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季羨林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季羨林2.49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季羨林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1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事物,我們經常看到,所以熟視無睹,而就因爲這樣,我們才更容易忽略。如果我們換一種看法去看待這個事物,不去忽略它,你就會有新的發現。季羨林先生寫的《槐花》正如此。

槐花在北方經常見,“我”雖然也陶醉於它的香氣中,但卻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這種樹——因爲已經看慣了。“我”的一位印度朋友來參觀北大校園時,由“我”帶他參觀。當他見到槐樹,問道槐花的香味時,他很吃驚,讚美槐樹的美。而這位印度朋友的話使“我”忽然懂得:自己從來沒有認真注意過槐樹。之後,“我”改變了對熟悉的人和事物一貫的看法。

我們也經常忽略自己身邊普通的、熟悉的、習以爲常的事物。就像水,我們已經習以爲常,用水時尤其在用“公家”的水時經常把水龍頭開得很大,而且用完水時水龍頭有時都擰得不緊仍在滴水,但是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不以爲然。但我們換個角度看這件事,假如有一天,水沒有了該怎麼辦?書上說過,只要人七天不喝水就會死去。現在水資源已經慢慢枯竭了,我們應該節約用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越是看熟悉、習慣的東西越容易忽略、視而不見。一個熟悉的事物給你什麼樣的印象就會在我們的大腦中定格,再見到那個事物時,還會那樣想。但如果我們與存在的事物都保持一定的距離,客觀地去觀察、去發現,去用另一種眼光看待事物,你就會發現不同。作文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2

晴好的午後倚窗而坐,輕輕撥弄着陽光透過樹梢間散碎的光片,看無數光點在手中這本季老的著作上躍動。細細品讀,文字清新而雅然,淳樸雋永又蘊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這真是平淡的文字裏有着深深的震撼。

大概是受了奶奶總是碎碎唸叨的俗語“貓是奸臣,狗是忠臣”的影響,我對貓也就無多少好感了,但讀了季老的這篇溫情洋溢富有哲思的《老貓》,觀點便有了些許偏向,也更喜歡上了那“兩隻眼睛顏色不同,一黃一藍。在太陽光下,黃的特別黃,藍的特別藍,像兩顆黃藍寶石,閃閃發光,競妍爭豔。”“渾身長毛,潔白如雪”的波斯貓了。

在老貓虎子暴烈如虎,到哪兒都是雄赳赳氣昂昂的霸氣之下,更閃耀着母性慈愛的光芒。這隻“霸王貓”咪咪面前儼然就是一個極爲稱職、溫柔敦厚的母親,堅決給咪咪餵奶,“把咪咪摟在懷裏,讓它咂自己的幹奶頭,它眯着眼睛,彷彿在享着天福”;在吃飯的時候,平日對人聲色俱厲的神情倒也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像一個慈愛的母親看着自己的“親生女兒”大快朵頤,自己卻甚至不懂一些飯菜;還不時逮寫小動物,算做女兒的小點心,真是體貼細緻入微啊;見“女兒”丟下親骨肉不管,它卻儼然一副姥姥樣,照顧地盡心盡職……這隻小貓也着實特別,讀到這我不禁發出會心一笑,也爲這隻“義貓”的義行感動了一把。

季老在和小貓的相處當中參悟出了一些人生哲理,的確,動物雖不能言語,但它們之間的真誠相待、及小貓對死亡的處理方式是值得我們去體悟的。貓們有一種特殊的本領,能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壽終。它們便會在大限之日即將來臨的前夕悄然走出家門,找一個偏僻的角落或是樹洞靜靜地等待,因爲它們不想讓主人看到自己的屍體心煩或悲傷,它們想把那些最快樂的回憶和它們最美好的形象留給主人。敦煌壁畫上的西方淨土變描繪的那種對死亡的釋然,不禁讓我想到了墨西哥人,提及死亡亞洲人不免是一種避而不談,生怕犯了忌諱的態度,而在這個快樂的國度,死亡本身就是充滿樂趣的,人們會在茶餘飯後用死去的人來開玩笑,會在墓誌銘上用詼諧的的語言來描述此人的一生,甚至連墓碑都不是那麼呆板陰沉的。道是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呢!就像季老說的“老人跑完了自己的一棒,把棒交給後人,自己要休息了,這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是歷史洪流的一部分,個人的生死存亡無法決定全局,但你所做出的貢獻卻能影響到一代又一代人。

文中說道:“我始終主張,老年人應該爲青年人活着,而不是相反。青年人有接力棒在手,世界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希望是他們的。”季老的謙遜及“俯首甘爲孺子牛”的心態令人敬佩,然而這位大師“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三辭“國寶”、“學界泰斗”、“國學大師”的稱號,2007年在病榻上接受“感動中國”獎項時誠惶誠恐地說:“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啊……”,那高尚的人格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崇高靈魂的分量嗎!

