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朱自清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2篇

朱自清1.81W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春》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2篇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

本節課我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科學整合,恰當地創設學生的認知情境。教過本節課之後,我的感觸頗深。下面我就來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反思。

首先是學生的朗讀的培養。應該說在本堂課,我比較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課文的示範朗讀,學生的自讀,連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而學生在本堂課也真的是用心在讀,用情感在讀,究其原因我認爲有兩點:其一,朱自清的《春》達到了詩情畫意的最高境界,無一字在說讚美,卻處處表現讚美,這篇如詩如畫如歌的散文,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學生真正地走進了春天。其二,在本堂課,我爲學生們創設了一個春天的情境,比如春光圖,課文的示範朗讀等多媒體的播放,使學生輕鬆獲得了對春天的感受。

其次,整堂課體現了自主、合作性的學習方式。從匯入開始,就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學生自主地獲取了知識,深化了課文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比如學生與老師的合作,研究怎樣把握文章朗讀時的感情,學生與學生合作探究,作者在哪些景物的描寫中透露着喜愛、讚美之情。實踐證明,這是非常有助於學生學習的。

再有,本堂課體現了民主,和諧振的教學氛圍。我利用多媒體播放春天的美麗風光,精美的圖畫,優美的旋律,吸引了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助於學生的閱讀理解,使學生深受感染。正可謂“張馳有度,寓教於樂”。同時,教師還注意保護學生的情感體驗。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即使不十分貼切,也決不給予完全否定的判定,這樣,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着積極的熱情,活躍的思維,教學中的重難點也就在同學們不斷出現的思維火花中一個個迎刃而解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在整堂課中我注重了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

我根據新課標理念,設計並實施了本節課,透過師生合作,生生互動合作,採用了小組合作法,充分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我轉變了教學行爲,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運用現代教育觀,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全作交流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謂是“正本清源,舍遠求近”重視過程教學。

然而本堂課的教學,我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如果本節課的時間再充裕些,再做一些寫景語句的小訓練,就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了。

總之,整堂課師生關係,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真正起到了組織者,合作者,引領者的作用。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2

1、文字解讀其實很細,對散文文體教學內容的把握應該是清楚的,但未充分設計學生活動。因此第一課時課堂較爲沉悶,自我感覺很累。於是第二課時,我開始改變教學方式。

2、怎樣在小組中展開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在學生賞析完自己喜歡的句子後,我的補充似乎不合適,應該讓學生充分說完,最後再來補充學生設想到的但又十分重要的詞句,我的補充打斷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我是在拉着她們向我跑。

(2)學生整體感知了解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評註自己喜歡的地方,學生明顯不適應,根本原因是不會。批註後我直接指名回答問題,舉手的不多,很沉悶。這節課下後,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

首先應該對批註進行示範,教會學生方法。

其次在批註後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全班交流(其實這也是全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抓詞或者句子體會藏在文字背後作者的情感)。我在第二課時這樣踐行,無論是課堂氣氛還是學習效果都很好,並且生成了許多讓我驚喜的火花。第一處楊培藩同學將鳥兒的歌唱與清風流水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聯繫起來,說從這裏感受到春天裏和諧的美,很富有詩意。我狠狠地表揚了孩子,能有這樣的體會,是孩子真的沉進文字中去了。第二處是於林嘉同學將這裏進行對比閱讀“人家屋頂上全籠着一曾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孩子說,寫籠上薄煙的朦朧大地就是爲了突出樹葉的綠和亮,以及生機勃勃。我覺得剛進初中的孩子能用對比的方法閱讀,能這樣想,已經非常不錯了。大大表揚孩子那是必須的。

3、本單元和本課重點是教會學生賞析語言。學會抓詞和句,學會透過修辭賞析語言並體味作者字裏行間的情感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覺得本次課達到了這一目標,更潛移默化的教會了學生閱讀的方法。

