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關於《魯迅:反抗者的精神文字》 閱讀題答案

魯迅1.42W

魯迅:反抗者的精神文字

關於《魯迅:反抗者的精神文字》 閱讀題答案

林賢治

①魯迅自己說過,他的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爲別人乃至爲敵人的,一類是爲自己的。依照這種說法,小說當介於兩者之間,既有的方面,也有的方面。說到小說創作,他說: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啓蒙主義,以爲必須是爲人生,而且是要改良這人生。正是人生,把別人和自己統一到他的小說裏來了。

②因爲志在啓蒙,作爲小說家,魯迅一開始就教他的讀者把世界當作問題來理解,也就是說他必須把一個充滿疑問的現實世界揭示出來。這是一個吃人的世界:吃與被吃,各種各樣的吃。魯迅把世界截然分爲上下兩大層面,在小說中,雖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卻更多地傾注了內心的悲憫,描述底層的不幸、那許許多多人們的被吃的情形。有學者統計說,《吶喊》、《》計二十五個短篇中,便有十三篇描寫了二十四個人的狂與死。死亡家庭成員有四種人:革命者或先覺者,知識分子,普通人,還有兒童。統括起來,都是社會的無權者和弱勢者。夏濟安對魯迅小說裏的黑暗面有特別深的認識,他指出:魯迅是一個善於描寫死的醜惡的能手。不僅散文詩,小說也如此。他的小說中很多生動的形象都有着那樣一種蒼白的色調、呆滯的目光、緩慢而靜悄悄的動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攫他們以前,他們就已經有點像死屍了。喪儀、墳墓、死刑,特別是殺頭,還有病痛,這些題目都吸引着他的創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多種形式的死亡的陰影爬滿了他的著作。一個恐怖的、悲慘的、荒謬的世界何以能夠長存?對於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國民來說,這是一個問題。對此,魯迅的小說並沒有給出答案,其實當時作者本人未必便有答案,惟是留下艱難摸索的印跡,作爲暗示讀者的記號而已。

③我們看到,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有若干個線頭,可以由讀者把它們同其餘各篇的線頭任意接續到一起。於是,諸如生存權利、權力資源、權威關係、集體行爲、規範與行動、個人選擇與社會選擇、同一性與異化等等,都落入到一張無限展開的閃爍不定的羅網裏。無論從哪一個端點出發,都會找到最深遠的根據;也無論沿着哪一條線路追索,同樣會發現爲周圍的異已力量所牽掣的個體。魯迅的小說,可以說是異形而同構的。所謂同構,並非是故事結構的雷同,而是透過苦難的疊加、主題的重複,強調存在的本質所在。這種相似性,使得同一個社會事件或個人行爲,同時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裏進行,並且經受同樣的震盪。作爲啓蒙思想家,魯迅不能不重視一個病態社會的精神狀況。在他那裏,有兩個中心意象:一個是關於鐵屋子的,一個是屬於荒原的。不同於封閉和壓迫,荒原感是敞開的、瀰漫的、延綿的,人墜入其中而無可措手,其實這也是一種深淵感。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者的筆觸,並沒有停留在對普遍的痛苦、恐怖和焦慮的一般的表現上面;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往往把這些異常強烈的尖銳的悲劇情感,化爲一種寂寞感呈現出來。寂寞也是多種多樣的,有先覺者的寂寞、勇士的寂寞、知識者的寂寞,但也有勞苦者的寂寞。像魯迅這般細微地描畫小人物的寂寞,在中國作家中幾乎是沒有的,在世界作家中也非常少見。

④所謂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偉大之處,還不只在於撫慰寂寞的靈魂,當衆多的個體組成孤獨的人羣時,魯迅又把寂寞的消級的方面放大了給我們看它是如何易於導致主體感的喪失,自由意志、熱情和力量的消解。這就是看客形象系列的創造。看客的形象是混沌的形象。在莊子寓言裏,鑿竅而混沌死。但是,中國社會往往缺乏手持斧鑿的精神戰士。這是可怕的。

⑤文學是經驗的產物。作家無論如何誇大想象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他的文字都帶着自傳的性質。魯迅的小說,所寫大抵是個人經歷和見聞,即便如《》,均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和史籍,而許多人物,也都是他所熟悉的,是穿戴了古衣冠的'現代人。他無須編造離奇的情節,只須在記憶中選擇日常性的材料,深入發掘其中的意義,然後把這些富含意義的材料加以改造,或由此生髮開去。他喜歡使用拼湊的方法。理論家叫作典型化,而且把它劃歸到寫實主義的名下,未免過於狹窄。他使用這一方法,其實是出於主題的需要。他要求集中。個人的生活印象因集中而變得尖銳、鮮明和特異起來,思想與美,就在這驚異中產生。

(節選自《午夜的幽光關於知識分子的札記》,有刪節)

7.通觀全文,請在第①段橫線上填入適當的語句。(4分)

依照這種說法,小說當介於兩者之間,既有的方面,也有的方面。

8.指出第②段引用夏濟安相關論述的作用。(3分)

9.在第②⑤段橫線上填入作品名。(2分)

10.結合教材中的魯迅作品,任舉一例闡述你對第③段畫線句的認識。(5分)

11.根據第⑤段內容,解釋典型化的含義。(3分)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爲,魯迅的小說創作抱着啓蒙主義的理想,以改良人生爲目的,並因此把別人與自己統一於他的小說中。

B.一個恐怖的、悲慘的、荒謬的世界之所以能夠長存,這個問題無論對於魯迅還是對於中國國民來說都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C.魯迅的小說之所以體現出異形同構的現象,原因就在於作爲啓蒙思想家,他不得不重視病態社會的精神狀況。

D.看客形象系列的塑造,其實是魯迅把寂寞的深層含義放大了給讀者看的結果。

參考答案:中閱讀答案網整理

1.(4分)明確表達問題意識和社會責任;抒寫個人情愫(根據②⑤段的開頭進行概述,意近即可;寫爲別人、爲自己,給2分)

2.(3分)強調志在啓蒙的魯迅,一開始就教他的讀者把世界當作問題來理解,揭示這個充滿疑問的現實世界的吃人本質。

3.(2分)《彷徨》;《故事新編》

4.(共5分)舉例1分,闡述3分,結論1分。(提示:第一,要結合具體作品,帶到具體人物或情節;第二,必須是小說;第三,要結合本文出現的語詞展開分析,如病態社會等。)

5.(3分)要點:選取熟悉的人物和日常性的材料;深入發掘其中的意義加以改造、生髮;根據主題的需要進行集中刻畫。

6.(3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