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賈平凹

賈平凹在女兒婚禮上的講話

賈平凹2.49W

【正文】

賈平凹在女兒婚禮上的講話

我二十七歲有了女兒,多少個艱辛和忙亂的日子裏,總盼望着孩子長大,她就是長不大,但突然間她長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識,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我的前半生,寫下了百十餘部作品,而讓我最溫暖的也最牽腸掛肚和最有壓力的作品就是賈淺。她誕生於愛,成長於愛中,是我的淘氣,是我的貼心小棉襖,也是我的朋友。我沒有男孩,一直把她當男孩看,賈氏家族也一直把她當作希望之花。我是從困苦境域裏一步步走過來的,我發誓不讓我的孩子像我過去那樣的貧窮和坎坷,但要在“長安居大不易”,我要求她自強不息,又必須善良、寬容。二十多年裏,我或許對她粗暴呵斥,或許對她無爲而治,賈淺無疑是做到了這一點。當年我的父親爲我而欣慰過,今天,賈淺也讓我有了做父親的欣慰。因此,我祝福我的孩子,也感謝我的孩子。

女大當嫁,這幾年裏,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我和她的母親對孩子越發感情複雜,一方面是她將要離開我們,一方面是迎接她的又是怎樣的一個未來?我們祈禱着她能受到愛神的光顧,覓尋到她的意中人,獲得她應該有的幸福。終於,在今天,她尋到了,也是我們把她交給了一個優秀的俊朗的賈少龍!我們兩家大人都是從鄉下來到城裏,雖然一個原籍在陝北,一個原籍在陝南,偏偏都姓賈,這就是神的旨意,是天定的良緣。兩個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但他們沒有染上浮華習氣,成長於社會變型時期,他們依然純真清明,他們是陽光的、進步的青年,他們的結合,以後的日子會快樂、燦爛!

在這莊嚴而熱烈的婚禮上,作爲父母,我們向兩個孩子說三句話。

第一句,是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做對國家有用的人,做對家庭有責任的人。好讀書能受用一生,認真工作就一輩子有飯吃。

第二句話,仍是一句老話:“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做普通人,幹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有大胸懷。

第三句話,還是老話:“心繫一處。”在往後的歲月裏,要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你們自己的婚姻。

今天,我萬分感激着愛神的來臨,它在天空星界,江河大地,也在這大廳裏,我祈求着它永遠地關照着兩個孩子!我也萬分感激着從四面八方趕來參加婚禮的各行各業的親戚朋友,在十幾年、幾十年的歲月中,你們曾經關注、支援、幫助過我的寫作、身體和生活,你們是我最尊重和銘記的人,我也希望你們在以後的歲月裏關照、愛護、提攜兩個孩子,我拜託大家,向大家鞠躬!

【品讀】

一、很值得爲人父母者品味把玩的好文章

本輔導子女的成長短文最可喜之處就在沒有任何“虛擬的國家大義”與“強加的教父色彩”。而偏有三個最突出的鮮活的文靈特徵。這特徵如以下所述,很值得爲人父母者品味把玩。

1、理念新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爲父母,誰不疼愛自己的子女呢?平凹也不例外。但他愛女兒愛得與衆不同。一方面,他希望女兒不像自己“過去那樣的貧窮和坎坷”,生活得比自己幸福,另一方面,他又擔心女兒染上浮華習氣,因而對女兒嚴格要求,要求她自強不息,善良寬容,純真清明。在莊嚴的婚禮上,他苦口婆心地送孩子三句話。這三句話字字千鈞,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做普通人,幹正經事”“可以愛小零錢,但必須有大胸懷”,這諄諄告誡,令人爲之動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類文明進步的價值觀,濃縮其中,給人以啓迪和教益。

