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禮儀常識

弘揚中華禮儀之美

摘要:中華禮儀,作爲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傳統文明的延續,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歷史發展、社會文明進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當今,我們應傳承中華禮儀優良傳統,以推進精神文明的建設,加快我國文明進步及和諧社會的創建。

關鍵字:中華禮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

我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並以禮儀文化的歷史悠久及影響深遠爲世界所景仰。我國傳統禮儀,即儒家所提倡的“禮”,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倫理風範、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隨着歷史的發展進步,我國傳統禮儀在其延續中不斷揚棄和完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禮儀不僅表現爲外在的行爲方式,如禮貌、禮節、禮賓等,還具有其深層的精神內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養。顯然,禮儀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並更有利於時代的進步。從禮儀的社會功能來看,它雖不同於法律功能具有的強制性,但表現出的自律性、內控性和預防性的功能特徵,其約束作用更廣泛深入、更易於接受,並且對社會個體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國現處於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時期,需要倡導禮儀精神,透過“禮儀”的方式,化解種種矛盾、衝突,平衡各種利益關係,創造其互利共贏的局面。審視歷史的發展,不可否認,人類生活既要受自然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同時也要受社會規律的影響和制約,會規律則指道德、法律和禮儀。因而,不可忽視禮儀精神對於當代的重要意義,我們應從民族傳統禮儀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其優良傳統發揚光大。

一、 中華禮儀當前價值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斷髮展先進生產力,無疑是今後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但是,人們不無遺憾地看到,當年西方“後現代工業國家”所遇到的困惑,正在中國重現。人們更多地關注個人的錢財和前途,精神世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物質慾望所擠佔,對社會和他人缺乏溫情和信任,表現出更多的冷漠。事實證明,我們所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出在道德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社會的發展,需要道德的引領。法律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底線,而不是 做人的標準。不能說不犯法就是好公民,真正的好公民必須要有道德情操和人生境界。而兩千多年來,中華禮儀所追求的,正是這一點。我們今天所最需要的,正是我們昨天親手拋棄的。

道德和人格的培養,是儒家最爲關注的問題。人是社會性的人,離開了社會,任何人都無法生存。因此,人必須學會與其他社會成員相處。人與人,社羣與社羣,國家與國家相處,可以是和平的,也可以是非和平的,它取決於人的道德的高下。儒家認爲,在融入社會之前,人首先應該從道德上端正自己,這就需要修身。《大學》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爲本。”

二、 當前禮儀教育之問題

現在有關部門正在下大力氣開展文明禮儀的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有些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首先,中華禮儀應當取得其應有的地位。大家知道,禮儀是任何

一個文明民族的文化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與某個民族打交道,最先接觸到的,就是服飾和禮儀。服飾和禮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徵。我們一提起阿拉伯人、非洲人、東南亞人、歐洲人,除了膚色之外,第一反應就是他們的服飾和接人待物的禮節。禮節是民族成員互相認同的重要標誌,禮儀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才能給人以難以磨滅的印象。英國的經濟很發達,但政府迎接國賓依然用 18 世紀的皇室馬車,迎賓樂隊的主要樂器是蘇格蘭風笛,他們以此來展示英國的歷史與文化。每屆奧運會在雅典點燃聖火,依舊沿用兩千多年前的儀式,連點火少女的服裝都是當初的樣式,從而讓人們在品味的過程中,銘記古希臘的文明。我們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禮儀是全世界最爲系統、最爲成熟的,我們理應正本清源,重建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禮儀。

其次,禮儀教育的興奮點不應只集中在操作層面。中華禮儀最顯著的特點是講究內外兼修,不僅要求言談舉止上溫文爾雅,循規蹈矩,而且內心要有鮮明的德性。而時下的禮儀教育有時太過注重形式,忽視了行爲主體的內在道德問題,把禮表面化、工具化了。比如教握手,要求大臂與小臂成一定的角度;兩手相握,只能停留 3 秒鐘,否則就是失禮。又如,微笑必須露出 8 顆牙齒,否則就不合格如此等等。這種禮儀教育,不問內心如何,但求形式合格,是十足的虛禮,沒 有意義。

我國傳統的禮學把禮分爲禮法與禮義。禮法,指的是怎麼做,即禮的形式。禮義,指的是爲什麼要這樣做,即禮的內涵,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禮義而沒有禮法,就是隻有內容而沒有形式,再好的禮義也無從體現;只有禮法而沒有禮義,禮法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德是禮的源泉和動力,推行禮儀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提升人的素質,讓禮成爲千百萬人的自覺行爲,千萬不能捨本逐末。

三、 重建中華禮儀

禮儀不僅是一個理論層面問題,還有一個實踐層面的問題,就目前的社會現狀而言,後者更爲迫切。禮是要體現在行爲上的,只有人人踐行禮,才能移風易俗,提升社會文明。 近幾十年來,儘管有關部門不斷提出建設精神文明的要求,但效果並不理想,我認爲重要原 因之一,是沒有建立具體的、可以操作的規範,而往往流於空泛的口號,例如“五講四美”中的“講禮貌”,具體有哪些要求?無從得知,因而流於空洞,既無法落到實處,也無法檢查。

