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顧城

門前顧城賞析

顧城3.16W

門 前

顧 城

我多麼希望,有一個門口

早晨,陽光照在草上

我們站着

扶着自己的門扇

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着,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門,不用開開

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還要流浪

我們把六絃琴交給他

我們不走了,我們需要

土地,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

我們要乘着它

度過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時狹隘

然而,它有歷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們愛土地

我們站着,用木鞋挖着

泥土,門也曬熱了

我們輕輕靠着

十分美好

牆後的草

不會再長大了

它只用指尖,觸了觸陽光

選自《八十年代詩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門前顧城賞析

《門前》是一首童心外溢的詩,寫於1982年8月,詞句平淡明白,以兒童般的遐想完成節律與意境上的天然純真。

然而,這畢竟是一篇成年人的童話,它不是把美好寄託在遙遠地方,它也不敢如孩子般堅定不移地幻想着未來,而是把希望放在一個“門口”、一個“早晨”。這個狹小的地域“門口”,這段短暫的時光“早晨”,在我們看來,似乎並不象徵着童年,並不象徵着蓬勃的生機,而只是帶着這樣的一種童年的幻想在漫長的紛繁生活中,隨時可以出現的短暫的“美好”。

顧城是從“文革”中泅遊過來的詩人,他如同從沼澤中起來的麋鹿一般,不會爲遍地鮮花的大地所迷醉。因而他對存身的時空不敢有絲毫的慷慨,而是將經過的人生的每一個瞬間都抓住細細地咀嚼一番。

我們看到:“門很低,但太陽是明亮的”;我們看到:“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着,不說話/就十分美好”。詩人給了我們一個狹狹的場景,一段短短的時間,一種幾乎是靜止的運動。他嚼得這樣細,這樣有滋有味。他在這幾行恬靜的筆觸中向我們展現了什麼呢?展現了飽嘗甜酸苦辣的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對生命中偶爾呈現的短暫美好的極其珍惜。

片刻美好時光,也許要用幾十年的等待和掙扎來換取,頭腦清醒的人決不會天真地去崇拜未來。一旦擁有,就要好好把握,也許,這一瞬間的美好在生命中只有一次。因而詩人寫道:“有門,不用開開/是我們的,就十分美好”;因而詩人說:“早晨,黑夜還要流浪/我們把六絃琴給他/我們不走了,我們需要/土地,需要永不毀滅的土地/我們要乘着它/度過一生”。詩中以對失去美好的恐懼來拒絕時空的擴展,這是用心的首飾盒收藏了人生中點點滴滴的美好。我們大概不會再去指責這幾行詩中,透出的保守和消極吧,我們不難理解,“有門不用開開”、“把六絃琴給他”並非是對生活的叛逆,而是對美好的至愛與依戀。對於土地,詩人卻用一個“乘”字,讀者會自然聯想到阿拉伯童話世界中那一張飄越天空的'神奇地毯。

所有詩人,都是具有兒童情結的,因而一旦那種童年的夢想在現實中被我們的靈魂所感知,也許便會成爲永恆。

《門前》的結尾三節,似乎就是在這種時空大與小、長與短的辯證統一中,完成了美的大圓滿。“土地”“它有歷史”,有時“是粗糙的”,“有時”是“狹隘”的,然而“我們熱愛土地”。因爲它在這個瞬間是這麼美好,“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一份露水和早晨”:“泥土,門也曬熱了/我們輕輕靠着”。儘管門前的土地連結着無限廣闊的時空,但是在這個小小的特定的時空中,它呈現了詩人心中完整的美,它便“十分美好”,它就是全宇宙了。

是的,“牆後的草”還用“再長大”嗎?當“它只用指尖,觸了觸陽光”的一瞬間,不正是整個生命歷程的完美體現嗎?

《門前》的確是一首“童話詩”,它輕輕地抹去了遙遠未來的光環,只是在心和景交接的一剎那,向我們展現了全部的美好。

標籤:顧城 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