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詩詞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詩詞8.26K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初步認識詞這種文學樣式。

2、有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3、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4、感悟這首詞的魅力所在,具備欣賞美、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根據詞所描繪的景物,想像畫面。

2、有感情朗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意境,釋題入情。

1、匯入:誦讀有關贊江南的詩文佳句。

江南處處是小橋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以來有許多文人墨客曾寫下贊江南的詩詞,誰願意把你積累的詩詞讀一讀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學生)教師對學生背誦情況做總結。

2、揭題: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與“春”有關的文章——《憶江南》。

(1)簡介詩人“白居易”。

(2)瞭解“江南”:江南就是長江以南的部分地區,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區,當然,我們台州也屬於江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回味一下咱們江南的迷人風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圖,用詞贊江南。

師: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這裏小橋流水,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古典園林,如詩如畫;啼鶯流轉、柳綠花紅,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我們引以爲自豪的水鄉──(江南)。

3、師生交流詩人創作的背景(課前查閱的資料):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在蘇杭爲官,江南的旖旎風光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回到洛陽多年以後,他對江南依然魂牽夢繞,六十七歲那年,寫下了一組絕唱——《憶江南》。

4、播放古箏曲,教師範讀。

5、介紹“詞”與“詞牌名”。

二、探究詩意,以知促情。

1、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順、流暢。

2、指正讀音(注意“諳”這個生字,讀準字音,區別與“音”的發音)

3、齊讀。

三、品詞賞句,想象悟情。

“憶”是什麼意思?(回憶、思念)

(一)憶景。

1詩人憶的是江南的什麼呢?

(1)“日出江花紅勝火”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麼)指導朗讀(紅豔、激烈、熱情)[嬌豔欲滴、熱情似火、爭奇鬥豔的江花]

(2)“春來江水綠如藍”

說說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麼)指導朗讀(樸素、典雅、溫婉、平靜)[水平如鏡、波光鱗鱗、微波盪漾、水波漣漣的江水]

(3)紅與綠的映襯之美

春天百花盛開,太陽出來了,使鮮豔的江花更紅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綠,而紅豔豔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這紅與綠相互映襯,於是紅的更紅,綠者更綠。

(4)“風景舊曾諳”

理解“諳”與“曾”的含義。

2、想象說話:曾經,你在這迷人的江畔做過什麼?

3、於是,詩人忍不住讚美:江南——好。

引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

江南好——春來江水綠如藍;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二)憶人。

1、賞析反問句“能不憶江南? ”

2、詩人憶的僅僅是江南的景嗎?

出示資料:詩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爲人民作了很多好事,當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後來,他生病了,不得不謝任蘇州刺史一職,在他離任回洛陽時,蘇州的人們不捨得他走,都哭着爲他送別。他的好友劉禹錫曾在《白太守行》中寫道:“蘇州十萬戶,盡作嬰兒啼”。

憶的還是什麼?(江南的人)

帶着江南人民對詩人的愛戴,讀——能不憶江南?

帶着詩人對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着詩人對江南春色的無限眷戀之情,讀——能不憶江南?

帶着詩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讀——能不憶江南?

(三)濃濃的江南情。

一個憶字勾起了詩人對江南的深深思念,於是他又寫其二和其三,我們一起來賞讀一下。

其二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再重遊?

其三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1、自由讀。

2、說說從這兩首詞中讀到了什麼?

師:江南景色秀麗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這叫詩人又怎能忘記?(讀詞)

師:曾經多少次,詩人朝着江南翹首以望;曾經多少回,詩人在夢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遊?(讀詞)

四、迴歸生活,珍惜現在。

師: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傷,他感懷,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爲他慶幸——

1、補充句子:詩人慶幸。(慶幸曾經去過江南,爲江南的百姓做過許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總結: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只要擁有時懂得珍惜,那麼,離別也是歡喜的揮手,回憶更是美麗的幸福。同學們,讓我們珍惜與同學的相識、珍惜與朋友的相知、珍惜與親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讓痛苦與後悔遠離過去,讓幸福與甜蜜永隨回憶。

五、欣賞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詩歌,需要有音樂性和圖畫性。但它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卻不獨在於聲韻悠揚,更在於以聲傳情;不獨在於寫景如畫,更在於借景抒情。同學們請聽:

播放《憶江南》歌曲。(學生自由發揮,盡情抒情,展示自身獨特的體會,和詩的情感產生共鳴,師生沉浸在憶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書設計:

憶江南

詞牌名

情 珍惜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2

23.古詩詞三首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透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瞭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覆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範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着利用工具書或文中註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讚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3

第一課時

基礎知識點點記

一、一錘定音(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京口瓜洲一水間( ) A、jiān ??B、jiàn ??

