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文言文

文言文試卷分析及知識點學習

文言文6.98K

文言文試卷分析篇一:七年級第六單元文言文試卷分析

文言文試卷分析及知識點學習

七年級第六單元文言文試卷分析

初一年 林貴珍

一、文言文試題整體情況

第六單元的文言文試卷,既考查學生古文知識積累和內容的理解,又檢驗了學生語文能力的運用。積累與運用60分,主要考察學生對課內文言文字音,字義的掌握,還檢測學生對文學常識的把握和填空默寫。閱讀理解40分,共兩道題:一道題是課內《期行》,考察的知識點包括:課文內容的理解、解釋重點詞語、翻譯句子;另一道題是課外文言文與課內文言文比較閱讀。考察的知識點包括:解釋詞義(17題)、一詞多義(18題)、翻譯句子(19題)、簡答題(20題)。課內透過率爲67%;課外爲38.9%。本試卷有兩道附加題,其一是緊扣本單元內容,讓學生以誠信爲話題,仿寫一句話,其二是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一句話爲根據,進行人物刻畫,要求用上兩種以上的人物描寫方法。

本次文言文試題反映了語文改革的方向。繼續採用閱讀積累卡片的答題形式。注重了學生文言文學習綜合能力的考察。重視把學生學到的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

二、取得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積累與運用中的給加點字注音和填空默寫的得分率比較高,而給加點字註釋的失分率很大。因爲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還很茫然,不懂得課文下面註釋的重要性,教師一再提示,學生也不是很放在心上,透過這次的考試,讓學生明白文中註釋的重要性,這也是本單元試卷考察的主要目的。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失分率很高,學生的積累還比較少,還沒有辦法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於課外的文言文,學生還沒有辦法自行解決問題。

三、對今後教學的建議

(一)積累(1)注意一詞多義現象,一個多義詞,不論它有多少個義項,但在一個語境中它只有一個義項。要準確解釋這個詞,就要將這個詞放入語言環境中去理解。(2).對於古今異義現象,要避免以今義去解釋古義,要注意古今詞義的變化。

(二) 翻譯 翻譯文中的句子,一 般要用直譯法。直譯譯不通時再輔以意譯法。還需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譯,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

(三) 理解注意從整體上來把握文章。明確文中寫了什麼內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抒發的情感是什麼,文章的中心是什麼等。把握了整體內容,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爲其他問題大都是圍繞整體內容來設定的。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觀點等某一方面發表自己的看法。

(四) 遷移 課外文言文語段,目前的訓練依然是要解決讓學生讀懂的問題,重點語段,要有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尤其是文言文閱讀有困難的學生,講解課外文言文要講究方法,用課內所學到知識向課外遷移。

(五)“讀”字當先,激發興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文言文試卷分析篇二:從試卷分析和評分細則看文言翻譯題的解答

從試卷分析和評分細則看文言翻譯題的解答

從2002年高考開始,文言文翻譯考查由選擇題改爲主觀題,分值爲5分。2004年文言文言翻譯的分值由原來的5分又提高到8分,這些變化,凸顯了文言翻譯的重要性,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種文言文翻譯主觀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意義更大一些,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然而,這道題的`得分率卻很低。根據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的《高考試題分析》報告得知:2002年文言翻譯題的得分率是0.416,2003年得分率是0.511。2004年加大了分值,大家在複習時都加大了力度,可是成績結果也不能令人滿意:山東省抽樣統計的得分率與去年的同類題相同;其它地區的得分率也不高。(有關數據大家可以參照各省市區的2004年試題分析評價報告)

造成文言文翻譯題失分較多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先看有關的分析評價報告或評分標準:

2002年全國《高考試題分析》報告:文言文翻譯對關鍵詞語的理解要求較高,不能對關鍵詞語正確把握,就很難準確譯出全句。例如(2)題中的“及”、“盡”兩詞,只有正確理解爲“到??時”、“竭盡”,才能算作準確。如果把全句譯成“死的時候,??大家都爲他哀悼”,儘管大意不錯,但未能譯出關鍵詞語,全句的譯文就不能稱爲準確,因而也不能得滿分。(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試題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全國卷山東省的試卷分析報告:第15題8分,要求將兩個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評分標準分別從“譯出大意”和“譯對”重點詞語賦分,各佔2分。這與以前“譯出大意”只佔1分或未被賦分相比更符合“翻譯”的要求。被賦分的重點詞語主要是實詞性的,它們有的在字義上與現代漢語不同(如“比”“就”),有的則是兩個動詞性詞語連用(如“貿糴”“耕傭”)。從試卷來看,前種情況的失分主要因爲考生不理解古今詞義的差異而未能譯對,而後種情況的失分則主要是考生顧此失彼,不能兼顧並列兩字的意思(特別是“糴”和“傭”)。在“譯出大意”方面,也是主要由於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有誤而失分(如“窮澤”)。這說明考生對古漢語詞彙的掌握還有較大欠缺。(山東省高考語文科評卷領導小組《山東省2004年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試題試卷分析》)

