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歌

漢魏六朝詩歌

詩歌3.1W

漢魏六朝詩的用韻

漢魏六朝詩歌

漢魏六朝詩的韻例,繼承了詩騷的傳統。四言詩和五言詩一般是隔句爲韻,也就是說偶句的末一字用韻。例如古詩《迢迢牽牛星》的韻腳是"女,杼,雨,許,語";左思《鬱郁澗底鬆》的韻腳是"苗,條,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韻處而不用韻的,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這只是極其個別的情況,後人也沒有仿效的。

五言詩首句可以不入韻,也可以入韻。首句不入韻的情況比較常見,不必舉例。首句入韻的例如: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上山採蘼蕪)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曹植白馬篇)

五言詩以不換韻爲比較常見,但也可以換韻。例如古詩《行行重行行》的韻腳是:|離,涯,知,枝‖遠,緩,返,晚,飯|,共用兩個韻。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韻腳是:|窟,骨,卒‖程,聲,城‖裏,婦‖舍,住‖子,鄙,子‖舉,脯,柱‖君,關,全|,共用七個韻。換韻後的第一句有的入韻,有的不入韻。這裏不再舉例。

七言詩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韻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後人把這種七言詩叫做"柏梁體",因爲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君臣共賦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韻。其實句句入韻的七言詩,與其稱爲柏梁體,不如稱爲漢魏古體,因爲漢魏時代就只有這一類七言詩。直到鮑照才寫了一些隔句爲韻的七言詩。

來自民間的雜言樂府詩,在韻例方面,比五言詩、七言詩都要自由一些。試看《戰城南》:

樑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爲忠臣安可得?

這一段前兩句不押韻,後三句句句押韻。《有所思》的韻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韻腳,"乃在大海南"、"雙珠毒瑁簪"、"聞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紹繚之"、"拉雜摧燒之"兩句;"繚"和"燒"押韻。後九句的韻腳則是"之灰思之涼之";其中"兄嫂當知之"和"東方須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認爲押韻。《有所思》押韻的情況畢竟是個別的,雜言樂府詩主要還是隔句韻和句句韻。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漢魏六朝的文人詩一般是避免重韻的,樂府詩卻不避重韻,例如《上山採蘼蕪》既有"新人復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也有類似的情況。

以上談的是韻例。至於漢魏六朝詩的韻部系統,由於這一時期沒有韻書留傳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佈又比《詩經》時代廣闊,所以還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說來,漢魏古詩的用韻接近先秦韻部,晉以後的詩韻,越到後來越接近隋唐韻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漢魏詩的用韻是比較寬的。我們可以用合韻的眼光來了解漢魏時代的寬韻。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韻腳是"海,峙,茂,起,裏,志",就是之幽合韻,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韻不是漫無標準的,必須鄰韻才能通押。

曹植《漢二祖優劣論》

有客問餘曰:“夫漢二帝,高祖、光武,俱爲受命撥亂之君,此時事之難易,論其人之優劣,孰者爲先?”餘應之曰:“昔漢之初興,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長,自亡徒召集英雄。遂誅強楚,光有天下。功齊湯武,業流後嗣。誠帝王之元勳,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繼德,行不純道。身沒之後,崩亡之際,果令兇婦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雲趙幽囚,禍殃骨肉;諸呂專權,社稷幾移。凡此諸事,豈非高祖寡計淺慮以致。然彼之雄材大略,倜儻之節,信當世至豪健壯傑士也。又其梟將畫臣,皆古今之鮮有,歷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聽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勳,而遺元功也。不然,斯不免於閭閻之人,當世之匹夫也。

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爲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遊。軍未出於南京,莽已斃於西都。破二公於昆陽,斬阜、賜於漢津。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夫其盪滌兇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若克東齊難勝之寇,降赤眉不計之虜,彭寵以望異內隕,龐萌以叛主取誅,隗戎以背信軀斃,公孫以離心授首。爾乃廟謀而後動衆,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羣下欣欣,歸心聖德,宣仁以和衆,邁德以來遠。於時戰克之將,籌畫之臣,承詔奉令者獲寵,違命犯旨者顛危。故曰:建武之行師也,計出於主心,勝決於廟堂。故竇融聞聲而影附,馬援一見而嘆息。股肱有濟濟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稱;高尚純樸,有羲皇之素;謙虛納下,有吐握之勞;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規弘跡而造皇極,創帝道而立德基。