2、明月何時照我還( ) A、huán ??B、hái

3、欲作家書意萬重( ) A、chónɡ B、zhònɡ

4、風一更,雪一更( ) A、ɡēnɡ?? B、ɡènɡ

二、羣星薈萃(照樣子寫詞語)。

例:昔( 獵人 )( 借債 )( 錯誤 )(蠟燭 )

白( )( )( )( )

各( )( )( )( )

俞( )( )( )( )

半( )( )( )( )

三、咬文嚼字(解釋加點的字義)

1、京口瓜洲一水間( )

2、春風又綠江南岸( )

3、明月何時照我還( )

4、欲作家書意萬重( )

5、復恐匆匆說不盡( )

6、聒碎鄉心夢不成( )

四、詩句翻譯。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對號入座(將詩句、題目與思鄉的表現連線)

《長相思》 明月何時照我還 萬語千言

《泊船瓜洲》 聒碎鄉心夢不成 歸心似箭

《秋 思》 欲作家書意萬重 夜不能寐

六、小法官,巧斷案(判斷正誤)

1、“京口瓜洲一水間”中的“水”當“河流”講,詩中具體指的是長江。 ( )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這裏當“停船靠岸”講。 ( )

3、“復恐匆匆說不盡”中 “恐”意思是“害怕,畏懼”,“盡”意思是“完,完畢”。 ( )

4、“欲作家書意萬重”中的“書”指書信“重”讀“chónɡ”,可以解釋成“層,種”。 ( )

七、沙裏淘金(選擇正確答案,填序號)。

1、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 】

A、榆關 B、京口 C、鐘山 D、洛陽

2、對下面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開封。

A、詩人在家書中漏寫了一件重要的事,後來又開啟信封補上了。

B、因爲“意萬重”,詩人“恐匆匆說不盡”。

C、“臨發又開封”,顯示出詩人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D、“復恐”是對人物心理的細緻入微的刻畫,“開封”是對人物動作行爲細節的描寫。

3、古詩詞朗讀斷句停頓不正確的一句是: 【 】

A、洛陽/城裏/見/秋風

B、風/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間

D、春風/又綠/江南岸

4、其詩常以梅花、蒼松、勁竹相比,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詩句的詩人是: 【 】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張 籍 D、蘇軾

八、要點掃描(課文回放)。

1、王安石評價張籍的《秋思》時說:“看是尋常最奇崛。”詩中有一處成功的細節描寫,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可以換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綠”字顯得更加傳神。“綠”字讓我們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寫春天的詞語,想到描寫春天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詩都表達了___________這樣一個共同的主題,但表達的方法各異:《_________》是寫景抒情,《__________》是敘事抒情,《___________》則融寫景與敘事於一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書法擂臺(默寫古詩《泊船瓜洲》)。

比一比,看誰的字寫得最漂亮喲!

第二課時

綜合能力日日新

十、你知道嗎(文學常識)?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_的學生,他的詩頗得__________的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_________”。《長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學士_________的公子,文學成就以_______爲最,被譽爲“______________”。

十一、畫解詩意。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1、根據句意,把“鐘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應的位置上。

2、作者當時的船停泊在________,從_________、_________這些詞可以看出這裏離他的家鄉並不遠。

十二、品味賞析。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1、詞又叫_________,這一首分爲__________兩闋。

2、“榆關”指的是__________,從“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軍途中。

3、“故園”指的是__________,“故園無此聲”中的“此聲”是指詩中的___________,表達了詩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___________,“風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____________。

5、讀着這一首詞,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寫和反映將士戍邊生活的詩歌,我還能將 寫的《_________》這首詩默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理解感悟(文章閱讀)。

①樹葉變黃了,又一個秋天來了。兒子就是去年的秋天離開家去遠處闖蕩,年輕的心總嚮往着那個精彩的世界,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而老人就象守巢的鳥兒,孩子和家人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老人拿起信紙,給遠方的孩子寫信,腦子裏閃動着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是個有志向的孩子,他躊躇滿志地離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老人從來不想拖兒女的後腿。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不能經常見面,老人還是感到欣慰和自豪。老人在紙上寫下“努力工作,事業順利”,老人臉上露出笑容,他對孩子滿懷信心,眼前出現孩子榮歸故里的幻影。

