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寓言教學反思(15篇)

寓言5.61K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寓言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寓言教學反思(15篇)

寓言教學反思1

《紀昌學射》和《扁鵲治病》這兩則寓言,使我們明白了學習、做事、做人的道理。這樣優秀的寓言故事還有很多,請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讀一讀“鄭人買履”“買櫝還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會讓大家得到更多有益的啓示。

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聯繫有關詞句,體會人物的想法,體會到“學習要練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的道理;練習提出問題和大家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寓言教學反思2

我做了一些反思。其目的就在於總結經驗,更好的爲今後教學服務。

1,準確把握學生的興趣激活點

寓言主要是透過故事的形式講述一些哲理。雖然學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觸這種體裁,但其實在小學階段他們已經讀過許多寓言。因此在課文匯入中,我就從學生接觸過的寓言開始引入,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然轉入文體介紹。初一學生好動活潑,因此在文章整體感知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雖然準備倉促,但他們的熱情被極大地調動,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爲觀衆的同學,在看完表演後,整個班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此我認爲,教師必須準確地把握並激活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纔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2,注重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挖掘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於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透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並抓住了課文與學生的情感契合點。在學生學完了這篇寓言的寓意後,我設計了問題:你是否有過患得患失的現象 你今天學習了這篇寓言, 你的人生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或變化 暢所欲言,有同學提到面對成績時應該有平和心態,有同學開始正確認識與好朋友交往的問題,還有同學提到了獨生子女如何面對父母的愛等,這些問題正是青少年普遍遭遇着的煩惱,在這堂語文課中,這些頗有共鳴的困擾竟被意外地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並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題的歸納上,而應面向生活,走進社會,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

3,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學生思考"有無得失之患"這道題時,剛開始十分困難,我提出了變換角色的假設 ,如以"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進行啓發,當學生聯繫自身談得失之患時, 我也說了同是獨生子女的自己的感受和故事,並積極啓發他們,最後還把自己找到的金玉良言送給學生,彼此共同領悟,共同進步!

我還十分注重傾聽,然後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如在品味詞句的環節,有些同學在分析時暴露出對部分修辭手法還沒掌握,認爲"有彷彿就是比喻"之類的情況, 我即時給予糾正。我還經常利用上課前五分鐘課進行一次小小的演講,每一次我都讓讓學生對演講者做出積極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當然,在某些題目的處理上,我認爲還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講課時,感情的投入與感染能力還有待加強,同時,在整個備課過程中,備課組成員的相互啓發使得這堂課更爲完善生動。

當然,本學期我也是第一次進行初中語文教學,對於新課標和新教材我還有很多需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但我認爲,只要堅持"享受語文,感受生活"的教學觀念不動搖,終有一天,語文會成爲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科目,我也將爲此而繼續努力!

寓言教學反思3

《伊索寓言》三個短小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學生,讓人情不自禁地要循着故事情節讀下去。故事結尾,一句精煉的話語道出寓言的深刻內涵,引發學生去思考,去回味。爲了使得教材的有效性得以更好的發揮,我在教學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充分發揮想象。寓言故事的短小,也就常常會有一些可供學生進行想象的空間存在。例如《狐狸和葡萄》一課,狐狸會想盡辦法吃葡萄,於是我就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進行合理想象。學生興趣來了,盡情地交流:

有的學生說:它先助跑一段路,然後猛地跳起來,但卻失敗了。

有的學生說:它拿來一根棍子去敲葡萄,可葡萄架太高,還是不能夠着。

有的學生說:它用向葡萄扔一把小石子,可落下來的都是劣質的,不能吃.

還有學生說:它去爬葡萄架,可葡萄架的棍子太細太軟,它的爬樹的本領不行,跌的哇哇直叫.學生的想象力讓我欣喜,然後我再讓學生體會狐狸此時的心情,學生紛紛舉手發言。有了前面充分的理解作鋪墊之後,故事的寓意學生自然而然就說出來了。

