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文言文譯文及試題答案

文言文1.24W

⑴桑懌,開封雍丘人。懌舉進士,再不中。去遊汝、潁間,得龍城廢田數頃,退而力耕。歲凶,汝旁諸縣多盜。懌白令,願爲耆長,往來裏中察奸民。因召裏中少年,戒曰:“盜不可爲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諾。里老父子死未斂,盜夜脫其衣,裏父老怯,無他子,不敢告縣。裸其屍,不能葬。懌聞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篋,不使之知覺。明日遇之,問曰:“爾諾我不爲盜矣,今又盜裏父子屍者,非爾邪?”少年色動。即推仆地,縛之,詰共盜者。王生指某少年。懌呼壯丁守王生,又自馳取少年者,送縣,皆伏法。

《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文言文譯文及試題答案

【譯文】桑懌,開封府雍丘縣人。桑懌參加進士考試,兩次都沒有考中。(於是)離開開封到汝洲、潁州一帶遊歷,得到汝州龍城的幾畝荒地,退出科舉考試,依靠體力,耕種莊稼。有一年鬧饑荒,汝州附近各縣盜賊很多。桑懌稟告縣令,願意擔任耆長,巡察鄉里,辨別爲非作歹的人。於是召集鄉里的年青人,告誡說:“你們不能做盜賊了!有我在這裏,不容許你們(再幹壞事)!”年青人都答應了。鄉里有位老人死了兒子,屍首還沒有裝進棺材,盜賊在夜裏偷走了死者的衣服。老人既老又怕,又沒有別的兒子,不敢到縣裏告狀。屍首赤身裸體,無法安葬。桑懌聽說後,很同情老人,便懷疑姓王的年青人。晚上,桑懌悄悄進入王某家裏,檢視他的箱櫃,沒讓他發覺。第二天遇到王某,問道:“你答應我不做盜賊,現在又偷老人兒子屍首的衣服,難道不是你乾的嗎?”王某臉色突變。桑懌立即把他推倒在地,捆了起來,追問和他一同偷盜的人。王某供出另一青年。桑懌叫來年青力壯的人看守王某,自己驅馬奔馳抓捕另一盜賊,把兩人送到縣裏,都受到了法律的懲處。

⑵懌爲尉歲餘,改授右班殿直永安縣巡檢。明道、景祐之交,天下旱蝗,盜賊稍稍起。其間有惡賊二十三人,不能捕。樞密院以傳①召懌至京,授二十三人名,使往捕。懌謀曰:“盜畏吾名,必已潰,潰則難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則閉柵,戒軍吏無一人得輒出,居數日,軍吏不知所爲,數請出自效,輒不許。既而夜與數卒變爲盜服以出,跡盜所嘗行處。……盜凡二十三人者,一日皆獲。二十八日,覆命京師。

【譯文】桑懌做了一年多縣尉,改授右班殿直的職銜,任永安縣巡檢。宋仁宗明道、景祐年間,天下發生旱災、蝗災,盜賊逐漸增多。其中有大盜二十三人,無法捕捉。樞密院派驛站官車把桑懌接到京城,給他二十三人的名字,叫他捉拿盜賊歸案。桑懌謀劃道:“盜賊害怕我的名聲,一定會逃散,逃散了便無法捉拿,應該先向他們表示我的膽怯。”桑懌到駐地後,關閉軍營柵門,命令官兵(不得出營),官兵沒有一人能隨便走出營門。停駐了幾天,官兵不知桑懌要幹什麼,多次請求出戰,立功報國,桑懌總是不許。不久,桑懌在夜裏和幾個士兵一起,換上盜賊衣服,出了軍營,尋找到了盜賊曾經出沒的地方。……總共二十三個盜賊,一天之內全抓到了,前後只用了二十八天,便回京城彙報情況。

⑶樞密吏謂曰:“與我銀,爲君致閣職。”懌曰:“用賂得官,非我欲,況貧無銀;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閥,與兵馬監押。未行,會交趾獠②叛,往者數輩不能定因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侯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還,我賞厚而彼輕,得不疑我蓋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慚吾心。”予謂曰:“讓之,必不聽,徒以好名與詐取譏也。”懌嘆曰:“亦思之,然士顧其心何如爾,譏何累也!若欲避名,則善皆不可爲也已。”餘慚其言。卒讓之,不聽。

