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魯迅生平事蹟

魯迅3.15W

魯迅是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那你知道他的事蹟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魯迅生平事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生平事蹟

事蹟

魯迅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爲《新青年》寫稿時使用的筆名。

魯迅於1881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大家庭裏。紹興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傳統的地方,保留有衆多的名勝,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留下的遺蹟,近代反清女傑秋瑾從容就義的軒亭口,等等。民間還有各式各樣的戲劇演出和傳說故事。鄉親們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鬼”:一個是“帶復仇性的,比別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強的鬼魂”;另一個是腰束草繩,腳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無常”。鄉土傳統與民間文化,深深地影響着魯迅的一生。

魯迅從小就表現出活潑的性格。因爲外祖母家在農村,魯迅也就有了一批農民小朋友,一起在朦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趕去看戲;回家的路上,肚子餓了,就“偷”自家地裏的豆煮了吃。魯迅還在叫做“百草園”的後園裏,發現了大自然的無窮趣味:碧綠的菜畦,紫紅的桑椹;蟋蟀彈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傳說……正是這樣自由的童年生活,開發與培養了未來作家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6歲時魯迅告別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拜本城中極方正、極有學問的壽鏡吾老先生爲師,一直讀到17歲。在這裏,他熟讀了儒家的經典,又在課餘廣泛閱讀了儒家之外的各種雜書:小說,野史,筆記……不僅關注歷史、人事,也注意觀察自然。這樣開拓了魯迅廣闊的精神空間,爲魯迅以後思想與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寬廣深厚的知識基礎。

魯迅的童年也有陰影:13歲那年,祖父因故入獄,不得不隨着全家到親戚家避難;以後父親病重,家庭生活也從小康陷入困頓。作爲長子的魯迅,不得不經常出入於當鋪與藥店,在周圍人的歧視與侮辱中,感受社會的冷酷與勢利。父親最後因庸醫的延誤而過早離世,更給少年魯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開始了對中國社會、文化、人世與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歲的魯迅,揣着慈母多方籌措的8塊銀元,離開了家鄉,到異地去尋求新的出路。他先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又改入路礦學堂。在求學期間,魯迅開始接觸物理、數學、化學等現代自然科學知識,並閱讀外國文學與科學著作。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天演論》,更給他帶來了一陣驚喜,他從《天演論》所介紹的進化論學說裏,接受了一種自強、自立、自主的人生哲學,同時強烈地感受到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裏,處於落後地位的中華民族的危機。

1902年,魯迅東渡日本,兩年後懷着“科學救國”的夢想,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希望畢業以後回國救治像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在仙台,他雖然也遇到了像教解剖學的藤野嚴九郎先生那樣關心自己的老師,但也不時受到歧視;特別是有一次課堂裏放映記錄日俄戰爭的幻燈畫片,看到一個替俄軍當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捉住殺頭,旁邊竟站着一羣中國人在圍觀。魯迅受到極大刺激,由此覺悟到醫治精神上的麻木比醫治身體上的病弱更爲重要,改變中國第一要著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當推文藝。於是魯迅決定棄醫從文。他和朋友們熱烈地討論着:怎樣纔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並於1903年、1907年、1908年公開發表了第一批論文,提出了“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喚“精神界之戰士”。

魯迅於1909年回國後,一直在痛苦地思索,沉默了將近十年。直到1918年五四運動前夕,纔在朋友的鼓動下,提筆寫了《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上。這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小說透過一個“狂人”之口,對幾千年的舊傳統提出了大膽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麼?”揭露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是一部“吃人”的歷史,發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發表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魯迅一發不可收,連續寫了多篇小說,後來編爲《吶喊》《彷徨》兩本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魯迅後來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爲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開拓了中國現代文學的描寫題材。魯迅在觀察與表現他的小說主人公時,始終關注的是“病態社會”裏的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病苦”。因此,在《藥》裏,他僅用一牀“滿幅補釘的夾被”暗示了華老栓一家生活的貧困,正面展開描寫的是他們吃人血饅頭的精神的愚昧。在《故鄉》裏,最震撼人心的不是閏土的貧窮,而是他一聲“老爺”所顯示的心靈的隔膜。《祝福》的深刻性正在於描寫了祥林嫂在封建神權下所感到的恐怖。魯迅同樣嚴峻地揭示了知識分子的精神創傷與危機:辛亥革命時期獨戰多數的英雄,在強大的封建傳統的壓力下,像一隻蠅子飛了一個小圈子,又回來停在原地點,在頹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五四時期勇敢地衝出舊家庭的青年男女,眼光侷限於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幸福,既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愛情也失去力量,只能又回到舊家庭中。