2004年全國卷安徽省的試卷分析報告:第15題要求考生翻譯兩個文言句子,第一句是“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祉比境,貿糴糧食”,第二句是“隱處窮澤,身自傭耕。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前者要求考生譯出大意的同時,要求考生能夠譯出“比境”“貿糴”的意思;後者要求考生譯出大意的同時,要求考生能夠譯出“傭耕”“就居”的意思。????典型錯誤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句子大意理解錯誤。有的考生把第一句的意思理解爲“郡縣不能夠生產充實的稻穀,只好出海去尋找珠寶。與邊境的商販溝通交涉,進行糧食買賣。”或者理解爲“郡不出產糧食,但是海里生長珠寶,就經常私通商販在比境這個地方進行糧食和珠寶的交換買賣。”;有的考生把第二個句子的意思理解爲:

“躲避在窮困的山村,給別人當傭人。鄰縣的士兵和農民仰慕他的品德,於是就有一百多戶人家搬到他的居所邊”。二是關鍵詞或詞組譯錯。有的考生把第一個句子中的兩個關鍵詞“比境”和“貿糴”分別翻譯成“與境外人比較”、“比境這個地方”、“處境”和“貿易”、“出售”、“兌換”、“販賣”等;有的考生把第二個句子中的兩個關鍵詞“耕傭”和“就居”分別翻譯成“耕地伺候人”、“當耕地的傭人”和“就停止”、“於是就屈居(在別人手下”、“隨即有了居所”等等。(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何更生《安徽省2004年高考語文試卷分析評價》)

2004年江蘇卷評分細則。15.(1)本小題3分:大意1分,“曲意”、“降節”各1分。“降節”可譯爲“降低品格”“降低操守”“降低節操”“降低氣節”;“降”譯爲“改變了”也對。(2)本小題2分:“易之”1分,語氣1分。“以”一定要譯爲“因爲”,“之”可以爲“它”,也可不譯出。“易”譯爲改變、改換、更改;譯爲“交換、換取、容易、輕視、代替”,不得分。(3)本小題3分:大意1分,“爲??所”1分,“惜之”1分。

從上面的答卷分析報告和試卷的評卷標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文言文翻譯題失分較多的原因主要是:

1.句意把握不清。

2. 關鍵詞語把握不準。

對症下藥,我們建議在文言文的複習備考和考試答卷時應該“堅持一個原則,強化兩種意識”。現分述如下:

一、堅持“直譯爲主,意譯爲輔”原則

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爲輔助手段。

文言文翻譯要求儘可能做到“信、達、雅”三個字。所謂“信”,就是譯文要忠實於原意,不能憑主觀意識,妄加推測,隨意改原文的意圖及用詞等特點,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所謂“達”,即譯文要文從字順,意脈通暢,合乎語法規範和語法習慣,字通句順,無語言障礙、思路堵塞等情況,沒有語病。所謂“雅”,就是說譯文要儘量做到美一些,能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來,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

二、要注意強化“語境意識、分點意識”兩種意識

1. 語境意識

“語境意識”即根據語境靈活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整體把握句意,準確翻譯的意識。

語言的應用和句意的理解離不開語境。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把握以及關鍵語句語意的理解更是如此。

文言實詞絕大部分是一詞多義的、詞義不定,光憑機械識記的意義和用法很難準確翻譯,但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來判斷實詞的含義,因爲上下文這個語境是相對穩定的,語境可以幫助我們確定詞義

例1:世方雷同,毋以此賈禍。 [1996年全國高考題]

“賈禍”,題目中給的詞義是“消除禍患”。我們根據上文內容可以判定是錯誤的。原文是說針對郭永的抗上舉動,有人勸他不要招惹禍患。“賈”雖然由“做買賣”可以引申爲“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這裏用的是它的另一義項“招引”、“招惹”。

例2:取諸縣以給,斂諸大谷者尤亟。 [1996年全國高考題]

這句話中的關鍵實詞有兩個:“給”和“亟”。“給”在文言文中的常用義項有“供給”、“豐足”等。在這個句子中該怎樣解釋呢?這就要結合語境來思考,發現與之相關的另一句話“每宴饗費千金”,同時參照“給”字所在句“取諸縣以給”,就可以斷定這裏的“給”由“供給”引申爲“滿足”的意思。“亟”在文言文中的常用義項有“緊迫、急迫”、“屢次”等。結合具體語境,注意這裏與“府不敢迫”句的關係,參照“知大谷??永以書抵幕府”的事實,就可以斷定“亟”作“緊迫”講了。譯爲:從各縣中取來滿足自己,對大谷縣征斂得尤其緊迫。