是以計功則業殊,比隆則事異,旌德則靡愆,言行則無穢,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勳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漢魏六朝散文之《恨賦》欣賞

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

於是僕本恨人,心驚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華山爲城,紫淵爲池。雄圖既溢,武力未畢。方架黿鼉以爲樑,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斷,宮車晚出。若乃趙王既虜,遷於房陵。薄暮心動,昧旦神興。別豔姬與美女,喪金輿及玉乘。置酒欲飲,悲來填膺。千秋萬歲,爲怨難勝。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劍擊柱,弔影慚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門。裂帛系書,誓還漢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搖風忽起,白日西匿。隴雁少飛,代雲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至乃敬通見抵,罷歸田裏。閉關卻掃,塞門不仕。左對孺人,顧弄稚子。脫略公卿,跌宕文史。齎志沒地,長懷無已。及夫中散下獄,神氣激揚。濁醪夕引,素琴晨張。秋日蕭索,浮雲無光。鬱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暘。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墜心。遷客海上,流戍隴陰。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沾衿。亦復含酸茹嘆,銷落湮沈。若乃騎疊跡,車屯軌,黃塵澘地,歌吹四起。無不煙斷火絕,閉骨泉裏。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風驚,秋風罷兮春草生。綺羅畢兮池館盡,琴瑟滅兮丘壟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

漢魏六朝詩的各特點

1.漢魏六朝詩的句式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上承詩騷,下啓唐宋。現代民歌的句式,和漢魏六朝詩也有一定的繼承關係。

句式和字數是有密切關係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顯然不同的兩個類型。所謂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謂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詩經》和《楚辭》的《離騷》《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類。《詩經》以四字句爲主要形式;《楚辭》以六字句爲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內,例如《離騷》的"帝高陽之苗裔(兮),聯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騷的偶字句發展爲漢賦、六朝賦以及駢體文的句式。

《詩經》和《楚辭》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靜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爲美";《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盤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離騷》:"謠諑謂餘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這是七字句。但是我們一般不說五言詩和七言詩始於詩騷,因爲詩騷中沒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詩和七言詩的一般句式也和詩騷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真正的五言詩起源於西漢的民謠,文人寫的五言詩則是到東漢纔出現的。七言詩又比五言詩出現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

現在討論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二,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二字,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是一致的,這種句式繼承了《詩經》的傳統。試舉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裏的幾句爲例: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五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三,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三字。這種句式是四言的擴展。在二二的當中插入一個音,或在後面加添一個音,就成爲五言。這樣,二三可以細分爲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古詩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

金張--籍舊業 七葉--珥漢貂(左思鬱郁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爲二一二)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古詩迢迢牽牛星)

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曹植白馬篇)

鬱郁--澗底鬆 離離--山上苗(左思鬱郁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爲二二一)

七言詩的一般句式是四三。這是五言的擴展,因此細分起來是二二三。試舉曹丕的《燕歌行》爲例: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爲霜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爲淹留--寄他方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漢西流--夜未央

全篇詩的句式都是四三,這裏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細分爲二二,後三字可以細分爲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見,五言詩七言詩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詩經》《楚辭》裏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詩句都是依照這種句式寫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以觀滄海"、"若出其裏"、"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詩《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淵明《飲酒》第五首的"而無車馬喧",第九首的"且共歡此飲"是一四;第九首的"問子爲誰歟"是一三一。但是這些比較特別的句式不是詩句的主要形式,對後代的影響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來說的。至於來自民間的樂府,句式就比較自由了。

2.漢魏六朝詩的用韻

漢魏六朝詩的韻例,繼承了詩騷的傳統。四言詩和五言詩一般是隔句爲韻,也就是說偶句的末一字用韻。例如古詩《迢迢牽牛星》的韻腳是"女,杼,雨,許,語";左思《鬱郁澗底鬆》的韻腳是"苗,條,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韻處而不用韻的,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個例子。但是這只是極其個別的情況,後人也沒有仿效的。

五言詩首句可以不入韻,也可以入韻。首句不入韻的情況比較常見,不必舉例。首句入韻的例如: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上山採蘼蕪)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曹植白馬篇)

五言詩以不換韻爲比較常見,但也可以換韻。

例如古詩《行行重行行》的韻腳是:|離,涯,知,枝‖遠,緩,返,晚,飯|,共用兩個韻。陳琳《飲馬長城窟行》的韻腳是:|窟,骨,卒‖程,聲,城‖裏,婦‖舍,住‖子,鄙,子‖舉,脯,柱‖君,關,全|,共用七個韻。換韻後的第一句有的入韻,有的不入韻。這裏不再舉例。

