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10篇

散文1.24W

徐志摩是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徐志摩散文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10篇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1

許是因爲他在詩的創作上成就過高而掩蓋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藝,人們記住徐志摩,多是因爲他的詩,當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爲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爲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2

初次瞭解到徐志摩,是源於一首《再別康橋》,猶記得那瀟灑的詩句“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次更深的認識到徐志摩,使自己偶然從同學那裏得到一本《徐志摩散文》,我本來打算:在閒暇之時,讀它消磨時間;在晚上失眠之時,讀它催眠;找不到枕頭時,拿來墊頭……可誰想到,就在我每天漫不經心的讀一些散文時,我漸漸的走進徐志摩,漸漸的開始崇拜他,讀他的文章感覺就像久旱的田地初逢甘霖;行走在沙漠裏,飢渴的旅行者發現綠洲;五歲的孩童在海灘上撿到貝殼……那份欣喜,那份快樂,讓我如癡如醉的徜徉於書裏,自由的翱翔,盡情的品味墨香追尋徐志摩的痕跡,領略一代才子的風采。

他讓我看到自己。“昨天我是個孩子,今天已是壯年:昨天腮邊還帶着圓潤的笑容。今天頭上已見星星的白髮;光陰帶走的往跡,再也不容追贖,留下在我們心頭的只是些揶揄的鬼影,我們在這道上停步回想的時候,只能投一個虛圈的‘假使當初’,解嘲已往的一切,但已往的一切,即使有,也不能給我們利益。因爲前途還是不減啓程時的渺茫,我們還是不能選擇自由的途徑———到那天我們無形的解差喝住的時候,我們唯一的權利,我猜想,也只是再丟一個更大的‘假使’。圓滿這全程的寂寞。那就是止境了。”我不也有此感覺嗎?總自己失敗,撞到南牆後,獨自哀嘆“假使當初自己能……結果,也許就不一樣了。”

一聲聲的悔言猶在耳際,我的心無法釋懷那份酸楚,我不斷的告訴自己:不到最後,鹿死誰手還不一定!懷揣着這樣的信念,我整理起那疲憊的行囊,踏上征程,我不知前方等待我的將是什麼,也許只是另一個“假使當初”的伏筆,但我沒有選擇,我只能義無反顧的向前衝!

他讓我明白:做人一定要有原則。他說“不能在我生命裏實現人之所以爲人,我對不起自己;在爲人的生活裏不能實現我之所以爲我,我對不起生命。”在我的朋友圈中,有人說我很隨和,有人說我很圓滑。我時常自我反思:我到底有着怎樣的性格?我寫信問知心友人,友人說“想得太多,太在意別人的感受,總替別人着想,從而埋葬自己”聽到她的回答,自己想想還真有幾分道理。我承認自己是想多了,因爲我害怕,害怕自己無意的一句話會傷害到別人。徐志摩說“一句話可以泄露你心靈的淺萍,一句話可以證明你自覺的努力,一句話可以表示你思想的糊塗,一句話可以留下永久的印象。”

自從讀了徐志摩的《‘話’》後,我想了很久:我就是我我要有自己的個性,我要有自己的原則———“任天堂沉淪,地獄開放,毀不了我內府的寶藏”我無可取代!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3

不太喜歡徐志摩,因爲他太過多情。男人多情總是不太好,不管是真情,還是實意,受傷的多爲女人,而女人多情受傷的還是多爲女人。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張幼儀,因徐志摩的多情,苦了陸小曼,可最終,他還是沒有贏得愛人的懷抱,他這一生,也在多情中完結了。

