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現代作家 > 遲子建

泥濘遲子建讀後感

遲子建1.99W

遲子建,當代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下面小編收集了泥濘遲子建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泥濘遲子建讀後感

篇一:泥濘遲子建讀後感

我所喜歡的作家遲子建寫過一篇名爲《泥濘》的散文,開篇伊始,作家寫道:“北方的初春是骯髒的,這骯髒當然來自我們曾經熱烈讚美過的純潔無暇的雪。”作家接着寫:“在北方漫長的冬季裏,寒冷催生了一場又一場的雪,它們自天庭盛開美麗的觸角,纖柔地飄落在大地上,是整個北方沉淪在冰清玉潔的世界中。如果你在飛雪中行進街頭,看着樹枝濡着雪絨的樹,看着教堂屋頂的白雪,看着銀色的無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心內便會洋溢着一股激情:爲着那無以倫比的壯麗或者是蒼涼。”但是,看下去你就會發現作者的這篇文章並不是爲了讚美雪的,她接着這樣寫道:“春風使冰雪融化,......”她其實是爲了寫溶雪之後的泥濘。

作家說她喜歡這種由於積雪融化造成的:渾然天成的泥濘。並且由此想到俄羅斯的一些知名的作家,想到俄羅斯文學:就是踏着泥濘“一步一步朝我們走過來的。”他甚至把“俄羅斯的藝術洋溢着一股高貴、博大、陰鬱、不屈不撓的精神氣息,”歸結爲與“春日的泥濘有關”,是泥濘“誕生了跋涉者,”“一個偉大的民族需要泥濘的磨礪和鍛鍊。”看到這些我不禁對作家獨闢蹊徑,別具一格的思路佩服的五體投地。但是,我知道思路是作家對生活的敏銳的感悟和對生活實質的發掘,是天性的聰穎,更是勤奮的收穫,我沒有這樣的感受。不過,我從這篇散文裏所得到的,是關於泥濘對我們的“磨礪和鍛鍊”意外的東西,我的感悟僅僅停留在給予我們美麗的雪中。

在這篇文章的開頭我大段引用了作家對於雪的描寫,其實,對於雪的吟詠贊美的文字古今中外多如牛毛,生活在北方的人也身臨其境的感受過雪帶給我們的激動。“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讓大地,讓我們所能感受到的周邊環境,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應該說是雪帶給我們的享受。但是,正如作家所說:雪有兩重性,“它的美麗依附於寒冷,因而它是一種靜止的美、脆弱的美;當寒冷已經成爲西天的落霞,和風麗日映照它們時,”它的醜陋便無奈地呈現出來。消融的雪變成了泥濘,白雪覆蓋下的大地又暴露出它的骯髒和醜陋。

我不喜歡雪的欺騙,我寧願每一天每一時都能目睹事物的缺陷,當然不是隱忍和苟且,而是爲了改造。

我們不應該用綠色去塗改黃沙漫漫的沙漠,而應該用野草讓沙漠變成綠洲。

東北人有一句俗話,“紙裏包不住火,雪裏埋不住死孩子”,掩蓋和欺騙只能是一時,而真實才能夠長久。面對是改變的開始,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一切醜陋。

篇二:遲子建《泥濘》讀後感

我想遲子健應該是一位遊者吧,從杭州西子湖,再到魯鎮,瀋陽胡宮,大興安嶺,巴黎等等,他的足跡不僅留在了他所踏過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時,她見過的地方多了,感觸也會有不同,在《光明於低頭的一瞬》中,她在俄羅斯的教學裏,看到大師的壁畫,可這不是主內容,她的注意力在一個打掃燭油的老婦人。無論神刻畫得有多麼莊嚴,平凡的美總會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讓我看到一個圍着頭巾,滿臉皺紋,平靜的婦人,在小心地用鐵鏟在刮燭油,每次只颳去一層,沒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藝術品在這最樸素,最誠懇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時經常抱怨沒有事物可以寫,這個城市那麼普通、樸素,沒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層的工人所搭建起來的,有人會記住那些戰役,那些將軍,可是那些爲了保衛家園的士兵是最應該留在筆下的。

在《魯鎮的黑夜與白天》中,她能從魯迅故居的門檻,看到這裏的多少次變故,經歷了多少次滄桑,更能從點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潤土的悲傷。還有那狹窄地老街,透入出舊時代的氣息。《故鄉》正是魯鎮的黑夜,沒有希望,沒有路,需要人們踏出路的黑夜,或許是那個點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換生計,當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築,在遲子健眼中,一個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們去遊玩,可能只是爲了玩,放鬆,走進任何一個博物館,只會去尋找那個名氣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們如今,太過於注意最重要的,卻無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峯是珠穆朗瑪峯,但卻無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誰,更不知它爲何有這麼高,能傲視羣雄。

小學有篇文章叫作《楊桃》,由畫楊桃教導人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戰爭的未來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後是否有危害?曾經的我也以爲學魯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現在想來,僅僅是不讓玩風箏,這麼一個簡單的事後,有着那是人們思想的問題,而現在社會的種種自我保護的行爲,也會對應着我們的社會缺乏誠信。也正如那刮油燭的老婦人,從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蠟的動作中,能夠看到她的誠懇。

而我們也應該這樣,也應該去看待一下我們所有事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玩幹嘛?爲了開心。我們學習幹嘛?爲了更快樂、輕鬆的未來。正因爲我們瞭解這些事的背後的本質,我們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