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2016年最新遇見另一個自己徵文

在與書爲伴的日子裏,我遇見了另一個自己。小編收集了遇見另一個自己的徵文,歡迎閱讀。
 

2016年最新遇見另一個自己徵文

第一篇:遇見另一個自己

微笑彌補不了創傷,流淚也無計於事,誰會知道那微笑背後隱藏着的無盡的孤獨。流淚中,悲傷中,孤獨中,其實他一直守在你身旁。他想抱你,卻怕傷你的心。他想陪你,卻無法在你面前,他想哭,他痛恨自己無能,他想看見你對他微笑。

“哈哈!你又沒人來接,沒錯,你就是孤兒,不會有人理你,你已經被拋棄了!”一個男孩盛氣凌人的指着另一個男孩。那個男孩什麼也沒有說,自顧自的走了。“喲……你還真可憐啊!”“能不是嗎,連父母都不要他了!”“給我閉嘴!”那個男孩猛的轉過頭,清秀的臉此刻在太陽下卻蒼白無神,那本該閃爍的雙眼卻黯然無色,手指因用力過度而變成紫色。全身散發着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戾氣。“你……你……”“我…我…!怎…怎…麼啦!總之,就算你成績再好,長…長得再帥,再優秀,可…可你是孤兒,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男孩看着他的樣子,瞬間沒了底氣,連說話都結巴着,卻不願放過一絲機會來嘲諷他。轉過頭,自顧自地向前走,走向那條僻靜的街巷。

“我回來了。”門被輕輕地推開。“哦,都忘了,已經不在了。”男孩低着頭,苦笑着,一滴水珠劃過他的臉頰。“都說了不會再傷心了,爲什麼又……”他抹去淚水,走進自己的房間,和往常一樣,又是獨自一人。偌大的庭院中,靜的似乎能聽到花瓣飄落的聲音。“心好累,爲什麼讓我孤獨的活着?”我輕輕地站起身,捧着那本已翻閱過無數次的書本,走向牀邊,輕聲讀了起來,漸漸的睡着了。又一次,睡得那麼沉……我看見一對年輕的夫妻向我招手,我看見一個男孩微笑着向他們跑去,我驚呆了,那是我!我好想和他一樣,向他們跑去,可是卻動彈不得。突然間,那對夫妻和男孩消失了。只聽到了一陣溫柔的聲音:“不要傷心了,你不是一個人,我會陪着你,一直一直。”我剛想用手去觸碰,卻沒了。原來是夢,我抱着頭,淚水把牀單都打溼了。原來只是夢。但我錯了,那聲音每天夜晚都會傳達到我的夢裏。 “謝謝你能相信我!”“謝謝你每天都來陪我!”我回了一句。我才發現,那個聲音是我自己的。爲什麼會忘記了呢?也忘了跟爸爸的約定-------“就算再苦,也要微笑着走下去,就算再累,也要站起來繼續走。因爲你不是一個人,不要忘了,那個站在你身邊的”人’吶,他會陪你共度一生,他會隨你到天涯海角。”“嗯,我會的’。我笑了笑!一起走吧,抹去眼淚,夥伴,不要停下步伐。爲什麼會忘了呢,那個陪你度過苦難的人-------自己!所以,你不是孤單一人 。我的名字叫沃克!walk,能走的人,不是很好嗎?望着窗外悄悄溜進來的皎潔月光,我笑了。

他會陪在你身邊,他總是微笑地看着你,他總是會帶走你的憂傷。不要忘了,我們所有人,都不是孤單一人。

第二篇:遇見另一個自己

老話說,一撇一捺寫人,一生一世做人。而今,對於我們來說,做人就成了一門學問,那麼該怎麼做人呢?那麼我就說說我的看法吧。

人吧,是個複雜的動物。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大腦會在對自己並不全面的知道一件事的時候,它會有一種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就會帶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而我們對此又無法準確的預算出來,所以纔會變得複雜。由此,就產生了人的一系列的變化。例如,人與環境,人與人,人與物等等的變化。

那麼我首先來說下人與環境的變化。人是羣居而漸漸崛起的,那麼生活在不同環境下的人會有不同的性格。例如人們常說北方人爽朗,南方人細膩,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北方人以往的生活條件比較惡劣,在那種環境下想不了太多,活下去纔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心裏沒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畢竟活下來就已經不容易了,而當他們遇見跟自己一樣的人都會從他們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鑑於相互體諒的心情,所以他們爽朗。而南方人呢?自南宋以來的人口大遷移,這片山水更加肥沃,因此,便逐步的富裕起來,那麼衣食無憂的他們該幹嘛呢?自然想依舊過得更加自在逍遙,在人口密集的環境下,資源並不多,自然想到榨取別人的資源,於是就產生了這麼許多的想法。但是別人也不傻,因此,你繞我繞的就成這麼個彎彎繞了,這是大的環境下的人的性格。

