詩。課後,同學們可以去收集幾首,然後挑選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詩人創作這首詩的由來,下節習作課,我們嘗試把它改寫成像《黃鶴樓送別》這樣的文包詩,特別注意學習文中用人物對話表達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寫作方法,好嗎?

設計意圖:

透過總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達到融會貫通的整體把握;課後作業既引導學生指向課後的閱讀積累,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課的教學資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讀促寫、讀寫遷移”。

三、說設計理念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三個理念:

1、試圖對“文包詩”這一特殊文體的教法作出大膽嘗試。

“文包詩”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文體,對於這一文體的教材該怎麼教,曾經引起過爭議:有人認爲“詩重於文”,有人認爲“文重於詩”,也有人認爲“詩文並重”。本課教學避開如天平秤一般精確稱量詩文孰重孰輕的問題,而是力求做到“詩文交融”,即透過對文的感悟,達到對詩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試圖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的“簡約語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點:目標簡明,過程簡潔,方法簡便。

(1)目標簡明

本課教學抓住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線“送別”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別”展開教學過程,目標簡明,體現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的整體性。

(2)過程簡潔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文中有很多詞、句可以細細欣賞、品味,假如樣樣都抓,容易犯語文教學的“浮腫病”。本課教學力爭內容集中、精要,依據教學目標作大膽取捨,做到“過程簡潔”。

(3)方法簡便

本課教學使用的大多是家常傳統手段,一些媒體的使用主要用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處以及拓展延伸處,方法簡單,但追求高效。

3、試圖體現“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這一理念。

(1)首先,注重關鍵詞語的解讀

如巧妙引導學生咀嚼、玩味“藏、煙花三月、佇立、凝視、膾炙人口、孤帆”等詞語,賦予這些詞語以具體、豐富的內涵,使這些詞語不再靜止地“躺”在書上,而是“立”了起來;甚至,立起來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有鮮活的人物和真摯的情感,正所謂“字立而情立”。

(2)其次,滲透表達方法的指導

本課教學不僅引導學生探究寫了什麼,還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是怎麼寫的,即進行了對話描寫和借景抒情寫法的滲透,引導學生學寫文包詩,進行讀寫遷移的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習得,是真正促進語文能力成長的根系,也是把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到位的紐帶與橋樑,使語文教學以“語文”的方式走在“語文”的路上。

綜觀整堂課的教學,做到了教學設計的“簡約而不簡單”;教學過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學方法的靈活而細膩。

標籤:黃鶴樓 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