七言詩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韻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後人把這種七言詩叫做"柏梁體",因爲相傳漢武帝作柏梁臺,與君臣共賦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韻。其實句句入韻的七言詩,與其稱爲柏梁體,不如稱爲漢魏古體,因爲漢魏時代就只有這一類七言詩。直到鮑照才寫了一些隔句爲韻的七言詩。

來自民間的雜言樂府詩,在韻例方面,比五言詩、七言詩都要自由一些。試看《戰城南》:

樑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爲忠臣安可得?

這一段前兩句不押韻,後三句句句押韻。《有所思》的韻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韻腳,"乃在大海南"、"雙珠毒瑁簪"、"聞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紹繚之"、"拉雜摧燒之"兩句;"繚"和"燒"押韻。後九句的韻腳則是"之灰思之涼之";其中"兄嫂當知之"和"東方須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認爲押韻。《有所思》押韻的情況畢竟是個別的,雜言樂府詩主要還是隔句韻和句句韻。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漢魏六朝的文人詩一般是避免重韻的,樂府詩卻不避重韻,例如《上山採蘼蕪》既有"新人復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也有類似的情況。

以上談的是韻例。至於漢魏六朝詩的韻部系統,由於這一時期沒有韻書留傳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佈又比《詩經》時代廣闊,所以還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說來,漢魏古詩的用韻接近先秦韻部,晉以後的詩韻,越到後來越接近隋唐韻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漢魏詩的用韻是比較寬的。我們可以用合韻的眼光來了解漢魏時代的寬韻。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o觀滄海》的韻腳是"海,峙,茂,起,裏,志",就是之幽合韻,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韻不是漫無標準的,必須鄰韻才能通押。

3.漢魏六朝詩的語言特點

漢魏六朝詩以五言詩爲主,此外,也有四言詩、六言詩、七言詩等。五言詩可舉古詩十九首爲例。四言詩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觀滄海》,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詩非常少見,不舉例。樂府又有雜言詩。所謂雜言,是說詩句的字數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雜言的樂府詩是很常見的。這對後人的古風有相當大的影響。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歡寫雜言的古風。

就語言的形式說,漢魏六朝詩和散文的區別並不很大。五言詩(或四言詩、七言詩)只有兩點不同於散文:(一)每句字數一定;(二)押韻。至於雜言詩就更和散文近似,因爲除了有韻以外,和散文就沒有什麼顯著的差別了。當然,雜言詩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難說就是雜言詩的語言特點。隨着駢體文的寫起,魏晉以後的詩比較多用對仗。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二十句中竟有十八句用了對仗。但是這也不成爲這個時期的詩歌語言特點,因爲當時一般的散文,由於受到駢體文的影響,也喜用對仗。再說這個時期詩用對仗是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的;用對仗,只是一種修辭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從另一方面說,多用口語詞彙卻是漢魏六朝詩的特點。樂府歌辭多數來自民間,口語詞彙固然非常顯著。

例如:

何用問遺君?雙珠毒瑁簪。(有所思)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同上)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上山採蘼蕪)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同上)

就是當時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較接近口語的。例如:

何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古詩迢迢牽牛星)

男兒寧當格門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陳琳飲馬長城窟行)

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同上)

報書與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同上)

詩歌口語化,這是優良的傳統。唐詩宋詞都是循着這條道路發展的。至於元曲,那就更加口語化了。

漢魏六朝散文之《雪賦》欣賞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樑王不悅,遊於兔園。乃置旨酒,命賓友。召鄒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風於衛詩,詠南山於周雅。授簡於司馬大夫,曰:"抽子祕思,騁子妍辭,俟色揣稱,爲寡人賦之。"

相如於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聞雪宮建於東國,雪山峙於西城。岐昌發詠於來思,姬滿申歌於黃竹。曹風以麻衣比色,楚謠以幽蘭儷曲。盈尺則呈瑞於豐年,袤丈則表 於陰德。雪之時義遠矣哉!請言其始。

