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唐詩

唐詩的起源與發展

唐詩2.67W

  唐詩的起源

唐詩的起源與發展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爲我們所廣爲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樣。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儲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爲他們寫作是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爲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爲格律詩。

  唐詩的發展史

盛唐歌

到公元8世紀初,唐王朝出現了所說的“開元盛世”,經濟、文化發展到鼎盛。詩歌創作領域也出現大批優秀詩人,寫下內容異常豐富的詩歌。其中田園山水詩和描寫邊塞戰爭的詩佔相當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現在這時。下面分別作扼要介紹。

唐代自開元至大曆間,爲唐詩的全盛時期,唐詩分期者稱爲盛唐,有著名詩人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直至“安史之亂”爆發以前,是唐代社會高度繁盛而且極富於藝術氣氛的時代。唐詩經過一百多年的準備和醞釀,至此終於達到了全盛的高峯。雖然盛唐的時間在四個時期中是最短的,但是成就是最大的。這一時期,唐朝的經濟十分繁榮,與此同時,詩歌也全面繁榮,名家大量出現,他們的作品精麗華美、雄健清新、興象超妙、韻律和諧,表現了時代共同的藝術特色。

這時的詩人主要分爲山水田園派與邊塞詩派兩派。山水田園派以王維與孟浩然爲首;邊塞詩派則以王昌齡爲佳。 田園山水詩人以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最知名,他們的詩多反映閒適、退隱的思想情緒,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絕和五言古體。這派詩人在發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進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維成就最高。他們寫出了自己對自然的熱愛,對優雅自由的生活的嚮往,對官場的鄙棄

邊塞詩派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爲代表,其作品氣氛濃郁、情調悲壯,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絕。在他們的詩中把祖國的壯麗山河與保衛祖國的豪邁情懷錶現的淋漓盡致。最出名的是王昌齡的《出塞》與《從軍行》,他的邊塞詩有一種沉厚的歷史感和清剛的風格。在邊塞詩人的筆下,寫出了邊塞風景的雄奇瑰麗,寫出了軍人的豪雄奔放。荒漠與艱苦,在他們的筆下都成了充滿豪情的壯麗圖畫。

說的盛唐,有一位偉大的詩人是不得不提,他就是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我國曆史上,被稱爲詩仙。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與杜甫並稱“李杜”,是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代表這唐詩走到了頂峯。另一位偉大的詩人杜甫,是自李白後的華夏第一詩人,他的詩沒有李白的豪放,而是一種沉重的感覺。他的詩被稱爲詩史,記入了安史之亂時期的百姓民生,著名的如三吏、三別。

總之,唐詩在盛唐中發展到了頂峯,這時期的詩也是唐詩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中晚唐歌

唐代中後期,王朝的鼎盛期已過,但詩歌創作仍未衰歇,先後出現了韓愈、柳宗元、張籍、李賀、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李商隱、溫庭筠、杜荀鶴等等風格不一的傑出詩人。他們的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國走向衰落過程中的危機和民間苦難,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影響也很大。

繁榮原因

在隋末的農民蜂起的大起義中,原隋朝大官李淵和他的兒子們(世民與兄建成),其中李世民功勞卓著。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統一的帝國(疆域約1100多萬平方千米)。並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在唐鼎盛時期不僅物質富庶繁華,而且文化也極其繁榮,而詩歌更是發展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峯;是中華詩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黃金時代。據全唐詩不完備統計,整個唐朝時期,二百八十九年中,至少產生了有名記載詩人就有兩千三百多位,近五萬多首詩作。這與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七百年遺留詩歌總數比較還超出兩到三倍!

在兩千多有名望的詩人中,特別突出的屬世界級的大詩人就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以外獨具風格的著名詩人五六十名,這一數字也大大超出戰國至南北朝著名詩人的總和。

連魯迅也說:“我以爲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唐朝後就沒好詩了;實在是後來人寫古詩,要先讀唐詩是很必要的。唐詩代表了中華詩歌的最高成就,無疑是中華以及世界文壇上濃墨重彩的筆觸!更是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最具文采的一座巍峨聳立的高峯。

說到唐詩的興盛的原因,(當然學術界不斷的在探討中)較普遍的看法是:

一:唐代社會在發展中解決了很多的束縛,在一些政治變革、經濟變革、取得很大的進步,更重要的是由‘門閥仕族攏斷政治’局面已基本結束,使老百姓在生活實踐中,思想大大解放,從而爲文化生活之一的形式‘詩歌創作’開拓了視野、詩歌藝術得到了‘活水源泉’。

二:由於經濟的普遍提高,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的來源。

三:前代文學積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因此也爲唐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代詩人們是在前人的文化遺產上,發揚光大纔有可能兼收幷蓄,取人之長,推陳出新,把中華詩歌文化推向新的高峯。

四;唐代採取了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就有詩(詩歌概括性強)、賦(文彩韻章),而皇帝也熱愛詩歌,(這很重要!)必然造成重視詩歌的‘社會風氣’,因而,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

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唐朝的政治比較開明,特別是在宗教和文化上,對儒家、釋家、道家,都提倡;允許外來宗教在國內傳佈,這對於人們開闊眼界,活躍思想,促進文藝上,各種風格流派的形成,是有益的因素。同時,唐朝國力強大,統治者對自身充滿信心,因而基本上沒有‘文字獄’,所以文人膽子都比較大;(例如;李白遭讒,也就是‘賜金放還而已)所之,文人及詩歌體裁寬廣,而反映的社會問題迅速而尖銳。(並非是一片頌揚)

六:唐朝同鄰國與邊境各族實行的是:經濟、文化交流政策;音樂、舞蹈、繪畫、建築等方面接受西域,及外來影響,(印度、中亞國家)這些新鮮事物,同時也給詩人們以寬敞良好的藝術薰陶。

唐詩的發展傳統分爲初唐(618---712)、盛唐(713---770)中唐(771---835)晚唐 (836---907)

共四個時期。盛唐是唐詩繁榮昌盛的頂峯,大詩人李白,杜甫,等就生活經歷過這個時期。如今,談這個話題,着眼點也是從“詩歌”本身發展來展開審視。這一點,比較唐代社會之歷史進程;發展,起伏,衰落,基本是一致的。

標籤:起源 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