2.恰當運用表演。在語言故事《牧童和狼》中,先後寫到了牧童的兩次大叫。我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對語言文字的體會,自己琢磨這兩次的大叫有什麼不同。有所體會之後,讓學生開始表演了。雖然第一次表演不成功,但讓學生評價後,同學們知道前幾次牧童喊"狼來了"時,村民應表現出焦急的樣子,在最後一次喊"狼來了"時,村民的再也不理睬牧童的話語,最後在出色的表演中學生揣摩到了牧童的心理,肢體語言傳遞出的是他們對牧童否定,對寓意的深刻領會。

3.注意故事對比。《蟬和狐狸》與我們曾經學過的故事《狐狸和烏鴉》有其相似之處,但一貫被視爲狡猾的狐狸在這則故事中沒能實現自己的心願。抓住這個不同結局,我引發學生進行思考:爲什麼烏鴉會上當而蟬沒有呢?這個以舊帶新話題吸引了學生,他們便在品味故事文字的同時,自覺地探究出蟬的聰明所在,也就是故事想告訴我們的深刻寓意。

寓言教學反思4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衛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當學生提出問題後,我會以鼓勵性的語言來激發更多的學生大膽提出疑問。

雖然這則寓言比較簡單,但是學生在總結課文主要內容時回答得還不夠完整,這時我並沒有急於打斷學生,而是透過引導式的語言讓他們完善答案,比如:你說的還能再具體些嗎?你還有需要補充的嗎???這樣的語句來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答案。在這節課的伊始,我設計了學生朗讀課文的環節。第一個舉手站起來的學生是我們班平時不太敢舉手的同學,當她流利的讀完課文時,我以讚揚的語氣鼓勵了她,並且給了她一個滿意的微笑,從而讓這位同學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並且鼓勵她今後更要大膽的舉手回答問題,這樣也會鼓勵其他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

寓言教學反思5

在設計這篇課文時,我從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是從課文的內容入手,二是從感悟紀昌的品質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覺得如果這樣把課上完,完成教學任務,就顯得課上得太平淡了。那麼如何上出自己的亮點,上得特別一些,也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學課堂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所以我設計本課的兩大亮點。

第一亮點,常言到“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學得怎麼樣?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等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亮點,學生是學習技能的人和學習生活本領的人,而方法是開啟認識窗戶的鑰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上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學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當學生基本上能把課文的內容說出來,我再補充,並教給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讀書中要於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一亮點課上也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整節課雖然達成預期的效果,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寓言教學反思6

上週五我執教了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寓言二則》一課,課後兩位主任和組裏的老師對這節課進行了集體評課。聽了領導的點撥,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下面就我執教的這節課的收穫與思考與大家分享一下。

1、這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舊課新上,體現生本,注重拓展。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提出了“精神助產術”,他以獨特的教導方式啓迪人們對問題的思考,在與別人討論一個問題時,總說自己一無所知,但是當對方回答問題時,他總是透過一步步追問,最後啓發誘導,讓對方將自己觀點說出來,以此達到教育目的。在這節課中,學生已經學過兩則寓言了,讀懂了故事,明白了寓意。基於此,我一開課先回顧總結學習寓言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學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故事的結果入手,交流探討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品詞析句步步深入層層探究,在交流中引導學生髮現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不僅僅在南郭先生身上,齊宣王的也是有責任的。從而啓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教學重點難點迎刃而解。這節課的發散點很多,透過你想對齊宣王和南郭先生說些什麼這個環節,讓學生和文中的人物對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透過“聽到這個消息南郭先生嚇得( ),他心裏想( )”,這個心理活動的想象,進一步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爲後面更精彩的複述打下基礎。

2、複述故事貫穿整節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閱讀第五條要求能複述敘事性作品大意,關心作品中人物命運,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基於此,我在開課、學完《濫竽充數》,讀完《守株待兔》時都設計讓學生複述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複述,第二次複述的時候就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梯度的提升順勢而爲,都達到了不錯的效果。

3、古文的拓展,讓學生初步感知古文的特點,言簡意賅,抑揚頓挫。拓展學生閱讀量。這也是閱讀海量化在課堂上的體現。與此同時,還拓展了《守株待兔》這則寓言,讓學生用自己總結的方法學習寓言,悟出寓意,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總體來說,這節課構思巧妙,推陳出新,能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充分給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在探討中,想象中,思維碰撞中,明白了寓意,懂得了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這是讓學生實實在在有收穫的一節課。

