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遲子建

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的》讀後感

遲子建2.98W

引導語: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的》以散文格式寫就,講述了作者在大興安嶺北極村一帶成長的北方童年。

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的》讀後感

第一、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的》讀後感

最近,我讀了《會唱歌的火爐》這本書,很有感觸。作者用細膩的文字描繪了自己小時候在大興安嶺北極村成長的故事。火爐、失傳的農具還有北極光,這些帶有濃郁北方特色的生活細節,讓我覺得又新鮮又有趣。

書中描寫了作者小時候跟爸爸、姐姐還有弟弟一起去山上砍柴,拉柴火回家的故事。我覺得,雖然他們的生活有些辛苦,卻能夠親近大自然,呼吸新鮮的空氣,接觸新奇的事物。父愛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深深地體現了出來,也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裏。

讀到這裏,我也回想起了自己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歡樂情景。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假的時候跟爺爺一起去田裏幹農活的事兒。爺爺是個大忙人,很少給自己時間休息,忙忙碌碌的身影總是出現在田野裏。每次看到爺爺忙個不停,我都會上前搭一把手,撿個稻穗,拔幾根雜草。每到這時,爺爺都會耐心地教我幹農活。當我滿頭大汗,學得有模有樣的時候,爺爺總會朝我豎起大拇指,我也會回他一個甜甜的微笑。

如今想來,這一切都成了我記憶深處最美好的回憶。雖然農村的生活條件比不上城市,但是人們都活得很充實。他們在春天播撒下種子,秋天就會有滿滿的收穫。辛苦的勞動換來的是一年的豐衣足食。爺爺一直教導我:“在學校裏面學習,就跟我在田裏幹活一樣,只有辛勤的努力才能夠換來收穫。”

生活中充滿了細小的感悟,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而讀書是一種愉悅的發現途徑。

第二、遲子建《會唱歌的火爐的》讀後感

當我剛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便被它的名字和封面所吸引住了。封面上有一個揹着許多柴火的小女孩,開啟書後,我知道了她就是這本書的作者。翻看着一個個故事,我彷彿跟隨者正弄着回到了她的童年時代。

童年無疑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人們總是用“寶貴”、“美好”來形容短暫易逝的青春,我認爲童年亦是如此。當一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他會用單純的雙眼看這個世界,當他長大的時候,就會失去往日的純真。我是多麼想回到那無憂無慮的少年時代呀!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有一種輕快的感覺,因爲作者的童年充滿着許多樂趣,神奇的北極光、有人性的貓、五花山的秋景這些都給作者帶來過遐想。她的童年在我看來是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冬天的火爐需要從森林中拉取柴火,夏天去野地裏採野菜,秋天跟隨父母到美麗的五花山下起土豆,春天可以到五顏六色的野花中去撲五彩斑斕的蝴蝶。大自然在她的童年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帶給了她無窮無盡的.趣味。

作者的家庭也是美滿的,父親是一個幽默,肯吃苦耐勞的人,也是一個愛護樹木的人,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家裏有幾個孩子,一到過年,熱鬧極了。我從中讀出父母對兒女深沉的愛,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

童年是如此寶貴,孩子們都應該珍惜童年,從中獲得成長的樂趣 ,留下寶貴的記憶。

  會唱歌的火爐

  遲子建

我的少年時代是在大興安嶺度過的。那裏一進入九月,大地上的綠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會嫋嫋飄向山林河流,漫長的冬天緩緩地拉開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爐就被點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護神一樣,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釋放溫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姍姍來臨時,火爐才能熄滅。

火爐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們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兩種:手推車和爬犁。手推車是橡皮輪子的,體積大,既能走土路裝載又多,所以大多數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進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暢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腳就不靈便了,而且它裝載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車是二手貨,有些破舊,看上去就像一個辛勞過度的人,滿面疲憊的樣子。它的車胎常常慢撒氣,所以我們拉柴火時,就得帶着一個氣管子,好隨時給它打氣。否則,你裝了滿滿一車柴火要回家時,它卻像一個餓癟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無精打采的,你又怎麼能指望它幫你把柴火運出山呢?

