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詩歌1.8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詩歌纔是好的詩歌,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題材分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篇1

按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分爲:

詠史懷古詩

惜別送別詩

愛情怨女詩

思鄉懷人詩

詠物抒懷詩

邊塞征戍詩

山水田園詩

一、詠史懷古詩

對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進行評價,就是透過分析詩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體會作者舊事重提的意圖,把握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

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多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①喟嘆古今朝代興亡變化,感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②借古諷今,批判現實。

③仰慕古人成就,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或功業無成的感慨。

④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發表自己的見解,歸納歷史規律等。

2、詩歌舉例

a、感慨盛衰無常及昔盛今衰

越臺攬古(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b、借古諷今、弔古傷今(傷己)

泊秦淮(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c、仰慕古人成就,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或功業無成的感慨。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d、詩人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自己並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實或就史實作出假設,表明自己的態度傾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詠歎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詩,開頭兩句,就事論事,批判項羽的不能“包羞忍恥”;三四句就史實作出另樣假設,表達了惋惜之意,從而表明了“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屢敗不餒的道理,是頗有積極意義的。同樣的題材,王安石也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卻說“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爲君王捲土來?”他感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可見,對於同一題材,詩人們有時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不但體現詩人不同的藝術技巧,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二、惜別送別詩

對惜別送別詩思想內容的評價,透過分析其中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進而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技法解密】

1、把握惜別送別詩的思想內容

在思想內容上常表現以下幾方面:

表達離愁別緒,多迷戀、傷感。

表達深情厚誼,多讚美、留戀。

表達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放的氣度。

2、詩歌例析

A、依依不捨的留戀之情

贈別(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B、情深意長的勉勵

別董大(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C、坦陳心志的告白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三、愛情怨女詩

1、把握愛情怨女詩的思想內容

表現如下:

描寫男女之間深厚的情感,歌頌真摯愛情。

表達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或對丈夫、家人的思念。

對虛度光陰、青春易逝的哀怨,因被丈夫冷落、拋棄之後的怨情,或藉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2、詩歌舉例

1、描寫男女之間深厚的感情,歌頌真摯愛情。如秦觀《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表達閨中生活的孤獨寂寞或對丈夫和家人的思念。如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3、對虛度時光,青春易逝的哀怨,被丈夫冷落、拋棄的哀怨,或藉此表達自己不被重用。如秦韜玉《貧女》:“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4、注意:怨女詩主要透過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具體分爲兩類。一是用男女的依戀比喻希望得到君王的重用;一是用男女失戀、女子被棄比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

愛情詩常見意象:

1、比翼鳥、連理枝:比喻夫妻,如白居易《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

2、紅豆:象徵愛情和相思。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

3、畫眉:形容夫妻相愛。如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4、鴛鴦、比目:表現夫妻情深。盧照鄰《長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辭死,顧作鴛鴦不羨仙”。

5、牽牛(牛郎織女):比喻夫妻間的思念。如李商隱《馬嵬》:“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6、金風玉露:表現七夕相會,相逢珍貴。如秦觀《鵲橋仙》:“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7、結髮:比喻夫妻。如《孔雀東南飛》:“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爲友。”

8、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徵,落花喻指年華逝去,青春不再。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閨怨、宮怨詩:

1、常見類型:

①閨怨詩。王昌齡《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②宮怨詩。最爲常見的寫宮女“恩已斷”或“未承恩”或“君恩無常、見異思遷”之怨恨的詩作。張祜《何滿子》“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③徵婦怨詩。沈佺期《雜詩》:“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爲取龍城。”

④商婦怨詩。“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⑤少女閨怨詩。

四、思鄉懷人詩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這就是人間最難捨的情——親情。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常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故鄉、對遠方親友的思念,所以,表達遊子濃郁的鄉愁、鄉情、鄉思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

【技法解密】

1、把握思鄉懷人詩表現的主要思想內容

常表現如下:

敘寫羈旅之苦,抒發內心的孤獨、淒涼及思鄉之情。

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摯愛與思念。

抒發獨居他鄉,不得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

抒發厭惡戰爭、思念家鄉親人之情。多在邊塞詩中涉及。

2、注意特殊意象、特殊節日中寄託的情思

如大雁、折柳等;

如除夕、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3、詩歌舉例

1.羈旅愁思

商山早行(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首聯表現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寫了出門在外的作者思念故鄉的感情。頷聯歷來膾炙人口,詩人將六種典型景物組合在一起,構成山間早行特有的畫面。頸聯寫剛上路時見到的景色。尾聯寫旅途的景色使詩人聯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從而將“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完美地結合起來。

2、思親念友

逢入京使(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第一句寫眼前的實景,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了,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煙塵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三、四句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親人、故園眷念的親情,又寫出了詩人“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和開闊豪放的胸襟。