當然,“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儘管我們的收穫很大,但同時我還有一些新的思考:要是這節課能從人物評價着手,讓學生對不同的人物說出自己的看法談談自己的理解,進行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那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思維會更活躍,收穫也會更豐碩。

寓言教學反思7

本屆新鄉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我獲益菲淺。

自己在講課前進行了認真的準備,力爭拿出一堂好課,展示出自己的優勢;比賽中選手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激烈的比賽後,大賽評委組專家教研室宋主任、附中劉主任、四中楊主任又不辭勞苦進行了精彩深刻的點評。這一切使我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許多的不足。下面就此次比賽中自己的反思做一些淺顯的總結。

首先談一下相對成功之處,以利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堅持改進。

1、本節課在制定教學目的時抓緊抓牢“培養創造性思維”這唯一的主線,所有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主線展開。這樣就保證了使整個教學活動的效果。

2、教學過程中層次要分明,層層之間要承接自然、連貫,讓學生在學習時思維轉換自然恰當,提高得當。

3、教學中重視課文,對課文的解析要到位。在此基礎上更要跳出課文,引領學生走向更高的層次,以達到能力培養的目的。

4、自己在設計時注重了淺入深出的基本原則,在最重要的創造性思維訓練階段,我先從比較容易的日常寓言入手,再到有點難度的高考寓言,最後迴歸課本寓言進行高難度訓練,使學生循序漸進,切實提高他們的能力層次。

5、注意學以致用,就是要結合現實的教學需要,本節課中我在設計創造性思維時將20xx年高考作文題加入其中,既讓學生獲得訓練,又使學生注意到目前學習和將來高考的聯繫。

以上是此次比較成功的地方。

下面談一下不足之處,這纔是我本次活動最大的收穫。

1、目前的教學對課文的解析還是相當重要的,而自己在這方面做的還很不足。

上面在談收穫時我說到了教學中更要跳出課本,但是跳出的前提是對文字充分深刻的解析,而我在本節課中對文字的解析就出現了處理急促、挖掘不深的問題,使課文沒有得到很好的開掘。

2、課堂設計上沒能夠在最後再提高一步。

就像楊主任提出的那樣沒有在課堂結尾處聯繫課文中錢鍾書和盧梭對“小孩子究竟該不該讀寓言”這一內蘊深厚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利用新學到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既回到課文,又用新知識解決課文的厚重之處,在能力層次上更上一層樓。

3、教學環節轉換中還存在着不夠簡明、連貫、銜接的地方,顯示出自己的課堂把握上的不成熟,這既需要自己進一步的努力,更需要名師大家的指點。

最後對舉辦此次大型比賽的上級機關、領導表達深深的敬意和謝意,正是有了這樣的機會,像我這樣的教師才能得到鍛鍊和提高,使自己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更真的認識,期望以後這樣的機會多一些,促使我們這些年輕教師更快的進步。爲我們的語文教育事業更好地發展盡一份力。

4、教學中還可以採用其它的訓練材料例如(1)一個著名的教學案例:冰化了是什麼?學生回答是水當然對,但是回答是春天的更加值得讚揚。(2)薛譚學謳:原意是學無止境(褒義);新讀新解是學習是爲了使用,一輩子學習而不離開學以致用,那麼這種學習又有什麼用呢?(貶義)。

寓言教學反思8

全文共有5個自然段。第1——3自然段寫的是從前有一個人養了幾隻羊,第一次丟羊後,不聽鄰居勸告去修補羊圈。第4自然段寫第二天又丟了一隻羊。第5自然段寫他後悔不聽鄰居的話,立刻把養圈修好,從此再沒有丟過羊。故事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這個成語故事的難點在於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時,我抓住養羊人兩次態度和行爲的變化,透過各種形式的不同的反覆閱讀和理解,讓學生體會故事所說明的道理。透過教學和課後聽課老師的點評,對本堂課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課題,引入新課(課題的教學反思)

我採用了讓學生回顧以前學習的寓言並且舉例,從而引出課題,並且對課題中“亡”和“牢”這兩個字讓學生先解釋他們的理解,他們認爲“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沒有多加講解,一直到課文學習完,總結的時候我在來回顧這裏,讓學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學生能說出“亡是丟失”、“牢是羊圈”,這個方法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這兩字的記憶和理解,但是有聽課老師指出,我應該再加一句引導的話,如“這兩個意思同學們到底有沒有解釋正確,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到課文中去找一找。”這樣可以使學生不會產生對錯誤知識的記憶。我對於這個說法也比較贊同。