魯迅還說過,他寫小說,是因爲青少年時代許多痛苦的記憶,使他不能忘卻。於是,當年在日本幻燈片裏所看到的那些圍觀的麻木的中國人,就不斷地出現在他的小說中:在《孔乙己》裏,主人公的不幸包括他被丁舉人殘忍地打斷了腿,沒有引起周圍人的任何同情,大家只是圍觀着取笑他;在《祝福》裏,人們爭先恐後地趕去聽祥林嫂講述“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並不是出於同情,而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在無聊的生活中尋求點刺激。而這些人在聽厭了之後,又立刻唾棄,對祥林嫂加以又冷又尖的笑。人們就是這樣鑑賞着他人的痛苦,這不僅是麻木,更顯示了一種人性的殘酷。而在《藥》裏,小說真正的主人公夏瑜懷着“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的信念,自覺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老百姓卻急急忙忙趕着去“看”他被殺,茶館裏的茶客更把他的受害作爲閒聊的談資。先驅者的一切崇高的理想與流血犧牲,全都成了毫無意義的表演。在這些描寫的背後,讀者不難感覺到,魯迅用一種悲憫的眼光在“看”。他的小說正是對現代中國人的靈魂的偉大拷問。魯迅如此無情地揭示人的精神病態,是爲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態的“病態的社會”。魯迅由此開拓出“封建社會吃人”的主題,不僅是對人的肉體的摧殘,更是對人的靈魂的毒害與咀嚼。

最充分地體現了魯迅小說的這種“民族自我批判”特點的,無疑是他的代表作《阿Q正傳》。魯迅自己說,他寫這篇小說是爲了畫出“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並且說“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阿Q並非現代的前身,而是其後,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後”。於是,中國的讀者也就永遠記住了,並且永遠擺脫不掉這位頭戴氈帽的阿Q。魯迅在他身上發現的是“精神勝利法”:儘管阿Q處於未莊社會最底層,在與趙太爺、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衝突中,他都是永遠的失敗者,但他卻對自己的失敗命運與奴隸地位,採取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辯護與粉飾的態度。或者“閉眼睛”:根本不承認自己的落後與被奴役,沉醉於沒有根據的自尊之中:“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或者“忘卻”:剛剛捱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啪啪響過以後,就忘記一切而且“有些高興了”。或者向更弱小者發泄,在轉嫁屈辱中得到滿足。或者“自輕自賤”,自甘落後與被奴役:“我是蟲豸——還不放麼?”在這些都失靈以後,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覺中變現實的失敗爲精神上的虛幻的勝利:說一聲“兒子打老子”就“心滿意足的得勝”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臉上連打兩個嘴巴,“彷彿是自己打了別個一般”,也就心平氣和,天下太平。而一旦造起反來,也是做着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奴役他人的夢。因爲魯迅,人們終於認識到自己與他人身上的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最嚴重的思想阻力之一。因此,小說的結尾,阿Q在走向法場前的一瞬間,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樣的“眼睛”在“咬他的靈魂”,高聲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國人讀到這裏,都被震動了。小說後來翻譯成多種外文,許多外國讀者也在自己或同胞身上發現了阿Q,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就表示,阿Q讓他想起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農民。這或許表明,阿Q的“精神勝利法”揭示的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魯迅的《阿Q正傳》可以說是一部“爲人類寫作”的作品,它不僅是最早介紹到世界去的中國現代小說,也是中國現代文學自立於世界文學之林的偉大代表。

魯迅的《吶喊》《彷徨》不只是以“表現的深切”震撼人心,而且以“格式的特別”吸引了廣大讀者。早就有人指出,魯迅的每一篇小說都試驗着採用一種新的形式,很少有雷同,充分顯示了魯迅的創造力與想象力。例如,他的《狂人日記》用的是“日記體”,按照“狂人”心理活動的流動來組織小說。《孔乙己》又別出心裁地選用酒店的“小夥計”來講述故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同時觀察與描寫孔乙己的可悲與可笑,看客酒客與老闆的麻木與殘酷,而“他”自己也逐漸參與到故事中來,先是“附和着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乙己教自己識字的好意,終於成爲“看客”中的一員。《藥》更是出人意料地將小說的主人公夏瑜置於“幕後”,而以主要篇幅描寫人們對他的犧牲的種種反應,讓讀者在自己的想象中來完成他的形象。《故鄉》《祝福》這樣的“第一人稱敘述”的小說,都講了兩個故事:在講述“他人”的故事閏土的故事、楊二嫂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的同時,也在講“我”的故事,因而具有濃郁的抒情性,兩類故事互相滲透、影響,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結構。魯迅這樣自覺的形式試驗,使他成爲“創造新形式的先鋒”,深刻地影響着後來的作者。