3、徵人思鄉

從軍北征(李益)

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磧裏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注:磧(qì淺水中的沙石;沙石淺灘)

第一句交代了行軍的地域、季節、氣候,渲染了行軍的環境氣氛。第二句借具有“離別悲傷之意”的《行路難》曲,創造了一個此吹彼和、響徹夜空的悲壯境界。三、四句用誇張的手法顯示出這片笛聲的哀怨和廣大徵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攝取了一個回首看的動作,並將難言而不盡的思鄉之怨完全包容於其中。

4.閨中懷人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是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五、詠物抒懷詩

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爲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技法解密】

1、把握詠物抒懷詩的思想內容。

表現如下:

表達不願媚俗、不願同流合污,堅持個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透過某種事物或事情的觸動,進而引發出自己的某種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2、舉例賞析

1、首先是抒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受。

楊柳枝(白居易)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永豐西角荒園裏,盡日無人屬阿誰?

柳花開得那麼鮮豔;柳色嫩黃,柳枝條條柔軟如絲,但是或是沒有車馬,或是長在荒園裏,又有誰來欣賞呢?

2、其次是表達自甘寂寞、堅貞不屈、高潔脫俗(不同流合污)的氣節。

畫菊(鄭思肖)

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寂寞開無主”、“花開不併百花叢”都是一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脫俗;“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和“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都是一種寧願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堅貞不屈。

3、厭惡官場,追求自由、隱逸、淡泊閒適等的生活。

畫眉鳥(歐陽修)

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在林間啼叫比在籠中自由自在得多,不是一種對自由的嚮往對官場的厭倦嗎?

3、把握詠物抒情詩的特點

讀此種詩,首先要了解詩人所詠之事是什麼,此事與詩人的關係怎樣,詩人對事件的觀點態度是什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握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揭示的人生感悟。

4、把握特殊意象,體會象徵意義

如鬆、竹、梅、桃花、荷、芳草等;

如精衛、鳳凰、杜鵑、鴻鵠、鴛鴦、鳶、烏鴉、虎、鷓鴣等。

六、邊塞征戍詩

對邊塞征戍詩的鑑賞,就是要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分析其感情基調,理解其思想內容,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等。

【技法解密】

1、把握邊塞征戍詩人的思想內容

表現如下:

描寫邊塞蒼茫雄奇的自然風光,體現邊塞風光的自然之美。范仲淹的《漁家傲》

表現戰士們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積極進取的思想內容。

揭露戰爭的激烈殘酷和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反映徵人思念家鄉、厭倦戰爭、渴望團圓和安寧生活的思想。

抒發報國無門、壯志難酬而又無可奈何的鬱悶之情。

1、抒發對邊塞將士的讚頌之情及報效國家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

從軍行(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抒發將士們思鄉念親的鄉愁。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回樂峯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3、反映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表達對人民的同情。

隴西行(陳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4、揭露統治者的窮兵黷武,表現徵人的怨恨和厭戰情緒。

徵人怨(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5、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訴衷情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候,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七、山水田園詩

對山水田園詩思想內容的評價,就是要抓住山水田園詩所描寫的景物的特點,體會其營造的情感氛圍,從而把握詩中所傳達出來的詩人的思想感情或觀點態度。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篇2

按內容分,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結構形式分,有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快板詩;按時間分有新詩和舊詩;從其它角度還可分爲:哲理詩、打油詩、諷刺詩、朗誦詩等。

所謂古代詩歌,就是指與新詩相對的舊詩,即“五·四”前中國社會的詩歌,也稱舊體詩。

古代詩歌除可按內容劃分外,還可按句式分爲: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按體裁分爲: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格律體等;按聲律要求標準分爲: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爲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爲絕句和律詩兩類,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爲“扇對”。再如,絕句僅爲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以格律嚴整計,格律詩中除律詩、絕句外,尚包括詞和曲,但近體詩只稱律詩絕句而不含詞曲,故嚴格地說,廣義的格律詩不能全等於近體詩。

與廣義相對的格律體裁相對的詩歌體裁,則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等:

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爲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爲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爲“騷體”。

樂府體,是指漢魏到唐五代樂府機關蒐集儲存而傳下來的可配樂的歌辭。

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爲“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一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爲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等,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篇3

唐詩的體類

(1)大曆十才子活躍在唐大曆年間(766—779)的十位詩人。分別是:錢起、盧綸、吉中孚、韓翃、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李端。其詩多爲應景獻酬之作,少部分詩刻畫了動亂年代士人悽惶悲慼的情感,抒發了懷才不遇之情。詩風追摹謝朓,清空疏秀,語言洗練,藝術造詣較高。