二、初讀課文,掃除障礙(生字詞和課文主要內容的教學反思)

這個環節,我採用了先聽錄音,讓學生找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劃一劃,然後幻燈片出示一些詞語,一起學習。然後在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對於詞語的教學中,雖然學生練習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學能說會讀了,但是還缺少正確地書寫。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生字、詞語的書寫也比較重視,我恰恰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這個。()2.在再讀課文時,我的要求是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但是當學生出現齊讀時,我沒有及時阻止。在說課文主要內容時,也只是請了一位同學說,而且她說的比較籠統,我就馬上去幫助她說完整。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出,自己補充擴寫。3.在聽錄音劃生字詞的過程中,我沒有反饋。在學習詞語時,也沒有出現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

三、理解內容、體會寓意(課文內容理解的教學反思)

這個環節,我的設計是,學習了第一次丟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丟羊的原因,然後又學習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丟羊後的做法,然後又回頭來學習第一次丟羊後“街坊”和“養羊人”對話……

對於這個設計,我自己也感覺有點混亂了。對於流程的設計不夠合理,問題的跳躍性也太強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緊張,在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還沒有調動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地學習下個內容。這是整堂課最失敗的地方。

在學習完課文,理解主要內容後,我提出了“如果養羊人再不修羊圈,會出現什麼情況”,透過這個問題的回答,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有我讓學生對養羊人兩次丟羊後的行爲做了討論和評價,也是出於這個目的以及能夠對寓意進行感悟。最後我還聯繫實際談想法以及總結了這個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課的反思及問題

回顧整堂課,我還存在以下問題:1.課文朗讀方面:讀的方式比較單一,教師在課文學習中尤其是對話的朗讀,範讀不夠。2.雖然有一些教學機智,但也說明了課堂上的緊張和課前準備有些不足。3.學生積極性不夠,教學設計意圖沒有達成,目標落實上也有偏差。4.整堂課,學生都是處於回答的狀態,基本上是老師在提問,問的太多,而且教師的過渡語不夠自然。5.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學生練習太少,太淺。透過這一堂公開課,我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對我今後教學起了莫大的幫助。

寓言教學反思9

最後一課。前兩則出自《伊索寓言》,後兩則分別出自《韓非子》與《淮南子》,是中國古代寓言。我用了兩課時來進行教學。因爲涉及到文言文,所以我把積累文言詞語作爲教學重點之

一。第二個教學重點是用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自己的話多角度地概括寓言的寓意。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寓言的啓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一、體會作者巧妙的構思和合理的想象。二是比較伊索寓言與中國古代寓言的異同,突破了這兩個難點,就理解了寓言的特點。 在課堂上,我力求實踐“三單五步”課堂模式,體現“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一課時教學《伊索寓言》兩則,在“溫”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個“讀書彙報會”的小活動。因爲《伊索寓言》是本學期要求掌握的名著,之前佈置學生讀過,所以我提前讓小組選出代表彙報讀書情況:你最喜歡《伊索寓言》中的哪則寓言?爲什麼?大約用五、六分鐘時間讓四個組彙報。然後順理成章地引入學生對《伊索寓言》的文學常識的介紹。我比較注重課前預習,因爲我認爲合作探究前應該有一個自主學習的準備。在預習中,我讓學生完成了學習單上的自主學習部分,並展示生詞、多音字、形近字和四字詞語解釋。所以引之後一般有一個預習展示,主要是交流自主學習部分的答案。通常由一個組來負責這個任務。時間大約是4分鐘。在這一環節,我對時間的把握不太準確。彙報名著的'時間略顯緊張。展示的小組差生太多,也超出了預定的時間。