我讀他的詩歌有限,讀他的散文就更少了,上一週讀了兩篇他的散文,只覺得這樣一個人,不論是詩歌創作,還是散文創作,都帶着志摩似的浪漫和多情。不愧是天才的詩人,新手捏來的東西也並不顯生硬和牽強,難怪文章後評中寫道:在別人的委託下,於十分緊迫的時間內寫出這樣的文章實在是難得!且他那篇作品是在泰戈爾來華時做的,本身委託者就有着要他寫出恭迎泰戈爾的意思,可他只輕輕在篇末點了一下,就出了無限深意,看似平淡,實則深情,需細細感受。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張愛玲的散文的。沒辦法,從她的小說到她的散文,無處不透着世俗的真實。而徐志摩太過飄渺了,我想一個男人這樣的性格終究不適合。像柳三變,像秦少游,是對柔情女人的折磨。我還記得他的一首詩《沙揚娜拉》,真是無處不留情,又讓人怪罪不得,因爲他所體現的情那樣直接,那樣的不猥褻,又讓人怎麼生得起氣來呢?彷彿愛一個人真的是理直氣壯的事情,除了當事的兩個人,其他人都是旁觀者,而你又無法否認似的。

多情總是苦,

蒼茫人生路,

到處都逶迤,

我去他不留。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4

"我是一個大人,身上穿着長袍,心裏存着體面,怕招人笑,天生的靈活換來矜持的存心……"。

"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灘上種花》裏讀到的,在這些如"煙花三月下揚州"般美麗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靈無不讓人動容。在文學的造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絲毫不遜色於,他將哲理詩化,將情感音樂化,那種獨特的韻味在中國詩壇獨樹一幟。

這兩天趁着綿綿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後品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灘上種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後虹》等作品,在這秋風蕭瑟的日子裏,在行雲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濃郁的香茶,暖和心靈,感受到一個讓人一讀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時候,有一個文友給我說——不能天天讀這些(老舊)了,應該多讀讀現代人寫的詩歌。這樣的教導也好,勸說也罷,說實話,我是很不贊同的。

這幾天讀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堅定了我的認識和想法,我想現在的人或許也不能學出他那樣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當我讀到文章開頭的那句話的時候,我就想——沒有話說而勉強說話便是謊,那麼現在好多人沒有情感的衝擊和"逼迫"而勉強爲詩爲文,那他的詩文又算啥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像志摩先生在《雨後虹》中寫道的那樣:我生平最純粹可貴的教育是得之於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課室;雲彩的變幻,晚霞的絢爛,星月的隱現,田野的麥浪是我的功課;瀑吼,松濤,鳥語,雷聲是我的老師,我的官覺是應建仁們忠謹的學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學生,來豐富我們的感情,來飽滿我們的情思,而不單單是做到電腦前面"憋"文字,那樣會很蒼白,無論詩歌,還是散文。

說實話,除了我們從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詩歌《再別康橋》和《沙揚娜拉》之外,我倒覺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這大概跟自己的文學素養有關,畢竟詩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達。

詩歌的文字彷彿就是一羣跳躍在紙上的靈魂,它們用自己的生命點燃了詩人心中不滅的燈。詩人正是用這些靈動的方塊拼出了自己在歲月的笛聲中飄揚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閃爍着自己的光芒。詩歌是記憶深處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漣漪,是夢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記着一瞬間的感受,承載了千古歲月的絕唱。

話又說回來,放眼望去,我們身邊寫詩的人很多,但詩人卻很少;寫散文的很多,但寫出感情的很少。寫詩的人和詩人的區別在於寫詩的人用詩歌訴說了自己的感受,而詩人卻是用詩歌描繪着自己生命。(這句話不是我說的,只是我覺得人家說的很對,藉以表達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這樣一位用詩句傾訴着生命的詩人和散文家,讀他的詩,看他的散文,我在字裏行間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與愛,與自由"。

我一面將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現象,一面拿着紙筆,癡望着月彩,想從她明潔的輝光裏,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跡,希冀她們在我心裏,凝成高潔情緒的菁華。

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裏邊的一段話,很美,在這秋的夜裏。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5

徐志摩,一個富有魔力的名字,他既有者知識分子對世界的淡然也有着對愛情像初出茅廬小夥般的熱情。一生的經歷讓他寫出了無數讓人心疼的句子。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散文集。難得有情,付之真情。大多數人覺得他的散文無非是一場風花雪月又或是幾番無病呻吟。但對我來說,這種模糊而又浪漫的態度卻能讓我從中找到共鳴的舒適感,就如同他的散文給我的印象:取是能力,舍是必然。

