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朱自清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讀

朱自清2.81W

《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於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讀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讀

《背影》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當中蘊藏着極爲精巧的構思。

父親的那個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爲了寫好這個背影,文章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緻的描寫外,還以背影爲中心,前後安排了許多巧妙的襯托與鋪墊。

文章開頭寫父子一同回家奔喪,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爲了交代事情的開端,和背影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其實不然,這個開頭爲整個作品設定了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父親的背影就是在這樣的氣氛環境中出現的,這暗淡的氣氛,悲涼的環境,與父親對兒子滿腔的溫情形成對照,顯示出父愛的崇高。父親當時正處於喪親、失業、典賣、借錢這樣“禍不單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親並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愛護着自己的兒子,爲兒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那都是些怎樣的事情呢?有的並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兒子上火車;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勝任的,如爬過鐵道去買橘子。但在父親的心目中,這些事都是非他親自去做不可,都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做便於心不安。他一一竭盡全力去做了,做得那麼認真、自然,又那樣甘之如飴。比如過鐵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麼吃力艱難,然而做完之後,他“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爲了照顧好兒子,什麼災禍、勞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親在這千難萬苦的逆境中爲兒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別是順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貴多少倍。這種情況下出現的父親的背影便不同於隨處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滿感情、飽含深意的背影。

父親送兒子上車站一段,從父子兩方面着筆。父親這一面,考慮再三,覺得非親自送兒子不可,兒子那一面呢,卻不以爲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對父親的送行並不怎麼在意,並沒有懂得父親的心思。所以,父親和腳伕講價錢,兒子“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父親囑託車上的茶房,兒子又暗笑他的“迂”。父親飽經世故,不會不比兒子更清楚“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真是白託”,但知不可爲而爲之,正是愛子心切的緣故。然而兒子卻認爲父親的舉動討嫌,以致腹有所誹。這自然並非兒子不愛父親,而是做兒子的畢竟不理解父親。後來背影出現,兒子清楚地看到父親竟爲自己做着力不勝任的工作時,終於完全理解了父親對自己的那顆仁愛的心,以致流下淚來。這是交織着感激、悔恨、慚愧的淚。父子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感情的差異及變化,使文章起伏有致,也顯示出父親背影的感人力量。

父親買好橘子,終於離去,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接下去又寫了一段,寫父親近年老境頹唐的苦況。這一段可以說是對背影描寫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和開頭的氣氛、情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透露出當時社會的陰冷,另一方面繼續加強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待兒子有時不如往日,年老體衰,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爲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關心兒子的心並沒有變,“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如果說父親以前爲兒子做到了“鞠躬盡瘁”,現在到了晚年,則做到了“死而後已”。兒子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了父親的背影,應該說,兒子這時意念中的背影,並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而且還包含着老年父親的身影,這個背影,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沉的思念,加深了讀者對全文的印象。

朱自清《背影》原文閱讀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回家,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爲了喪事,一半爲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爲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援,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創作背景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做爲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爲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並且幾年之後,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於世事,便寫了此文。

賞析

《背影》取材於生活中常見的父子送別的小題材,着力於叮嚀、囑託、買水果等細節,沒有重大的主題和宏偉的結構,沒有華麗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飾,但卻極其生動地抒寫了純真聖潔的骨肉之情,再現了人倫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確是一篇敘寫實境、抒發真情的文藝珍品。

羅丹曾經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文學藝術是以情感人的,作家在形象思維時,只有將自己深切的情意滲透在自己所描繪的富有情感的形象中,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才能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朱自清在回答《文藝知識》編者關於散文寫作的八問時,曾經這樣談到《背影》的寫作:“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裏的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期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章只是寫實,似乎說不到意境上去。”由此可見,《背影》的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寫真情和實境。

那麼,朱自清是怎樣抒寫真情實境的呢?感情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要用文字把它抒發得具體可感是不容易的。高明的作家往往在敘述事實之中,讓感情透過事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之感,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印象以及知識去理解和補充,這樣的作品,便會使人覺得意味無窮。雖然作家並不特意去寫感情,然而歡愉慘惻之思自會沁人心脾。《背影》就是緊扣生活細節,加以着重渲染和深刻發揮,透過“爬月臺買桔子”作爲文章核心,對父親背影的簡敘,使父親的形象躍然紙上,把深厚的抒情和具體事件的敘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首先,作者寫了父親的老態和老人的衣着。做兒子的從背後看着去買桔子的父親,映入眼簾的是父親的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而且是“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接着,就以細膩的筆觸刻畫老人過鐵道爬月臺的動作:“他用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攀”、一“縮”、一“傾”和那“努力的祥子”,逼真地再現了一個年老體衰、動作笨拙的老年形象。作者流淚了,讀者似乎也要流淚了。寥寥幾十個字,都是敘事,但卻那樣地傳神。這裏寫的是“背影”,從背影中,人們真切地看到了父親爲了兒子辛勤操勞的深情。另一方面,作兒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會從深深感到父親的慈愛轉爲對父親充滿疼愛和憐憫,因而聯想到父親平時如何在艱難的生活中掙扎着。此時此刻,做兒子的怎能不動情呢?所以,作者的感情這時也達到了高潮,“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一句既是作者對自己感情的正面抒發,也是作者對自己流淚這一客觀事實的敘述。

接着,作者寫父親買了桔子歸來時的情景:“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然後“將桔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透過這些實境的敘述,把父親爲兒子做了一件對他來說是十分艱難的事情之後輕鬆愉快的心情逼真地表現出來。說心情輕鬆,爲什麼還要加“似的”呢?這是因爲父子馬上就要分別,父親的心裏其實並不輕鬆,只是爲了不傷兒子的心,故意做出輕鬆的樣子。臨走的時候,父親心裏本來有許多話,但說出來只是“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這樣平淡的話,但是這比用許多語言直接抒情更加感人。這些敘寫看起來都很平常,但實際上其中每一個微小細節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裏邊包含着很深的感情。

當然,文章並沒有只在主要細節中着力寫人,還處處注意了人物心靈的點染。作者對父親的緬懷崇敬,是由於老人的許多美德。只有這樣,主要細節才能煥發出動人的光彩。父親不但是慈愛的長者,又是生活的強者,在禍不單行的日子裏,作者禁不住簌簌地流下了眼淚,老人卻壓抑住內心的苦楚安慰“我”:“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文章還運用了反襯對比,使感情抑揚有度,波瀾起伏。例如父親同腳伕講價錢,作者總覺得他說話不漂亮,非自已插嘴不可;父親囑咐茶房好好照顧作者,作者心裏暗笑父親的迂。這種父親對兒子的愛與兒子對父親的誤解所產生的矛 盾,使後來感情的進發更有力量。文中“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表達了作者深深的內疚、自責和後悔之情,巧妙地把內心深沉的思念反襯了出來。《背影》就是這樣緊扣主要細節着意描繪,前鋪後墊,反覆渲染,筆筆含情,步步有意,在敘寫實境中抒寫真情。父子之情叩人心扉,千種情思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透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