教學《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這篇課文時,我採用小組展示的方式,先由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部分的問題,各小組選一位記錄員並代表發言。學習單上的前三個問題設定得很不錯,環環相扣,又注重引導學生對細節描寫的揣摩,都是抓住情節的要害設問,使學生透過對細節的分析瞭解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點。爲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採用小記者採訪的方式展示。代表赫耳墨斯的同學接受其他組員記者的採訪,將合作探究的幾個題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提問,打破了小組代表彙報的沉悶,表達流暢有見地的代表也爲小組掙得一分,學生也饒有興趣。這則寓言結尾點明瞭寓意,但如果只限於故事情節本身就事論事,乃至重複作者的話,就把寓言學“死”了,失去了寓言的教育性。寓言的魅力就在於每個人都能讀出對自己的人生啓迪。所以,我在學習單問題之外又加了一個問題: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啓示?這樣學生就能從多角度來談寓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蚊子與獅子》學習單上的前兩個問題很關鍵,這兩個問題小組代表回答得很不錯,爲了理解寓意,我又加了一個問題:當蚊子取得勝利後,又發生了什麼意外?蚊子爲什麼會粘在蜘蛛網上?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文的另一個寓意——驕兵必敗。這一環節其實學生表現得不錯,但我的評價語言太單一。沒有點燃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這節課驗收單上的相關題都做完了,做完後我讓學生同組互批,並由組長檢查改錯,力求保質保量地完成。

最後兩分鐘進行小組評分,一評組員參與度,滿分四分,由組長打分;二評成果展示與紀律分,滿分四分,由教師打分;三驗收單自評,滿分二分。獲勝小組加五分。學生打分的積極性很高,應有些實質性的獎勵,如給獲勝小組減作業。

第二課時教學兩則古代寓言。課前佈置預習,完成學習單上自主學習部分1、2題、3題(2)、(3)。在“溫”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複習曾經學過的古代寓言,學生能說出守株待兔、刻舟求劍、亡羊補牢等寓言。然後我用一句話引入本課的教學。這些故事都是透過一個簡短的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凝結着古人的智慧。你又能從本文的兩篇寓言中得到什麼人生的啓迪呢?展示預習自主學習成果後,小組合作疏通文意,一人讀句子,一人說重點字義,一人翻譯,一人說文言現象。讓其他組的學生質疑,本組學生答疑。疏通文意後,用“我問你答”的形式,考重點字義。合作探究時,我採用的是小組比賽的形式,獲勝的小組可以獲得一個大蘋果,因爲正好是聖誕節,而且寓意着分享的快樂。之後送給同學們一句名言: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後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個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交流思想,那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愛爾蘭劇作家 蕭伯納。

我在理解寓意這道題上又加了幾個問題:如《智子疑鄰》富人有什麼不明智之處?如果不尊重事實,只用親疏和感情作爲判斷是非的標準,會怎麼樣?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提出的建議?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爲懷疑的對象,會有怎樣的反映?向別人進言要注意什麼?

從這三個角度發散思維,學生就不會拘泥於一種理解,教學《塞翁失馬》,在複述故事之後,學生已然明白了福禍互相轉化的道理。在學生自由談啓示時,我爲了啓發學生的思維也補充了幾個問題:遇到好事,你該如何?遇到壞事,你又該如何?如何把握轉化的條件和機會?課後,我反思這些問題如果由學生來提出,更能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最後,透過比較中外古代寓言的異同,明確伊索寓言多以動物寓言爲主,結尾點明寓意的寫法,而中國古代寓言多以人爲主人公,寓理於事,比較含蓄的特點。而在總結相同點的時候,進一步明確了寓言的特點:篇幅短小,諷刺性強。 接下來的時間,我組織學生完成遷移拓展部分和驗收單部分。因爲時間關係續寫寓言結尾這個題,我採用口述形式,然後用投影儀展示一位學生的答案,共同糾錯、批改,最後兩分鐘評出最佳表現組、最佳發言人、最有創意獎。驗收結果沒有檢查,我下課發現一些同學錯誤沒有改,應該收起來檢查一下。

在教學設計上,我還是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表面,沒有充分地發散。對於學生我還是不敢放手,把他們限制得太死。無形中扼殺了他們的活力。

這節課是七上的結束,但卻是我教學探索的另一個開始。“三單五步”有共性,提供了指導方向和精神,但具體使用也要有自己的個性,結合教材與學生的特點,靈活運用、力求有創意。