我國曆代儒者都十分重視禮的製作和推行。北宋司馬光的《書儀》,以及陝西藍田呂氏的《鄉約》,都是規範一族或一鄉之人的禮儀制度。南宋時出現的《家禮》(習稱《朱子家禮》),將《儀禮》的繁瑣儀節簡化爲冠、昏、喪、祭四禮,在民間流傳很廣。實踐證明,只要按照禮儀規範去做,就可以逐步改變人的行爲方式和生活習慣。

我國曆來用禮儀規範來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但是近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一直缺少一整套公民的禮儀規範,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建設中華民族的禮儀規範,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國民禮儀的制定,應該儘可能體現本民族特色,必須要與傳統接軌。但是,我們並不是要拘泥於古代的禮儀。時代在不斷髮展變化,

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隨之改變,例如先秦都是跪坐,禮儀中的許多動作與此有關,但魏晉以後就流行坐椅子了,要像原來那樣行跪拜禮不太方便,因此不少儀式要跟着變化。又如,先秦用的禮器都是鐘鼎簠簋之類的青銅器,秦漢以後,隨着青銅時代的結束,這些禮器也幾乎見不到了,宮室、服飾的樣式也不斷翻新,所以也要有所變化。禮是 要與時俱變的,宋朝的禮不同於漢朝,明朝的.禮又跟宋朝不盡相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禮記》中多次談到“禮,時爲大”的道理,不要求後人拘泥古代的儀式,而應該與時俱變,今天的禮也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變化,主要是指禮的形式,至於它的合理內核,即道德理性、人與人彼此尊重,則是始終被承傳的。因此,我們在制訂當代禮儀規範時,一定要很好地把握中華禮儀的人文內涵,需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相互尊重”爲首要前提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著名“層次需求論”,爲我們揭示了“尊重”在人際交往中所佔據的重要位置。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每個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視,注重自我尊嚴的維護,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相互尊重原則,主要指交往中應尊重對方的人格、信仰、習俗、個性及興趣愛好等。當今,此原則已被世界各民族視爲人與人交往的道德底線。

2、“社會道德”爲基本準則

社會道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爲規範。從歷史來

看,作爲個體的行爲準則及價值取向,是透過社會輿論、內在信念、傳統習俗的力量,來實現對各種社會關係的調整。因此,作爲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不同於法制規範帶有強制性,必須依靠道德來維護。從某種意義上說,禮儀是道德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而道德則是構成禮儀的內在基礎。我國社會處於轉型時期,市場經濟要求的是一種秩序道德觀,即要求個體在不損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條件下求得自身發展。社會道德反映了社會公共生活中人們共同相處、 彼此交往的最一般關係,它維繫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紀律,我們應當奉行這一原則。

3、“平等相待”爲情感基礎

作爲人類先進社會形態的社會主義禮儀,竭力倡導交往中“人 格平等”的禮儀原則。這一原則表明,在禮儀面前,只有輩分、長幼、主賓的區分,而無貧富貴賤之別。誠然,在商品經濟的社會中,由於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環境條件的優劣之分以及個人客觀機遇的不同,造成了貧富差別的現象,但社會交往中的以禮待人是不可因人而異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推崇的不嫌貧愛富、趨勢附炎的高尚品德,便說明這是人們在長期實踐中所共同建立和維護的一項重要的禮儀原則。

4、“誠實守信”爲必要條件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皮注森曾做一項社會實驗,在一張問卷表格 上羅列了達500多個描述人的形容詞,其問卷的調查結果表明,社會人際交往中成敗的必要條件,取決於是否“真誠”。而作爲“真誠”的外在表現形式、反映一個人行爲規律性和穩定性的“守信”,則表

現爲交往中的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表現出爲人處事的信譽和坦然。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確從現實來看,“守信”儼然 是對當今社會存在的講空話、套話、假話等不良風氣的嚴厲抵制。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唯有奉行“誠信”的原則,才能提高自身信譽度,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 踐行“禮儀”規範

當今,人類處於一個文明、開放的時代。無疑,一個時代的開放意識愈濃,其社會交往活動愈顯示出它的價值,而作爲維護健康和正常社會生活的禮儀規範,則更體現了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斷言,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的展現施禮者和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因而處在社交活動中的個人儀表、儀態及禮貌規範,通常對其交往效果起着一定的制約作用。大量實例證明,一個具有良好禮儀風範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其端莊的儀表風度、得體的言談舉止、高雅的修養品味等,令自身形象生輝,在各種社交場合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人類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今天,崇尚禮儀不僅已成爲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需求,“明禮”也即當代公民道德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爲人的立身之本。誠然,我國現處在一個特殊的轉型時期,面臨多種價值取向及多元文化的交融、碰撞,其傳統道德禮儀規範不免受到干擾影響。處於新時期的中國人應不辱使命,以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學習和運用各種優秀禮儀形式,與社會全體一道弘揚禮儀精神,共創禮儀文明新風。

結語:重建中華禮儀,弘揚傳統文化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中華禮儀應對引領社會走向進步及民族的振興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標籤:禮儀 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