若乃玄律窮,嚴氣升。焦溪涸,湯谷凝。火井滅,溫泉冰。沸潭無涌,炎風不興。北戶 扉,裸壤垂 。於是河海生雲,朔漠飛沙。連氛累靄, 日韜霞。霰淅瀝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爲狀也,散漫交錯,氛氳蕭索。藹藹浮浮, 弈弈。聯翩飛灑,徘徊委積。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 廡,未縈盈於惟席。既因方而爲圭,亦遇圓而成璧。眄 則萬頃同縞,瞻山則千巖俱白。於是臺如重璧,逵似連璐。庭列瑤階,林挺瓊樹,皓鶴奪鮮,白 失素,紈袖 冶,玉顏掩 。

若乃積素未方,白日朝鮮,爛兮若燭龍,銜耀照 山。爾其流滴垂冰,緣 承隅。粲兮若馮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繽紛繁騖之貌,皓 繳 之儀。回散縈積之勢,飛聚凝曜之奇,固展轉而無窮,嗟難得而備知。

若乃申娛玩之無已,夜幽靜而多懷。風觸楹而轉響,月承幌而通暉。酌湘吳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對庭 之雙舞,瞻雲雁之孤飛。踐霜雪之交積,憐枝葉之相違。馳遙思於千里,願接手而同歸。鄒陽聞之,懣然心服。有懷妍唱,敬接末曲。於是乃作而賦積雪之歌。

歌曰縮: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燎薰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又續寫而爲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揚兮酒既陳,朱顏 兮思自親。願低帷以暱枕,念解 而褫紳。怨年歲之易暮,傷後會之無因。君寧見階上之白雪,豈解耀於陽春。歌卒。王乃尋繹吟玩,撫覽扼腕。顧謂枚叔,起而爲亂。

亂曰:白羽雖白,質以輕兮,白天雖白,空守貞兮。未若茲雪,因時興滅。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耀不固其節。節豈我名,節豈我貞。憑雲升降,從風飄零。值物賦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隨染成。縱心皓然,何慮何營?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

漢魏六朝詩的句式,上承詩騷,下啓唐宋。現代民歌的句式,和漢魏六朝詩也有一定的'繼承關係。

句式和字數是有密切關係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顯然不同的兩個類型。所謂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謂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詩經》和《楚辭》的《離騷》《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類。《詩經》以四字句爲主要形式;《楚辭》以六字句爲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內,例如《離騷》的"帝高陽之苗裔(兮),聯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騷的偶字句發展爲漢賦、六朝賦以及駢體文的句式。

《詩經》和《楚辭》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靜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爲美";《離騷》:"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盤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離騷》:"謠諑謂餘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這是七字句。但是我們一般不說五言詩和七言詩始於詩騷,因爲詩騷中沒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詩和七言詩的一般句式也和詩騷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這一點下文還要談到。

真正的五言詩起源於西漢的民謠,文人寫的五言詩則是到東漢纔出現的。七言詩又比五言詩出現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詩。

現在討論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二,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二字,意義單位和節奏單位是一致的,這種句式繼承了《詩經》的傳統。試舉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裏的幾句爲例: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涌起

五言詩的一般句式是二三,這就是說全句的節奏是二字加三字。這種句式是四言的擴展。在二二的當中插入一個音,或在後面加添一個音,就成爲五言。這樣,二三可以細分爲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纖纖--擢素手 札札--弄機杼(古詩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飛猱 俯身--散馬蹄(曹植白馬篇)

金張--籍舊業 七葉--珥漢貂(左思鬱郁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爲二一二)

迢迢--牽牛星 皎皎--河漢女(古詩迢迢牽牛星)

借問--誰家子 幽並--遊俠兒(曹植白馬篇)

鬱郁--澗底鬆 離離--山上苗(左思鬱郁澗底鬆)

(以上各例可以細分爲二二一)

七言詩的一般句式是四三。這是五言的擴展,因此細分起來是二二三。試舉曹丕的《燕歌行》爲例: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爲霜

慊慊思歸--戀故鄉 何爲淹留--寄他方

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牀 星漢西流--夜未央

全篇詩的句式都是四三,這裏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細分爲二二,後三字可以細分爲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見,五言詩七言詩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詩經》《楚辭》裏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當然我們不能說所有的詩句都是依照這種句式寫成的。例如曹操《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的"以觀滄海"、"若出其裏"、"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詩《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淵明《飲酒》第五首的"而無車馬喧",第九首的"且共歡此飲"是一四;第九首的"問子爲誰歟"是一三一。但是這些比較特別的句式不是詩句的主要形式,對後代的影響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來說的。至於來自民間的樂府,句式就比較自由了。

標籤:六朝 漢魏 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