4、朗讀不太夠。尤其是孩子賞析最精彩的地方,老師應該停下來指導朗讀。經歷了兩屆初三做題講題模式,好久沒細細教課,還真是忘東忘西。

5、除了教一篇課文,還要有屬於自己的課程資源。尤其對新的語文教材,由一篇帶多篇,拓展什麼內容,如何拓展很考驗老師的智慧。我拓展了經典的古詩八首,現代詩兩首以及兩首歌曲。學生背誦了《摸魚兒》和《春景》,並朗讀了其他經典詩歌,大致體會了情感。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3

《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一點成功之處:

第一、匯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裏,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爲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讚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讚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後鬆,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儘可能圍繞着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4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闡述,抓住了春的特點,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揣摩、品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一、引導學生欣賞“春草圖”:

師問1:在文中第三段,作者爲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草圖”,你最喜歡哪一句話?

生答1: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

師問2:你爲什麼喜歡這一句話,這寫出了小草的哪些特點?透過哪個字或哪個詞來體現的?

生答2:“鑽”字型現小草生命力頑強的特點;“嫩嫩的,綠綠的”體現了小草嫩綠的特點。

教師指導學生對“鑽”與“冒”兩個字進行分析,體會朱自清先生用字之妙。同時,對該句的形式進行恰當的分析,明確作者將疊詞“嫩嫩的,綠綠的”放置句末,是爲了強調小草嫩綠的特點,句式生動活潑,富有生氣。

師問3: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什麼好處?這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情感?

生答3: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草在不經意間悄然而出的情景,表達出作者的驚喜之情。

教師對這一句話的朗讀給予指導,請同學起來範讀,在讀中品味語言之美,並進行點評。 最後,由對“春草圖”的賞析,引發對如何寫景的思考,注:平時多觀察,抓住事物特徵;字斟句酌;適當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二、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根據賞析“春草圖”的方法,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存在的問題:

①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動腦筋思考,影響課堂的學習效果。

②對學生的點評不到位,偏於形式化,如“很好”、“不錯”。

③關注的學生羣體集中在優等生上,對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對忽視,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有所得。

④在學生自主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的時候,缺乏強有力的歸納與總結,思緒有些混亂,使得板書也不是很清晰明瞭。

⑤在以情帶讀,品味語言這一環節中,時間安排過於倉促。

解決的辦法:

①旨在有條不紊地把握一堂課,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在教師的穿針引線之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②教師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材。

③教師不斷提高在課堂上隨機應變的能力,有針對性地作出合理的評價、有利的引導。 ④關注班級存在差異的各個羣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⑤語文,重在語言的品讀,而誦讀是關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5

《送春》是宋代詩人王令寫的一道惜春之作,詩人從殘花落更開,燕子飛回來,子規啼血喚東風,暮春時節景色描寫表達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

我教學時從本單元的訓練點入手,本單元是以“春意”爲主題。《詠柳》一課突出初春柳樹抽新枝發新芽的欣喜。而本課卻隱含作者一點點傷感之情。所以在教學時我先透過複習使同學明確一點,就是作者的心情不同會對同一景物產生不同的情懷,便於學生明確詩的思想內容。

在教學時,我從朗讀入手,透過朗讀感到學生對詩意的把握不好,於是我便相機引導學生:“同學們當我們對詩的朗讀不能入情入境時怎麼辦?你們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是的同學們那是因爲你們沒能把握詩句的含義,導致朗讀的不到位,那麼你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理解詩意呢?”孩子們因爲有了學習古詩的經驗,所以很快就說出了,可以結合註釋,查閱工具書來解決問題,理解重點詞.感悟詩意要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完成,於是我便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說一說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透過聯想和想象,瞭解詩中所描寫的暮春時節的景色.但很遺憾,學生的體會只在眼前,看到的是花殘滿地的景象.所燃起的是一種哀思,一種對美好的惋惜之請.尤其是啼血的杜鵑引發了學生的憐惜。雖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走出情境,但學生受到這種感情的渲染,情緒仍很低落.我藉機引導學生,春天是美好的,正是由於它的美好,纔會有人們對春的眷戀,這種眷戀才增加了我們的傷感,使學生最終發現,原來同一事物由於寫作角度不同,選擇材不同,最終表達的效果也就不同。

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文教學呢?

