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寓言

古代寓言故事:搖頭擺尾的鱸魚

寓言2.14W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古代寓言故事:搖頭擺尾的鱸魚

  搖頭擺尾的鱸魚

有一對錶兄弟相處感情很好,表兄叫臨濟,表弟叫元安,兩人年齡只相差一歲,是很要好的朋友。

這表兄弟兩人的性格很不一樣,臨濟遇事冷靜,不愛虛誇張揚,性格內向、穩重;元安卻好說好動,喜歡錶現自己,性格外向、輕率。

這一天,元安到臨濟家做客,臨濟設酒席款待他。表兄弟兩個邊喝邊聊,興致很高。

不知不覺,酒至半酣,元安十分得意地對臨濟說:“表兄,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一定會替小弟高興的。”

臨濟關切地問:“表弟有什麼喜事,快說來愚兄聽聽。”

元安說:“小弟前日已得縣令賞賜,就要被提升了。”

看着元安那副高興的樣子,臨濟並沒有一絲笑意,也沒有一句表示祝賀或恭維的話。

元安原本以爲會得到表兄的讚賞,可是臨濟的表現卻使他很失望。

看看天色已晚,元安這纔想起應該回家了。

他起身告辭時,臨濟卻一把拉住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小弟,聽我告訴你一件事吧。有一條赤尾鯉魚,樣子十分好看,它自己也甚是得意。這一天,鯉魚搖着頭,擺着紅色的尾鰭,向着南方游去了。可是它這一去,連它自己都不知道會游到那兒。如果游到寬闊的河裏,那還算幸運;如果是游到了別人家醃魚肉的缸裏,那豈不是死路一條嗎?”

臨濟一番話,元安立刻深感慚愧,自覺不如臨濟。

所以說,人們在順利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得意忘形,現出一副搖頭擺尾的輕狂相。

  老鼠裝死

蘇軾在一次夜讀中忽然聽到一陣老鼠啃東西的聲音。他估計這聲音是從牀下傳出來的,於是用手在牀上使勁地拍打了幾下,想借此把老鼠嚇跑。然而這種辦法收效並不大,僅僅安靜了一會,老鼠又不停地啃起東西來了。

夜裏老鼠啃東西的聲音既令人心煩,又讓人惱怒,因此,蘇軾吩咐書童去捉老鼠。

書童端着燭臺往牀下一照,發現咕唧咕唧的聲音是從一個被繩子繫住了口的嚴實袋子裏發出的,於是高興地說道:“哈哈,老鼠被關在袋子裏面了,它還能往哪兒跑呢?”書童小心翼翼地解開繫緊袋口的繩子,只讓袋口露出一條狹窄的縫隙,試圖等老鼠剛一露頭就捉住它。可是書童等呀等呀,不僅沒有等到老鼠出來,而且連一點響聲也聽不到了。因此,他感到非常奇怪。爲了弄個水落石出,書童開啟袋口,端起蠟燭把袋子裏面照了個通亮。他發現袋中一動不動地躺着一隻死老鼠。書童驚訝地說道:“這真是怪事!剛纔這袋子裏分明有一隻啃東西的活老鼠,它怎麼會突然間死去呢?如果這隻老鼠剛纔就是一隻死老鼠,那麼啃東西的聲音難道是鬼發出來的嗎?”

好奇心驅使書童進一步往下追究。他兩手抓着袋底把袋子往上一提,然後用力抖了幾下,想把袋子抖落一空,看個結果。可是袋子裏面除了老鼠沒有旁物。他只聽見老鼠落地“嘭”地一響,還沒來得及去撿那隻死鼠,卻看到死鼠突然復活,一溜煙就逃走了。

蘇軾被老鼠的吵鬧折騰了半天,結果老鼠把他的書童弄了一個措手不及就溜掉了,因此心裏很不愉快。他恨恨地說道:“想不到一隻老鼠有這麼狡猾!它無法咬破堅固的袋子逃跑,就用啃咬之聲招人來解開袋口;當你守候在袋口伺機去捉它的時候,它卻裝死矇騙你放鬆警惕。一個小動物耍出的狡猾花招居然騙得過人,這實在是一件令人可恨的事情!”

一隻老鼠,其體能和智能遠不是人類的對手,但是這不等於說人類與一個弱小的對手相比,沒有自己的短處。書童因爲只看到了人類具有思維能力的長處,而忽視了老鼠求生的乖巧和逃生的敏捷,所以被弱小的對手所捉弄。這一故事告訴我們,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不僅是一個人取得節節長進的關鍵,而且是排除各種困難、克敵制勝的法寶。

  愚公和牛

有一次,齊桓公在出外打獵時忽然看到一隻鹿從前面飛快地跑過,於是他策馬緊追不捨,一直追進了一個山谷裏。

齊桓公正不知此山谷爲何處,恰好遇一老者齊桓公就問老者:

“這裏叫什麼谷?”

老者回答說:“這裏叫愚公谷。”

齊桓公又問:“爲什麼叫這個名字?”

老者說:“這是用我的名字來命名的。”

齊桓公朝老者仔細看了看,疑惑不解地問:

“我看你的相貌,毫無愚蠢之狀,爲什麼說是用你的'名字來命名的呢?”

老者回答說:

“讓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您吧。我曾經餵養了一頭母牛,母牛下了一頭小牛。”

後來小牛慢慢長大了,我便賣了牛買了一匹小馬。一個年輕後生看到我牽着一匹小馬,上前便喝斥道:“‘你養的是一頭牛,牛是不能生馬的,你這馬是哪來的?莫不是偷來的!’於是強行把我的馬牽走了。後來鄉鄰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說我真愚蠢。他們把我叫做愚公,而把我住的這個山谷就叫做愚公谷。”

桓公聽後也說:

“依我看,你也的確愚蠢。既然那小馬是你用辛勤餵養的牛換來的,你爲什麼要讓那個年輕人把它牽走呢?”說完,齊桓公不去繼續追趕鹿,調轉馬頭回宮去了。

第二天上朝時,齊桓公把這件事講給他的相國管仲聽了。

管仲一聽,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鄭重地整了整自己的衣襟,向齊桓公兩次下拜請罪說:

“在君王的屬土之內竟然出現這樣的事情,應該算做我的過錯啊!假如是堯帝時候,皋陶爲掌管刑獄的官員,哪裏還會有人膽敢強搶人家的馬駒子呢?即使有這樣的情況,那被欺凌的老者也決不會輕易撒手,而是要找地方跟搶馬的人評理的。如今那老者知道處理訴訟案件不公正,遇到巧取豪奪的人,惹不起、躲得起,只好把小馬給他算了。看來,這不是一個老頭愚蠢的問題,而是社會治理不力的問題。回頭讓我好好整頓一番吧。”

齊桓公十分贊成管仲的意見,支援他放手整頓法治,懲治邪惡,伸張正義。

這篇故事告訴我們,愚公在年輕人以強凌弱的情況下捨棄利益求得平安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要想根本改 變社會的治安狀況和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關鍵還在於領導的嚴於律己、認真治理和萬衆一心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