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課外作業項目化”設計策略談

安徽省當塗縣第一中學 汪昌兵

“課外作業項目化”設計策略談

摘 要:本文從“課外作業項目化”的定義、相關研究及設計英語項目化作業的策略方面進行了探討。項目化作業設計應以真實爲前提,適當拓展課堂教學內容並給予學生有效“支撐”,化繁、雜項目成多個子項目。其目的重在培養學生積極情感,同時提出評估是教學的最大需求。

關鍵詞:英語課外作業,項目化,策略

一、引言

來自《工人日報》的文章“學生作業多半成了力氣活”中公佈了山東省濰坊市教研室的一項初中

生作業情況調查。其中72%的學生認爲英語作業主要是背單詞和課文;70%的學生認爲數學作業主要是做練習題;56%的學生認爲語文作業主要是摘抄和蒐集資料。很少有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教材設計作業。並且文中還提到課外作業與實際生活聯繫少的問題。

目前,人們重點關注課堂教學改革,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日益盛行,但普遍忽略了對課外作業的研究和改革。學生的作業過多,質量差以及形式簡單、機械這種流於形式的作業不但佔用了學生過多時間,也漠視了對學生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滯後的作業觀與先進的課堂教學理念很不相稱。

那麼作業該以怎樣的形式存在?它的作用何在?教育部的《課標》強調英語教學應以建構主義爲理論基礎,提出課堂教學中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的同時,提出了配套的“課外作業項目化”模式,以期學生能透過大量的專項和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爲真實語言交際打下基礎。“課堂教學任務化,課外作業項目化,評價方式過程化”這是一個整體的幾方面。對課外作業的研究和改革將有助於任務型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的解決,而使任務型教學這一模式更完善,更富生命力。

二、“課外作業項目化”的定義及相關研究。

“項目”是指由若干交際任務或學習任務構成的一組旨在解決某一問題的運用語言的活動。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操作性強,項目化的任務,學生透過小組分工合作及多種語言活動,記錄完成項目的過程並互相評價,最後展示作品。做“項目化作業”既可以使學生複習和強化所學知識,變機械學習爲有意義的舞臺,有利於培養學生興趣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學會與人合作、自主決策,收集資訊,解決問題等技能,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健全發展。

美國國家教育經濟中心於1988年制定的英語國家標準中,特別強調以“探究”爲特徵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同時,積級倡導“以項目爲中心的學習”。和“以問題爲中心的學習”。學生要研究一個具有多種解決方法,開放性答案的項目或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參與與真實世界相關的學習任務來提高他們的能力。結合中國學生的發展與現狀,我以爲若能結合中、高考的內容設計出“項目化作業”讓學生去學習而不是研究較爲客觀。

課外作業項目化的設計思路與模式:

(1)首先,教師給出相關“項目”,並讓學生明確項目的目的。

(2)接着,學生解讀題目,設計作品,制定一個項目實施的計劃。

(3)然後,學生開始項目的學習,即做任務以及解決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最終完成他們的作品。

(4)最後,學生可以自己使用或展示他們的作品,並對他們的工作過程進行反思和評價。

三、設計“項目化作業”策略

策略之一:拓展課堂教學內容

項目化的作業應與課堂教學內容的緊密聯繫,但同時更應體現其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教材編寫有一定的體系,而布作業不必拘泥於教材,要敢於打破教材的單元和書冊安排及學科的界線,而不能是教材、資料的“翻版”。同時,拓展的程度要控制好,要讓學生能“跳一跳夠得着”。

教學案例: Object: 製作世界英語分佈地圖

1、班級活動:將班分成五大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洲。

2、個人活動:收集有關國家使用英語的情況資料,並進行分類。

3、小組活動:討論後完成本組任務,再註上文字(英語)說明。

4、班級活動:各小組派代表介紹自己的作品,全班拼成一張世界英語分佈地圖。每個學生寫一段文字說明。

在完成上面這個項目時,學生可參看高一教材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和初三教材Unit 9 English is widely used,而且學生可在地理書上找到相關地圖或用地球儀,以及上網查尋資料等。

策略之二:提供有效“支撐”

實際教學中如果給學生一個空洞的項目,學生可能無話可說,不易調動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苦於詞彙的缺乏,語言表達不出自己的思維。一定的輸入是輸出的前提,努力創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建構他們的知識,促使學生在學的過程中新舊知識的有機結合。給學生“項目”前應考慮到學生的能力和條件,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支撐”,以使項目順利實施。例如,給學生下列作業:

項目:發揮想象設計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點聖火的方式。

學生對這一富挑戰性項目必定會有很多想法,但他的用詞造句卻很困難。但我們若在此之前提供2000年亞特蘭大和2004年雅典點聖火的相關材料讓學生學習和討論,那麼,學生有了一定相關詞彙和背景材料之後,他完成項目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策略之三:化繁、雜項目成多個子項目