寓言教學反思10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緊動手把窟窿補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掉。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如,這篇課文裏有一個多音字“圈”,在課文裏的“羊圈”一詞中念juan(第四聲),孩子們經常會受“圓圈”中的“圈”的影響,容易讀錯。我首先讓學生帶着拼音讀,然後再去掉拼音讀;先讓學生讀詞,然後再讀句,最後再讀全文。有了這個層次,學生在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以文章題目爲突破口,直奔重點。“亡羊補牢”這個題目是對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課題,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脈絡。因此在教學中,我就以選擇“亡、補、牢”這三個字意思,讓學生讀課文。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要根據課文內容選擇字意,又爲對下文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三、重視讀的訓練。朗讀對學生理解課文有很大幫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讀,引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的讀、多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感悟,從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讓學生如臨其境。

四、注意了對學生的引導。在理解課文時,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呢?”這句話時,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養羊人的這種態度對不對?你作爲他的朋友快勸勸他吧。再找他第二次丟羊後的行爲,再讀你又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在對這個人的評價中,自然就總結了寓言的教育意義。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以後要多加註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

儘管內容簡單,但這是學生初次接觸寓言這種文體,所以承載着讓學生學會學習寓言方法的任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側重於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並利用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讓學生讀懂寓言小故事,再感悟寓意,並引導學生在課後開展廣泛的寓言故事閱讀。在講這節課時有些環節處理也不是很妥當,也缺少應變能力。如讓學生表演種田人焦急的樣子,可是焦急的表情學生很難表現,儘管在語言上進行了引導,但學生的表演還是稍顯粗淺;再如,第三段學習中讓學生透過“揠苗”體會“筋疲力盡”,可是部分學生覺得很好玩,並沒有深入體會。而且課堂容量太大,複述故事環節來不及完成。在第二輪磨課活動中,更重視了細節的處理。如生字“焦”的學習,“焦急”意思的理解。讓學生說說焦的意思嗎?學生自然理解不是很到位,再引導學生看圖片“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像什麼?”再引導學生想象“上面的隹在古代是鳥,在火上烤,會怎樣?”“要是這火在人心裏燒,會怎樣?”進而理解焦急的意思,找焦急的近義詞。“現在這把火燒到了種田人心裏,他是怎樣的?”再引導學生朗讀,讀出那種焦急的心情。而且在這堂課中,更重視了對學生反饋情況的及時調整,解決了第一堂課中的一些問題。

寓言教學反思11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讀書興趣

我們讀過《驚弓之鳥》的故事,還記得故事中的更贏嗎?他不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判斷能力。今天,我們再去認識兩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們是誰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體出示句子:

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有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就去向飛衛請教。

讀句子:說說從句子中,你瞭解到了什麼?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可能說:知道飛衛和紀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紀昌是飛衛的徒弟,並且他能百發百中。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飛衛是怎樣教紀昌的,使他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開心中的疑問,我們就來讀寓言故事《紀昌學射》,我想,你不僅會從故事中找到答案,還會得到有益的啓示。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爲心中的疑問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麼問題想跟大家探討?你得到了什麼啓示?

三、交流討論,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相機指導讀正確詞句。

2.彙報紀昌怎樣學射的,指導學生說文章的主要內容。

紀昌想學習射箭,向飛衛請教。飛衛讓他練眼力,先練眼睛盯着一個目標,一眨不眨,後練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都照做之後,飛衛纔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3.討論疑問和交流啓示。

學生可能提出以下疑問:

飛衛爲什麼先讓紀昌練眼力,而不先教他開弓放箭?

根據學生的交流,教師可相機引導,讓學生從多角度體會故事的寓意。

(1)假如紀昌不先練眼力,他會百發百中嗎?

小結:紀昌學射的故事,告訴我們學任何一項本領,都要有紮實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領,就要先練眼力。要想掌握騎車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領,就要……;要想掌握操作電腦本領,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2)假如紀昌沒跟飛衛學射,而跟一個普通箭手學射,會成爲射箭能手嗎?