例3: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爲不替。[2004年高考全國卷,甘肅、寧夏等地用]

本句的重要詞語是“逮、孝悌、替”。“逮”在文言中有“趕上,達到”之意,考生如果平時課外閱讀面廣的話,應該可以掌握;即使未能掌握,這裏根據語境“雖??而??”(雖然??但是??),也可以推測出應是“夠不上,趕不上”的意思。“孝悌”是文言中常用語,考生應該知道。“不替”是說不減少、不廢棄,《左傳·秦晉殽之戰》有“不替孟明”句。本句的翻譯爲:雖然才學趕不上隱之,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仍然沒有改變。

文言文常見的虛詞的各種用法,也着眼於考查“在文中的用法”,也就是說要有意培養自己根據語境來確定虛詞用法的能力。在閱讀和考試的具體實踐中,也有可能遇到一些考查範圍以外的虛詞,這就更要求能調動平時的知識積累,結合自己掌握的一些相關的例句,聯繫上下文體味語感,揣摩語義和語氣,從而推斷和辨明虛詞在文中的具體意義和用法。離開了語境,解答好特別是準確翻譯好這些虛詞,是寸步難行的。如:

例4:乃疑遷特雄文善壯其說,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懌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遷書不誣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盡知也。[2004年高考全國卷,雲南、貴州等地用]

本題第一句中的重點文言虛詞是“特”和“然”。文言的“特”有多種解釋,如《詩經·伐檀》“胡瞻爾庭有懸特兮”中是三歲之獸、《詩經·柏舟》“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中是配偶、《詩經·黃鳥》“百夫之特”中傑出的,但是這些解釋都無法用在這裏;文言的“特”另有隻是、僅僅之意,如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孟嘗" 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依據上下文,這個解釋用在這裏正恰當。“然”解釋爲“這樣”是文言的常見用法,這裏重要的是依據語境必須把“未必”和“然”拆開,這也是閱讀文言文的一個基本功。第二句的重點文言虛詞是“然”、“固”和“但”。“然”解釋爲“這樣”上面已經說過。“固”解釋爲“本來”,“但”解釋爲“只是、僅僅”。本題的翻譯爲:於是懷疑司馬遷只是文筆雄健,在敘事中善於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這樣。等到了解到桑懌的事蹟,才知道古時的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司馬遷的書並沒有說假話,知道今人中本來就有隻是未能全都知曉而已。

至於文言句式的準確翻譯特別是補足省略句式中的省略成分,判斷其省略了什麼,只有根據語境準確把握前後句的關係,才能確認。文言句意的準確把握當然更離不開全文的語境。這裏不再舉例。

2. 分點意識

每一個關鍵詞或詞組、句式或修辭表達點都要賦分,切忌籠統應付,應當注意逐一落實。也就是說,在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後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爲輔助手段,使句意儘量達到完美。譯完全文後,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準確翻譯的第一步是要一一對應。“一一對應”是直譯的要求,也是使譯文達到“信”的要求的首要手段。它要求原文中的所有內容在譯文中要有較完整的體現,原文中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標點符號乃至表達方式、語氣和思想感情都要在譯文中得到落實,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隨意增減意思。爲此,在翻譯之前,可以將原文以詞爲單位逐一切分開來,逐一加以解釋,不忽視一個字,不漏掉一個詞。

能不能對原文中的字詞作出準確合理的解釋,是翻譯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首先必須藉助語境和語法分析對原文進行審視,對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偏義複詞、古今異義詞、專有名詞、詞類活用、固定結構和重要的實詞虛詞要認真辨析,妥善處理。其次要藉助適當的方法對原文中的字詞、句式等區別對待,具體來講,有以下幾點:

(1) 原文中的專有名詞(人名、國名、朝代名、年號名、官職名、地名、度量衡等)、某些時代色彩較濃厚的詞以及古今意義和用法相同的詞要“留”而不譯。

(2) 原文中的尊稱、謙稱、對話中稱呼自己和旁人名號的詞,以及那些已經改變了名稱和習慣的古代說法等,可按現代漢語詞語的說法譯出。

(3) 對某些詞該怎麼解釋就怎麼翻譯。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義翻譯成“輔佐”就很正確。很多詞是依照常規直接單音變成雙音節詞即可。

(4) 恰當處理一些修辭格。是比喻的,要翻譯成“像??什麼”,或直接譯出比喻的本體;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寫出就可以;是委婉說法的,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如將國王或王后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等。古人寫文章常用典故,這就要適當譯出典故的含義。

(5) 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時需補出。一些文言句子的語序,有時必須改變。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翻譯時必須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譯出。

