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朱自清

朱自清《綠》讀後感(通用8篇)

朱自清2.36W

《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遊記。在朱自清的筆下顯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緻玲瓏,詩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讚美和追求。下面我們爲大家帶來朱自清《綠》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朱自清《綠》讀後感(通用8篇)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1

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是由朱自清寫的,書名《綠》。這裏寫了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奇異;梅雨潭的綠是多麼醉人;梅雨潭的綠是多麼可愛;梅雨潭的綠是多麼明亮……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的藝術手法,並且用大量的比喻、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使諸多美麗景色,構成了動態的感人畫卷。這就是這篇文章的特點。我對這篇文章印象很深。有很多非常的生動的句子:“那醉人的綠啊!彷彿一張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撫摸着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嗎?”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時,眼前就浮現出了那綠,那綠招引着我,使我無比的神往,我要撲向它的懷抱!

啊,要是處處都有梅雨潭的綠,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乾淨,沒有因爲環境的污染而生病致殘甚至死掉。我們如果都想讓自己的家園多一份綠,出一份力,我想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美麗!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2

當我讀完《綠》的時候,我被被深深地陶醉了,在這綠的仙境中我彷彿真的感受到那麼明亮、深密、醉人的綠。

從文字間,我輕輕地撫摸,細細地品味,用心地感受。我彷彿飛越了時空,與朱自清爺爺並肩站在梅雨潭邊。當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時,我會不禁吟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雖然梅雨瀑布沒有詩中的壯觀,沒有詩中的高聳入雲,沒有詩中的……卻有着獨有的晶瑩多芒,獨具風韻,讓我不禁感慨萬千。放眼望去,梅雨潭猶如鏡般明澈,有節奏地搖盪,在深綠地伴襯下,散發着魅力,或像深色的翡翠、或像水嫩的豆腐,或像帶露的碧葉,真怕無意間碰碎了它。

若不是它離和的神光,怎能吸引朱自清爺爺的注意;若不是它神奇的魅力,怎能使朱自清爺爺爲它贊誦;若不是它晶瑩多芒的瀑布,怎能讓朱自清爺爺爲它驚詫。它沒有長江一泄千里,它沒有兵馬俑般世界聞名,它也沒有長城壯觀宏偉,它只有那種清新脫俗的綠,清澈如境的明,頗似豆腐的嫩,那種獨有的魅力。

繪畫的美,動態的美,音樂的美全部集中在了朱自清爺爺的筆下。他寫出了對梅雨潭喜愛,對溫州的讚美,對大自然熱愛。在筆墨的渲染下,我也被這奇妙的大自然迷得神魂顛倒,如癡如醉,讓我愈來愈佩服這鬼斧神工、美麗神奇的大自然。

懷着遐想、懷着感慨、懷着憧憬,合上書本,激動之心久久不能平息,梅雨潭的那抹綠總是在眼前浮動。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3

朱自清的散文寫的大多是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我特別喜愛看他寫人寫景的文章,他的文章真所謂是平淡中見神奇。

其中一篇寫了透過賣藝、賣物而生活的外國乞丐,這篇文章仔細地介紹了各色各樣的外國乞丐,如畫丐、樂丐,文章的描寫極爲細膩,其中還列舉了乞丐畫畫的三種花樣——雙鉤ToLive、雙鉤GoodLuck和畫四五方風景,對這三種花樣描寫的十分簡練,其中描寫道:每一個字母約一英尺見方,在雙鉤的輪廓裏精細地作畫。字母整齊勻淨,通體一筆不苟。

充分體現出了這些畫丐畫畫的熟練程度,更可見他們是透過無數的練習,才練就了這麼一套求生的本領。而在朱自清的筆下,對於乞丐又有了新的認識,認爲他們也是值得尊重的,而乞丐也算是種特殊的職業。

而朱自清寫景物時,更是生動形象,能十分巧妙地向人展現所描寫的事物。他在描寫白水漈的瀑布時,寫道:所以如此,全由於岩石中間突然空了一段;水到那裏,無可憑依,凌虛飛下,便扯得又薄又細了。當那空處,最是奇蹟。

白光嬗爲飛煙,已是影子,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但她的手才鬆。它又像橡皮帶兒似的,立刻伏伏貼貼的縮回來了。