在他的文章中我可以看到許多人生態度,也看到面對不同環境下我們的選擇。是不是就可以聯想到我們的生活?不同的態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我們。你可以是今天輝煌不已、妙語連珠的教師,就可以是昨日挑燈不眠、煩躁而又害怕的求知者。而最難能可貴的一點,可能就是不忘心中的信念,我們爲此努力、爲此流淚、爲此驕傲。就像前面說的,取是能力,攀巖到高峯必定要付出汗水,想看最美的風景必定要選擇遠方,有能力、有目標才能讓我們不懼前方是否風雨兼程;舍是必然,有收穫就一定會有遺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做不到兩全其美,只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心中信着徐志摩所說的: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得到,不一定能長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擁有。所以,舍,只是人生的一個過程,不要因爲舍而後悔,不要因爲後悔而更後悔。什麼意思?在人生的道路中,我們可以不明確自己的方向,但是卻不能沒有。有了自己的方向,即便這個方向搖擺不定,也能暫時爲迷茫的我們指引一處安身之所。

在這個方向失去效用之前,我流浪到這個地方,開啟一個寶箱,裏面有一本生存指南和一堆夢寐以求的奢侈品。我躊躇思考,奢侈品是多少女孩的願望啊,我可以帶回去向別人證明我過得很好甚至富足。生存指南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琢磨去思考但卻可以讓我以後生活無憂。兩種東西只能選擇一樣,我會選擇什麼,我又該選擇什麼?舍是必然,又該如何做到?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6

這篇散文,誠如題目所示,只寫了“巴黎的麟爪。”“巴黎”,本身就是一個迷人的字眼。它說不完,道不盡,它是一座堪稱近代人類藝術褓姆的城市。一代代的藝術巨匠在巴黎弘闊的舞臺上勿勿走過;把無數動人的事蹟,永恆的美,凝固在羅浮宮的每一塊磚瓦里,投映在賽因河的柔波中。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生活與藝術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是藝術,藝術即是生活;沒有哪一座城市象巴黎那樣,把此岸和彼岸拉扯得那麼近,現實即是理想,理想即是現實。作爲藝術家的徐志摩來到他朝思幕想的藝術之都,如同遊子尋見慈母,可以想見他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他特有的富於激情的筆調,直接表達了感受“咳,巴黎!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希罕天堂;嘗過巴黎的,老實說,連地獄都不想去了。整個的巴黎就像是一牀野鴨絨的墊褥,襯得你通體舒泰,硬骨頭都給薰酥了的。”

作者是直抒胸臆的,然而,於不經意之中,更在營造着氛圍。這種氛圍讓你無法剋制自己要與作者一起神遊巴黎,聆聽作者漫談對巴黎的觀感。作品描繪的天堂般的,充滿誘惑的巴黎,並不僅是光明、微笑、歡暢的,同時也交織着黯淡、惆悵和悲愴。然而,這篇文章的精妙之處在於,作者以他敏銳的觀察力,道出了巴黎人的獨特之處:雖失意仍不失對人生的希冀;雖厭惡卻不掩摯切的友情,貧困潦倒並不礙對藝術的癡迷;真誠而不勢利,灑脫而不猥瑣,這正是巴黎不和諧中的和諧,雜色中的同一,巴黎的誘惑在於斯,美亦在於斯。

作者印象式地漫談了巴黎以後,便象攝影機一樣,緩緩地推近,講述了兩個巴黎人的故事。一個美麗又聰慧的女郎,十七歲時由父親安排嫁給了一個英國紳士,可兩人之間並無真正的愛情,婚後生活毫無幸福可言,四年後,女郎離婚回到了巴黎,不久,她瘋狂地愛上了一個來巴黎求學的菲律賓少年,並拋棄了一切跟着這男人來到東方,誰知男子的家庭堅不容她,男子不久也丟了她,她只好以做褓姆維生。不久,一封老父病危的電報又將她拉回了巴黎。