在寫作《吶喊》《彷徨》的同時,魯迅還創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作於1926年,1928年出版和散文詩《野草》作於1924-1926年,1927年出版。這是兩部寫法與風格迥異的現代散文的經典。《朝花夕拾》最初陸續在報刊發表時,總題爲“舊事重提”,魯迅大概是回想起幼時,水鄉的夏夜,在大樹下乘涼,聽老人們談閒天、說故事的情景。《朝花夕拾》也是在談閒天,是對生命的童年時代“朝花”的回憶與重提。於是,在魯迅生命歷程中,留下印記的人和事都一一流瀉在魯迅的筆端:民間傳說中的“無常”,父親的病,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藤野先生,還有我們沒有提及的幼時的保姆“長媽媽”,一生坎坷的老友範愛農,等等。魯迅是懷着溫馨的愛去回憶的,從中顯露出魯迅心靈世界最爲柔和的一面,又內含着一種深沉的悲哀。《野草》是另一類散文,是“夢”的產物:全書三分之一的篇章都以“我夢見”爲開頭。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奇詭的世界:夜半時分的幻覺中聽見“吃吃”的聲音;“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影”來“告別”;青白的冰谷中看見“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狗”追着“人”,大聲質問,“人”拼命“逃跑”……魯迅把他在兒時敷演童話的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藉以表達自己微妙的難以言傳的感覺、情緒與心理,對人的生命進行更深層次的哲理思考。魯迅對別人說“我的哲學都在《野草》裏”,讀者也因此有機會借《野草》去窺見魯迅靈魂的深處。

魯迅在進行小說、散文創作的同時,又在《新青年》等報刊雜誌上發表雜文。五四前後,他在北京期間所寫的雜文,編有《熱風》《墳》其中一部分是世紀初寫的論文《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集。1926年8月至1927年10月,魯迅因北方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南下,先後在廈門大學與廣州中山大學任教,這一時期的雜文主要收在《而已集》裏。1927年底,魯迅定居上海,開始了他“最後十年”的生命歷程,並以主要精力進行雜文創作。先後出版有《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等。

魯迅曾經說雜文是“感應的神經”,作爲一種報刊文體,它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對正在發生的社會、思想、文化現實作出最迅速的反應,並及時得到社會的反響。因此,它是魯迅這樣的時刻關注國家民族命運、民衆疾苦的知識分子,與他所處的時代保持密切聯繫的最有效的方式。魯迅又說,雜文作者的任務,“是在對於有害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並因此把雜文分爲“社會批評”與“文明批評”兩類。魯迅一生都在戰鬥,懷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鋒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範圍的對人的奴役與壓迫民族的奴役、階級的壓迫、男性對女性的歧視、老人對少年的摧殘、強者對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個人的意氣,而是爲了中國與人類的“將來”,因此他的一切批評“實爲公仇,絕非私怨”。魯迅的15本雜文集,就是從五四前後到3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的忠實記錄,就是一部思想、文化發展的歷史。而作爲一個作家,魯迅更爲關注的是在歷史事變背後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應與變動。魯迅曾充滿自信地說:“‘中國的'靈魂’,現在是反映在我的雜文裏了。”在這個意義上,魯迅的雜文就是一部活的現代中國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瞭解中國的社會與歷史,特別是要了解中國人,那就讀讀魯迅的雜文吧。