簡練的一段文字,已經生動詳盡地寫出了白水漈的瀑布奇觀,讓人感到那神奇的瀑布正在眼前,頗有身臨其境之感。

“有時卻連影子也不見”則寫出了瀑布臨空處時的忽然消散之感,其寫作手法着實讓人歎服。

正因爲朱自清的散文散發着非比尋常的文學韻味,才使得這些創作對世人產生巨大影響。

這篇文章融情於景,作者用全身心來體味着梅雨潭的綠。全文僅四段,結構則較爲緊湊。作者十分注意對詞語的提煉、妙用,從而極具親和力,緊抓讀者的心。此外,文章的修辭與抒情運用也恰到好處。這便是它使我沉醉的原因了。

文章起筆突兀,自然點題,這般開頭,使讀者留有懸念,同時,作者說這是“第二次”來此地,才“驚詫”,是我猜想可能作者第一次雲遊此地時,可能因季節、氣候、心情以及背景而無緣於此景。

第二段,作者妙用動詞,行文流暢,質樸,向讀者交代遊蹤,同時爲下文對梅雨潭的精妙描寫醞釀、積累情緒、做鋪墊。其中,“擡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裏的字用得尤爲精妙,因黑白分明,這“鑲”字便浮現於作者的腦畔中了。還有,“這個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其中“踞”字運用得極爲生動、傳神,頓生雄壯之感。還有,“綠意”隱隱露出盎然,頗具感染力。

第三段,作者放下了包袱,盪開一筆,便可安心於梅雨潭中了。第一句,“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着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透過“招引”“追捉”兩詞呼應,極有意境美。來到潭前,作者的心與潭水融爲一體,抒發着自己對潭水的熱愛,他想用身體與潭水接觸,因爲他太愛這個綠了。

抒情時,作者說出了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再配上助詞,就相當富有詩意。作者用少婦的裙幅,少女的心,雞蛋清的軟以及溫潤的碧玉來從靜態、動態、亮度、質地及色彩多角度來比喻潭水,接着又用對比的手法,表明潭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其中還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段尾,作者表達出他美好心願的同時,用細膩貼切的語言感染着讀者。

最後一段,首尾呼應,意味深長。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4

那天清晨,我坐在窗前的椅子上,讀朱自清的散文《綠》。題目,只一個“綠”字,而文章卻是洋洋灑灑,好幾段。我不由好奇起來:綠,到底能作什麼文章?

窗外,草是綠的,樹也是綠的,都是綠的。我眼前的綠和作家筆下的綠難道有什麼不同嗎?我細細地讀起了《綠》: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潭水的綠是在搖盪的醉人的奇異的綠,是清而溫潤的;哦,原來綠真的那樣豐富而多姿,而每一種綠在朱自清先生的眼裏都是那樣富有韻味而值得回味。

合上書,冥想,忽然間,草的綠多姿了,草有嫩嫩的綠,黃黃的'綠,就連草尖的露珠也染上了淺淺的綠。樹葉是黑綠的,每一片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紋理……在浮想聯翩中,我會心地笑了默認。

記得一次去爬山,走在坑坑窪窪的石板路上,我卻並不抱怨。我留意着腳踩在每一塊石板上時的聲音。那聲音與記憶裏不同,有時它“咚”的一聲,很短促,又很清脆,傳入耳畔,猶如鋼琴上的某一個琴鍵的跳動;有時它是沉沉的一聲響,彷彿鼓槌重重地敲在你的胸前。石板成了琴鍵或是撥動的弦,或是跳躍的鼓點,在我腳下歡躍着……想到這些,我不禁再次體味起《綠》中那意韻無窮的綠的境界。

也許,就是《綠》吧,讓我的心靈變得細膩而靈動,讓我的世界變得斑斕而多韻,我常常這樣想。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5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那是我上初中時,從語文課本上讀到的,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沒有再讀過先生的文章,心中所憾的是無法走進先生的精神世界。

有一天,在書店裏,我找到了一本先生的作品精選,那飄着淡淡墨香的文字,讓我陶醉,讓我愛不釋手了。

重溫《綠》的夢境,梅雨潭的瀑布突然間就活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我反覆地詠讀,先生在這句話裏連續用了"花花花花"四個同音字,而爲何不用"花花花"三個字呢?"花花花花"四個字,讓這動聽的流水聲,連綿不絕,彷彿是在音樂大師的指尖輕輕跳動的琴鍵,帶給我們歡快愉悅的聽覺享受,賦予了一切生命之源--水無限的生命力!而"花花花"三個字讀起來就感覺有些缺少水的樂感和生氣了。

喜歡先生那精彩,流暢的文筆,讀先生的文章,也讓我們看到了先生那顆熾熱而透明的心,這是一種影響我們後輩如何做人,如何作文的精神財富!

