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徐志摩

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

徐志摩5.22K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一定影響性的文學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更是一位非常熱愛生活的人。而作爲一個唯美主義的詩人和作家,徐志摩一直刻意追求的散文的獨特韻味。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

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篇一: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寧人。是新月詩派代表詩人,也是現代作家中有特色的 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後三點的陽光,只是氛 圍。真正需要的是一顆善感的心,在心靈 的翕動間,捕捉到細若遊絲的美。深閱讀, 這纔開始。

讀着志摩的散文,倘若浮華氣躁,你吸取的 只是香氣而不是靈氣。讀着讀着,你便會 發現深閱讀,不止於讀“書”。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正如這耳熟能詳的《再別康橋》,徐志摩作爲一位浪漫主義詩人爲人所共知。在我的理念之中,徐志摩的詩比他的散文要生動的多,但在我看了《徐志摩散文集》以後,我的印象發生了徹底的變化。

徐志摩的詩師承英國浪漫主義,不像聞一多還有象徵主義以美爲醜的追求。雖然到了二十世紀初期,浪漫主義的激情在西方几近於陳詞濫調,但此時中國的文壇卻依然死氣沉沉。徐志摩正是在這個時期用浪漫主義的手法爲中國現代新詩做出了貢獻,使之從瑣碎的現實描摹、粗糙的感情直抒昇華爲統一、集中、超越於日常生活現實抒情邏輯和單純的意象。

在中國近代文壇,相比於魯迅、林語堂、豐子愷、郁達夫、李廣田、朱自清等散文大家,徐志摩也許算不了什麼,但這並不能磨滅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他的文風絢麗,濃烈,甜膩,因此常遭非議,但徐志摩也正是以這種文風在散文界獨樹一幟。

讓我們先看看代表他思想轉變的《迎上前去》,他深入剖析,察省自己的思想靈魂,真切坦白自己的性格、思想、信仰,並從失望中振作起來,發出戰鬥的宣言。他先坦率的說“科學我是不懂的,我不曾受過正式的訓練,最簡單的物理化學我都不明白”,“我只是個極正常的人”。同時他又鮮明的弘揚了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那就是對理想的追求。“不能讓絕望的重量壓住我的呼吸,不能讓悲觀的慢性病侵蝕我的精神,更不能讓厭世的惡質染墨我的血”。接着又以哲學家尼采的話語做了論證。作家正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宣揚自己的人生觀與理想主義,他寫道“我不辭痛苦,因爲我要認識你,上帝,我甘心,甘心在火焰裏存身,到最後時辰見到我的真,我定了主意,上帝,再不遲疑。”這種鮮明深入的剖析讓我們感覺到一股強烈的情感在奔突,它像一團火在燃燒,也使別人在燃燒。它闡明瞭作者的戰鬥思想,也渲染了作家悲鬱憤激,求索理想的灼熱之情。

語言流暢、簡潔、準確、生動,而又絕對的真實。我想這是徐志摩散文和詩歌的共性。而它的真實,真實的思想、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體驗。百味人生經散文家的妙筆,都能使人如嚼檳榔,孜孜品嚐。沒有哪種文字能像散文的寫作,敞開心扉,對着自己道來;加上多半是激情使之,理性的動力顯得有些蒼白,也正是這樣,散文方原汁原味,令人着魔不已。人類自步入文明以後,就開始掩飾自己的身軀與心靈,進步的同時也掘出了人類相互隔膜的鴻溝。從此,渴望理解和理解他人也就成爲人類不息的慾念和理想。在這個意義上,遙望悠悠文學長河,盧梭的《懺悔錄》是震撼靈魂的,它以坦白靈魂的勇氣和真誠,在文學史上放着異彩,可見自剖者永恆的意義。而徐志摩的《自剖》同樣也沐浴着散文美學真實的光芒,帶着人類潛在的渴求溝通的慾望給人以無窮的啓迪與慰藉。

在沒有英雄或英雄遭難的年代裏,我們最大的也是最卑微的渴望,只是做一個人。這種感情可在魏晉時期阮籍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謀”中體會到。在《遇見哈代的一個下午》裏,徐志摩完成了走近英雄的精神典儀。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災難與渴望並存的中華民族在渴求英雄,期待着那英雄帶來福音。因此,儘管那不是一個寬容的時代,一方面愚昧與暴政在無情的摧殘着英雄,另一方面,它卻哺育了大量的文化英雄。有着不同的政治、觀點的英雄們在專制的縫隙中昂然生長,而徐志摩無疑是那個時代的英雄。在文章中我們不難看出,哈代是作者心中的偉大聖哲,“他與法郎士一樣,分明是十九世紀末以來人類思想的重鎮......”。

