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高中提高文言文的竅門

文言文2.49W

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是傳統的考查方法之一,它把對語言表達形式的考查與文意內容的考查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不僅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也能夠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閱讀中綜合考查的有效手段。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高中提高文言文的竅門,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高中提高文言文的竅門

文言文翻譯操作口訣

通曉大意觀傾向,結合語境是前提。

實詞理解爲根本,詞類活用必譯出。

逐字對應重直譯,古今異義詞語替。

注意句式之特點,增刪調換不可少。

人地官名原樣存,虛詞因句定意義。

文化常識多積累,專有名詞要譯出。

直譯不通輔意譯,信達雅工重流利。

通曉大意觀傾向,結合語境是前提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傾向性,在此基礎上再去翻譯,當事半功倍。如不知全文大意,不知作者褒貶態度,缺少語境意識,譯文就可能失於準確。

例:懷王使屈原造爲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屈原列傳》)

如果將“奪”譯爲“搶奪”,從字面上看很通順,但想到兩人的身份均是朝廷重臣,而搶一份草稿不符合他們的身份特徵,結合上下文語境就知道,上官大夫和屈原所代表的政治集團不同、執政主張不同,“奪”應譯爲“更改”。如果能注意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褒貶態度,本句還可以更精確地譯爲“懷王讓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行更改它,(可是)屈原不答應”。

實詞理解爲根本,詞類活用必譯出

掌握常見文言實詞的語義及特殊用法,是讀懂文言文,順利進行翻譯的基礎。

逐字對應重直譯,古今異義詞語替

文言文考查強調逐字對譯,所以切不可漏字,尤其是實詞。

例: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餘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果譯爲“公子不能從魏王那裏得到幫助,不想獨自活着而讓趙國滅亡,於是就約請賓客們駕着百餘輛車,想去和秦軍拼命,和趙國一起去死”。看似通順,其實三處加點字均未譯出,第一處“自度”應爲“自己考慮”,第二處“約”應爲“整治”,第三處“以客”是“率領着門客”或“憑藉(這些)門客”。

注意句式之特點,增刪調換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大量語句與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符,我們稱之爲文言特殊句式,此處主要談一下翻譯中如何處理特殊句式問題。我們概括爲四個字“增刪調補”。

1.“增”是增加語句中省略掉的成分,古文用語減省,經常省略些成分,有時還是主要的成分,譯時要補出。

例:永州之蛇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此句補齊主語後的文句應是“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如果不能補齊這些省略的成分,就很可能翻譯成“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這種蛇碰到草木,就全都死了;如果蛇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毒蛇的辦法”。

2.“刪”是刪去不必要的詞語,文言翻譯時大致有三種詞語可以刪去。

一是刪去無意義的虛詞,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譯成“沛公的侍衛樊噲”即可,語尾助詞“者也”不用翻譯。但不是說一切語氣詞都不譯,如“夫戰,勇氣也”中的“也”字,最好譯出——“打仗,靠的是勇氣啊”。

二是刪去偏義複詞中的襯字,如“冀緩急或可救助”(《譚嗣同》),“緩急”意在急,“緩”爲襯字,翻譯時刪去。

三是刪去同義連用中的一個詞,如“許諾”“允諾”“即已”“忤逆”“亡去”,等等。

3.“調”是指將文言語句的成分按現在漢語語法進行調整。比如,“沛公安在”(《鴻門宴》),如果看不出這是疑問句的賓語前置句,不把它調整爲“沛公在安”的語序,就可能翻譯乘“沛公哪裏在”。

多數時候不調整語序並不會造成句意理解的錯誤,但考試時是要扣分的。比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如果不調整語序,直接翻譯爲“蚯蚓沒有爪子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勁”,意思正確,但沒有達到“達”的要求。

4.“換”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將古漢語的一些說法換成現代漢語的說法,典型的如“吾”換成“我”,“汝”換成“你”;二是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古漢語多是一字一義,現代漢語則雙音節化傾向非常明顯。如古漢語的“求思”二字譯成現代漢語爲“探索、思索”。

遇有特殊的語句,還常會綜合運用增、刪、調、換等方法,如“公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句就要綜合運用增/調兩種方法,將語句變化成“公視廉將軍與秦王孰(威)”,然後再翻譯。

人地館名原樣存,虛詞因句定意義

古漢語中經常出現一些官名/地名/年號/器物等名詞,翻譯時可保留,如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洗馬等都不用翻譯。

虛詞能譯出的要譯出,如表示“的”的“之”,表示反問的“其”,作爲關係連詞的虛詞,作爲介詞的'虛詞等,但是表示特殊句式結構的詞就不要翻譯,如表示取消句子獨立性關係的“之”,表示定語後置的“之”,表示提賓的標誌詞“之”“是”等。

文化常識多積累,專有名詞要譯出

影響句子理解的有關文化歷史知識的轉悠名詞一定要譯出,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張衡傳》)一句中的“下車”一定要翻譯成“到任”。“琴瑟不調”一定要譯出“夫妻感情不和”,“入秋闈”要翻譯成“考中鄉試舉人”,不能翻譯成“進入了秋天的宮殿”。此外,“致使”是“退休”,“乞骸骨”是“申請退休”等,都要有所瞭解。

直譯不通輔意譯,信達雅工重流利

有些文言詞句確實不能直譯的可以考慮輔以意譯的方法。

例:今南海(康有爲)之生死未可卜,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譚嗣同傳》)

此句是譚嗣同對梁啓超說的話,如果直譯爲“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程嬰、杵臼,月照、西鄉,我和您分別充當他們”,不是不可以,但是原文的程嬰、杵臼、月照、西鄉的典故意思沒有翻譯出,生死關頭誰選擇什麼沒有譯出,因此這句就應輔以意譯爲“現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預料,我要像杵臼、西鄉那樣爲變法而死,你要像程嬰、月照那樣爲變法出走以圖將來”。

需要提醒的是,現在高考所出翻譯語句很少有需要意譯的,所以同學們考試時要堅持直譯爲先的原則。

標籤:高中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