重溫《綠》的記憶,她純淨而空靈,眼前的一切親切而美麗......

此情、此景、此地,那樣地熟悉。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6

梅雨瀑,曾經僅是一個無名小瀑,但隨着大作家朱自清所寫文章《綠》的發表,梅雨潭從此聞名天下。

梅雨潭的綠,那種軟、嫩、清的綠,着實令人着迷。“她滑滑的明亮着,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着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試想,若置身於這樣的綠中,難道不會令人陶醉嗎?想想,輕觸這樣的綠,這綠將泛起波紋、泛起漣漪。柔軟的感覺,這是如此純潔!滑嫩的感覺,如絲如縷,欲挽留她,這綠又瞬間從你手中溜去,輕盈地,回到了池塘中,在池水中融化,如同幻影般飄散開了,與池水融爲一體,直到滿池塘,皆是這種純潔的綠了,皆是這種醉人的綠了。

梅雨潭的綠,那種溫潤又親切的綠,天下無雙。“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若這綠慢慢向你飄來,閉上雙眼,你會感受到一陣陣濃濃的暖意撲面而來。那種溫婉、那種親切擁抱着你,浸透了你,又飄回到那池塘裏去了。但你的心,仍然如此溫暖。

啊,梅雨潭的綠!你永遠不會被世人所忘懷!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7

《綠》是朱自清先生描寫梅雨潭美景的一篇散文,非常富有詩意,那高超的寫景手法,更是令我爲之陶醉……

首先,作者並沒有框定並寫出遊覽路線,而是採用移步換景的手法,讓我的心靈自由飛翔,更自然地親近梅雨潭那醉人的綠,也讓人心中的梅雨潭更加廣闊了:"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擡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兒裏的,……"作者的動作貫穿全文,極其自然;"我們先到梅雨亭",作者把沿途的美景也順路寫下,更爲美文增添了一份自然純真之情,更讓那梅雨潭的綠愈加醉人……

"綠",也是全文的中心詞,雖若隱若現,卻貫穿全文:"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着,滿是奇異的綠呀"。瞧,作者真如一位畫家,細心調配那水墨丹青,勾勒出水面的美。此處是靜態的美,作者將廣闊的潭水比擬成亭亭玉立的荷葉,雖廣闊無邊卻又飽滿而不單調,像荷葉般色彩變化萬千,真是"相看兩不厭,之友梅雨潭。"啊!我也被作者筆下的綠陶醉了……

最後,作者的開頭和結尾極其精妙:結尾只比開頭多了"不禁"兩字,卻抒發了作者的無盡感概與神往,更使我也"不禁"被梅雨潭醉人的綠,以及作者高超的文筆"驚詫"了……

啊,那醉人的綠啊!

朱自清《綠》讀後感 篇8

總覺得梅雨潭的綠有些神奇,似乎能在這篇《綠》中感受到。這字裏行間,滲透着這樣的淡淡的綠。也不知它綠得爲什麼讓人驚詫,或許是它的淡雅,又或者是它的柔軟。

朱自清先生說這綠"醉人",確實讓我產生了共鳴。美,固然因爲顏色純;醉人,可不止顏色。就像一陣清風,忽然把這綠染進心裏了。說是"醉人",還不但因爲觀了綠,更像是走進了這片水淋淋的綠。

不過,說"西湖的波太明瞭",我是不大認同的。西湖雖無那醉人之綠,卻有別樣的水藍。用"接天蓮葉無窮碧"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但這"無窮"不是指濃郁,更像一種蒼翠欲滴的碧。或許朱自清先生太愛梅雨潭的綠了,這才把西湖水天一色的美景拋在了腦後。

說"潭水"和"情"是分不開的。曾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是李白和汪倫的友情。又有《小石潭記》中,"水尤清冽",體現柳宗元清高自賞的思想感情。而這梅雨潭的綠,又想表達什麼感情呢?我認爲表達了朱自清先生對潭水的驚詫,也是賞了大片綠以後的震撼。

梅雨潭的綠,令人流連忘返。不是因爲多麼濃,或多麼淡,而是讓人忽然被滋潤了一般,彷彿擁有了靈魂似的。朱自清先生賞了這樣一派風光,必然願意寫下這篇引人入勝的《綠》。而這世上,又有誰不會震撼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