(2)王楊盧駱體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號稱“初唐四傑”,其創作扭轉了齊樑詩的綺靡之風。對唐詩的興盛作出了重要貢獻。古人對四人詩風有如此評介: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

(3)元白體指元稹、白居易淺切平易的詩風。

(4)元白張王指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主要指他們的樂府詩。四人均爲中唐新樂府運動的重要成員。從詩風而言,元白較平易,張王則偏凝鍊。

(5)韋柳體韋柳是中唐詩人韋應物、柳宗元之合稱。二人長於山水田園詩,詩風淡遠。但風格有異,韋較爲簡古,柳則更爲淡泊。

(6)長慶體元稹、白居易首創的以鋪敘爲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體,如《連昌官詞》、《長恨歌》、《琵琶行》。

(7)西昆體李商隱詩辭采華麗,又好用典故,意旨深微,被後人稱之爲“西昆體”,對宋代詩人頗有影響。

(8)張王中唐詩人張籍、王建之合稱。長於樂府詩,詩多反映民間疾苦,詩風淺近,也稱之爲張籍王建體。

(9)宮詞一般描寫宮中生活,對帝王的奢侈淫逸予以諷刺,寄託滄桑之感。宮詞中以抒發宮女孤寂哀怨的宮怨詩爲主。形式以七絕爲主。

(10)高岑盛唐詩人高適、岑參之合稱。二人是邊塞詩派的傑出代表,詩風雄渾豪放。但風格同中有異,高適悲壯而厚重,岑參奇逸而峭拔。

(11)初唐體唐高祖武德至睿宗太極年間(618—712)。其總體詩風尚未完全擺脫陳隋綺靡詩風的影響,但已趨向雄麗,氣格較爲淳厚,遣調用語富麗典贍。這也是古體向近體過渡的一個時期。對這一時期影響很大的有陳子昂;初唐四傑、沈佺期、宋之問等。

(12)盛唐體唐開元至代宗永泰年間(713—765),唐詩的空前繁榮時期,不僅古近體兼備,音節優美,而且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統一。所謂風骨和興象兼具,氣象渾厚,神韻軒舉,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胸襟開闊,樂觀向上。詩的流派衆多,詩體豐繁。傑出詩人紛涌,風格各異,如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鬱,孟浩然的清雅,王維的精緻,儲光羲的真率,王昌齡的聲俊,高適、岑參的悲壯,李頎、常建的超凡。

(13)中唐體唐大曆至敬宗寶曆年間(766—826)。中唐前後詩風有明顯差異。中唐前期以大曆十才子爲代表,其詩風格調舒宛,音節流暢,理致清新,遣詞省淨,風格閒雅,韻味悠長。比如韋應物之雅澹、劉長卿之閒曠、皇甫冉之衝秀等等。後期至元和年間詩風有所變化,詩人輩出,藝術個性得到充分展示,其代表人物有韓愈、孟郊、賈島、李賀、張籍、王建、白居易、元稹等。風格上既有韓孟的奇險豪縱,也有元白的淺切平易。同時出現“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的傾向,缺少了蘊籍,這一傾向對宋代歐陽修、蘇軾等都有影響。

(14)晚唐體唐文宗大和至唐亡(827—906);晚唐詩人雖多,但只李商隱、杜牧能稱爲名家,詩風也頗爲複雜。追求立意過深的則流於僻,過淺的則傷於浮;寫景狀物力求貼切,其不足在瑣碎;遣詞用語或輕靡,或又過於俚俗。與盛唐相比;少風骨、缺興象、乏蘊籍。

詞的主要技法

(1)勾勒原是繪畫術語。指用筆有力,勾畫出所描繪人物或所抒發情感的創作手法。長篇慢詞用這種方法尤多。

(2)比興寄託“比”“興”原是《詩經》的兩種表現手法,指作品形象另有寄託喻意,意旨醇正,比興手法在詞中更是廣泛運用。

(3)白描原是繪畫術語。指不烘托渲染,有清新自然之風。像李清照《一剪梅》、蘇軾《江城子》是白描手法的典範。

(4)用事寫詞時引用前人典故或成語,以此抒情寫意。辛棄疾之詞就很好用典。

(5)點染原是繪畫術語。指根據詞的主題需要,突出重點,同時用側筆渲染烘托。如柳永《雨霖鈴》的前三句就很典型。

(6)鋪敘指鋪陳敘述的寫作手法。這種手法以前都是用在散文創作中,後來柳永將其用在慢詞創作上,以達到層層鋪敘、情景交融的效果。如李清照的《聲聲慢》。

詩詞的風格(藝術特徵)

(1)本色原是指詞的可唱性是否合乎音律。後來則指清雅不俗的風格。

(2)平淡用樸素淺近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歷來著各的評論家都非常推祟並倡導這種風格。

