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忠言也未必逆耳_550字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但對待同一件事所採取的方式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在苦藥里加些糖粉,藥不就甜了嗎?一個人勸導別人時語氣委婉些,不也是藥裏添糖嗎?

春秋時,齊景公喜好捕鳥。燭鄒丟失了景公最喜愛的一隻鳥,這一下,景公發了怒,下令殺死燭鄒。晏子同意了,於是把燭鄒喚過來,在景公的面前指責他:“燭鄒!你丟失了國君的鳥,這是罪證之一;你使國君爲鳥而殺人,這是罪證之二;諸侯們知曉此事,必定認爲國君重視鳥而輕視人才,這是罪證之三。”之後,晏子在請求殺掉燭鄒,景公說:“不必殺了,我接受教育了。”

晏子的這番話,表層是說燭鄒有罪,其實是在勸導齊景公,殺掉燭鄒是錯誤的。晏子作爲靈公、莊公和景公的三朝重臣,指出景公的錯誤也未嘗不可,但效果難以預料。何況景公當時怒火沖天,直說無非是火上澆油。但是晏子的這番話壓下了景公的'怒氣,使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又給了景公下臺的機會。晏子的口才驚人。

在馬來西亞的柔佛市,有這樣的警示牌:“閣下駕駛汽車,時速不超過30公里,可飽覽本市的美麗景色;超過60公里,請到法院做客;超過80公里,歡迎光臨設備最新的急救醫院;上了100公里,請君安息吧!”

這樣的警示牌讀後讓人倍感親切,既使人們提高警惕,又富有人情味。這樣的“警告”,沒人會厭倦,反而能使你提起精神,又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忠言,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確的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人感到“甘甜苦口利於病,順耳忠言也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