在《徐志摩散文集》中,我們不難感覺出他文學性靈美與意象美。在整本書中,無處不體現出他對“愛、美、自由”的追求。爲了他一生追求的至真至誠的情愛,他不顧家庭的反對、世俗的偏見甚至個人的社會責任、他人的幸福都可置之不理。在這點上,我們承認他是勇敢的、堅定的;而他的錯誤就在將自己的戀愛絕對的美化、絕對的神聖化。這作爲一種情感是真摯的,但作爲一種理想卻是空幻的。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絕對的、完全的愛,現實主義者對這一點有深刻的理解,乃至惡毒的嘲弄,而浪漫主義者卻往往沉溺於期間甚至自鴆。

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篇二:

煙花之所以燦爛,不在於它有多次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經留住了永恆。

——題記

20世紀的中國文壇人才輩出 ,燦若星辰,而徐志摩無疑是其中最光鮮閃亮的一個。他是中國現代文壇最具特色,最有才華和最優秀的詩人、散文家之一,是開一代詩風的“新月派”主將,被譽爲“中國雪萊”。有人說徐志摩是瀟灑的詩歌仙子,飄然拂過年輕中國的詩壇,憑着精靈般的詩魂,豐富了新詩的藝術世界;也有人說徐志摩是不受羈絆的野馬,無邊無際的思維總是讓他在現實中桀驁不馴,不爲世俗所累;而我更願意相信郁達夫所說的“志摩是一個淘氣可愛能使你永遠無法忘懷的頑皮孩子,詩的音樂,自我生命缺乏詩感,這個孩子的靈魂就會變得孤獨寂寞。”是的,正是因爲懷着一顆質樸單純的童心,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內心的性靈神韻,並將其與自然界的溫馨靜謐的美妙彼此相融,創作出閃耀着青春光澤,萬卉奇葩的《再別康橋》,達到如行雲流水般流暢、澄澈的境界。

說來慚愧,真正靜下心來品讀《徐志摩散文集》還是在高考後那個漫長而無聊的暑假。整整兩個月我所涉獵的書籍可算頗多,但真正打動我心扉並且至今仍愛不釋手的恐怕也只有《徐志摩散文集》了。“看一回寧靜的橋影,數一數螺鈿的波紋;我倚暖了石闌的青苔,青苔涼透了我的心坎;……”我驚訝他竟能如此嫺熟輕鬆的駕馭語言,如此真切地將心靈深處的內在情感透過文字的音符浪漫地、自然地抒發出來,並甚至還安排得那麼和諧,柔中有力,濃厚中有淡薄,鮮明中存素雅。這該是怎樣一個文壇奇子,好奇心驅使我細細品味《徐志摩散文集》,希冀自己能夠解開心中的疑惑,感受他如繁星般點綴近代文學的傲人才華。

翻開目錄,能清楚地看到全書分成三個部分:關於名人、回憶故人和生活隨想。在“關於名人”這一部分,作爲一名浪跡天涯的漫遊者,使得徐志摩有機會親近當時的文壇巨匠,用一顆空靈而單純的童心去歌頌真善美,用詩一般優美的語言表達對名人的崇敬仰慕之情。在《泰戈爾來華》一文中,徐志摩坦言對於泰戈爾的來華,他心中甚是歡喜,就連夢也多了幾分顏色,增了幾分嫵媚。他真切地希望泰戈爾的來華能給百年來只在精神窮瘻中度活,給生命只是追憶不全的中華民族帶來精神的安慰,喚起民族的覺醒。“每想及過去的光榮,不禁疑問現時人荒心死的現象,莫非是噩夢的虛景,否則,何以我們民族的靈海,曾經有過偌大的潮跡,如今何至於沉寂如此?” 20世紀的中國風雲變幻,波瀾壯闊,歷史的烙印不可磨滅地震撼着徐志摩的心,置身於亂世,雖不能沙場點兵,卻希冀泰戈爾高潔和諧的人格,能給我們安慰,可以開發我們原本淤塞的心魂,喚起民族的覺醒。源於性靈深處的期盼讓我們看到質樸善良的徐志摩憂國憂民的一面,可愛至極。

曾經說徐志摩像熱情的雪萊一樣,把心靈深處的情感,透過文字的音符自然流瀉而出,他的散文蘊藉着一種絢爛的春光,一腔跳動的激情,即便是哀傷也如升騰的火焰,熱烈而奔放。在回憶故人這一部分中,徐志摩回首往昔,細數生命中至關重要的人,追尋絢麗的煙花怒放後散落在地的火星和哀怨。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引用了英國詩人華茨華斯的一首有名的小詩《我們是人》:“一個單純的孩子,過他快樂的生活,興沖沖的,活潑潑的,何嘗識別生存與死亡?”在爛漫童真的孩子心中不曾感到生與死之間的阻隔,幼年的徐志摩雖遭祖父的變故,卻是不甚明白生命終止的可怕。及至成年,遭逢祖母的大故,給了他不少寂靜的時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感慨如果生前是盡責任的,是無愧的,我們就會坦然的走近我們的墳墓,我們的靈魂便不會有慚愧或悔恨的齧痕。

