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徐志摩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6篇

徐志摩6.38K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1

從志摩先生談起,心中不由得爲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對生活熱愛的人。1921年開始長期的詩歌創作,後來讀到的詩歌一部分來自這個時期,受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認爲藝術至上。曾經寫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6篇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選的散文著作,帶給我的當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讀一章都會深陷其中,過後便養成了閒餘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歐洲漫錄”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語言剛柔並工的表達。讓讀者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對於托爾斯泰的書與人的看法及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對於莎士比亞的回信,更讓讀者瞭解他爲人禮貌,性情溫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因從南京乘機去北平路途中,飛機失事遇難,他告別了自己光輝的一生。雖死猶榮,用在這樣一位詩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對文學歷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處風華正茂的年齡,還沒有結束的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與泰戈爾的對話,相當的好,能與這樣一位印度詩人如此聯繫,並與他環遊亞洲,也不失爲一種成就。並影響着徐志摩對於印度洋的恩情。

遊歷學習的志摩先生,寫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對於環境,事物的描寫,也有對於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是人所觸的正常感受,只不過是他會用最準確,扣人心絃的語言描繪罷了,體會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後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該會是怎樣的欣喜發狂啊……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2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一首純詩(即瓦雷裏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裏,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着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爲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麼堅定、歡快和輕鬆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硃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恆的幻像。對於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着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於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啓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於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裏。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3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爲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爲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着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4

讀了這首詩,我特地查了字典,偶然,是一個極爲抽象的時間副詞,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徵性的結構,充滿情趣哲理,不但珠潤玉圓,朗朗上口而且餘味無窮的詞。雖然詩只有十行,但是仍然讓我回味無窮。其中似乎包含了他的一生,他與張幼儀的結合是偶然,與林徽因的戀情是偶然,和陸小曼的風波也是偶然;他學習金融是偶然,傾心康橋是偶然,最後,飛機失事更是偶然。

這首詩的意象已超越了自身。我們完全可以把此詩看作是人生的感嘆曲。人生的路途上,有着多少偶然的交會,又有多少美好的東西,僅僅是偶然的交會,永無重複。那些消逝了的美,那些消逝了的愛,又有多少能夠重來?對於天空中的雲影偶爾閃現在波心,實在是“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更何況在人生茫茫無邊的大海上,心與心之間有時即使跋涉無窮的時日,也無法到達彼岸。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方向,我們偶然相遇,又將匆匆分別。那些相遇時互放的“光亮”,那些相遇時互相傾注的情意,“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這是現實的哀傷,人生的無奈。最好你忘掉”,其實是最不能忘掉。沒有一點超脫,沒有一點可有可無。有的是現實的哀傷,是一個真實的人,執着於生活的人,執着於理想的人,在屢遭失意中唱出的歌。憧憬與絕望,悲哀與瀟灑,奇妙地交織在一起。是一個純詩人的哀感。他的瀟灑與飄逸,也多半是他爲了追求典雅的美,節制自己的感情而來的。表達他對徽因的愛與不盡的追求。

雖然我只是高一的學生,但是我可以讀出徐志摩的愛不是一般人那樣,僅僅只是因爲外表或一時的好感,志摩不同,他羨慕林徽因的才華,喜歡她的內在,雖然最後未能有結果,但是他的精神依然讓我感動。讀讀他的詩吧……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5

一直以來,喜歡讀徐志摩的詩,他的詩意念完整、韻味獨特、他既善於寫實,又善於寫心念。他的詩充滿傷感、哀怨,洋溢着春息、清新自然。他的詩馳騁着想象、切實的虛擬。今天讀了他的散文《翡冷翠山居閒話》感受頗多。

文章源於生活,源於他的所見、所聞、所想,但其核心又是心靈的追求,對現實的不安與苦悶,對人生的迷茫和同情,對超自然的渴盼與祈禱。他善於在大自然中發現,細膩地刻記着自然界最細微的美。正如文中第一自然段所描述的“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它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它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着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簡單的呼吸已是無窮的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進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秀美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讀到這裏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多麼美妙的景象,字裏行間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一切萬物近在眼前。

文中還描述了他渴望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擺脫世俗的喧囂,達到靈與肉的統一。文中描寫道:“平常我們從自己家裏走到朋友的家裏,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裏,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着我們,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但在這春夏間美秀的山中或鄉間你要是有機會獨身閒逛時,那纔是你福星高照的時候,那纔是你實際領受,親口品嚐自由與自在的時候,那纔是你肉體與靈魂行動一致的時候!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我們見小孩子在草叢裏在沙灘裏在淺水裏打滾作樂,或是看見小貓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嘗沒有羨慕的時候,但我們的枷,我們的鏈永遠是制定我們行動的上司!……”品讀到這裏,我不禁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期盼不盡如此呢?每天我們生活在塵世間,要給自己帶上一個面具,要把真正的自己埋藏起來。我何嘗不是如此呢?在領導同事面前,要以笑示人,以表恭敬;在嬉笑打鬧的學生的面前要擺出一副“師道尊嚴”,讓學生望而生畏,要不何以服衆;在小女面前,要拿出母親的架子,嘮嘮叨叨,不厭其煩。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6

這篇散文,誠如題目所示,只寫了“巴黎的麟爪。”“巴黎”,本身就是一個迷人的字眼。它說不完,道不盡,它是一座堪稱近代人類藝術褓姆的城市。一代代的藝術巨匠在巴黎弘闊的舞臺上勿勿走過;把無數動人的事蹟,永恆的美,凝固在羅浮宮的每一塊磚瓦里,投映在賽因河的柔波中。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生活與藝術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此岸和彼岸拉扯得那麼近,現實即是理想,理想即是現實。作爲藝術家的徐志摩來到他朝思幕想的藝術之都,如同遊子尋見慈母,可以想見他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他特有的富於激情的筆調,直接表達了感受“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牀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薰酥了的。”