魯迅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奉獻出了一本小說集《故事新編》除3篇寫於20年代,其他大都寫於1934年和1935年,1936年出版。這是身處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對“故事”古代神話、傳說與史實的“新編”新的闡釋與激發。進入魯迅文學世界的古人,或是古代的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女媧《補天》、后羿《奔月》、夏禹《理水》;或是歷史中的聖賢人物:孔子、老子《出關》、墨子《非攻》、莊子《起死》、伯夷、叔齊《采薇》,等等。在傳統文字裏,這些人都居於高堂聖殿,神聖不可侵犯,但到了魯迅的筆下,卻全都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的神光,還原於常人、凡人的本相。因此,《奔月》不寫射日英雄后羿當年的赫赫戰功,而竭力寫他功成名就“以後”,成爲普通人的遭遇:天下的鳥獸全被射死,再無用武之地,只能整日爲吃食而奔波;被人們冷落、遺忘不說,學生也來暗算自己了,最後連老婆嫦娥也遠走高飛:這“先驅者的命運”的思考與表現,發人深省。《非攻》裏的墨子在完成了止楚伐宋的歷史業績“以後”,並沒有成爲英雄,卻遇到了一系列的倒黴事:被搜檢了兩回,募去了破包袱,“又遭着大雨,到城門下想避避雨,被兩個執戈的巡兵趕開了,淋得一身溼,從此鼻子塞了十多天”。這最後一筆苦澀的幽默,才真正令人難忘。整部《故事新編》充滿了魯迅式的幽默,而骨子裏仍然藏着固有的悲涼;此時的魯迅正面臨死亡的威脅,處於身心交瘁之中,卻能寫出如此從容、灑脫的文字,這正意味着他的思想與藝術都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1936年10月19日,這位本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文學大師,放下了手中的筆;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動地來爲他送行,在他的靈柩上覆蓋着一面旗幟,上面寫着三個字:“民族魂”。

事蹟

說實在話,自打從初中接觸到魯迅的作品,我對於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說是嗤之以鼻。用某位仁兄的話來說他就是爲了坑害後面無數代中學生而創作的。

魯迅的文章長且堵,長並不是指它的篇幅長,而是要讀懂它耗費的時間長,至於要讀透那就更不是靠時間說了算的。堵是指它的思維方式與我們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偏差,於我們看來是不符合邏輯的事件,在他那個年代卻是順理成章的。語言風格和構句方式也很傳統,作爲從文言文到白話文過渡時期的作品,使得我們難以讀懂它,甚至讀通它。再加上初中老師對魯迅文章的“解讀”,可以說是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曾經有人問起我初中語文學到了什麼,我毫不猶豫的告訴了他是“魯迅”。原因很簡單,作爲中學教材中的常客,魯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跡,而旁邊是一堆老師分析的“標準”的解讀,我們只能被動地“理解”魯迅的文字表達了什麼,象徵着什麼。而至於魯迅爲什麼要用這種方式寫,他這樣寫於他和社會有什麼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我認知的改變是從前兩天肖老師發的兩張《阿Q正傳》的試卷開始的,也可以說直到兩天前我才真正地接觸到了魯迅。肖老師把試卷發下來沒有開始講解,只是讓我們看。剛涉獵這篇文章時就被阿Q深深地吸引住了,看是覺得阿Q很可笑,一直看到結尾便發現這篇文章可以說是通俗易懂,較魯迅其他文章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沒見老師喊我們停就繼續看,總共看了三遍,漸漸理解到其中的韻味,覺得阿Q其實很可憐的,到最後才覺得他是可悲的,整篇文章所描述的社會現實也是可悲的。接下來聽了同學們對阿Q的精神勝利法討論和老師黑板上的總結,對於阿Q又有了深層次的瞭解,同時也真心覺得魯迅這人不簡單。

又回想起以前學過的文章《藥》《狂人日記》《祝福》中捧着十世單傳的“嬰兒”的華老栓,提防着人吃人的狂人,嘴裏不斷念叨着:‘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這簡直就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就是時代的代表,是那個年代底層老百姓生活的寫照。魯迅的筆桿直且硬,是注入了最真實而沉重的靈魂的。他不是一個普通的革命家和文學家,他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是另一個時代的開拓者。

主要作品

1、《狂人日記》

是魯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它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首發於1918年5月在《新青年》月刊。內容大致上是以一個“狂人”的所見所聞,指出中國封建的制度“吃人”傳統。《狂人日記》在近代中國的文學歷史上,是一座里程碑,開創了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

2、《阿Q正傳》

魯迅小說代表作。寫於1921~1922年,文章最初發表於北京《晨報副刊》,後收入小說集《吶喊》。《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革命前後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國人的真面貌。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阿Q正傳》是魯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共九章,是採用章回體的形式寫成的。

3、《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該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發表於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號,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2篇白話小說。主要透過一個酒店小夥計的視角來描寫封封建教育和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殘害,直接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對人們的危害。

魯迅先生的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4年初,入仙台醫院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精神。魯迅先生一生寫作計有600萬字,其中著作約500萬字,輯校和書信約100萬字。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詩歌、評論、散文、翻譯作品等。對“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可謂知言。

