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範文(通用12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通用12篇),歡迎大家分享。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範文(通用12篇)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着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去歡迎你。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2

端午節一提起端午節,大家都會不由自主的想到糉子,那麼這美味香甜的糉子是怎樣做出來的呢?又有什麼特殊的來歷呢?

請聽我說來。大家可別小看這糉子,它可有着不同尋常有來歷。據說,楚國有個叫屈原一位忠良,眼看着自己的國家一天天滅亡,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江而死,當地的人們爲了不讓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便用葦葉把糯米、豆沙等多樣東西包成一個三角形,投進河裏給小魚、小蝦們吃,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人們吃糉子,划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一個端端午節到了,家家戶戶都開始包糉子,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每年在農曆的四月底媽媽都會忙着到處找葦葉,然後精心挑選,之後把挑好的葦葉泡在水中,洗乾淨之後方纔可以準備糉子餡。這糉子餡可難做了,首先要把糯米浸泡在水中等米芯開了,這時候才能把準備好的紅豆、桃仁、豆沙、等堅果(也要少浸泡片刻)和糯米拌在一起,最後再放些糖,用葦葉一包,放在鍋裏大火蒸一小時左右,看到米粒發黃可口的糉子便好了。出鍋了,拿上一個糉子,剝開葦葉,一陣誘人的米香撲鼻而來,咬上一口,細細品味,黏黏的、鬆軟的,真是好吃!每每吃完糉子,我就會弄得滿臉米粒,全家人看見後都會哈哈大笑,說我是個“大花貓”。我們還會把糉子給鄰居們嚐嚐,他們同時也會拿出自己家的給我們嚐嚐,就這樣互相交換着,品嚐着,咀嚼着裏面的情。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3

全世界有很多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我的家鄉韶關也以其獨特的方式過着屬於我們的傳統節日。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端午節。原因不是因爲屈原,不是因爲什麼。就因爲我是在端午節那天出生的。

端午節是個非常熱鬧的節日,家家包糉子、吃糉子,這是端午節必定的習俗,各式各樣的糉子都有形狀多多,在農村,我們還會包個書包形狀的送給弟弟妹妹們挎在腰邊帶回學校邊走邊吃。味道多多,有甜的、鹹的、香的、辣的,甚至連苦的都有。不過好像因爲地方不一樣,包出來的糉子各味不相同,每個地方的人基本上只習慣於自家包的,對於其他地方包出來的味道些許人都不太習慣的。比如說我就不習慣,因爲餡料不一樣,我還是喜歡吃自家包的糉子。

在端午節還有一個不可缺的活動——划龍舟。在寬廣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條龍舟,十幾個人奮力划動船槳,一人坐龍首敲鑼,一人坐舟中打鼓,衆人齊喊“一、二”“一、二”,其陣勢可與驚濤駭浪相媲美。岸邊圍觀的羣衆頂着熱辣的陽光,還依然不忘爲自己喜愛的龍舟吶喊助威。再觀向江中,幾條龍舟猶如猛斧破江早已賽得你死我活。外國來的友人紛紛拿起相機快速地拍下這一幅幅壯觀的場面,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如此的偉觀。

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連肚子也是想家的,心裏裝着親戚們,肚子用來想家裏的美食。這不,肚子又呱呱叫了。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4

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這一天又到了端午節,充滿糉香飄逸。傳說在端午節這天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節飛端午誰自言,萬古傳聞爲屈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凝聚這老祖先的智慧的結晶。故鄉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小孩子的手臂上要寄上午五彩線,帶上漂亮的香包,額頭上畫雄黃酒畫一個王字可以祛五毒。

今年夏天我去奶奶家過端午節,看見奶奶正在包糉子。包糉子是很講究的,需要碧綠碧綠的新鮮的竹葉,散發着淡淡的竹香,聞起來很好聞;“相思豆紅豆、甜甜的紅棗、浸泡在水裏的潔白的糯米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我看着奶奶,輕車熟路的包着糉子。這時奶奶挽起袖子,把一張張糉葉捲成圓錐形,錐底鋪滿糯米,並且放一些甜甜的紅棗紅豆等等,並在上面再鋪一些糯米。然後熟練地用白線把它包裹成一個一“枕頭娃娃似的。我迫不及待地從奶奶手中拿起工具,嘗試着包糉子,由起初的包的不熟練到後來的完美。當糉子在蒸籠上蒸熟的時候,我拿起來吃的那一瞬間滿口的香甜和對屈原的敬意油然而生。

