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學習資料 > 科普知識

關於年糕的來歷

年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關於年糕的來歷,希望有所幫助!

年糕的來歷

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爲“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裏,餓了就捕捉其他動物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

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裏。“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

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爲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爲了喂“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爲年糕(諧音)了。

歷史

年糕作爲一種食品,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遺址(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就發現了顆粒飽滿、儲存完好水稻的種子,這說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

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漢代揚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公元六世紀的食譜《食次》就載有年糕“白繭糖”的製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淨者,舂之爲米諮餈,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

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諮,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到明朝、清朝的時候,年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吃,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年糕美味、香甜、醇香,具有濃重的歷史氣息。

年糕的故事

過年吃年糕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是過年必備的節日食品,據說是從蘇州傳開的。它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國都。那時諸侯稱霸,戰火連年。楚國大夫伍子胥,爲報父仇投奔吳國,意欲借兵伐楚。吳王不同意,伍子胥便殺了吳王,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郢都,另立新吳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爲了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城修好後,他對心腹說:“我死後,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飢,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殺身亡。越國乘機伐吳,戰事連綿,申地餓殍遍野。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牆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磚石、人們用它製成一種食物,度過了難關。這種食物就是後來所說的年糕。以後,人們在臘月裏,用糯米制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同時也取“年年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製作方法

將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這一點可從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得到證明。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麪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這種糯米糕點頗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製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產,在北方的像糯米那樣粘性的穀物,古來首推黏黍(俗稱黃米)。這種黍脫殼磨粉,加水蒸熟後,又黃、又粘、而且還甜,是黃河流域人民慶豐收的美食。明朝崇禎年間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記載當時的北京人每於“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難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諧音而來。

有經驗的年糕師傅說,要想做出好的年糕,最重要的是注意水和油的運用。除此,糯米粉是否純也很重要,一般市場上買的糯米粉大多是摻雜了別的米粉,所以吃起來不夠軟糯。年糕應直接用糯米做,爲的是保正年糕的純正度和原汁原味。做年糕很簡單,年糕可以做成很多種口味,但都是在最基本的原味年糕上加入個人喜歡的其它材料,如紅棗等。

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爲人們帶來新的希望,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標籤:年糕 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