回到巴黎後,父親已病逝,重重打擊在女郎的心靈上留下深重的創傷,女郎這樣表述她此時的心境“從此我在人間還有什麼意趣?我只是個實體的鬼影,活動的屍體;我的心也早就死了,再也不起波瀾。”然而,死去的只是過去的痛苦,不是女郎的心靈,女郎“每晚還是不自主的到這飯店裏來小坐,正如死去的鬼魂忘不了他的老家。”她無法忘卻她與情人在這飯店裏度過的短暫卻刻骨銘心的時光,在這裏,她曾傾注滿懷的柔情,瘋狂地愛戀一個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的東方人,“祕談”、“歡舞”、“夢魂繚繞”、“太深,太真”的愛……

享受愛情是幸福,是美,追憶往昔的愛情何嘗不是幸福,不是美?能夠在屢受挫折後,仍能玩味那本屬不堪回首的往事不僅是美,而且是崇高了。在女郎表示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下面,我們看到的是一顆鮮活、熱烈、充滿柔情的心靈。這正是巴黎人的真誠,巴黎人的灑脫。饒有趣味的是,在這個女郎的身上,讀者能看到作者自己濃重的投影。女郎如泣如訴的訴說道出的是徐志摩的心曲:“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甘願世之不韙,竭全力以鬥”“去到那理想的天庭——戀愛,歡欣、自由。”徐志摩是把愛看作生命一樣重的,“丟了這可厭的人生,實現這死在愛裏,這愛中心的死,不強如五百次的投生?”所不同的是,女郎的愛情是一場悲劇,而作者最後獲得了愛情。第二則講述了一個巴黎畫家的生活故事。畫家住在一個狹小、昏暗的小閣樓裏,屋裏更是一個“垃圾窩”,作者象開清單一樣列出了屋裏的陳設“精窄的牀坐起會扎腦袋,書桌上更是應有盡有:爛襪子、髒手絹,壓癟了的熱水瓶子,斷頭的筆桿,斷齒的梳子,可疑的小紙盒兒,權當梳妝檯兼書架的破木板箱,爛蘋果,破香蕉……這一切作者之所以不厭其詳地一一介紹主要爲下文作鋪墊,襯托出人體美會把這垃圾窩變成金壁輝煌的藝術宮殿,隨着畫家的自數家珍——一件件稀世藝術珍品,作者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壁上的疙瘩,壁蟢窠,黴塊,釘疤,全化成了哥羅畫幀中‘飄颻欲化煙’的最美麗樹林與輕快的流澗;桌上的破領帶及手絹爛香蕉臭襪子等等也全變形成戴大闊邊稻草帽的牧童們,偎着樹打盹的,牽着牛在澗裏喝水的,手反襯着腦袋放平在青草地上瞪眼看天的,斜眼溜着那邊走進來的娘們手按着音腔吹橫笛的——可不是那邊來了一羣娘們,全是年歲青青的,露着胸膛,散着頭髮,還有光着白腿的在青草地上跳着來了。”由於有了美的閃光,狹小昏暗的破閣樓竟成了田園牧歌式的風景勝地。

由畫談到了模特,由模特引出了畫家的細述人體美。“人體美也是這樣的,有的美在胸部,有的腰部,有的下部,有的頭髮,有的手,有的腳踝,那不可理解的骨胳,筋肉,肌理的會合,形成各各不同的線條,色調的變化,皮面的濃度,毛管的分配,天然的姿態,不可制止的表情。”畫家的津津樂道使讀者和作者一樣,不能不對這閣樓裏的一切如此不和諧而感到驚愕。簡陋的畫室與模特美好的形體,生活的困窘與畫家心靈的高蹈,這彷彿是“荒唐、豔麗、甜蜜的夢,”然而,它確實就是眼前的實在。在現實中尋求理想,在人生中追尋夢境,這是一種人生境界,這就是美,就是藝術。從這裏,我們看到的同樣是巴黎人的真誠和灑脫。

這篇散文寫的是舉世聞名的巴黎的“麟爪”,作者沒有去寫絢麗的羅浮宮,壯觀的凱旋門,迷人的賽因河,而是把視角投向社會的底層,寫的是悲愴落漠的心靈,陰暗醜陋的畫室,作者彷彿有意要設制不和諧,然而精細的讀者卻能從這表面的不和諧中,悟出巴黎迷人的所在,不由得不敬佩作者精妙的構思、材料選擇,娓娓敘述又都是在不經意中。巴黎人真誠、灑脫,作者和他的這篇散文同樣如此。