在故鄉我們,吃完糉子還要去看賽龍舟。來到湖畔,看到湖中都是龍舟,隊員們個個都在摩拳擦掌,似乎有些迫不及待。直線裁判一聲令下,這些龍舟都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快的衝出去。隊員們穿着紅白相間的衣服個個士氣昂然。他們頭上還帶着白手巾,上面寫着奮鬥,奮鬥,再奮鬥。在湖邊的人們的加油聲和緊密的鼓點聲中,隊員們個個你追我敢的,都要衝向終點獲得勝利。

故鄉的端午真精彩啊!我還想再過端午節。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5

我一年裏最喜歡過的節日就是端午節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糉子、吃雞蛋麪等。據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

記得去年端午節一早,我剛醒來,就聞到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我連忙起牀一看,原來媽媽已經把糉子煮好了。這時,我纔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看着香噴噴的糉子,饞得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糉子就沒了影。

吃過早飯,我讓媽媽給我準備了幾個糉子,用一根小棒挑着,吆喝幾個小夥伴,到野外踏青去了。野外的空氣真新鮮啊!夥伴們又唱又跳,玩的真開心。玩累了,坐下來品嚐媽媽們的傑作,你的分我吃一半,我的分你嘗一口,還不時討論糉子的味道,不知不覺中,帶去的糉子被我們全部“消滅”掉。夥伴們帶着一路笑聲回家了。

到了晚上,我們到爺爺家一起過節。飯菜上齊了,爺爺從櫃子裏拿出一瓶像是藥酒樣東西,還要我們每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笑着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的。”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裏想着:“這樣我就能避邪了,辣算什麼。”

最有趣的是吃雞蛋麪,奶奶把煮好的雞蛋麪端到桌上,弟弟用筷子一挑,整筷的送入口中,還沒來得及咬斷,我打趣的說:“你們快看,弟弟像不像小白龍吐須呀?”大人們聽了,都哈哈哈地笑起來。只有弟弟不知是一回什麼事,含着麪條既不咽也不吐,東張張西望望,他的表情讓我們感覺到更可笑了,我們笑得更大聲、更開心了,弟弟也被嚇哭了。我們連忙止住笑,逗弟弟開心,不一會兒,家裏又傳出了爽朗的笑聲。

今年的端午節又要來臨了,我盼着端午節那天的到來。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6

我喜歡團團圓圓的中秋節,也喜歡熱熱鬧鬧的春節,但我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帶我去超市買包糉子的材料,如綠豆、五花肉、糉葉、糯米。買完東西后我們又去了小姑姑家,邀請小姑姑們來我家過端午節。

回到家,媽媽和我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媽媽先洗鍋燒水,把糉葉放到鍋裏煮軟,接着把糯米和綠豆分別放到盆子裏用溫水浸泡半天,把買回來的五花肉切成長條,放盆子里加上調料醃製備用。然後把煮軟的糉葉用冷水清洗乾淨,放漏網裏晾乾。這個時候綠豆和糯米也泡好了,媽媽把糯米清洗乾淨撈出來,晾乾水分,讓我們我們把綠豆皮搓掉,因爲有皮不好吃。在搓綠豆皮的時候,如果搓久了手就會又紅又癢,我才搓了不久就開始抱怨道:“哼!這麼難搓,我不搓了。”小姑姑們就安慰我說:“這麼小的困難你就放棄了,加油,我們一起搓。”經過我們一起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把綠豆皮搓乾淨了。在牀上好這些,媽媽就開始交教我們包糉子。媽媽告訴我們左手拿糉葉,右手拿勺子把糯米挖到糉葉上,再在糯米上蓋上一層綠豆,把五花肉放在綠豆的中間,接着再蓋上一層糯米,用繩子把糉葉困起來。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就聞到了糉子的香味,饞的我們垂涎三尺。

我們問媽媽:“糉子可以吃了嗎?”媽媽說:“小饞貨們,可以了。”聽了這話,我們高興得跳了起來,我挑了一個最大的糉子,把繩子解開,再把糉葉剝開。我看着那黃黃的糯米上有許多綠豆,好像一件黃色帶綠點的小花裙。我咬了一大口,這糯米一點兒也不口,又香又甜,裏面還有我愛吃的肉。

我喜歡端午節,每次都能吃到媽媽和我們一起包的糉子,真是太幸福啦!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7

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安順市,家鄉的民族傳統節日有擡汪公、跳花節、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牛王節等傳統節日。

在這些節日裏,我最喜歡的是家鄉的端午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屈原是在這一天跳汨羅江而亡的。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因爲家鄉的人們過端午節很熱鬧,家家戶戶要灑掃庭院,掛菖蒲、艾條於門前,而且還有“遊白病”的習俗。這一習俗就是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四處遊走,有的登山,有的逛街,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拋掉,讓百病遠離自己的身體。這是多麼有意思的風俗啊!