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快樂更重要呢?[ ]他一事無成,在外面撞得頭破血流,家[ ]永遠是他的港灣,是他的歸宿。老人在紙上寫下“注意身體,工作不要太累”,想到孩子在外面打拼的艱難和不易,老人的臉上掠過一絲擔憂,他在外面會不會受委屈、會不會想家?信箋上滴下一滴清淚。

信請同在城裏工作的老鄉帶去,老鄉在旁邊等了很久,連聲催促。老人用顫抖的手把浸滿了關切、思念的信裝進了信封,交到老鄉的手裏,②這時,一陣秋風吹過來,掀起老人頭上稀疏的白髮,他感到一絲涼意。

“等一等”,老人快步趕上帶信的老鄉,把剛封好的信拆開,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記得加衣服。

1、根據你的理解,給短文加上一個適當的題目。

2、在短文中的[ ]裏用上恰當的標點符號。

3、指出下面各據分別應用了那種修辭手法。

(1) 老人就象守巢的鳥兒。 ( )

(2)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快樂更重要呢?( )

4、短文所描繪的情景,使我想到了剛剛學過的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這首古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老人對兒子的思念、牽掛,是透過對老人的心理、神情和動作的細緻刻畫表現出來的,其中能夠讓我深受感動的句子有:

(1)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動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較短文和張籍的《秋思》內容上的不同之處。

本文主要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張籍的《秋思》主要是寫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加“~”的句子文中各起什麼作用?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讀了短文後,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詩人孟郊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老人的兒子,我一定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濃濃鄉愁因何發

王安石的鄉愁融於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由肅殺的秋風引起,納蘭性德的鄉愁由北方的風雪勾起。下列詩句也表達了濃濃鄉愁,寫一寫:詩人的鄉愁是由什麼引發的?

1、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

2、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 )

3、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歸。 ( )

4、平生最說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 ( )

5、江南幾度梅花開,人在天涯鬢已斑。 ( )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4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透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重點難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方法】

以讀爲主,理解成誦。

【教學用具】

課文插圖,洞庭湖圖片,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劉禹錫》、視頻《白居易簡介》。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匯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衆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詩聖、詩仙)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結合課文插圖及媒體資源《獨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自讀古詩,思考問題,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互讀古詩,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

“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六、指導朗讀

1、《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透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

2、多種形式讀詩:

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

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第二課時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有關洞庭湖圖片。設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

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看詩人劉禹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結合動畫課件《望洞庭:劉禹錫》完成下列教學步驟:

1、學生邊讀邊參閱註釋,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及動畫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三課時

憶江南

一、複習匯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課文插圖及動畫課件《憶江南》,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

利用視頻資源《白居易簡介》,介紹白居易情況:

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擡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教學目標】

1、識記本課7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2、進一步瞭解宋詞的有關知識。

3、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教學難點】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課前準備】

1、瞭解詩人的生平。

2、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着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着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看看這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要求:

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透過,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1、再讀古詩:

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彙報:

用自己的話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髮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引導。

(詩人呂岩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5、自由讀詩,要求帶着和詩人一樣的感情朗讀。

6、練習背誦。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

1、總結學習方法:

剛纔我們透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2、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⑴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⑵ 指明學生讀,正音。

(注意讀準“篙、棹”。)

⑶ 多種形式讀詩,要求正確、流利。

⑷ 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⑸ 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3、再讀感悟,體會詩境:

⑴ 自由讀詩:

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⑵ 全班交流,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要求:

內容具體,人物形象生動。

⑶ 師生共同評析。

4、品評詩句,悟其感情:

詩人透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

(喜愛。)

5、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六、拓展活動

1、課外讀讀寫兒童的詩。

2、推薦背誦楊萬里的其它詩。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6

【教材分析】

本組課文都記敘了漂泊在外的人們,懷着一顆眷戀家鄉的赤子之心,懷念和讚美故鄉。古詩詞三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張籍的《秋思》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都透過詩詞的形式展示了離別家鄉人的思念情感。這情感在春風又綠中,在臨發又開封裏,更在故園無此聲裏。《梅花魂》借外祖父珍愛梅花,展示了老華僑內心深處對中華民族深深的愛,梅花是國之魂,是融入到每個炎黃子孫血脈中的。《桂花雨》,似春雨把對家鄉熱愛的思想植入孩子心中。母親的話語以及作者回憶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這陣陣桂花雨,無不是家鄉思念的依託。《小橋流水人家》作者熱愛家鄉在我愛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這樣直接的傾訴中,在優美的風景中,在平淡的敘事中。圍繞一個情字,一枝一葉總讓人難忘,總流露出這份思鄉情感。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並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3.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4.繼續深入把握同主題文章的閱讀方法,學會把握單元學習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詞語表達的思想情感。