(6) 一些特殊的句子,譯時需要擴充或濃縮。如“懷敵附遠,何招不至?”就應譯爲“使敵人降順,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這類句子言簡意深,如翻譯時不擴充,就難於把意思表達清楚。有的句子爲了某種需要,故意用繁筆,遇到這種情況,只譯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譯時可凝縮爲“秦有併吞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上面六點,大家都曾經熟知,這裏不再贅述,這裏只想強調的是在翻譯時不能 忽視評卷時的分點得分。處理好了以上所談到的幾個方面,文言文翻譯題失分較多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文言文試卷分析篇三:初三月考語文課外文言文試題試卷分析

初三月考語文課外文言文試題試卷分析

陵縣一中附中 劉立福

一、試題:

韓愈傳(節選)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①父兄。愈

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尋登進士第。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②爲巡官。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③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爲連州陽山令。

風翔法門寺有護國真身塔,塔內有釋迦文佛指骨一節,三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疏奏,憲宗怒甚,乃貶爲潮州刺史。

【注】①從:堂房親屬。②闢(bi):徵召。③宮市:原意指宮廷內所設的市肆。唐德宗貞元末年,宮中派宦官到民間市場強行買物,口稱“宮市”,實爲掠奪。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2分)

①尋登進士第()

②愈素不喜佛,上疏諫之()

1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

譯文:

12.通讀全文,你認爲韓愈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3分)

答:

二、試題整體情況 :課外文言文節選自《韓愈傳》。考察的知識點包括:解釋詞義(10題)、翻譯句子(11題)、簡答題(12題)。

三、取得成績及原因

1. 課外文言文閱讀與探究:文章節選自《韓愈傳》。學生回答第10題①②小題中“尋”和“素”的解釋時,80%的學生都能答出“隨即,不久”和“ 向來,一向,從來,一直,一貫,平時,平素,平日,素來”。因爲這兩個詞在課內文言文學習時出現過(尋病終——《桃花源記》, 吳廣素愛人——《陳涉家》),說明學生能從課內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做到學以致用。

四、存在問題及原因 : 課外文言文閱讀與探究中11題翻譯下列句子: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學生譯句存在問題較多,我們閱卷中對譯句抓以下幾個詞:以(認爲、以爲、因爲);儒(儒學、儒家經典、儒術、儒家經學);俟(等待、期待、期望);獎勵(表揚、鼓勵)。譯句整體要求:信和達。學生在翻譯句子時存在漏譯和錯譯現象,尤其是句中重點詞譯錯或漏譯。如:韓愈小時候是孤兒,幼時刻苦學習,不曾得到表揚(重點詞語以、儒、俟全都漏譯了)。

五、學生答題案例分析 : 10題解詞“尋”“素”,其中“尋”解釋錯誤的較多(尋找、終於、等到、最終、後來、當??時候)。“素”相對錯的少些(白色的、平常、本來)。

11題翻譯句子

滿分答案:韓愈因爲自己是孤兒(幼而無父的人),小時候刻苦學習儒家學說,不期望別人鼓勵。

1.5分答案:韓愈因爲自己是孤兒(幼而無父的人),小時候刻苦學習儒家學說,不曾受到鼓勵( “ 俟 ” 沒有譯出來)

1分答案:韓愈從小是孤兒,小時候學習儒家學說,沒有鼓勵( “ 以、俟 ” 沒譯出來)

0.5分答案:韓愈小時候是孤兒,幼時刻苦學習,不曾得到鼓勵( “ 以、儒、俟 ” 都沒譯出來)。

12題簡答題:通讀全文,你認爲韓愈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答案有五句話 “ 刻苦學習,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 ” 答出其中的三點就得3分。用自己的話答的意思對了即可得相應的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要點不全,三個要點缺少其中的一個到兩個,答題時語言不連貫。

滿分答案:刻苦學習(勤奮學習),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敢於直諫,無畏無懼),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堅守正義,不趨炎附勢,不向惡勢力低頭)。

六、今後教學的建議

明確複習範圍。着重考查加點字的解釋、詞義的辨析、句子的翻譯、問題的簡答等。

句子的翻譯註意難易結合。既有一般的陳述句的翻譯,又要注意相關句式,諸如使動句、意動句、倒裝句、省略句、被動句等的翻譯。

詞義的辨析選擇精當。教學中應既有通假字的辨析,又有一詞多義現象的運用;既有詞類活用現象的分析,又有古今詞義的區別。

簡答題注重整體的把握。明確文中寫了什麼內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觀點是什麼,作者抒發的情感是什麼,文章的中心是什麼等。

總之,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使學生結合課內知識,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知識遷移與能力訓練,並幫助學生在學習與複習過程中總結規律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