反覆誦讀,引領學生深刻體會古詩文的內涵。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朗讀和背誦。

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把課堂教學以教師串講爲主,變爲以學生誦讀爲主,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

創設情景,啓發想象感受古詩文的意境。古詩文充滿了詩情畫意,詩不離畫,畫可賦詩。詩與畫之所以能夠相通,是因爲兩者都具有色彩美、結構美、韻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詩本身就是一幅畫。根據詩的內容去畫畫,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在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地融入詩文特定的情境氛圍中,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於一體,色彩豐富的畫面,生動可感的聲音,有利於創設特定的'意境,學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彷彿觸手可及,喚起強烈的探索慾望。

教學反思:

1、實現教學目標,這節課還算成功,。大部分同學能夠踊躍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到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只是還有少數同學不夠踊躍發言。

2、在品味朗讀活動中,學生把握得還不是很好,老師有點急功近利,引導、指導還不是很好,以後還需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和訓練。

3、問題設計還不夠科學嚴密,還需進一步細心設計更富有針對性的問題來激活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6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滿“詩意”的語言,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闡述,抓住了春的特點,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揣摩、品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和調動人體各種感官描寫景物的方法。上完第二課時後,聽取了同事的意見,綜合總結了一下。

這節課上得好的地方有以下幾個突出了方面:

1、教學設計思路清晰,設計的問題符合七(5)班的學情,教師語言清晰簡潔。

2、能體現本文的重點難點教學,並順利達成了教學目標。

3、是一節有質量的課堂,學生理解課文、品味語言和寫法,同時能夠流暢地背誦。這是極其難得的。

4、課堂氛圍活躍有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這與老師善於鼓勵的課堂語言分不開,誇讚學生有理由,有明確的指示方向,例如朗讀部分,不但誇其讀得好的地方在那裏,同時又能明確而婉轉地指出不足的地方,使學生有了明確的改進動力和方向。

存在的問題:

1、關注的學生羣體集中在優等生上,對中等生以及差等生相對忽視,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有所得。

2、在品讀“春風圖”、“春雨圖”的時候,缺乏強有力的歸納與總結,思緒有些

混亂,使得板書也不是很清晰明瞭,板書的字型不夠端正有力。

3、在以情帶讀,品味語言這一環節中,時間安排過於倉促。

解決的辦法:

1、旨在有條不紊地把握一堂課,合理地安排時間,使得在教師的穿針引線之下,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2、教師首先自身要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教材。克服課堂上的緊張情緒,把平時寫字的力度和穩定性發揮出來。

3、關注班級存在差異的各個羣體,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4、語文,重在語言的品讀,而誦讀是關鍵,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7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本文在盼——繪——頌的抒情中描繪了心中的春,與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風格上有較大的變化。

在教學設想中,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背影》、紀實散文,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從字方面來說文中多音字多。如:漲、散、藏、和、暈等。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有大量的雅詞。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如:比喻共用了八處之多。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個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