在“生活隨想”這一部分,我們時時可見徐志摩把心靈深處的情感,透過文字抒發出來,濃得化不開,無比豔麗,無比嫵媚。在《想飛》一文中,徐志摩插上想象的翅膀,飛上雲端去,飛上天空去浮着,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纔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飛翔的渴望和追求,人類開始用石器的時候已經想長翅膀,想飛。遠古洞壁上畫的四不象,它的背上便掮着翅膀。瀟灑如仙子的徐志摩始終抱定童真質樸之心,雖然現實是墮落、孤寂、死靜的,但他卻用海灘上種花去呼喚真善美和童心的迴歸。青年的朋友,是春雷響時不曾停止破綻的芽,絕不能填平童真走向墮落,勸告青年們保持信心、精神和勇氣,在人生的海灘上種花 ——也許會消滅,但這花的精神是不滅的。

在如今,雖有百花齊放卻良莠不齊的文化界內,一本好書能教育人,而一代文豪才子——徐志摩的精神世界更能喚起我們對當代文化的反思和質詢。讓我們沿着徐志摩的思想軌跡,伴着他對文學赤子般的熱愛和豪情,開始一段心靈旅行,讓靈魂在美麗的文字流淌中得到淨化和提升。雖然徐志摩的燦爛生命就在一團幻影般的光焰裏消逝了,但煙花的燦爛不在於它有多久的生命,而在於它在發出火焰的那一剎那,永恆已經留住。而徐志摩濃得化不開的才華,卓爾不羣的風采,時至今日仍震撼我們的靈魂,啓迪我們思索智慧的人生,掩卷遐想,體驗心靈激盪後內心的安靜與祥和。

徐志摩散文讀書筆記篇三:

許是因爲他在詩的創作上成就過高而掩蓋了他在散文方面造藝,人們記住徐志摩,多是因爲他的詩,當然我也不例外。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徐志摩散文經典》,對他的印象才從最初的浪漫詩人轉變爲一個有思想、有個性,而又熱情高漲的、率真誠實的文學家。

徐志摩的散文的特點便是濃郁,人們總以爲將紛繁的世界寫簡單是本事,殊不知將一件平平常常的事,一個平平常常的場景寫得繁採到極致也是一種本事。徐志摩便是那種能把別人無話可說之事說得天花亂墜,讓你目不暇接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洋洋灑灑,花雨繽紛,但更難得的是這些奇豔瑰麗的文字全都出自他的內心,出自一個"真'字。正如梁實秋所說,徐志摩的散文無論寫什麼,永遠都保持一個親熱的態度,沒有教訓和演講的氣味,而像是和知心朋友談話,毫不矜持地掏出內心的真話。

這本書中,最浪漫的散文《想飛》,讀後讓我感覺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親切的談話、聊天一樣,而且他的散文充滿着豐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熱情。 其中的《翡冷翠山居閒話》中的一段是這樣寫的:

“在這裏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着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着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採取,可以恣嚐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爲他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連着一息滋潤的水氣,摩挲你的顏面,輕繞着你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是無窮愉快;空氣總是明淨的,近谷內不生煙,遠山上不起靄,那美秀風景全部正像畫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閒暇的鑑賞。……”

讀裏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的表達總是這樣無拘無束.豔麗紛繁.這也正如周作人等所說: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是獨樹一幟的,與他的新詩一起形成“雙峯並峙“的局面。其實,情感的真摯,態度的親和,題材的寬廣,表達的無拘無束.豔麗紛繁,像詩一樣“濃得化不開“,構成了徐志摩散文的顯著特色。無論是長篇,如《巴黎的鱗爪》和《秋》;還是短篇,如《醜西湖》,莫不如此。至於《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閒話》、《想飛》......等篇,則早已成爲膾炙人口的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了……

徐志摩散文選本衆多,這本散文經典是最新的一種,較好的展現了徐志摩各個時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讀後確實讓人感到:徐志摩以他的文字照亮了社會、照亮了中國文學。

在我看來,他所寫的是人所觸的正常感受,只不過是他會用最準確,扣人心絃的語言描繪罷了,體會是深刻的。

如果世界上最後一本《徐志摩散文集》在我的手上,我該會是怎樣的欣喜發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