2、感情真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女兒要出嫁了,賈平凹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一方面,他爲女兒尋覓到了幸福的愛情而喜悅,另一方面,他又爲女兒即將離開自己而依依不捨,還有對女兒開始一種嶄新生活的期盼和擔憂。賈平凹把這種複雜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對女兒成長曆程的回顧,還是對女兒女婿未來的祝福和勉勵,以及對參加婚禮者的感謝,都讓人感受到一位父親那顆溫暖、善良、誠摯、關愛的心,字裏行間,蘊含着慈父對女兒熾熱的愛,洋溢着純真的情感。

3、語言美

這篇演講辭,語言鮮活而規範,精粹而深刻,散發着泥土的芬芳,閃爍出智慧的光芒。他形容愛女,全然沒有什麼“寶貝”“公主”“掌上明珠”之類的陳詞俗套,而把女兒比作“最牽腸掛肚和最有壓力的作品”“我的淘氣,我的貼心小棉襖”“希望之花”,這些新鮮的比喻,讓人耳目一新。他祝福女兒女婿新婚之喜,全然沒有那些“心心相印”“百年好合”“白頭偕老”之類的空話套話,而是祝福他們“創造、培養、磨合、建設、維護、完善你們自己的婚姻”,連用六個動詞,把一位慈父的美好祝願表達得多麼完美、高雅!全文讀起來音韻和諧,琅琅上口,雅俗共賞。

二、賈平凹賀女兒婚禮三句老話的細解

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在女兒賈淺的婚禮祝辭中引用了三句老話。這三句老話可有味道。

第一句: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這是古代一幅非常有名的對聯。歷代知識階層常以此聯陶情冶性、寄託志向。賈平凹先生引用此聯,是在告誡孩子們要懂得報效國家,弘揚傳統的孝道美德。

第二句: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語出漢·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褚先生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馬不必騏驥,要之善走;士不必賢世,要之知道;女不必貴種,要之貞好。’”喻指事物只求實用,不必務虛名。賈平凹先生以此言贈與女兒女婿,表明了作家務實求真的人生態度。

第三句:心繫一處。賈平凹先生曾在一篇文章裏寫道:一個和尚給我傳授過成就大事的祕訣:“心繫一處,守口如瓶。”我之所以單取“心繫一處”爲座右銘,是因爲我覺得,對我而言,“守口如瓶”並不重要,能做到“心繫一處”才難能可貴。“心繫一處”古已有之:愚公荷鍤移山,終得天帝相助;達摩靜坐參禪,石壁爲之感化。這“心繫一處”是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任何艱難或者困苦,在“心繫一處”面前都會化爲烏有。但賈平凹先生在女兒婚禮上引用“心繫一處”,則是另有其意:生活在富裕年代,不要染上浮華習氣;成長於社會轉型時期,依然要保持純真清明。他希望小兩口要不斷創造、培養、磨合感情,持續建設、維護和完善婚姻,讓小日子過得雖然平淡卻充滿活力

三、三句老話與賈平凹的'“贈女三句話

前面我們已讀到賈平凹大師在其女兒婚禮上的三句贈言。他送給女兒的三句話,其實也是他人生的行爲準則,或許,天下做父母做子女的,都能從這三句話裏悟出點什麼。

婚禮祝福中的女兒賈淺,是賈平凹27歲時喜得的貴女,他格外看重他的成長。他多次說到自己前半生寫下了百十部作品,“而讓我最溫暖的也最牽腸掛肚和最有壓力的作品就是賈淺。她誕生於愛,成長於愛中,是我的淘氣,是我的貼心小棉襖,也是我的朋友。”愛女之情,溢於言表,讓人感動。