所以在教學中設計了兩課時:一是品讀課;一是背讀課。意在使學生學有所得。得到一種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一、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急功近利,過於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調整、細化則更好,學生所得則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活動效果更好。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使學生的思路發生了偏斜。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設計時一定要細心。三、品讀活動中的理解活動,兩個問題的設計偏難。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兩個問題: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學流程有點澀。不夠順暢。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及對學生情緒的激活和調動。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8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應該可以說已經深入人心,教師們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實到課堂上,由於教師們長期習慣於傳統的教學方式,所以仍然很難擺脫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學束縛,學生的需要被忽略。我認識到,只有真正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纔是素質教育的唯一出路。因此,本課教學中,本人將教師擺在引導的地位上,而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重視師生間的充分合作,引導學生協作質疑;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所有學習結論都是學生自己探究的結果,而非教師的強迫性奉送。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的活躍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伴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作爲一名有着15年教齡的語文教師,我清醒認識到,必須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爲和教學策略,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才能“一切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時隔三年,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回想以前的課堂:字、詞、句、章、語法、修辭等等一擁而上,教師站在講臺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絕,不是“滿堂問”,就是“滿堂練”,一篇課文化作幾十道閱讀題,搞“碎屍萬段”,但最後結果,往往是大部分學生不靈單。原因是傳統教學僅限於講解課文內容,過於強調了學科本位。

讀過朱自清的《春》一文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既然如此,爲何不在語文課上描繪春天。歌唱春天呢:

於是,在本學期的課改實驗班學習這篇課文時,我大膽引用繪畫,唱歌,名曲欣賞,配樂朗讀。甚至讓學生用雕塑動作去感受春天;有的同學不僅用五彩畫筆描繪出生機盎然的春天。還取了富有詩意的名字:像百花爭春、輕風唱春、煙雨潤春等;還有的同學唱《春天在哪裏》、《北國之春》又有的拿了世界名曲《春之聲》等。這樣透過學科整合,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嗅、觸等各種感覺器官去用心體味春天,達到了全新的效果。春、自然會在同學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陣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我認爲,傳統的課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課改後的課堂應是“春雨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人文素養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這次《春》一文的教學實踐,讓我堅信可以建立語文學科通向其他學科的互連網。語文作爲母語,作爲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與其他學科的聯繫是非常密切的。今後我不僅嘗試用音樂語言、美術語言去闡釋語文課文,還嘗試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僅就語言學習而言,可以從歷史中學習語言的描述性,從數學中學習語言的邏輯性,從物理中學習語言的精確性,從法律中學習語言的嚴密性,從哲學中學習語言的深邃性。這些更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去實踐。

課程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只要觀念轉變到位,教學實踐到位,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猶如春天般生機盎然。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9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

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佈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後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於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爲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爲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鍊、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爲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爲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乾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爲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並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後,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爲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盼春、春草圖、春花圖、繪春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贊春。

第二、對文中重點詞句的理解比較到位。

我選取的教學內容爲五幅春景圖中的兩幅:春草圖和春花圖。其中有兩個句子是教學重點內容。“小草偷偷地從草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句話的處理花費了一定的時間,從小草的情態、質地、顏色等方面分析的很透徹,使學生體會到了小草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着,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中“鬧”字到底比“叫”字好在哪裏,除了語言上的表述,還找了幾名同學模仿了蜜蜂和蝴蝶的“叫聲”及“鬧聲”,從聽覺和視覺多方面理解作者的寫作用意。深刻理解作者

透過細緻生動的描繪充滿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來表現自己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追求未來,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和建設人類美好的春天而發奮努力的崇高理想。

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於粗略。還要採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二、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幹,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於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後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爲,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0

一、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的語文課往往過於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可是當下有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常變常新,卻聽不到朗朗讀書聲,欣賞不到對優美文句的獨到分析,缺少了必要的積累。

因此,我意識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

新課程下強調“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因此,我曾經也樂得解放自己。於是,出現了一種這樣的景象:我的講授少了,課堂上學生的討論貎似熱烈卻無關課文教學的主旨,學生海闊天空胡言亂語還受表揚說有創新。課堂上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我又沒能及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上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自主掌握。其最終結果是:教師輕鬆了,學生快樂了,可是學生的收穫也就微乎其微了。

因此,我認識到: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三、獨立思考爲主合作學習爲輔。

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而我也經常立將合作討論當作學生活動的形式,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時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在合作學習中,課堂上經常出現以下場面:

1、小組中的某個學生在權威地發表高見,其他成員“洗耳恭聽”。

2、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熱烈地發言,可是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以上種種的合作學習,究其根本,是因爲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合作學習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因此,我領會到:

衡量學生是否進行了合作學習,關鍵不是看有沒有組織小組討論,而是看學生的活動是否具有合作的意識,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善於傾聽、述說、交流、分工與協作等),是否產生了合作的效能。如在課堂合作前,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並在組內安排學困生優先發言,讓他們先說出最容易想的解題策略,使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

合作時,要求他們認真仔細地聽取別人意見,細緻分析一下過程,取別人之長補己之短;教師巡迴指導過程中,應重點指導學困生學習操作活動,瞭解他們的學習思維狀況,幫助他們解決操作困難。讓每一位小組成員體會到:同學之間的積極的相互依賴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啓發中共同學習,而不是消極地依靠某個學生或某一部分學生解決全組問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合作學習。只有在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與他生的交流,才能使他們取他人之長,補自己這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1

教材分析:

七年級(上)教材的前兩單元是以人生爲話題,寫對人生的感悟,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春》所在的這個單元是以大自然爲主題,讓學生透過閱讀課文,感受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治學生愛美的心靈,鍛鍊學生髮現美的能力,所以它在教學中應重視美和感悟對好的詞的積累和運用,好的句子的欣賞與遊。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簡介;

2、誦美課文、讀中理解、讀中欣賞、讀中品味。

2、感受作者對春的讚美之情。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2、瞭解排比、比喻、擬人等語句的表達作用;

3、記敘文章的情感美、語言美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體會作者的語言美

課前安排:

1、解決本文的生字詞;

2、讀通讀懂本文;

3、收集有關春的詩句;

4、收集作者簡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彷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景;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生機,有無窮力量。古往今來,有無數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景,請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現在請我們一起去朱自清的《春》看看作者又是怎樣寫春的?

二、讀中理解

1、教師配樂背誦,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默讀;

2、學生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語氣,並把生字詞橫線畫出。

3、合作、交流教師引導,明確本文的生字詞。

4、齊讀,整體感知課文。

5、思考《春》描繪了幾幅美麗的圖?用三個字概括?若學生對第一個問題不能回答,就把問題縮小。請學生找出描繪春景的句子,然後再引導用3個字歸納: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6、請學生朗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引導學生歸納盼春—繪春—贊春。

三、讀中品味

請同學樣找出像喜歡的句子或段落來讀,並說明理由(估計學生會找出一些修辭句式,教師見機點撥,完成教學重點)讓學生找出不同的語段來分析。

四、說中昇華

1、齊讀課文,結合課文說說這課你學到了什麼(可能學生會說描寫的作用、修辭的運用等)。

2、請同學們用本文所用的修辭選一至二樣說一句話或一段話,如以春天像……,像……,像……等句式;不用這句式,只要能用上相應的修辭手法進行。

五、課堂小結

本文透過對春的描繪,使我們爲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爲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讓我們更加熱愛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同時,我們還學會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體會到了優美的語言。

六、佈置作業

1、摘抄好詞好句。

2、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3、仿寫《春》的寫作方法,爲《秋日的校園》寫上一兩片斷。

七、板書設計

朱自清《春》教學反思12

《春》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自中學時期開始學習這篇文章直到今日仍然記憶猶新。朱自清先生用充滿“詩意”性的感知語言,對春天作了全面、精細的闡述,抓住了春的特點,抒發了對春天的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透過揣摩、口味語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時,學習和借鑑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的方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在授課之前我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和學生共同朗讀課文,在熟讀基礎上進行課文的學習,進而要求學生對全文進行背誦。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如下:

1.引導學生欣賞“春草圖”。

2.賞析“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

3.要求學生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4.聯繫實際,談春。

課文學過之後,透過檢查學生背誦情況,感到孩子比較喜歡這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