(3)有感情朗讀。

小結:看來,學習本領和好老師的指導與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指導讀課文的2、3自然段。一是讀好老師飛衛的話,要讀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讀好紀昌的做法,透過“躺”“睜大”“注視”“每天”“聚精會神”“盯”等詞語,讀出他的認真和虛心。三是要讀出紀昌練習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績──就是有人用針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那隻小蝨子,在紀昌的眼裏一天天大起來,練到後來,大得竟然像車輪一樣。要讀出誇張的描寫。

五、識字、寫字、寫詞

1.識字:妻、蝨。

2.寫字、寫詞。

指導重點:“昌”不能寫成“冒”。“妻”把上半部分與“女”連起來。“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我們已經認識了射箭能手紀昌,這節課再來認識一位古代名醫,他是誰呢?

多媒體慢慢播放故事或發下閱讀資料,學生閱讀,瞭解扁鵲其人:

有一次,扁鵲和弟子子陽、子豹等人路過虢國,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厲害,人們都以爲他死了。爲此,全國正舉行大規模的祈禱活動,把國家大事都撂在一邊。扁鵲得知後,前去爲虢太子醫治。扁鵲告訴國君,太子患的是“屍厥”(類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於是,扁鵲叫弟子子陽磨製針石,在太子頭頂中央凹陷處的百會穴紮了一針。過一會兒,太子就甦醒過來。接着,扁鵲叫弟子子豹在太子兩脅下做藥熨療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來。再服二十天的湯藥,虢太子就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以後,天下人都知道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

生讀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講的是誰,他是什麼人?

師:看來,扁鵲真不愧是神醫啊。就是這個神醫扁鵲,與蔡桓公之間發生了一個小故事,並廣爲流傳。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寓言故事《扁鵲治病》。

二、自讀自悟,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讀準字音,把課文讀正確。

2.邊讀邊思考:扁鵲幾次見蔡桓公?都說了什麼?結果怎麼樣?練習簡要地講述課文內容。

3.提出自己的疑問或寫下自己受到的啓示,準備與大家交流。

三、交流討論,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蔡桓公、敷燙、骨髓”等詞語和第6自然段中扁鵲說的話:“面板病用熱水敷……”

2.指名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3.交流討論。

(1)交流學生的疑問。

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①扁鵲是有名神醫,蔡桓公怎麼會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鵲爲什麼還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說?

③扁鵲爲什麼幾天前就跑到秦國去了?

結合學生的疑問,結合討論,體會蔡桓公根本沒有覺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鵲的話;而扁鵲出於醫生的醫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當他覺得自己無法治療時,跑到秦國,是出於自己安全的考慮。

相機指導讀好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扁鵲的話和蔡桓公的態度要結合揣摩他們的心理讀好。扁鵲的話要誠懇耐心。

如:扁鵲第二次來看蔡桓公之前是怎麼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沒有理睬他。”他心裏會怎麼想?

“蔡桓公聽了非常不高興。”他心裏會想什麼?

“蔡桓公覺得奇怪,派人去問他。”蔡桓公會怎麼想,怎麼說?

“蔡桓公渾身疼痛,派人去請扁鵲給他治病。”此時渾身疼痛的他,又會怎麼想呢?

(2)交流受到的啓示。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可相機點撥:蔡桓公本來患的是面板上的小病,怎麼會要人命呢?使學生體會到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不能諱疾忌醫,固執己見等道理。

(3)如果能夠跨越時空,你想對蔡桓公說什麼?用幾句話寫下來,想想蔡桓公聽了你的話會說什麼?也用一兩句話寫下來。題目可用《跨越時空的對話》。

例文:

跨越時空的對話

我:蔡桓公,雖然你是國君,又快死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你兩句:扁鵲是那樣著名的醫生,你怎麼把他當庸醫一樣看呢?怎麼懷疑他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幾次提醒你,你怎麼就那麼固執地認爲自己沒病呢?小病終於因沒有及時治療成了不治之症,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後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評得沒錯。我快死了,沒別的願望,只希望大家從我的事中吸取教訓吧!那個詞叫什麼?對,叫“防微杜漸”吧!

四、認讀生字,抄寫字詞

重點指導:

對比記憶:“腸、燙、湯”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筆是“”,第六筆是捺。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29寓言兩則教學設計一,寓言兩則,希望對你有幫助!