【譯文】樞密院的官吏對桑懌說:“你送我銀子,我替你弄個閣職。”桑懌說:“使用行賄的方法得官,不是我願意做的事,何況我家貧,沒有銀子;即使有,也決不能做這種事!”樞密院的官員惱羞成怒,隱瞞桑懌的功勞,給他一個兵馬監押的職務。還沒去上任,正趕上交趾人叛亂,朝廷派去的好幾批人都沒能平定叛亂。於是派桑懌去平叛,桑懌一到,把叛賊全部殺了。回到京城,朝廷授給他閣門祗侯的官職。桑懌說:“這次行動,不單是我一個人的功勞,還有職位在我之上的,我只是他的副手。現在,他留在那裏,我回到京城,我得到厚賞,他得到的賞卻較少,他能不懷疑我掩藏了他的功勞而誇耀自己嗎?接受厚賞,只會使我心裏慚愧。”我對他說:“辭讓賞賜,朝廷肯定不允許,白白地被人用沽名釣譽與行爲狡詐譏笑。”桑懌嘆息說:“我也這樣想,但做官的人只看自己內心怎樣就行了,受人譏笑又有什麼要緊?如果要逃避追求名譽之嫌,那麼,什麼好事也不能做了。”聽了他的話,我覺得很慚愧,桑懌最終還是辭讓厚賞,朝廷不允許。

⑷廬陵歐陽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懌可謂義勇之士,其學問不深而能者,蓋天性也。……懌所爲壯矣,而不知予文能如遷書使人讀而喜否?姑次第之。

節選自《歐陽文忠公集·桑懌傳》

【譯文】廬陵歐陽修說:勇敢和力氣是很多人都擁有的東西;但是知道如何使用的人卻很少。像桑懌這樣的官吏,可稱得上是仁義勇敢的人了。他學問不深卻能做到這樣,大概是出於本性吧!桑懌的所作所爲是值得讚賞的`,但不知我的文章能不能像司馬遷的《史記》那樣,讓人讀後愛不釋手?我還是姑且按順序記下桑懌的事蹟吧。

注:①傳(zhuàn):驛站的車馬②交趾獠(liáo):古代少數民族名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 歲凶,汝旁諸縣多盜地 兇:年成不好,荒年

B. 爾諾我不爲盜矣 諾:答應

C. 天下旱蝗,盜賊稍稍起 稍稍:逐漸

D. 吏怒,匿其閥 閥:房門

【答案】D.

【解析】 閥:功績,功勞。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 因召裏中少年蒙故業,因遺策

B. 懌聞而悲之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C. 則善皆不可爲也已 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

D. 而能知用其勇者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

【答案】C.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 那麼。

【解析】A.副詞,於是∥動詞,沿襲;B.表承接關係的連詞,不譯∥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如果;D.代詞,用在動詞短語後,組成“者”字結構,用以指代人,譯爲“……的人” ∥代詞,用在否定詞後,譯爲“……的話”。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是一篇寫得細膩具體的人物傳記。透過敘寫桑懌捕盜、讓賞等內容,突出表現出他智勇雙全、忠勇兼備的特點。

B.文章“樞密吏索賄”的情節,暴露了宋朝政治的黑暗腐敗。它和“盜賊蜂起”等內容一起,共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C.桑懌兩次參加進士考試不中,於是外出遊歷,“得田數頃,退而力耕”,表現出他鄙棄功名利祿、熱愛山水田園的品質。

D. 本文以“廬陵歐陽修曰”對所述人物、事件進行評論。這些議論因事立論,言簡意賅,讚賞之情洋溢於字裏行間。

【答案】C.

【解析】“鄙棄功名利祿”的說法沒有根據。

8、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往者數輩/不能定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侯/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B.往者數輩不能定/因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侯/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C.往者數輩不能定/因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侯/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D.往者數輩不能定/因命懌往/盡手殺之還/乃授閣門/祗侯懌曰/是行也/非獨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

【答案】B.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居數日,軍吏不知所爲,數請出自效,輒不許。(4分)

【譯文】停駐了幾天(或者過了幾天),官兵不知桑懌要幹什麼,多次請求出戰,自己(立功)報效國家,桑懌總是不允許(答應)。

(得分點: 居:停駐,停留,或者過了。1分。數:多次,屢次; 1分。效:效力,盡力; 1分。輒:總是;1分。)

(2)得不疑我蓋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慚吾心。(3分)

【譯文】(他)能不懷疑我掩藏了他的功勞而誇耀自己嗎?接受厚賞,只會使我心裏慚愧。

(得分點:得不……乎:能不……嗎或者“該不會……吧”;1分。伐:誇耀;1分。徒:只;1分。)

(3)餘慚其言。卒讓之,不聽。 (3分)

【譯文】聽了他的話,我覺得很慚愧,(桑懌)最終還是辭讓厚賞,(朝廷)不聽從。

(得分點:慚其言:(聽了或對)他的話,我(感到)慚愧; 1分。讓:辭讓,推讓; 1分。補充省略成分“朝廷”;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