在這天,百草都是藥,周邊鄉鎮村寨的農民會把從山上採來的各種草藥帶到城裏,供人們逛街時購買。無論城鄉,端午節採藥購藥都成習俗,人們將適合自己與家人需要的草藥帶回,以治病防病。街道上到處都瀰漫着透人心肺的藥材清香,久久不散。

到了晚上,人們把雄黃和蒜泥、白酒等混合,撒在房前屋後,起到驅蚊蟲、防毒蛇的作用,還用白天帶回的草藥放在熱水裏,讓一家老小痛痛快快泡個熱水澡。據說用草藥洗澡能驅除身體裏的病毒呢!

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傳說呢!據說屈原投江後,他的魂魄告訴人們,人們給投到江裏給他的食物都被魚兒吃掉了,他沒有得到。於是,人們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用糉葉把米飯包起來,魚兒就吃不到了。而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就一直流傳到今天。我的家鄉的糉子非常有特色,是把糯米、草木灰、板栗、臘肉等原料用荷葉包在一起,形狀像枕頭,有一股淡淡的草木清香,油而不膩,又好看又好吃。

小朋友們,端午節快要到了,歡迎到我的家鄉來,嚐嚐獨特的糉子吧!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8

我的家鄉在美麗的杭州,這裏不僅有婀娜多姿的西湖,還有清秀迷人的西溪。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西溪深潭口兩岸插滿了鮮豔的彩旗,一大早,男女老少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來,匯聚在這裏,參加一年一度的龍舟盛會。

西溪河上臥着七八條龍舟,每一條龍舟的顏色和形狀都不一樣,有的是金色的龍身,白色的龍頭昂然向上,張着大嘴,像個勝利者在歡呼;有的是紅色的龍身,龍頭上長着兩個大大的角,睜着雙眼,猶如真龍在戲水一樣;還有的龍舟渾身插滿了五彩的旗子,一陣微風吹過,像無數只彩蝶在翩翩起舞。

中午時分,“轟隆隆”的`禮炮一響,龍舟競賽開始了,兩岸的人們掂着腳,尖着腦袋站在岸邊觀看。只見幾十條龍舟“鱗光閃閃”,氣勢如虹,船碰船地向前駛去,穿着紅背心的船手們隨着有節奏的鼓聲和口令聲使出全身的招數,劃出各種各樣的花樣。兩岸頓時沸騰起來,人們不停地喝彩、鼓勁、加油。鑼鼓聲、歡呼聲、划槳的水聲,譜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

忽然岸邊一聲大叫,有艘金色的龍舟和紅色的龍舟碰撞,金色龍舟上的船手們紛紛掉落水中。瞧!他們落水的動作都這麼生龍活虎。原來,這也是西溪花樣劃舟的一種呢!看着這麼鬧騰的歡呼場面,不禁讓我想起了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上所寫的詩句“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朋友有時間請來我的家鄉杭州玩,到時一定要來看看西溪的美景噢,當然如果是端午節來是最好不過了,這樣既能欣賞西溪迷人的美景,又能親身感受到我們家鄉的龍舟盛會,我想一定能讓你不虛此行。

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在西溪不見不散!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9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在我們家鄉還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端午”,因爲它是陰曆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我更願意把它叫做“糉子節”,因爲在這幾天,我都可以吃到美味香甜的大糉子。不僅如此,端午節的習俗也很多呢。

在我們家鄉端午節雖比不上春節、中秋那般隆重,但是家家戶戶也是很重視的。就拿我們家來說吧,在進入陰曆五月初一這一天,媽媽就把提前買好的紅葫蘆貼在了門口,和窗櫺外面。貼葫蘆也有講究,葫蘆的口要朝上,我就不明白了,問媽媽爲什麼要貼葫蘆,還要這樣去貼。媽媽說:“端午節貼葫蘆,掛葫蘆是爲了趨災避邪保安寧的。”“那爲什麼口朝上呢?”“聽老人們說是爲了把毒蟲,災難全都收起來,讓家家戶戶安寧。”媽媽笑着說。原來如此啊。當然貼葫蘆只是一個開始,因爲到了五月,正是蚊蟲開始活躍的時候了,家裏的老人們,也愛把剪好的葫蘆縫在小孩的衣服後背上。在肩頭還要縫上一個小布老虎,以求平安。媽媽說我小時候就有這樣的衣服,但是我已經不記得了。初一這一天我們還要吃雞蛋,至於什麼原因我就不知道了。反正媽媽這天早晨要煮上一大盆,家裏的每個人都要吃上幾個。到了初五這一天,家家門口都插上艾草,也是驅蚊避邪的。曬乾的艾草還被姥姥做成了小香包送給我,當然這也是保平安的。這一天重頭戲就是吃糉子。媽媽早早的就把米、棗、葉子泡上。泡好後大家就開始包,一個個糉子就在大人們的手中包好了。煮熟的糉子透着葉子的清香,咬一口,米黏黏的,棗甜甜的,真好吃!