煙花之所以燦爛,不在於它有多次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經留住了永恆。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7

從志摩先生談起,心中不由得爲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對生活熱愛的人。1921年開始長期的詩歌創作,後來讀到的詩歌一部分來自這個時期,受英國唯美派詩人的影響,認爲藝術至上。曾經寫過不少優秀的作品,深受讀者的喜愛。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選的散文著作,帶給我的當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讀一章都會深陷其中,過後便養成了閒餘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歐洲漫錄”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語言剛柔並工的表達。讓讀者深陷其中,體會其中的情感。

對於托爾斯泰的書與人的看法及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對於莎士比亞的回信,更讓讀者瞭解他爲人禮貌,性情溫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終究會發生,因從南京乘機去北平路途中,飛機失事遇難,他告別了自己光輝的一生。雖死猶榮,用在這樣一位詩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對文學歷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處風華正茂的年齡,還沒有結束的人生就這樣畫上了句號。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與泰戈爾的對話,相當的好,能與這樣一位印度詩人如此聯繫,並與他環遊亞洲,也不失爲一種成就。並影響着徐志摩對於印度洋的恩情。

遊歷學習的志摩先生,寫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對於環境,事物的描寫,也有對於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是人所觸的正常感受,只不過是他會用最準確,扣人心絃的語言描繪罷了,體會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後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該會是怎樣的欣喜發狂啊……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8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再別志摩。熟悉的筆調還是難以讓人忘懷。

《徐志摩詩歌全集》收錄了徐志摩生前發表的《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雲遊》四部詩集,並整理了他的其它詩篇,合併爲《醒!醒!》。詩人雖然輕輕的走了,但是他留下的作品卻會永存於讀者心中。

徐志摩是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儘管他自己說:“在二十四歲以前,詩,不論新舊,與我是完全沒有相干。”但他一旦拿起筆來,佳作便猶如山洪爆發一般涌現出來。作爲新月派詩人的代表,徐志摩的詩作字句清新,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同時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他的詩就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而他那駁雜的思想也在這個世界中一一體現。他的詩歌寫愛情、寫生活、寫景色、寫人間疾苦。

這裏引用徐志摩的詩:“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愛落葉的癖好。他們初下來時顏色有很鮮豔的,但時候久了,顏色也變,除非你儲存得好。所以我的話,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與落葉一樣的無用,至多有時有幾痕生命的顏色就是了。”有着對自己思維方式的反思,人的思維不見得完美,有時只是一種多餘。看似華麗,卻經不起推敲,看似深邃,卻不能傳給後世,也是一種無奈吧!對自己的無奈!

“人類最偉大的使命,是製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飛!理想的極度,想象的止境,從人到神!詩是翅膀上出世的;哲理是在空中盤旋的。飛: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蕩一切,吞吐一切。”他可以看出理想的重要,詩的偉大,哲學的美好,他也可以用它的筆驚醒人們,別總關注物質,心靈的美也很重要。詩歌,它可以給你帶來心靈的享受,它是不可或缺。

現在,詩歌已經越來越少,看詩的的人也更少了。的確,詩不能給人們帶來財富,也許你認爲它只是在浪費時間。但你,沒有明白詩的意義。那種對心靈,對靈魂正真的描寫,在詩人的面前,你能看到自己的心聲,也許你一直在影藏它,你不曾發現的你的那份情懷。

“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

你也不用管,遲早有那一天;你願意記着我,就記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這世界上有我,省得想起時空着惱,只當是一個夢,一個幻想;“也許你沒有志摩的多情善愁,但你也有着你的感受。被讓世俗矇蔽你的眼睛,睜開眼,看看詩的世界。詩歌不是一種任務,詩人不是一種職業,它是一種對自身的覺醒,一中參透。詩歌沒有什麼,只要有那顆嚮往的心,讓我們細細品讀《徐志摩詩歌全集》,發就自己以前所未有的情懷。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9