平淡中顯真情,生活中透哲思。合書而立,望着窗外風輕舞的痕跡,冥想……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3

對於季羨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讀了《季羨林散文》,對他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季老一生,真可謂是歷經坎坷了。生於滿目瘡痍的舊中國,長於戰火紛飛的人世間,而唯一有希望能顯得美好些所謂的留學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戰的硝煙。輾轉回國,也沒有過幾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文革。晚年的許多時光,卻也只能在病榻上熬過。所幸,人生的苦難往往與成就成正比。

季羨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師生愛戴的一代宗師,又是享譽中外的語言學家、翻譯家、佛學家,還是別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這樣學識博大精深,被稱爲中國學界的“人間國寶”的人物,卻十分親切自然。其實人的.偉大,更多時候不完全是源於事業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這位慈愛長壽的老人,將那數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優雅的散文創作,或抒情,或狀景,或言志,或懷人,動之以情地表現他內心深處的天地。那平淡無味的黑字,略帶俏皮的言語,真真切切的情感,無不充斥着我的內心,這大概便是季羨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歲月聽他一一道來娓娓動聽,《牛棚雜憶》將莫大的憤懣寫得似乎不值一提。並不圓滿的人生軌跡,在季老看來不過是宇宙間的滄海一粟,尤其是在一個常人已無法企及的年齡上。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清塘荷韻》是季先生於1998年榮獲全國好新聞一等獎的得意之作,寫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奮不已,讀這篇文章,眼前總浮現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極強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藍色中山裝的老人,慈祥的雙目謙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學的頭頂飄動着銀絲,漫步在曲徑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絲瓜》處處透着童真,儼然一個懵懂孩子對新鮮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發現美;也只有純潔的靈魂所支配的軀體,才能寫下這樣一份純真。《九十述懷》步趨期頤之年尚筆耕散文不輟,寄託着無限的生命情緒,表達了他對世事人生的深情。

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處校園,卻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懷》中寫道:“如果把我的足跡畫成一條長線的話,這條長線能繞地球幾周。”既住過總統府之類的豪華賓館,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的歷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讀着它,能親近領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處世風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於我如浮雲”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從心靈裏流出的潺潺清泉,字裏行間飽含着真實情感,在樸實文筆中蘊含着優美。

就是這樣一位長者,有一天竟離我們而去了。但是,他帶給人們的感動,是潤物細無聲的,正如高雅的音樂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我靜靜地翻閱着這本《季羨林散文》,如水一樣清澈。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4

季羨林大師是享譽中外的著名學者,他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華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緬懷季老之時,人們不禁會想起這段2006“感動中國”給先生的頒獎詞。確實,這幾句話,先生足以擔當。

回顧季老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片段:他是農民的兒子,小時候家中沒有一本書;他幼時離家,從貧困山村遠赴濟南,投奔叔父;叔父決定供他上學,他的命運出現了第一個轉折;他曾因爲討厭讀書而離開學校,後爲了校長的一幅字而重返課堂;他同時考取了清華和北大,艱難選擇之後在清華度過了最難忘的大學時光,而餘生卻都站在北大的課堂上教書授課;家庭給了他一個包辦的婚姻,十二年與妻子分隔兩地,卻終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他受過牛棚的煉獄之苦,走出之後依然笑容滿面;一生醉心於學術研究,使他成爲著名的學者、大師。

如今,我們敬仰、緬懷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爲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滿天下、享譽海內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過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們彷彿能看到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學者、教授,其涉足領域之廣世間罕見且都卓有建樹,令人驚歎。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不是聰明,而是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時如金,以勤補拙,是他的成功祕訣。我們總記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裝,幾十年樸素如一老農,連他自己都笑稱自己爲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這位從田間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卻成爲了聞名遐邇、世人敬仰的學術宗師。農民一樣質樸的季羨林,也像老農一樣遵守着時間規律,只爲了能在收穫時節多有所得。幾十年來,每天凌晨四點,季老便準時開始工作。不論颳風、下雨、天晴、天陰,幾十年來,他從來都是如此。幾十年如一日,認真得讓人無法置信。

學生們回憶說“季老惜時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飛機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時,有些文章就是在飛機上寫的。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散會後回到賓館,也是堅持看書學習。即便在住院期間,也是如此。例如打點滴時,他進行構思,打腹稿,待拔針之後則寫在稿紙上。《病榻雜記》中的很多文章就是這樣寫出的。

“人生沒有捷徑,一步一步地走,才走得最快”季老常對年輕人這樣說,怎麼不讓我們警醒?

時間流逝易把舊人拋,時光易逝的殘酷難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對光陰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寫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時間,便感慨不已,是感嘆,是珍惜,亦是留戀。時間的緊迫讓季老不顧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於有年輕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年齡,要注意身體。而季老卻回答,他並沒有忘記年齡,只不過不想浪費一丁點時間。正是由於對一分一秒的時間的珍惜,季老纔在過往的歲月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5

讀了季羨林的散文之後,自己內心激動不已收穫頗多,無論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或是爲人處事的態度都有所提升。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簡潔、通俗的百姓語言娓娓道來的,通篇難以找到時下一些教科書是的人生哲學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說教。正如鍾敬文所說:“文學的最高境界是樸素,季羨林的作品達到了這個境界。他樸素,是應爲他真誠。”

在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上,季羨林贊成張載“民胞物與”的世界觀,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觀點。把自然界看作是人類的夥伴,對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強制的手段。也就是說,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則,人類會受到大自然的報復或懲罰。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季羨林提出:“能爲國家、爲人民、爲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夠百分之六十爲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爲自己着想,他就是一個及格的好人。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絕無僅有。反之,爲自己着想而不爲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壞。” 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係上,季羨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滅私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在傳統文化方面,季老主張我們應該繼承和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並將其發揚光大,但卻又不要求我們因循守舊,老守着老祖宗的東西不放而停滯不前,他鼓勵創新,順着歷史的長河發展規律的同時將老祖宗的好東西保留下來,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於這種人生觀,季羨林對人生具體境遇的態度,無論是對人生的不完滿、世態炎涼,還是對愛情、老年等等的論述,都顯得豁達、寬容、樂觀和實用。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和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這個意義和價值基於平實的真理。季羨林的人生哲學也許不是無懈可擊的,但卻是平實而真摯、引人向善、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