我們家拉柴火,都是由父親帶領着的。姐姐是個幹活實在的孩子,所以父親每次都要帶着她。弟弟呢,那時雖然也就是八九歲的光景,但父親爲了讓他養成愛勞動的習慣,時不時也把他帶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頭小熊。我們通常是吃過早飯就出發,我們兄弟姊妹三人推着空車上山,父親抽着煙跟在我們身後。冬日的陽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睜不開眼睛。父親生性樂觀,很風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聲有時會把樹上的鳥給驚飛了。我們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風颳倒的樹木,它們已經半乾了,沒有利用價值,最適宜做燒柴。那些生長着的鮮樹,比如落葉松、白樺、樟子鬆是絕對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樹,我記得有枝丫縱橫的柞樹和青色的水冬瓜樹。父親是個愛樹的人,他從來不伐鮮樹,所以我們家拉燒柴是鎮上最本分的人家。爲了這,我們就比別人家拉燒柴要費勁些,由來得也會晚。因爲風倒木是有限的,它們被積雪覆蓋着,很難被發現。我最樂意做的,就是在深山裏尋找風倒木。往往是尋着找着,聽見啄木鳥“篤篤”地在吃樹縫中的蟲子,我就會停下來看啄木鳥;而要是看見了一隻白兔奔跑而過,我又會停下來看它留下的足跡。由於玩的心思佔了上風,所以我找到風倒木的機會並不多。往往在我遊山逛景的時候,父親的喊聲會傳來,他吆喝我過去,說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鋸聲走過去。父親用鋸把風倒木鋸成幾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細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風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車的路上,總要有一段距離。有的時候我扛累了,支援不住了,就一聳肩把風倒木丟在地上,對父親犬聲抗議:“我扛不動!”那語氣帶着幾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風倒木把她壓得擡不起頭來,走得直搖晃,她也咬牙堅持着把它運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後,她常抱怨說,她之所以個子矮,完全是因爲小的時候扛木頭給壓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長得高,是偷懶的緣故。爲此,有時我會覺得愧疚。

冬天的時候,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是司空見慣的。在山裏待的.時間久了,我和弟弟都覺得手腳發涼。父親就會劃拉一堆枝丫,爲我們攏一堆火。潔白的雪地上,跳躍着一簇橘黃色的火焰,那畫面格外的關。我和弟弟就湊上去烤火。因爲有了這團火,我和弟弟開始用棉花包裹着幾個土豆藏到懷裏,帶到山裏來,待父親點起火後,我們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當火熄滅後,土豆也熟了,我們就站在寒風中吃熱騰騰、香噴噴的土豆。後來父親發現了我們帶土豆,他沒有責備我們,反而鼓勵我們多帶幾個,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裏,燒柴還沒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讓父親給我們點火。父親常常嗔怪我,說我是隻又懶又饞的貓。

天越冷,火爐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爐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飽它。漸漸地,我厭倦去山裏了,因爲每天即使沒幹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幾裏雪路,回來後腿腳也痠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腳生凍瘡,那樣就可以理直氣壯地留在家裏了。可我知道生凍瘡的滋味不好受,於是只好天天跟着父親去山裏。

現在想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讓我在少年時期能與大自然有那麼親密的接觸,讓冬日的那種蒼茫和壯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潤着我。每當我從山裏回來,聽着柴火在火爐中“噼啪噼啪”地燃燒,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動。我覺得柴火燃燒的聲音就是歌聲,火爐它會唱歌。火爐在漫長的冬季中就是一個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聲使我懂得生活的艱辛和樸素,懂得勞動的快樂,懂得溫暖的獲得是有代價的。所以,我成年以後回憶少年時代的生活,火爐的影子就會悄然浮現。雖然現在我已經脫離了與火爐相伴的生活,但我不會忘記它,不會忘記它的歌聲。它那溫柔而富有激情的歌聲在我心中永遠不會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