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關於文言文太史慈的練習題及答案

文言文1.65W

文言文,完成4~7題。

關於文言文太史慈的練習題及答案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也。少好學,仕郡奏曹史。會郡守與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者爲善。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選行,晨夜取道,到洛陽。慈以計敗州牧誣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爲州牧所疾。恐受其禍,乃避之遼東。

北海相孔融,聞而奇之,數遣人訊問其母,並致餉遺。後孔融在北海爲賊所圍,慈爲求救於平原相劉備,單騎突圍直出,到平原,說備曰:今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託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備斂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隨慈。賊聞兵至,解圍散走。

揚州刺史劉繇與慈同郡,慈自遼東還,未與相見,暫渡江到曲阿見繇,未去,會孫策至。或勸繇可以慈爲大將軍,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①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時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是時,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涇以西六縣未服。慈因進住涇縣,立屯府,大爲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討,遂見囚執。策即解縛,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即署門下督,還吳授兵,拜折衝中郎將。後劉繇亡於豫章,士衆萬餘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撫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策曰:“子義舍我,當復與誰?”餞送昌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裏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其妙如此。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孫權統事,以慈能制(劉)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臨亡,嘆息曰:“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權甚悼惜之。評曰:信義篤烈,有古人之分。

(節選自《三國志·吳書四﹒卷四十九》)

【注】①許子將:許劭,字子將,當時著名的人物評論家,劉繇的謀士。②樓棼:城樓上的柱子。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裏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B.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裏/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C.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裏/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D.嘗從策討麻保賊/賊於屯裏緣樓上行詈/以手持樓棼/慈引弓射之矢/貫手著棼圍外/萬人莫不稱善

5.下列對文中相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郡守”和“州牧”都是官職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太史慈的“手戟”和孫策的“兜鍪”都是作戰時用的攻擊武器,供作戰者手持或投擲,常與盾牌配合使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職的意思,但“署”是暫時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分《魏書》、《蜀書》、《吳書》,因尊魏爲正統,所以魏書有本紀、列傳,而蜀、吳二書只有列傳。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太史慈聰穎機智,爲人豪俠仗義。他年輕時擔任本軍的屬吏,用計破壞了州官對郡守誣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智勇雙全,是個孤膽英雄。他爲了報答恩情,單騎突圍,到平原搬來了劉備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圍。

C.太史慈篤守信義,大有名士風範。他投降孫策後馬上去安撫舊主劉繇的部下,大家都認爲他不會回來了,結果他如期回到軍營。

D.太史慈志向高遠,可謂大丈夫。他認爲應當提着七尺寶劍護衛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負。可惜他正值壯年,抱憾而終。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慈當與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蕪湖,亡入山中,稱丹楊太守。

(2)曹公聞其名,遺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而但貯當歸。

試題答案: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4.A

5.B(“兜鍪”是古代戰士作戰時戴的頭盔。)

6.C(“他投降孫策後馬上去安撫舊主劉繇的部下”錯,這件事發生在他投降孫策一段時間之後,不是“馬上”。)

7.(1)太史慈本來要和劉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卻逃到了蕪湖,躲在山中,自稱是丹陽太守。

(“當”,“本來”的意思; “遁”“奔” “亡”,都是“逃”的意思;“而”錶轉折;這四個分句的`主語都是太史慈。)

(2)曹操聽到太史慈的名聲,便給他送來書信,用小匣子密封着,開啟一看,裏面並無什麼書信,只是裝了中藥材當歸。

(“發”,“開啟”的意思;“省”,“察看”的意思。)

【參考譯文】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人。(他)從小好學,在郡裏擔任奏曹史。正巧當時郡守和州牧發生嫌隙,(雙方各執一說,)誰對誰錯難以分辨,於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時候,州牧的奏章已經發出,郡守擔心落後,尋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當時二十一歲,被郡守選中,、於是日夜兼程趕路,到了洛陽。太史慈用計破壞了州牧誣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獲得澄清。太史慈也因這事出名,卻又因此被州牧怨恨。(太史慈)擔心被州牧報復,便躲避到遼東去了。

北海相孔融聽說這件事後,認爲太史慈是個奇才,多次派人探訪他的母親,並送給她豐厚的禮物。後來孔融在北海郡被賊寇包圍,太史慈爲孔融到平原相劉備那裏求救兵,他單槍匹馬衝出包圍,到了平原,對劉備說:“如今孔融被圍,孤軍困窘無援,危在旦夕。考慮到您有仁義之名,能夠救人於急難之中,故此孔北海極爲慕仰,延頸以望,仰仗於您,才讓我冒着槍林刀叢,突破重圍,從萬死之中將自己託付給您,只有您才能救他活命。”劉備嚴肅地回答說:“孔北海知道這人間還有我劉備在啊!”當即派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前去救助。起義軍聽說救兵已到,撤圍逃散而去。。

揚州刺史劉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從遼東回來,沒有和別人見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見劉繇。還沒有去之前,恰巧孫策打來了。有人勸劉繇可以派太史慈擔任大將軍,劉繇說:“我如果用太史慈,許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嗎?”只是讓太史慈偵察(孫策)軍隊的真僞虛實。當時,太史慈只帶一名騎兵,在路上遇到孫策。孫策隨從的騎兵有十三人,都是韓當、宋謙、黃蓋一類的勇士。太史慈便向前挑戰,和孫策正面相對。孫策刺太史慈的馬,奪走太史慈插在身背後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孫策的頭盔。正好兩家的兵騎趕來相助,雙方這才解散。

太史慈本來要和劉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卻逃到了蕪湖,躲在山中,自稱是丹陽太守。那時候,孫策已經平定了宣城以東,只有涇縣以西六個縣沒有歸附。太史慈於是住到泛縣,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許多來歸附的。後來,孫策親自來征討,太史慈才被俘虜。孫策見到太史慈,立刻替他鬆綁,拉着他的手,說:“還記得在神亭那個時候的事嗎?如果你在那個時候捉到了我,會如何呢?”太史慈回答:“很難說我會怎麼處置。”孫策於是大笑說:“今日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來商討。”(孫策)立刻派他擔任門下督,回到吳郡,授兵給他,封他爲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萬多人,不知道歸附誰,孫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撫。(孫策)左右的人都說:“太史慈此番北去一定不再回來。”孫策說:“太史子義除了我,還會依附誰呢?”(孫策)於是在昌門爲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別,向他說:“幾時回來?”太史慈回答:“不超過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來。

太史慈身長七尺七寸,有很長的鬚髯,長長的手臂,很會射箭,箭不虛發。他曾經跟隨孫策討伐麻保的賊兵,賊兵在屯區裏,攀爬到樓上叫罵,兩手扶着樓的樑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貫穿賊人的手掌而射入樑柱,圍外一萬多人看了個個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聽到他的名聲,派人送信給太史慈,用小箱子裝着。太史慈開啟一看,裏面沒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種藥材)當歸。孫權掌權後,因爲太史慈能制住劉磐,就把南方的事都託付給他。太史慈四十一歲,在建安十一年去世。太史慈臨死時,嘆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應當帶着七尺長劍,來登上天子殿堂的臺階。如今我的志向沒有實現,怎麼就要死啊!”孫權 (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評論說:太史慈十分守信義,誠厚剛正,大有古人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