《雪花的快樂》無疑是一首純詩(即瓦雷裏所提出的純詩)。在這裏,現實的我被徹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場,“翩翩的在半空裏瀟灑”。但這是被詩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靈魂穿着的雪花。這是靈性的雪花,人的精靈,他要爲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過程絲毫不感痛苦、絕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選擇的自由、熱愛的快樂。雪花“飛揚,飛揚,飛揚”這是多麼堅定、歡快和輕鬆自由的執著,實在是自明和自覺的結果。而這個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園,渾身散發硃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萬縷柔波的湖泊!她是現代美學時期永恆的幻像。對於詩人徐志摩而言,或許隱含着很深的個人對象因素,但身處其中而加入新世紀曙光找尋,自然是詩人選擇“她”而不是“他”的內驅力。

與閱讀相反,寫作時的詩人或許面對窗外飛揚的雪花熱淚盈眶,或許獨自漫步於雪花漫舞的天地間。他的靈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現實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當“星月的光輝與人類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樂》,或許可以說,詩的過程本身就是靈魂飛揚的過程?這首詩共四節。與其說這四節韻律鏗鏘的詩具有啓承轉合的章法結構之美,不如說它體現了詩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詩人避開現實藩籬,把一切展開建築在“假如”之上。“假如”使這首詩定下了柔美、朦朧的格調,使其中的熱烈和自由無不籠罩於淡淡的憂傷的光環裏。雪花的旋轉、延宕和最終歸宿完全吻合詩人優美靈魂的自由、堅定和執著。這首詩的韻律是大自然的音籟、靈魂的交響。重複出現的“飛揚,飛揚,飛揚”織出一幅深邃的靈魂圖畫。難道我們還要詩人告訴我們更多東西嗎?

步入“假如”建築的世界,人們往往不僅受到美的沐浴,還要萌發美的守護。

簡單地理解純詩,“象牙塔”這個詞仍不過時,只是我們需有寬容的氣度。

徐志摩散文讀後感篇10

我第一次認識詩人徐志摩是在電視劇《人間四月天》裏,演員黃磊在電視劇裏着一襲青衫,用毛筆寫字,架金邊眼鏡,一副上世紀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瀟灑的書生本色和才子氣質,外加一些紳士風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詩人,他的詩嬌柔而不造作。純淨而不嫵媚。

深夜,月光灑的一地的餘輝,把原本深黃的木板照得閃閃發光,獨自一人躺在在牀上,隨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濃得化不開》,那一句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至今還印象至深。夢中,跟隨者徐志摩的腳步,來到蓮花鋪滿的大池塘,四周散發真陣陣蓮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齡少女出現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齡少女出現在穿着古式的妙齡少女出現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翹鼻樑,宛似童話裏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捨得神情,可能這是它們最後一次見面了,兩人並肩的走着,是那麼的熟悉。跟隨着他們前進,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霧飄散在溼潤的空氣之中,一朵朵蓮花在池中盪漾,此時我分明看見那妙齡少女就宛如那蓮花一般純淨,淡雅,那脫俗般的氣質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圍看起來十分凝重,一座石橋橫架在水天之間,那一句我輕輕地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宛如歌聲一般在四周迴盪,那蒼老的石板橋,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橋上一一語不發,也許他想把這裏的景色永遠的刻在他的腦海之中,擡頭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圍的環境顯得十分壓抑,此時的志摩揮了一揮衣袖,頭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讀好書,如逢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清新脫俗,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濃得化不開》,我剛讀一半的時候,它就讓我有一種難以說得清的感覺,就算文章裏的文字再怎麼華美也沒有辦法表達它給人的那種美麗浪漫的感覺。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實秋說的: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的是什麼題目,永遠的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徐志摩的散文裏充滿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沒有教訓的氣味,沒有演講的氣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談話;也讓我看到。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

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

這也正如周作人、梁實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簡言之,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制(如《一個詩人》)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部《濃得化不開》是最新的一種,裏面選錄了很多佳作,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現出了徐志摩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