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徐志摩

尋訪徐志摩之死

徐志摩1.02W

這些天,馬航失聯事件成爲諸大媒體關注的焦點,撲朔迷離的情節和衆多乘客的安危也引發了人們對航空安全的憂慮和擔心。80多年前,濟南曾經發生過一起轟動全國的空難,此次空難遇難者有3人,更因遇難者中有一位詩人的名字—徐志摩,而舉國皆知。

尋訪徐志摩之死

徐志摩的遇難地

馬航失聯後曾被疑爲墜海,而後又調查確認爲遭到劫持,但是無論何種情況,飛機的具體位置仍然沒有確定。對此,不少人發出“科技如此發達,爲何找不到一架飛機”的詰問。其實,即使是有準確落點,在歷史的疏忽和流傳中,也會變得模糊不清。徐志摩遇難即是一例。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濟南號”飛機在濟南西南郊遇難。詩人的雲遊飛昇,備受關注,轟動一時,被稱作“中國文壇之大損失”。80多年來,關於徐志摩遇難事件的前前後後衆說紛紜、莫衷一是,甚至遇難的準確地點、時刻似乎都說不清楚了。

2006年3月,《詩刊》雜誌社和濟南市長清區政府最終確定選擇在“開山”舉行徐志摩紀念活動,併爲“徐志摩紀念公園”紀念碑石揭幕。此處紀念地與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相鄰,也更激發了供職於此的王任對詩人之死的進一步考證。

王任現在住的地方,離單位很近。走進他的家門,滿屋子的書特別搶眼,一看便知是位書癡。他的藏書中,關於民國文人的特別多,他所摯愛的徐志摩,其傳記就有很多個版本。這些都成爲他編輯《哭摩》一書的重要資料。

在《哭摩》一書中,王任專門撰文探究了詩人的遇難地,也收錄了當時報刊和回憶文章中,對於遇難地點的不同說法。王任說,關於徐志摩的遇難地,存在着開山、白馬山、北大山(或曰西大山)等多種觀點。爲了搞清真相,他實地考察了白馬山、開山等地,發現白馬山太矮,地貌根本與史實不符,“開山”確實爲詩人遇難地點,但傳統的名稱應爲“北大山”或“西大山”。徐志摩遇難的那座山臨近開山村,但是開山村村民祖祖輩輩一直稱此山爲“西大山”,所以,一定程度上“開山”只是文人筆下和出版物中的名稱。開山村、炒米店村在山體東側,所以當地人將其稱爲“西大山”,而山南側的王府莊等村則按向北望的方向稱其爲“北大山”。其實指的是一座山。

2010年5月,炒米店村97歲的井恩泉老人,曾向王任描述了他當年親眼所見飛機墜毀時的情形。

徐志摩的.身後事

經過近5年的查考,王任編輯出版了《哭摩》一書,以期“還原歷史現場,歷覽衆說紛紜;穿越八十春秋,追憶一代詩魂。”

全書分爲三輯:輯一“舊聞新知”,收錄1931年上海、北平等地多家報章的原始記載以及時人的悼詞輓聯。王任說,這部分最花費精力,爲了原汁原味呈現民國時期的報刊風格,在設計時,他特別要求報道的標題樣式、字型,文中的符號,都按照當年的樣式拷貝。輯二“師友追憶”,收錄徐志摩師友對遇難事件前後的詳細敘述和深情追憶。包括胡適、沈從文、陸小曼、林徽因等的紀念文章。輯三“後世尋蹤”,收錄1980年代以來近三十年間諸多傳記寫作、後人尋訪中的諸多文字。

透過閱讀民國報道,我們確切地知道徐志摩之所以遇難,一是因爲機械事故,飛機汽缸損壞滲漏,二是航空公司報告濟南天氣遲誤,飛機對前方天氣不明,突遭大霧。徐志摩就在這樣的偶然事故中,不幸殞命。

在後世筆下,徐志摩風流才情,私生活成了他知名度最高的部分,王任認爲這其實是有失偏頗的。他說,徐志摩寫詩,辦雜誌,搞出版,教書,還組織對外文化交流,幹了很多實事,這些都不應該淹沒在那些所謂的風流韻事背後。《哭摩》是正本清源之作,透過報道、回憶文章、傳記節錄,我們不但可以搞清楚徐志摩之死的種種迷霧,還能在重翻史料和文字中,重溫源頭、媒介、傳播的層累的記憶過程,在這過程中自然凝結着豐富的意味和蘊涵。

不久前,記者也實地探訪了“徐志摩紀念公園”,春寒料峭中,兩塊石碑顯得孤單、蒼涼,與詩人身前身後的盛名不可同日而語。不過,在石碑的腳下,放着一個小小的筆記本,並用一塊石子壓實。記者移開石子,拿起本子翻了翻,看到的是一篇篇獻給詩人的作品。雖然字跡有些潦草,但一首首小詩表達了對詩人的追念和哀思,真摯,深情。80多年後,還能俘獲青年粉絲,詩人在泉下是否會感到絲絲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