當然,我自己也是南方人,在這兒也沒有貶低誰的意思,畢竟人活着都不容易。而小的環境就更多了,比如什麼健全的家庭,單親家庭等等一系列的小環境,在這兒就不多說了畢竟要說的太多了,三言兩語也說不完。而在現如今的情況下,大環境的影響依然存在,但不同的是人口的頻繁遷移,造成我們遇見北方細膩的人和南方爽朗的人也並不奇怪。因此,如今來說,小環境對人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孟母三遷,而現今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都見過,那就是學區房的'選擇,我覺得跟孟母的想法也差不多,因此,我覺得我們越來越應該重視小環境的文化建設。總而言之,人在環境裏生活,就應該選擇性的適應環境,切勿小視環境對人的影響。

人與環境的分類太多,在這兒就說個大概,就不一一細說了,接下來說下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事兒。人都是羣居才能更好的活下來,才能成就這個地球的霸者地位,爲什麼?因爲團結。但生物的進化誰都逃不了,因爲物種的世界是盛行叢林法則的,也因此才體現出了人的自私的一面,弱肉強食,誰都不能做到無私,包括我自己。人都有七情六慾,也因此會有各種各樣的利益衝突,那麼多種的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說實話,我自己都覺得活的蠻累的。然而,社會科學的前賢們給予了我們方法,那是什麼呢————心理學。深入的研究太累了,簡單的來說,透過自己的閱歷來看人,並且,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樣至少不會吃大虧,足以活的不錯,不是嘛?人也就說這麼多,畢竟各種各樣的人我們也說不完。

那麼,最後我們再來說下人與物,這裏的物並非說的物品,而是唯物的三觀,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我覺得這個說起來是最難說明白的,爲什麼呢?到了這裏,就說到了意識了,意識是我們既可控又不可控的。可控在於我們可以培養意識,不可控在於你的意識並不會完全與你的身體同步起來,就像你看見別人做某件事覺得你也會,但當你真正做起來卻會發現,那不是你能做到的一樣。因爲人的大腦不是簡單的機器就只有0和1,我們是會存在不確定性的,並且也會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來做呢?我的建議是,儘量培養自己的意識,提升自己的意識層次,努力將誤差的範圍調控到我們可控的範圍內。簡單的來說,就是修正自己的三觀,並以此爲引導,修正自己的精氣神,既爲修身,養性。

我覺得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與物的對待方式上,因爲所追求的東西不同,既意識層次的不同,所以纔會有這麼多的差別與變化。正所謂一撇一捺寫人,一生一世做人,在這兒,希望大家都能遇見另一個自己!

第三篇:遇見另一個自己

寫下這個題目時,一些關於讀書的細碎時光又浮現在腦海裏。在與書爲伴的日子裏,我遇見了另一個自己。

孩提時代,殘疾父親在小鄉村的小街道上經營一家小小的書店來貼補家用。書店雖小,卻算種類豐富:武俠、言情、歷史、軍事等還是一一俱全,但我最喜愛的、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巴掌大的連環畫(那時的我們親切地稱它爲“小人書”)。雖然那時識字不多,但父親新進的連環畫我肯定是第一讀者。每天散學歸家,都會泡在連環畫的世界裏,和着精彩的配圖,加上半猜半讀的“神功”,一本連環畫翻完,其對中的故事情節也就明白了個大概。

那時的我是同學們豔羨的對象,在她們眼裏,能不花錢就能讀好多有趣的書簡直是天大的幸福。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聽我用不太完整的表達,加上行爲舉止的“補充”來了解一些大家都好奇的世界。在《孫悟空出世》裏,大家結識了精靈可愛的猴哥,瞭解了仙石迸裂、石猴探險、稱王花果山、飄海訪師、三星洞修行、學長生不老、七十二變和騰雲駕霧之術等小故事;在《雷鋒的故事》中瞭解了雷鋒助人爲樂不留名的樁樁好事,爲他光榮犧牲難過了幾天幾夜,學雷鋒做好事成了光榮而崇高的行爲舉止......《森林之戰》、《勇挫鐵葫蘆》、《血染葫蘆灣》、《小白龜上天》、《千里送京娘》等都是那時的“寵兒”,爲我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我瞭解了更多的小故事,概述能力得到了鍛鍊,這或許是滋養我日後能站在講臺上不再緊張,能順利完成一些小演講的“沃土”。