(3)尖新險麗尖新,原是指寫文章尖巧新穎;險麗,意爲奇險俏麗。這種風格往往追求擺脫平庸,用尖巧之筆,寫險麗之境,但處理不好則易出現險怪空虛之弊。

(4)本色當行本色和當行同義,都指內行。以此評論詞時是指該詞具有鮮明的詞的風格體性。

(5)自然指不造作。先是評詩的,後成爲詞學批評中經常運用的一個標準。自然是針對雕琢而言,追求渾然天成、清新脫俗的天然之美。

(6)陽剛陰柔這是詞審美風格的兩個基本類型。陽剛之詞,多氣象恢宏、境界闊大,筆力遒勁;陰柔之詞,多意境幽微,情思細密,運筆細膩曲折,風調諧婉。蘇軾、柳永是這兩種審美風格最著名的代表。但這二者並非是對立的,有時是相互影響的,甚至在一個詞人身上都有體現。

(7)曠達這本來是魏晉文人所推崇的自由自適、任性所爲的一種風度。常用來評詩,其後也用以評詞。詞中這類風格的傑出代表是蘇軾。蘇詞的曠達,影響着同時代和後來的許多詞人,形成了重要的風格和流派。

(8)含蓄深藏不露之意。常用以評詩。其主要特徵是意不淺露,語不窮盡,令人回味無窮,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宋代詞人秦觀、周邦彥、吳文英等在這方面尤爲出色。

(9)閒談原指超凡脫俗的性格。評詞則是指一種閒適淡泊的藝術風格。

(10)沉鬱含蓄深沉。原以此評論文章和詩歌。杜甫的風格就是“沉鬱”。以此論詞,則指意在筆先神餘言外,造境含蓄深沉,有思想內涵。但過分強調比興寄託,不免穿鑿附會。

(11)質實指凝澀晦昧,往往與“清空”相對,過多地使用麗字、代字、僻典,給人以雕琢和晦澀難讀之感。

(12)渾成即渾然天成。指結構完整,形式內容完美統一。

(13)渾厚指渾樸厚重的藝術境界。原是用於品評文章的。詞人透過細緻綿密的敘事和寫景,自然而然營造出一種含蓄深沉的抒情境界,給人以渾厚深邃之感,宋代詞人周邦彥是其代表。

(14)豔麗原形容南朝宮體詩的風格。用於詞則多指以華美的詞藻描寫女性的容貌和男女柔情。

(15)清雅清新雅放,蘇軾的詞即以清雅獨標一格。

(16)清新流暢而新穎,不落俗套。原用於評詩,後以此評詞,像李清照和辛棄疾的一些清婉之作具有明顯的這種藝術風格。

(17)雅正和雅平正。但過於追求此類風格會導致過度重視寫作技巧和音律聲韻,忽視詞的社會意義。

(18)飄逸先用於評詩。詩的飄逸公認是李白,就像杜甫之沉鬱一樣。南宋隱逸題材的詞往往多有此種風格。

古代詩歌題材分類 篇4

詩詞題材和作者的風格特點:

田園: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熱愛之情,歸隱田園的渴望。(陶淵明、王維、孟浩然)邊塞:反映邊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鄉親人,渴望國家安寧和報效祖國、爲國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王昌齡、高適、岑參、范仲淹)

憂國:(民):表達強烈的愛國之情;或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統治者的擔憂、不滿。(陸游、杜甫(沉鬱頓挫)、辛棄疾、文天祥、)

詠史:感慨歷史,希望統治者以史爲鑑,吸取教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張養浩、)送別:訴說友情,表達依依不捨的思念之情和對友人的勸慰、祝願.(李白、王勃、)思鄉:抒發自己在他鄉的孤獨、寂寞、淒涼,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馬致遠、崔顥、蘇軾、)

詠(物)志:借歌詠自然事物來表達志向、心願,抒發憤慨、不滿。(曹操、李白、韓愈、)寫景: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和熱愛之情。敘事:透過所見聞的事情來抒發自己的喜悅(同情、憤慨、痛恨、悲傷之情)。(白居易《觀刈麥》、杜甫《石壕吏》)

愛情: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抒發一種相思、離別之苦。(溫庭筠、李商隱、李清照)懷古:對古人、物、事發出感慨,抒發自己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滿。

古詩歌題材分類:

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鑑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瞭解,並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準確地判斷。常見的題材如下: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爲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3、哲理詩:這是一種透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爲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爲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繫,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5、記行詩:又稱記遊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遊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爲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爲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爲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詠史爲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爲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髮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爲名篇。

8、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託物言志,象徵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于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爲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10、懷古詩: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詩就是懷古詩。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蹟而抒情言志,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就可以寫作。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遺響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