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傳統節日中蘊含的美好祝福。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酒。龍船下水喜洋洋。"大家一聽到這首童謠,必須會想到端午節。今日,我就來講一下端午節吧。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我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向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日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能夠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必須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1

我的家鄉在東北,每逢過節,很少有當地的風俗特點。現在端午即將來臨,讀過汪曾祺所寫的《端午節的鴨蛋》,才發現家鄉里我接觸的風俗特點還真是少得可憐。

在東北,既沒有:貼五毒、放黃煙子一類的風俗習慣,就連賽龍舟都極少見到。在市內,有一條河,河不寬,也不雄偉,只是靜靜的流淌而過。但即使有河,在我的記憶中,也從未有過龍舟比賽。以前,端午節還不休息的時候,總會看到有人上山菜艾蒿。在我們家鄉,不僅有河,還有一座山,一座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山。因爲,聽人說過,這山是連着長白山的,那時,我還不大,感覺這山是又高又大,綿延萬里。

在這裏,僅有的風俗只有菜艾蒿,吃糉子和系五彩線了。有的人還會給孩子買些香包之類的。我家住在山腳下,高高的樓房,可以看到山的一部分。而門前的馬路,則是山上的必經之路。一大清早,就能看到樓下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人,有老人,有青年人,還有一些孩子,但依然是老人居多。路邊上,還有人賣艾蒿,一大把拿在手中,不用走近就能聞到艾蒿特殊的氣味。接着,走出去上學,書包裏放着十來個雞蛋鴨蛋,準備到學校也同學頂的。大家在學校,互相地拿雞蛋鴨蛋頂着,還有人把鵝蛋拿來頂的,只可惜,在路上就碰碎了。頂完了,等中午吃飯時,再拿出來,敲開殼就吃了。晚上回愛時,會發現鄰居的老人幫着在門上插了一把艾蒿,嫩嫩的,缺了少許水分,但依舊清香。

家鄉的端午,雖沒有過多的傳統風俗,但依舊過得有滋有味,開開心心。就象人一生一樣,無須過我的錢財,無須過分的豪華奢迷,也無須過份的錦衣玉食,只要開開心心,健康幸福,還有什麼所求呢?

我家鄉的端午節作文12

今天是端午節。

人們都忙活起來了。爲了包糉子,有的摘蘆葦葉子,有的準備糯米,還有的去準備花生米、蜜餞和鹹肉等。

只有我一個人閒着沒啥事好幹,跑去河邊玩,老家河邊長着一叢象茭白葉子似的植物,我掐了幾株拿回去給爺爺瞧瞧。爺爺一看,說:“這是昌莆。你知道這種植物有什麼作用嗎?”我說:“這個我在網上查了,昌莆是一種可以驅蟲的植物,在端午節同艾葉放在一起可以驅邪。但我不懂這裏是不是有什麼傳說或故事?”

爺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無惡不作的老龍王,經常興風作浪,使天下黎民不得安寧。玉皇大帝聽說以後,龍顏大怒,命魏徵在五月初五午時三分去斬了它。

龍王知道了,嚇壞了。立即趕到李世民宮裏去求情,並答應事成之後,給李世民無數珍寶。李世民滿口答應。

於是,到了五月五日這天午時前唐太宗把魏徵早早請來,讓他陪自己一邊下棋,一邊喝酒。眼看要到時間了,可他又不能在太宗面前暴露天機。由於有心事,下棋都輸了,酒喝多了。結果醉倒在地。做了一個夢,在夢中,他拿着昌莆做的刀,艾葉做的馬鞭,終於按時殺了龍王,爲天下民衆除了一大害。人們爲了紀念他,在端午這天把昌莆和艾葉掛在門前,用來驅邪保平安。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一個傳統節日的神話傳說。

下午,我們去曲江樓參觀。門前的宣傳欄對端午節作了詳細說明,不過沒有爺爺給我講的這個故事。而它讓我明白了在我的家鄉龍舟比賽已經移到四月去了,是爲了紀念北宋抗金的英雄。成了遠近聞名的溱潼會船節。

在曲江樓聽到服務人員的解說:“現在正是菜籽和麥子收穫的時間,鄉農開心地忙着收穫豐收的喜悅。節日的氣氛不是很濃,平淡祥和的生活是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