但是在那個年代裏,大部分家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很難拾掇開來,要想拿出“閒錢”購買一兩本“閒書”簡直是奢望。也正因爲這些原因,來書店看書的人很多,但看了買走的人卻很少,書店生意實在難以持續經營,約摸在我讀二三年級的時候,父親決定轉向經營,極力爭取將部分書籍退還了新華書店,但部分還是不得不自家留了下來。無奈留下的書成了家庭新債,那時的我曾恨恨地稱它們爲“孽債”。其實後來也可算是“寶貝”,至少在學習壓力較大的初中三年裏,它們是我忠實的夥伴。

上初中那會兒,只要考上中師中專就是“跳出了農門”,能吃“現成飯”成了莘莘學子的孜孜追求。大家專心投入到書山題海大戰中。枯燥乏味而又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我總覺得“差了點什麼”,成績雖然沒落下,但每每寫作文、閱讀分析時總是“大腦短路”,“炒冷飯”成了好大一陣子的“病症”。

一個週末的傍晚,我翻出了父親先前不得已留下的“孽債”,開始“神遊”各種書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讓我認識了頑強執着、刻苦奮進、勇敢奉獻、寬容誠實、不爲命運所屈服的保爾·柯察金;被《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千戰羣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紛呈的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在《水滸傳》中幸會了魯智深、林沖、武松、李逵等一大批農民起義的英雄好漢形象;陪着《紅樓夢》中的黛玉灑淚葬花,和《西遊記》裏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一起取經;在《伊索寓言》裏那些看似淺顯的小故事中懂得了一些道理......慢慢的我發現,這些閱讀受用無比,作文時不再無話可說,閱讀分析較以前有了進步,大腦不再“悶呼呼”的,而是精神抖擻、元氣滿滿!

有書相伴的日子格外充實,學習變得快樂。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如願考上了師範學校。在美麗的師範校園裏,見到了以前從未見過的圖書館,一樓、二樓、三樓,整棟樓都是。樓外“圖書館”三個燙金大字在綠蔭的掩映下一派“黃金屋”氣息,默默地敞開胸懷和藹地擁抱着每一個來人。閱覽室裏、借閱室裏,滿是如飢似渴的青春身影,大家安安靜靜地在一排排書架前挑書、閱讀,如獲珍寶的、迫不及待地摘錄書中經典。因此,那時的我們大都有幾本精美的摘錄本,裏面滿是經典的語錄,認真書寫留下的筆跡、優美的配圖是那時閱讀時美麗心情的寫照。

舍友中不乏好讀書之人,夜間熄燈後焐在被窩裏打起手電筒,用黃暈的光照亮了一個又一個漆黑的深夜,牀頭成堆的廢電池是最好的“證人”。大家和魯濱遜·克魯索一起漂流,在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遇見了土人“星期五”,過了多年野人般的生活;在裏梅爾·格列佛船長的帶領下,周遊了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智馬國;在《簡愛》中似乎明白了“人的價值=尊嚴+愛”......當然,青春年少的時光也滿是“膠原蛋白”的情竇初開,也就在那時開始“拜訪”了張愛玲、瓊瑤、三毛,並深深癡迷着她們的作品,到校外書店租書的費用佔據了每月生活開銷的一部分。

師範畢業後順利分配到工作。面對好問的學生我經常誠惶誠恐,高興的是學生好學上進,擔憂的是如果自己經常回答不上來該如何是好。於是工作之餘,順應“國民函授教育”的發展趨勢,多數老師每一個假期都會走進大學校園“讀書”,我也一樣,一讀就是6個年頭,一口氣完成了專、本科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了學識淵博的教授和來自各地的學友,在教授的指導、大家的相互推薦下,認真閱讀了《飄》、《笑面人》、《百萬英鎊》、《基督山復仇記》、《高老頭》、《陰謀與愛情》、《朝花夕拾》、《名利場》、《雙城記》等經典著作,先前讀得不過癮的書籍也被重新拾起,在字字珠璣中反覆咀嚼。訂閱了《讀者》、《作品與爭鳴》、《青年文摘》等刊物,開始嘗試用自己稚嫩的文字記錄生活,當一些小情小趣的文字被鉛印出來的時候精神格外愉悅;也積極引導學生擴大課外閱讀量,和他們一起寫“下水”作文,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自己也得到了鍛鍊。

如今,因爲工作變動和工作的特殊性,我有意識擴大了自己的閱讀範圍,各種報刊雜誌、經典著作、時尚讀物、電子書籍、紙質墨香、各種新媒體使得閱讀更加便捷寬泛。這也激發了一些關於美景美食、民俗風情、心靈感悟等方面的寫作。

回憶一路走來與書相伴的種種,我深感:讀書無關柴米油鹽,但可以讀而不飢;讀書無關功名利祿,但可以怡情怡性;讀書無關春花秋月,但可以遇見另一個自己。
 

標籤:徵文 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