作者是直抒胸臆的,然而,於不經意之中,更在營造着氛圍。這種氛圍讓你無法剋制自己要與作者一起神遊巴黎,聆聽作者漫談對巴黎的觀感。作品描繪的天堂般的,充滿誘惑的巴黎,並不僅是光明、微笑、歡暢的.,同時也交織着黯淡、惆悵和悲愴。然而,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以他敏銳的觀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獨特之處:雖失意仍不失對人生的希冀;雖厭惡卻不掩摯切的友情,貧困潦倒並不礙對藝術的癡迷;真誠而不勢利,灑脫而不猥瑣,這正是巴黎不和諧中的和諧,雜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誘惑在於斯,美亦在於斯。作者印象式地漫談了巴黎以後,便象攝影機一樣,緩緩地推近,講述了兩個巴黎人的故事。一個美麗又聰慧的女郎,十七歲時由父親安排嫁給了一個英國紳士,可兩人之間並無真正的愛情,婚後生活毫無幸福可言,四年後,女郎離婚回到了巴黎,不久,她瘋狂地愛上了一個來巴黎求學的菲律賓少年,並拋棄了一切跟着這男人來到東方,誰知男子的家庭堅不容她,男子不久也丟了她,她只好以做褓姆維生。不久,一封老父病危的電報又將她拉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後,父親已病逝,重重打擊在女郎的心靈上留下深重的創傷,女郎這樣表述她此時的心境“從此我在人間還有什麼意趣?我只是個實體的鬼影,活動的屍體;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瀾。”然而,死去的只是過去的痛苦,不是女郎的心靈,女郎“每晚還是不自主的到這飯店裏來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他的老家。”她無法忘卻她與情人在這飯店裏度過的短暫卻刻骨銘心的時光,在這裏,她曾傾注滿懷的柔情,瘋狂地愛戀一個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的東方人,“祕談”、“歡舞”、“夢魂繚繞”、“太深,太真”的愛……

享受愛情是幸福,是美,追憶往昔的愛情何嘗不是幸福,不是美?能夠在屢受挫折後,仍能玩味那本屬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僅是美,而且是崇高了。在女郎表示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下面,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鮮活、熱烈、充滿柔情的心靈。這正是巴黎人的真誠,巴黎人的灑脫。饒有趣味的是,在這個女郎的身上,讀者能看到作者自己濃重的投影。女郎如泣如訴的訴說道出的是徐志摩的心曲:“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甘願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徐志摩是把愛看作生命一樣重的,“丟了這可厭的人生,實現這死在愛裏,這愛中心的死,不強如五百次的投生?”所不同的是,女郎的愛情是一場悲劇,而作者最後獲得了愛情。第二則講述了一個巴黎畫家的生活故事。畫家住在一個狹小、昏暗的小閣樓裏,屋裏更是一個“垃圾窩”,作者象開清單一樣列出了屋裏的陳設“精窄的牀坐起會扎腦袋,書桌上更是應有盡有:爛襪子、髒手絹,壓癟了的熱水瓶子,斷頭的筆桿,斷齒的梳子,可疑的小紙盒兒,權當梳妝檯兼書架的破木板箱,爛蘋果,破香蕉……這一切作者之所以不厭其詳地一一介紹主要爲下文作鋪墊,襯托出人體美會把這垃圾窩變成金壁輝煌的藝術宮殿,隨着畫家的自數家珍——一件件稀世藝術珍品,作者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壁上的疙瘩,壁蟢窠,黴塊,釘疤,全化成了哥羅畫幀中‘飄颻欲化煙’的最美麗樹林與輕快的流澗;桌上的破領帶及手絹爛香蕉臭襪子等等也全變形成戴大闊邊稻草帽的牧童們,偎着樹打盹的,牽着牛在澗裏喝水的,手反襯着腦袋放平在青草地上瞪眼看天的,斜眼溜着那邊走進來的娘們手按着音腔吹橫笛的——可不是那邊來了一羣娘們,全是年歲青青的,露着胸膛,散着頭髮,還有光着白腿的在青草地上跳着來了。”由於有了美的閃光,狹小昏暗的破閣樓竟成了田園牧歌式的風景勝地。

由畫談到了模特,由模特引出了畫家的細述人體美。“人體美也是這樣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頭髮,有的手,有的腳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會合,形成各各不同的線條,色調的變化,皮面的濃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態,不可制止的表情。”畫家的津津樂道使讀者和作者一樣,不能不對這閣樓裏的一切如此不和諧而感到驚愕。簡陋的畫室與模特美好的形體,生活的困窘與畫家心靈的高蹈,這彷彿是“荒唐、豔麗、甜蜜的夢,”然而,它確實就是眼前的實在。在現實中尋求理想,在人生中追尋夢境,這是一種人生境界,這就是美,就是藝術。從這裏,我們看到的同樣是巴黎人的真誠和灑脫。

這篇散文寫的是舉世聞名的巴黎的“麟爪”,作者沒有去寫絢麗的羅浮宮,壯觀的凱旋門,迷人的賽因河,而是把視角投向社會的底層,寫的是悲愴落漠的心靈,陰暗醜陋的畫室,作者彷彿有意要設制不和諧,然而精細的讀者卻能從這表面的不和諧中,悟出巴黎迷人的所在,不由得不敬佩作者精妙的構思、材料選擇,娓娓敘述又都是在不經意中。巴黎人真誠、灑脫,作者和他的這篇散文同樣如此。

煙花之所以燦爛,不在於它有多次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經留住了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