魯迅,代表作:《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後以寫小說聞名,他創作的小說,無情的批判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數,成就卓著,影響巨大,爲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石。後來由於革命鬥爭的需要,他以雜文爲匕首,直刺帝國主義和反動派,深刻揭露了他們的黑暗統治。這些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1、代表作:

《狂人日記》借狂人之口,大膽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罪惡,批判了黑暗的封建制度。

《阿Q正傳》塑造阿Q這個人物形象,來揭示當時社會部分愚昧百姓劣性根。

《孔乙己》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殘害。

2、創作前期:

寫小說聞名,他創作的小說,無情的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個封建文化,成就卓著,影響巨大,爲中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石。

3、創作後期:

他以雜文爲武器,直接面對帝國主義和反動派,深刻揭露了他們的黑暗統治。這些雜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評價:

葉聖陶: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衆的心裏。

鄭振鐸:魯迅先生的死,不僅使中國失去了一個青年的最勇敢的領導者,也使我們失去了一個最真摯最熱忱的朋友。

郭沫若:魯迅先生無意做詩人,偶有所做,每臻絕唱。

老舍:看看《魯迅全集》的目錄,大概就沒人敢說這不是個淵博的人。可是淵博二字還不是對魯迅先生的恰好贊同。

茅盾:要冒着一切偉大的永久紀念的必得辦到,有一個先決條件:學習魯迅!

魯迅逝世時,郁達夫在《懷魯迅》中寫下這樣的話: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雖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懷魯迅》郁達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載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學》。

周海嬰:或許是由於政治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父親的形象都被塑造爲“橫眉冷對”,好像不橫眉冷對就不是真正的魯迅、社會需要的魯迅。的確,魯迅是愛憎分明的,但不等於說魯迅沒有普通人的情感,沒有他溫和、慈愛的那一面。我後來也問過叔叔周建人好多次:“你有沒有看見過我爸爸發脾氣的樣子?”他說從來沒有。在我眼裏,母親與父親之間的感情包含着兩種:一種是學生對老師的崇敬,還有一種是夫妻之間的愛護、幫助。我母親在她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親做了很多事情,抄稿、寄信、包裝等等。母親喊父親什麼,我不記得了,記憶中也沒有她老遠喊父親的印象,只是有事就走到父親面前,詢問他喝不喝水,或者告之該量體溫了、該吃藥了,是一種自然的平視的狀態。

生平簡介:

魯迅,清朝光緒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會稽縣東昌坊口新臺門周家,初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在南京求學時學名爲“周樟壽”,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歲,使用魯迅爲筆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爲“周氏三兄弟”。魯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9月,入仙台醫學專科學醫。後棄醫從文學(詳見《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國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奉母命回國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等地擔任教師

辛亥革命後,魯迅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是一個非常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作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爲“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詩集《野草》,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舊事重提》)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中篇小說《阿Q正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墳》《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僞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其中《魯迅全集》中的《社戲》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故鄉》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課本。《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七年級課本,《風箏》被列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八年級課本。《少年閏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本。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衆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主席爲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被譽爲“民族魂”。

魯迅用過的筆名:

魯迅、自樹、庚辰、索子、索士、樹人、令飛、迅行、樹、黃棘、周豫才、周樹、唐俟、俟、神飛、迅哥兒、風聲、尊古、巴人、某生者、小孩子、學之、敖者、俟堂、宴之敖者、冥昭、杜斐、楮冠、楮冠病叟、華約瑟、中拉、葛何德、封餘、許霞、許遐、洛文、令斐、豫才、豫、唐豐瑜、冬華、長庚、宴敖、隋洛文、樂賁、樂雯、它音、佩韋、阿二、豐瑜、明瑟、不堂、白舌、遐觀、何家幹、飛、羅憮、幹、動軒、周動軒、何干、孺牛、丁萌、遊光、豐之餘、旅隼、葦索、越客、桃椎、虞明、荀繼、家幹、尤剛、符靈、餘銘、元艮、白在宣、一尊、敬一尊、子明、張承祿、趙令儀、倪朔爾、欒廷石、張祿如、鄧當世,韋士繇、士繇、翁隼、崇巽、黃凱音、常庚、燕客、白道、曼雪、夢文、孟弧、公汗、霍衝、莫朕、中頭、史賁、董季荷、杜德機、朔爾、康伯度、焉於、越僑、張沛、華圉、仲度、茹蓴、苗挺、及鋒、直、隼、直入、阿法、史癖、且介、庚、敖、越山、康鬱、洛、姜珂、越丁、旁、齊物論、樂文、周玉才、曉角、戛劍生等多達19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