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愛書的故事啓示

魯迅1.88W

魯迅,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創作多部白話小說、散文,以此反抗國民的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魯迅愛書的故事啓示

《魯迅愛書的故事》給我們的啓示

告誡我們要愛惜書,要愛讀書,要認真讀每一本書,不能糟蹋書,讀書破萬卷嘛。

《魯迅愛書的故事》原文

魯迅小的時候,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做寶貝一樣。

還在進“三味書屋”前,他在自己的啓蒙老師——一位遠房表叔祖父那裏看了不帶圖的書。這位老師曾經告訴他,有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怪物……可惜一時找不到了。這麼一本有趣的書,可把魯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夢寐以求,這可把他的保姆長媽媽感動了。長媽媽不識字,她探親回來時,就設法給魯迅買回了這部書。

一聽這消息,魯迅欣喜若狂,趕緊把書接過來,開啟紙包看了起來。

這是魯迅最初得到的心愛的書。後來,識字漸漸多起來了,他就自己攢錢買書。過年,有種習俗,大人往往給孩子一點錢,叫做“壓歲錢”。魯迅得到這些錢後,總是捨不得花,攢起來買書看。

魯迅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顯然,抄書使他受益匪淺。他的記憶力那麼好,讀過的書經久不忘,這與他抄書的愛好是密切相連的。

魯迅小時候對於書籍特別愛護。他買回來的書,一定要仔細檢查,發現有污跡,或者裝訂有毛病,就不怕麻煩地到書店去調換。有些線裝書,很容易脫線,他就自己動手改換封面,重新裝訂。

看書的時候,他總是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看看手指髒不髒。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書頁上一刮,使書角翹起來,再捏住它翻過去的翻書習慣。他還特意爲自己準備了一隻箱子,把各種各樣的書整整齊齊地放在裏面,箱子裏還放了樟腦丸,防止蟲蛀。

魯迅小時候養成的愛書如寶的好習慣,貫穿了他的一生。他讀過的書浩如煙海。他購置的書,僅據《魯迅日記》上的“書賬統計”,從192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冊。他收藏的書,總是捆紮得井井有條。魯迅一生清貧,最大的財產,就是他的這些寶貴的藏書了。

讀《魯迅愛書的故事》有感

書是智慧的源泉。有許多人都愛讀書,可有誰能比魯迅更愛讀書呢?我最近讀了《魯迅愛書的故事》這篇文章,寫的是魯迅先生愛書的故事,我從中得到了啓示,受到了教育。

幼年時代的魯迅十分愛讀書,常常用壓歲錢去買書。成年了,如果有非常好的書,他就抄下來。魯迅的書雖然是很早買的,但還像新的`一樣,沒有一本書是掉頁、有誤漬、損壞過的。他看過很多書,在24年裏就買了9000多冊書,書的存放也井井有條。

而現在有的人,總是隨意損壞書,書要麼掉頁,要麼落滿灰塵,還有人將書卷成一個“棒槌”打人,把書藏的到處都是。我就有這樣的體會。我和李若霖是圖書管理員。有一次科學老師沒來上班,同學們就被安排去圖書館看書。因爲教學開放日即將到來,我和李若霖就被老師指派去找出同學們藏在各處的書。於是我們就拿着竿子去櫃子下面和夾縫中“掃書”。當我趴到地上時,一時驚呆了。就像一句話說的那樣:“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每個書櫃下平均都藏着兩三本書,我們心裏先是一驚,然後無可奈何的繳獲了一堆“獵物”。

我們倆想方設法把書頂出來,灰塵落在我們的身上,汗水順着臉流了下來,潔白的校服弄髒了,兩天下來,居然弄出了20多本書出來。我心疼的看着書,拿了一個抹布,將書擦乾淨了才離開了圖書館。

我想,比起魯迅爺爺來,這些隨便扔書、塞書的同學,差距多大呀。書是人類最好的朋友,讓我們愛惜書吧!讓我們在書的陪伴中成長吧!

拓展:魯迅的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十七歲之前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着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的革命的主將,可謂知言。

生平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爲“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爲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爲“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衆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主席爲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爲“民族魂”。

魯迅用過的筆名:

魯迅、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迅行、樹、黃棘、周豫才、周樹、唐俟、俟、神飛、迅哥兒、風聲、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學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華約瑟、中拉、葛何德、封餘、許霞、許遐、洛文、令斐、豫才、豫、唐豐瑜、冬華、長庚、宴敖、隋洛文、樂賁、樂雯、它音、佩韋、阿二、豐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觀、何家幹、飛、羅憮、幹、動軒、周動軒、何干、孺牛、丁萌、遊光、豐之餘、旅隼、葦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繼、家幹、尤剛、符靈、餘銘、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張承祿、趙令儀、倪朔爾、欒廷石、張祿如、鄧當世,韋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黃凱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夢文、孟弧、公汗、霍衝、莫朕、中頭、史賁、董季荷、杜德機、朔爾、康伯度、焉於、越僑、張沛、華圉、仲度、茹蓴、苗挺、及鋒、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鬱、洛、姜珂、越丁、旁、齊物論、樂文、周玉才、曉角、戛劍生等多達190個。

評價: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衆的心裏。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使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使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着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有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

周海嬰: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爲“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裏,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着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