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魯迅

如何讓學生感受魯迅精神

魯迅7.1K

魯迅作品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魯迅作品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作爲語文教學內容的魯迅作品卻未能激發學生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興趣,不能在學生離開學校後繼續展現其應有的魅力。學校教育讓大多數學生對魯迅都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但語文教學沒有能夠使魯迅作品獨有的魅力和價值得以實現。

如何讓學生感受魯迅精神

一、走進魯迅作品,體會魯迅精神。

二、擅長用快樂的筆觸,寫有趣的童年。

魯迅寫了很多快樂的童年趣事,給讀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閏土、阿發等農家少年形象。魯迅用注滿深情的筆調抒寫他們的純樸與善良、活潑與機敏,以及充滿童趣的鄉野生活。毫無虛飾地表達了他對這些少年朋友的熱愛。

《故鄉》中的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在深藍色的天空下碧綠的西瓜地,在這明麗的圖景中,閏土手捏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作者以飽滿的熱情,以傳奇的手法極其簡練而傳神地勾畫出少年英雄的形象,流露出對這位活潑勇敢的少年朋友的熱愛。他還能捉小鳥雀,心裏有着無窮無盡的稀奇事。

《社戲》中的雙喜、阿發和閏土一樣熱情善良,對來自書香門第的“我”親若一家人。來了遠客,農家的孩子就來陪伴遊戲,一起放牛捉蝦、搖船摘豆。釣到一大碗蝦自己絕不吃,而是送到客人的嘴裏,但當看到客人不會放牛,連走近牛身都不敢時,他們卻嘲笑起來。最爲迷人的是在朦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魚似的航船,嗅着豆麥水草的清香,去觀賞社戲。在歸航肚餓擺不動船時,便打主意偷一點河旁田裏的羅漢豆來煮着吃。魯迅在鄉野的田園風光、民間社戲裏,力透紙背地凸顯了小夥伴的.純樸、誠摯、善良、機敏,這是江南水鄉少年栩栩如生的獨特形象。

三、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刻畫人物形象。

魯迅善於透過人物形象的刻畫,來反映人物形象的巨大變化與不幸遭遇,從而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所以,教學中應抓住人物、環境的前後不同的對比描寫,把孔乙己、丁舉人等藝術形象聯繫起來加以比較,運用質疑的教學方法,多問學生幾個爲什麼。如:什麼原因使人物前後發生巨大的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變化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等等。引導學生挖掘小說內在的社會意義,從而獲得更多的感受和更深的認識。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中,魯迅不惜筆墨詳細具體地描述了百草園,他藉助於對生物的描寫,以增添作品的情趣,無論是寫顏色、形狀,還是寫動作、聲音,都選擇有對比作用的景物描寫,如:“碧綠”與“紫紅”;“肥胖”與“輕捷”;“高大的樹上”與段“斷磚的底下”等。這樣的對比,不但給人的印象鮮明、生動,而且讓人感到園中景物各色各樣,豐富多彩,遠遠超過實寫的十四種,樂趣無窮。

可與之有天壤之別的三味書屋怎樣呢?封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都是腐朽落後的,嚴重地壓抑着學生:不準提課外問題,不準玩,整天泡在之乎者也之中,死讀書,讀死書,還有先生可怕的戒尺,書屋罰跪的規矩。作者用清新明快、曉暢自然的筆調刻畫了百草園,而用凝重、冷峻、譏諷的筆調描寫了三味書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四、走進魯迅的精神世界,讓學生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魯迅生活的時代與今天學生所處的時代不同,他站到了思想的制高點,加之半白話半文言,與初中學生之間產生了不可能逾越的思想鴻溝。學生往往硬着頭皮讀魯迅的作品,遠遠談不上品讀、鑑賞,更無法感受作品的深刻寓意與魯迅的人格魅力。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最關鍵的還是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和改變教學策略。

魯迅是偉人也是平凡人,他嚴厲、冷峻、刻薄,但他也慈愛、幽默、熱心。他的性格是多面的、豐滿的,那麼我們如何去接近魯迅、親近魯迅進而走進他的精神世界裏呢?我們就要讀他的人間溫情,讀他的動人情趣,因爲離開了真情,也就不能成其偉人了。要從學生感興趣的作品入手,引導學生喜歡魯迅。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閏土》就很有童趣,學生易於接受。在百草園玩耍、偷豆、雪天捕鳥等情節,能夠讓學生親近作品中那些充滿了鄉土氣息、瀰漫着故鄉情緒的文字,勾起學生對自己曾經那些快樂和憂愁的回憶,從而引起共鳴。要抓住主要語句深刻分析,如《孔乙己》中“大約的確死了”這句話,分析作者寫作此文揭示的深刻社會意義。要體味作品語言的魅力,對人物的描畫,善用白描手法。如《故鄉》對豆腐西施的描畫,對壽鏡吾先生陶醉於讀書的描寫,等等,要讓學生透過反覆的誦讀理解魯迅作品的語言風格,體味作者批判意味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