很多老師在談到任務型教學的侷限性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時,都提出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是大型項目難以完成,需佔用大量的課堂時間。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把大的項目分成好幾個關聯的子項目在課外完成,然後到課內展示、討論。例如,要求學生建一個奧運專題網站。面對這個大的項目,可以把學生分成諸多“記者團”,分別去搜集運動員、運動項目、奧運歷史、比賽結果、觀衆評論等等相關資訊,最後再集中展示。大的項目分成數個子項目體現了層次性,同時,完成一個項目可以是另一項目的平臺。例如,要求學生給對方一封英文回信,幫同伴解決信中所提問題。那麼學生在完成此作業之前必須給對方寫出一封信並提出自己的問題。同時,在寫回信之前他也必須讀懂來信,整個項目的完成是以多個子任務驅動作爲手段。

策略之四:項目重在培養學生積極情感

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一個常常帶有積極感情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學習地更加輕鬆,更加迅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項目發生興趣,學生纔會主動去探索,纔會自學,一門功課往往是學好了才喜歡,喜歡了纔會學得更好,這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但僅有興趣還不夠,興趣一旦被志向導航就會升華爲志趣。《課標》在課程目標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等方面的學習要求,同時強調了學生情感的培養。解決了學生的情感問題,才能使學生有求知的熱情。

我班張同學的數學特棒,但對英語缺乏熱情。在一次項目作業中,我讓他蒐集“全國中學生英語奧賽”上與數學相關的智力題。結果在展示中他不但把收集的題進行了分類和分析,並且,他還自己編出了好多英譯數學趣題讓同伴們做。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和弱勢智能領域。我們要利用其興趣,以情感作爲紐帶,英語語言作爲介質,在弱勢和優勢智能之間建立聯繫,幫助學生將自己優勢智能領域的興趣遷移到弱勢智能領域去。

策略之五:項目設計以真實爲前提

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智力的結構,多元智能理論》一書中將智力定義爲: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製作產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由此可見實際生活情景是智力存在的前提,解決實際問題是智力的表現形式,能對自己的文化提供重要的創造和服務,也就是智力的最高境界。英語是一門語言實踐課,項目的選材應源於學生,要儘可能把知識還原成爲學生可觸摸、可體驗的項目。設法讓學生體驗事實、體驗問題、體驗過程、體驗結論。知識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由生活轉化爲知識,而又用知識去認識生活的過程,任何脫離現實生活的項目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一學生學完there be和部分介詞之後,我曾給學生這樣一個教學案例。項目:讓學生調查好友家中器物的擺放,畫出簡畫、附文字說明並加上自己的建議。學生在完成該項目時,可謂熱情高漲。要知道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可以基於已有相關經驗,從個人經驗、背景出發而推出合於邏輯的假設。把真實的任務和學習領域內的一些日常活動或實踐改設爲項目作業,這有助於學生用真實的方式來應用所學的知識。同時,這也有助於學生意識到他們所學知識的相關性和有意義性。這樣就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策略之六:評估是教學的最大需求

多元智理論認爲,每位學生的智能各具特點,有的學生在某一種或幾種智能上表現突出,另一些學生則在其他智能上表現突出。每一種智能的發展有其獨特的軌道,有的發展得早些,有的發展的晚些。因此評價功能標準要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學習過程,明確是否已經達到階段目標,找出存在問題以及今後的努力方向,從而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其自信心,以起到強化學習活動的作用。

(1) 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是指個人自我觀察後按照自我確定的行爲標準評判自己的行爲。只有學生才能真正瞭解自己,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自我。

(2) 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

紙筆測試的量性評價應和全面深入的質性評價相結合。評價中應包括學生行爲觀察和記錄,同時學生檔案夾,學習日記及過程作品集等也是常規評估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們應當關注的不僅是哪一個學生更聰明,而更應是一個學生在哪些方面更聰明。“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學生”。

(3) 形成性和終結性相結合

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是面向“過去”的評價;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則是面向“未來”重在發展的評價。只有關注過程,評價纔可能深入學生髮展的進程,及時瞭解學生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所做出的努力以及獲得的進步。這種評價重心的轉移才能對學生的持續發展和提高進行指導,讓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真正發揮作用。

總之,評價要避免煩瑣的程序,又要防止流於形式。教師要根據需要創造性地發展和使用的評價標準,要堅持評價過程動態化,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標準和內容多樣化的原則。只有這樣纔能有效地發揮評價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

四、結束語

“課外作業項目化”研究剛剛起步,讓我們以熱情的雙手來共同努力減少課外作業的數量,提高練習的質量。讓作業能成爲學生再學習、反思知識、探究問題的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對作業知之,樂之,好之。從而樹立起學生新的作業觀,讓他們能像渴望去操場踢球一樣來對項目化作業。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 張行濤 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3]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師大出版,2002年。

[4 ]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5]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6] Do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7] 霍益萍《國外及港臺地區研究性學習資料選編》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