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當古詩詞遇上數字-隨想作文800字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古詩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爲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當古詩詞遇上數字-隨想作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古詩詞遇上數字-隨想作文800字

常言到:“文理不分家”,那麼文理相碰,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古詩詞作爲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文”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數字乃是“理”之根本,二者相碰又會有怎樣的火花呢?我們一同來感受一下吧。

我們先來看看清朝鄭板橋的《詠竹》:“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疊疊”。這首詩只用了簡簡單單的幾個數字,卻寫盡了竹子的風姿神韻,而他的另一首詩作《詠雪》:“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萬片無數片,飛入梅花總不見。”全詩幾乎都是由數字堆砌起來的,運用數字之多卻絲毫沒有累贅之嫌,讀起來使人宛如置身於廣袤天地大雪紛飛之中,但一見寒梅傲立霜雪,鬥寒吐妍,雪花融入梅花,而人也融入此景之中,流連忘返。

運用數字出神入化的還有北宋詩人邵雍。邵雍的《山村詠懷》:“一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裏面就用了十個數字,而這些數字與量詞搭配,又與小路、煙村、亭臺、花這些事物編織在一起,隨着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詩人只用了寥寥數筆,就構成了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圖,讀起來不僅朗朗上口,所描繪出來的'景像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鄭板橋和邵雍對於數字的運用已是出神入化,但我覺得卓文君對於數字的運用,則是更上一層。卓文君的夫君司馬相如想要休妻,就給卓文君寫了一封信,內容很簡單,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卻無億。卓文君悟出了其中寓意,巧妙的運用數字給司馬相如回了一首《數字詩》,來闡述了自己對司馬相如的相思之情。她是這樣寫的“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的是三四月,卻誰知是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恨。萬語千言道不盡,百般無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四月桃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三月桃花隨流水,二月風箏線兒斷。噫!巴不得下一世你爲女來我爲男。”司馬相如讀後深受感動,放棄了休妻的念頭。你看,當古詩詞遇到數字時,是可以擦出火花的,而這一次是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啊。

當古詩詞與數字相遇後,原本冰冷無情數字也變得多情了。看來古詩詞和數字也可以是絕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