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雜文

漢語語法內容應重回中小學語文教材 教師隨筆

雜文3.31W

         陝西省佛坪縣中學    王寶傑

漢語語法內容應重回中小學語文教材 教師隨筆

    不久前,在整理屋子時,一張舊《漢中日報》(2009年6月22日的報紙)掉在了地上,撿拾時,上面的一則舊聞引起了我的注意。大致意思是說陝西省高校語文教學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上,有很多教授、學者指出當前高校學生語文基礎極差,突出表現在語法錯誤百出,到大學畢業時連畢業論文都不能順利完成,教授指導其畢業論文首先得指導其修改語法錯誤。還有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有的大學生連常見的同音字、形似字都分不清,常常混用,出現錯別字的機率極高。教授、學者們希望這一現象能引起高校語文教學工作者們的重視。

    一則時過境遷的舊聞,爲什麼會引起我的注意呢?我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大概是職業習慣牽動了我的敏感神經吧。一段日子以來,這則舊聞確實引發我許多思考,使我久久不能釋懷。新時代的大學生,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普遍現象,難道僅僅是大學語文教學者們值得重視的問題嗎?縱觀近年來中學語文教材和教學改革的實際,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筆者以爲,這責任不能全部推給大學語文教學工作者。

    現在,距離這則舊聞已有兩年半的時間了,不知高校學生的語文功底有沒有長足進步?但我卻常常爲我的學生擔憂,批改他們的作文常常令人頭疼。都是高中生了,作文中的語法錯誤是家常便飯;最令人無奈的是“的、地、得”三個結構助詞,根本區分不開,混用一氣;教授文言時,什麼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名詞作狀語、詞類活用等語法現象,對他們來說,就好像聽天書一樣難懂,等等。什麼原因呢?根子出在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上。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而新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徹底取消了漢語語法內容,教師和學生同時失去了教與學的依據。這種做法是完全違背科學的認識規律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從感性到理性。學習語言同樣是這樣。對母語的感性認識階段,從一個嬰兒就開始了,而當其進入到小學三年級時,就應開始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並隨着年級的升高而深入。感性階段的突出特點,表現在對語言的機械模仿上,而且偏重在口語方面,即教習者和學習者只注重怎樣用口說出來,起到基本的交流作用。理性階段的突出特點,主要表現在對母語的內在機制的認知和學習上,即對語法規律的認識。而且這個認識階段的最佳時段應從小學三年級到高中階段。而且應是循序漸進並紮實推進的。這樣一分析,新的中小學語文教材完全取消語法知識內容的做法是不當的,是違背科學的認識規律的。其實質是割斷了青少年認識母語的理性階段,讓一箇中小學生對於母語的學習長期處於感性階段認識或僅僅是開始理性認識的初級階段,具體表現爲只對大量課文的推敲和揣摩上。這樣的學習過程,缺失對母語語法規律的探知過程,怎麼能打好母語學習的紮實基礎呢?

    由於錯過了理性學習母語的最佳階段,到了大學時期,語文課對於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來說,就成了公共課,同樣缺少系統的理性學習和紮實的專業關注的條件,那麼,出現本文開頭那則舊聞中所描述的情況就成爲必然。

    做爲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我歷經初中、高中全階段的語文教學,而且舊教材、新教材都教過。舊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系統地編入了從漢字到複句的語法知識;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恰恰是全面取消了語法知識。說心裏話,兩相比較,我還是喜歡教舊教材。這不是我守舊,因爲我學過唯物主義辯證法,懂得一點認識規律,這樣完全取消語法內容是不科學的,而且經歷以前舊教材“洗禮”的學生,其紮實的語言功底是顯而易見的。新舊交接的時間點應是2000年秋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上中學的學生,後來考入大學,其漢語語法知識就沒有以前的學生紮實了,那麼他們出現語法錯誤的機率大大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而且,要想學好文言文中諸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省略句、詞類活用等句式,沒有堅實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也是不行的。

    因此,我強烈呼籲:系統的漢語語法內容應重回中小學語文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青少年完整地完成母語的認識過程,促進漢語完整而紮實地傳承,促進中華文明的發揚光大!

 

王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