在當代中國文壇,賈平凹儘管絕對是個大家。但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因此,他在心血愛國,坦蕩爲文的同時,也真情愛家,踏實爲父。面對自己從困苦環境裏一步步走過來的現實,他也發誓不讓孩子像自己過去那樣貧困和坎坷,因爲他深知“長安居大不易”,於是,要求女兒自強不息。興許正是這情急,二十多年裏,他在對女兒“無爲而治”的同時,也沒少“粗暴呵斥”。他內心明白:如此對她,目的只有一個,讓女兒爲一生的幸福生活做好準備,將來成爲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但“粗暴呵斥”畢竟會自己在心靈上留下不愉快的印記。此前的2005年3月28日,他就曾在《文匯報》談親情時談到了他與女兒的一件“不愉快往事”。他坦承自己“作爲人父做得不好”。他說,作爲父親,面對成長中的女兒的任性和淘氣,自己卻顯得有點束手無策。

在大女兒12歲時,看到被弄得一團糟的桌子,賈平凹親筆寫下“教女書”,列出了七條規定來“警告”女兒。一次,他的好友方英文住宿他家,在小淺淺的枕頭邊發現了這個揉得皺巴巴的紙團上賈平凹寫給女兒的“教女書”。據方英文披露,初讀到賈平凹有這樣的“教女書”,真有些感到“觸目驚心”。該“教女書”說:“是我把你的桌子弄亂的!我警告你:1、我不知向你提出幾次說書桌要收拾,你總是不聽!2、家裏的筆全讓你弄壞!這種不愛惜筆墨紙書的行爲我們這個家不允許!3、從小養成不清潔的習慣是可怕的!4、你要亂,我幫你弄得更亂,你看着舒服不舒服!5、今天牀也不給你疊。6、12歲的孩子,太不像話。7、不知錢來之不易。不知養成愛整齊的習慣,就不會靜下心來,不靜下心,學習就入不進去,你一定要改一改了!父寫”。

旁人初讀此件可得的感受是:這哪是“教女書”?分明是治安管理條例,與其說是在管教孩子,還不如說是一個大孩子對一個小孩子施行報復的“惡作劇”。的確,笨拙的辦法不可能見效。第二天,賈平凹就在女兒的枕頭邊發現了已被其揉得皺巴巴的紙團——他親筆寫下的“教女書”!有主見的女兒對父親的“手諭”根本不屑一顧,只將其揉成一團,丟在一邊了事。對此,賈平凹的感慨只能是:“現在的孩子,個性都強得很。”

正像他好友方英文先生事後評說的那樣:“與其說平凹在管教孩子,不如說是一個大孩子對一個小孩子施行報復的惡作劇。可見,天才人物總是有蠢笨的一面,譬如處理家事。”

採訪他的記者也有特別感言:一個馳名之外的大作家,“於方格紙上闡發思古幽情,評說世道人心,幾乎到了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的地步”,卻在女兒面前顯得束手無策,也是趣事。賈平凹有一次不無感慨地說:“我女兒會被三流言情小說家的三流情節感動得哭鼻子抹眼淚,卻不看我的書,只因爲我是他爸爸。”言語中流露出來的不是無奈,而是對女兒的寬容和愛憐。

瞭解他的朋友更有遠矚心語:作爲一個“將治文的靈秀與治家的笨拙奇妙地統一於一身”的文壇巨匠,賈平凹和天下所有的父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女兒。作爲文豪的女兒,淺淺最幸福的事,也許莫過於懂事後,從父親身上潛移默化來的品質吧。

就這樣,在無奈、寬容和愛憐的父親期待中,女兒長大了,“有了漂亮,有了健康,有了知識,今天又做了幸福的新娘,”父親的喜悅自是可想而知的。而父親在將女兒交給另一個關愛照拂一生的男人時,所有的祝福僅僅濃縮成了前述的質樸的三句話。

賈平凹作爲一個自感“自己確實做得不好”、“性格執拗”、“在家裏就對孩子啊對啥不耐煩了”的父親,面對“初長成的女兒”,他在她婚禮上送給她的三句話,其實也是他自己的人生行爲準則,或許,天下做父母做子女的,都能從這三句話裏悟出點什麼。

  (來源:《讀者》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