寓言教學反思12

二年級下冊第27課是寓言故事,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爲我們描述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穫心存僥倖,不認真做事,結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寓言的學習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裏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如果違反自然發展規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爲此,我認真研讀了文字,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在教學前,我努力思考應該怎麼樣教授,才能讓孩子在短暫的課堂上明白這兩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於是,邊看書,邊思考,就在自己手捧着課本想:這兩個人的表現有趣極了,第一個人,看到自己田裏的禾苗沒有長高,好着急,於是自己認爲想了一個“好”辦法,“好”辛苦地將禾苗全部拔高,而自己認爲的“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死了,於是我們得出結論:這個人好愚蠢。哈哈,自己就用這幾個好字,作爲本節課的一條線,作爲板書,相信同學們一定會覺得學習好輕鬆啊!

寓言教學反思13

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動物,也可以是無生物。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寓言式文學作品這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託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寓”有“寄託”的意思,最早見於《莊子·寓言》篇。有同名歌曲和音樂專輯。

寓言原是民間口頭創作。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已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亡鈇》、《攘雞》、《宋人揠苗》、《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漢魏以後,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唐代柳宗元就利用寓言形式進行散文創作,他在《三戒》中,以麋、驢、鼠3種動物的故事,諷刺那些恃寵而驕、盲目自大、得意忘形之徒,達到寓意深刻的效果。中國近代作家也用寓言形式創作,特別是兒童文學作品更爲多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卻極富表現力。

2.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主題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鷸蚌相爭》、《東郭先生和狼》等都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寓言名篇。

3.故事情節的虛構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動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東西或現象。

4.常用手法爲:比喻,誇張,象徵,等手法。

寓言教學反思14

《寓言兩則》是蘇教版第六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講述了古時候有個人盼望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將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這篇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主要透過指導學生朗讀來領會課文內容,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於求成

一、匯入

寓言是三年級的學生首次遇到的新的體裁,所以一上來,我覺得有必要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寓言,讓學生知道在這則小故事中包含着一個道理。並讓學生說說平時看過或聽過的寓言故事,讓學生從現實的例子中真正理解寓言二字的含義。即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然後透過學生說的例子中匯入我們要學習的一則寓言《揠苗助長》。學貴有疑,我大膽地讓學生針對題目去質疑,然後幫助學生歸納出要解決的問題,並打上問好,讓學生做到心裏有數。

二、以讀感知,以演促演

這則故事很精彩,透過演的方式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讓學生透過真實的演來掌握道理。但是要能演好卻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爲只有讓學生掌握了文中人物的心情,語氣,動作,把自己當做文中的農夫,才能很好的透過演出再現課文的內容。所以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反覆讓學生進行朗讀,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在閱讀中與文字對話,在對話中師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長。

例如:"宋國有個農夫,他巴望着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可他總覺得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心裏十分焦急。"在這一小節中我主要想透過反覆的讀讓學生自己理解農夫那時候的心情,然後讓學生自己透過自己的朗讀來想象農夫會怎麼看,會怎麼想,會怎麼說,爲最後的表演做一個鋪墊,讓學生在表演中有話說。每一小節都能這樣讀演結合,以讀促演

這樣一次一次的閱讀與小表演的結合,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三、重視字詞教學

這是一課時的教學,所以識字,寫字也十分重要。這堂課,我充分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豐富識字教學。讓學生自己來爲生字找"朋友",真正的把生字運用到生活中去

四、不足之處

課堂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比如對於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言少,總感覺到只有那麼幾句可可以表揚的話,還有在讀的層次設計上要有所把握

整堂課我就是從以上幾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讓學生真正地做學習的主人。

寓言教學反思15

這篇課文由《掩耳盜鈴》和《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組成。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示範朗讀,加強指導。這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老師先示範,再從停頓、重音、語氣和節奏方面給予指導,讓學生反覆練習,吧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爲理解句意打下基礎。

二、聯繫註釋,理解句意。這兩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大多數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較爲熟悉,只要能利用註釋,完全理解句意。這也是學習古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學習本文時把這一方法滲透到學習得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習古文並不難,保持興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不僅得到“魚”,也得到“漁”。

三、注意拓展,擴大視野。學完本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對這樣短小雋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興趣,因而可以補充一些或讓學生蒐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按照本文的學習方法閱讀、品味、感悟,那麼學生的視野從課內拓展到課外,真正實現了課堂內外的結合。

標籤:教學 寓言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