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崔景偁拜師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1.14W

崔景偁拜師,清朝張惠言的文言文。那麼崔景偁拜師文言文翻譯是什麼呢?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崔景偁拜師文言文翻譯,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崔景偁拜師文言文翻譯

崔景偁拜師原文

餘始識景偁於京師,與爲友,景偁以兄事餘。既數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爲弟子。餘愧謝,不獲。且曰:“偁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爲世俗之文,又不爲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崔景偁拜師譯文

張惠言當初在京城認識景偁,和(他)結交爲朋友,景偁按照長兄的態度來照顧張惠言.幾年後,不久又想朝南坐的我下拜,請求作(張惠言的)學生.張惠言感到慚愧並謝絕了,但對方不同意.(景偁)說:“我跟從您,並不是爲了在科舉考試中圖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寫世俗的文章,也不是個庸俗的人,我的願望有希望實現了.”

註釋

1、餘:我,指本文作者張惠言。他是清代文學家。

2、北面承贄(zhì第四聲):拜師。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師下拜。

3、發策決科:科舉考試中獲得功名。

4、庶幾:有希望。

5、偁之從先生:偁之所以跟隨您。從:跟從,跟隨。

6、爲:成爲。

7、爲:寫。

8、爲:做。

9、既:已經。

10、弟子:學生,門徒。

11、謝:拒絕。

12、已而:不久。

13、從:跟隨。

疑難詞句翻譯

景偁以兄事餘:景偁按照長兄的`態度來照顧張惠言。

餘愧謝,不獲:張惠言感到慚愧並謝絕了,但對方不同意。

作者簡介

張惠言生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死於嘉慶七年(1802) [1]  。其先祖自宋初由安徽滁州遷至武進,因之而爲武進人。出生世代業儒的貧寒家庭,從七世祖張典以下到他的祖父張金第、父親張蟾賓都以教授鄉里爲謀生方式。張惠言四歲喪父,生活貧寒,賴其母姜氏與姊觀書(長惠言四歲)作女工,將他與遺腹而生的弟弟張翊(後改名琦)撫養成人。據其《先妣事略》記載,張惠言九歲離家,至常州城中依伯父張思楷讀書。“一日暮歸,無以爲夕飧,各不食而寢。遲明,惠言餓不能起,先妣曰:“兒不慣餓憊耶?吾與爾姊爾弟時時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其早年的艱難困苦於此可見一斑。

迫於家貧,年十四,即爲童子師。乾隆四十一年(1776)娶國子監生吳承紱之女爲妻。次年,補縣學附生,開始科舉之路。乾隆四十四年(1779)試高第,補廩膳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高中舉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赴禮部會試,中正中榜。中正榜是從當年會試落第者挑選合乎要求者,任命爲內閣中書或國子監學等職。張惠言考取了景山宮官學教習,教授內務府佐領以下官宦子弟,開始了長達八年的教學生涯。教學之餘,與鄧石如、陸以寧、吳德旋、孫星衍切磋古文詞賦,與楊隨安交流易學,學術境界得到提升。乾隆五十九年(1794)奔母喪,兩年後,應時任富陽縣令的摯友惲敬之邀,至浙江富陽縣編修縣誌。未等縣誌修成,惲敬調任貴州江山縣爲官,張惠言至歙縣,在江承之家授館收徒。嘉慶二年(1797),易學著述相繼問世。與張琦合編影響深遠的《詞選》。

嘉慶四年(1799),第七次會試,中二甲進士,改庶吉士,充實錄館纂修官。六年(1801)四月,散館,奉旨以部屬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編修。嘉慶七年(1802)六月,卒於官,年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