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語文知識 > 課文

灰雀課文原文

課文1.92W

《灰雀》是一篇充滿童趣又頗耐人尋味的文章,記敘了一個小男孩在列寧愛鳥言行的影響下,把捉回家的鳥又放回樹林的故事

《灰雀》

有一年冬天,列寧在郊外養病。他每天到公園散步。公園裏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樹上有三隻灰雀:兩隻胸脯是粉紅的,一隻胸脯是深紅的。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隻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麪包渣和穀粒。

一天,列寧又來到公園,走到白樺樹下,發現那隻胸脯深紅的灰雀不見了。他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

這時,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我沒看見。”

列寧說:“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

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

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那個男孩站在白樺樹旁,低着頭。

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

當然,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灰雀》分析

《灰雀》是一篇敘事文章。如果列寧就是主動者,他實施了一次人性化的教育。如果孩子是主動者,被列寧對灰雀的那種真誠的喜歡所感動。文章的重點放在列寧的教育上。列寧運用了人性化的教育,使男孩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知錯就改。男孩子被列寧對灰雀這種誠摯的喜歡所感染,明白了愛不是佔有,愛應該是讓被愛的事物更好的生活這個道理。

課文結尾點明中心:“列寧也沒再問那個男孩,因爲他已經知道男孩是誠實的`。”

但是如果把列寧當做這個故事的第二角色,男孩是主動者的話,讀者理解起來顯得非常輕鬆。

第一次對話:列寧看見一個小男孩,就問:“孩子,你看見過一隻深紅色胸脯的灰雀嗎?”

男孩說:“沒……看見,我沒看見。”

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給這兩句添加修飾“問”和“說”的形容詞,透過添加,學生體會到了列寧找不到灰雀的擔心、焦慮,體會到了男孩回答時的吞吞吐吐,猶豫不決。孩子更容易理解同齡人的心情,這時候問學生,男孩爲什麼要吞吞吐吐,學生有很多回答,有的說:“緊張,因爲心裏有鬼。”“害怕,自己捉了灰雀,被人發現了。”“因爲他說謊了。”

第二次對話:列寧說:“那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在“愛不是佔有”這個主題下,列寧不是實施教育的主動者,所以他說這句話不是出於教育的目的,而是內心真情的流露,學生再一次體會到愛,那就是對被愛事物的真切的關心和擔憂。

那個男孩本來想告訴列寧灰雀沒有死,但又不敢講。這句話中,我們抓住“想告訴”和“不敢講”這種矛盾表現。爲什麼想告訴?只有一個原因,列寧對灰雀這種深切擔憂感染了孩子,孩子其實也是善良的。“不敢講”是因爲他畢竟是一個孩子,一個自己意識到做了錯事的男孩,出於自我保護,他不敢講。

第三次對話: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會飛回來了。”

男孩看看列寧,說:“會飛回來的,一定會飛回來的。它還活着。

列寧問:“會飛回來?”

“一定會飛回來!”男孩肯定地說。

“可惜”一詞看出了列寧對失去灰雀的無比惋惜,追問“會飛回來?”透過添加形容詞,看出列寧的迫不及待,從而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再一次得到體現。孩子的句子裏出現了兩個“一定”,透過添加修飾語氣的詞,學生體會到了孩子已經完全被列寧對灰雀的感情所感動,毫不猶豫地要把灰雀放回來的心理。

透過三次對話,列寧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孩子是深受感動,自覺感悟。再問:“男孩爲什麼前面是‘抓’,後面卻要‘放’呢?‘抓’和‘放’是一對反義詞,可我們恰恰看到了同一種情感,你喜歡用哪個詞來表現你對灰雀的情感呢?爲什麼呢?”課文主題在這個問題中得到了昇華。

最不喜歡那句話:“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一個勝利者得意洋洋的語氣隱含其中。列寧明明知道灰雀是男孩抓走的,也知道是男孩放回來的,而且男孩低着頭,已經承認錯誤了,爲什麼還要問這一句話呢?除了窮追猛打,給男孩再加一棍外,還有什麼理由讓列寧問這句話呢?而這樣一來,不是又與教參所以爲的“尊重、愛護”這個中心背道而馳了嗎?還不如改爲:“列寧拉過男孩,拍着他的肩膀,指着灰雀,微笑着地說:“看,這就是我昨天說的那一隻灰雀。它多漂亮,多快樂呀!”男孩也跟着笑起來。

標籤:灰雀 原文 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