2.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談一談你的家鄉好嗎?假如有一天當你離開你的家鄉,你會想念這個地方嗎?你又會怎樣回憶你在家鄉度過的生活呢?今天我們就跟隨離家的遊子感受他們對家鄉的情感。

二、檢查預習收穫,提練研討問題

1.檢查朗讀課文。

(1)《古詩詞三首》

(2)《梅花魂》3.13段。

(3)《桂花雨》2.5段。

(4)《小橋流水人家》1.5段。

2.檢查課文內容瞭解情況。

本單元課文所講的離家的人分別是誰?快速找一找。學生彙報:王安石、張籍、納蘭性德、外祖父、我等。

3.他們透過文章表達着對家鄉怎樣的情感?又是透過哪些內容表現出來的?請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

三、交流彙報學習收穫

重點研讀

1.《古詩詞三首》《泊船瓜洲》中的一水、數重離家之近、又綠、何時離家之久來表現(景-明月),《秋思》中意萬重之心事重重、又開封之無限話語來表現(行-秋風),《長相思》從山一程、水一程之路途之遠、風一更、雪一更前行之難來表現。重點引導學生想象綠的美好景象、萬重語言裏、碎的`無眠中,培養想象表達能力。

2.《梅花魂》重點引導學生作者借梅花之愛,抒熱愛民族之情,對民族熱愛表現在吟誦詩文的悲傷中、在對墨梅圖的愛惜中、在不能回國的痛哭中、對鶯兒的深刻教誨中、在送梅花手絹的淚眼中,深刻領會內心的眷戀中。培養理解人物語言、動作、神情的刻畫了解。

3.《桂花雨》重點引導學生借理解母親的話這裏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裏的桂花。體會家鄉給作者帶來的無限快樂回憶,深刻把握母親話語的深刻意思。

4.《小橋流水人家》中直接提示學生透過句子出示明確作者透過景物的描寫、透過事情的敘述、透過直接的表白,展現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四、總結拓展

1.出示《日積月累》中詩句,深入領會思鄉之情。

2.佈置作業:

(1)抄一抄:把本課描寫人物、景色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

(2)寫一寫:圍繞家鄉讓你難忘的一景一物,表現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3)唱一唱:課下蒐集有關思念家鄉的歌曲,練習唱一唱。

(4)讀一讀:課下找一些表達思鄉情感的文章看一看是如何描寫的。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7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感受詩詞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4、蒐集相關資料,激發學生積累古詩詞的熱情。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背誦詩詞,瞭解意思,想象意境,體會感情。

2、難點:

讀詩詞,想意境,感悟語言美。

【教學設計思路】

這三篇都是以寫景爲主的古詩詞,語言凝練優美,描寫生動逼真,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大自然真是真是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在教學本課時,以讀爲主,透過反覆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詞深入研讀,邊讀邊想象畫面,品味語言,學習作者表達情意的方法。

【教學方法】

採取像、讀、議、誦相結合,用音像激起興趣,透過朗讀激情,在討論中品味語言,探討作者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詩人的資料。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談話激趣 祖國的山水是如此的美麗。閱讀本單元課文,我們將隨作者做一次愉快旅行,體會他們對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和表達情意的方法。 二、匯入《獨坐敬亭山》 一千多年前,大詩人李白秋遊安徽省的敬亭山,看到敬亭山的景色,李白感懷身世,自己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飽嘗人間的心酸,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地凝視着山,覺得山也在看者自己,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他覺得自己的心裏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因此寫下本詩。 學生自讀課文,讀通讀順,交流相關資料。 三、初讀理解 幫助學生複習理解詩詞的方法:

1、看插圖曉大意。

2、看註釋聯繫上下文。

3、查字、詞典選解釋。

用自己的畫說說從插圖看到了什麼?強調厭的古今不同意。大致說出詞意後,再讀古詩,讀流利讀準確。 四、感悟意境 熟讀(回讀)古詩,創設意境 :學生齊讀古詩,並想象,如你是大詩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找出與孤相同意義的詞,讓學生體會出李白的孤獨並朗讀出來。

解決思考題:

李白看到了: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李白想到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感情朗讀:讓學生讀出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幽靜。 五、學科拓展 要求:

學生只要基本體現詩意,佈局合理就可以了,不做太高要求。 用自己手中的筆在白紙畫出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的畫面。 作簡筆畫。背誦李白的其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複習匯入 1、指名背誦第一首詩。

2、指名說詩句意思。 學生自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潮來之前人和江的詞句,瞭解到人很多,江很靜。 二、自主協作學習第二三首詩詞 1、初讀感知。

2、瞭解作者,理解詩題。

3、組織學生,指導教學。 1、學生互相交流課前蒐集的有關白居易的資料,教師補充。

2、根據註釋理解詩題。

3、理解詩句大意,同方法學古詩。

4、品讀悟哲理。

5、熟讀成誦。 三、品味語言 學完了課文,課文的語言的確很美,再讀課文,劃出自己認爲美的句子。 1、學生讀課文,劃句子。

2、學生讀劃出的句子,並說明美的理由。

3、師生共同品讀,感受句子的語言美和形象美。

四、積累 1、老師說詞語意思

2、進行詞語運用練習。

1、學生搶答。

2、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彙報。

3、師生共同評價。

五、總結寫作手法 1、作者表達方面,我們能向課文學習什麼?

2、教師總結:

⑴ 善於觀察,在觀察時抓住特點。

⑵ 按照一定的順序把觀察到的材料積累起來。

⑶ 學着運用側面描寫。

⑷ 注意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1、學生暢所欲言。

2、學生邊討論邊自由讀,然後選派代表彙報。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8

【設計理念】

本課古詩詞教學的基本思想是多讀感悟。透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帶領學生讀背吟誦,讀中想象,讀中追問,讀中感悟,以此來理解古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懷。

【教學目標】

⒈會認“螺、諳”等2個生字,會寫“亭、庭”等5個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詩意,能想象三首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準備】

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或課件);“獨坐敬亭”、“洞庭勝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寫意畫(或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課件演播,引入課題

師:同學們,假期我們遊覽了不少地方吧?

⒈課件呈現廬山,西嶺雪山等風景圖。師問:這是哪裏?你能用一些古詩句來說一說這些景象嗎?(學生說《望廬山瀑布》,《絕句》等。)

⒉再以課件形式呈現“江南春色”“洞庭勝景”“獨坐敬亭”等三幅寫意畫。

師:這些地方漂亮嗎?知道這是哪些地方嗎?(如果不知道,教師點明這分別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

師:現在我們就去領略這些美麗的風光吧!翻書讀1課《古詩詞三首》。(師板書課題“1.古詩詞三首”)

[設計意圖]課件演播風景圖畫,看圖說詩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課呈現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風光等寫意畫,可以幫助學生讀詩詞時有一個總體印象,爲學生理解詩詞起到定向發動的作用。

二、藉助註釋,自讀明義

師:我們今天先學習第一首詩《獨坐敬亭山》。

⒈簡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們今天學習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亭,讀tíng,我們學過的“停”去掉“亻”即是這個字。這個字常見於亭子的名稱上,如愛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師範讀古詩,生試讀正音,再流利朗讀。

3.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詩句意思。

4.交流:

(1)學了古詩,你明白了哪些內容?

(2)你還有哪些內容不明白?提出來討論。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熟練自讀,再透過註釋,初步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介紹背景,探究其義

1.教師介紹李白作詩背景。(這首詩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讀古詩,自問互問。師:透過介紹,大家再讀古詩,看有什麼新的體會或疑問。

3.全班再讀,教師追問。

(1)“獨”坐是“誰”獨坐?

(2)讀詩,仔細體會,詩人獨坐敬亭山,看到些什麼?詩人聽到些什麼?會想到些什麼?

(3)本來,還有衆多鳥相伴;本來,還有一朵孤雲爲伍,但是現在它們都離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麼呢?這兩句話與題目的哪個字呼應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敬亭山,誰和他相互看呢,這裏你讀懂了些什麼?生試讀“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你覺得應該把哪些詞語重讀才能體現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學生已經問過上述某些問題,此環節的問題就可以刪減。若學生未能深入,教師需要再追問)

[設計意圖]教師介紹詩人作詩背景,讓學生能透過詩句的字裏行間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教師“追問”的目的,既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義詩境詩情,又是檢測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誦讀嘗試,背誦默寫

1.透過探究,我們明白了詩意詩境,你頭腦中有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景,什麼樣的情?)能不能試着讀一讀,用你的聲音的快慢、輕重來塑造這些畫面?

2.試讀後,用鉛筆在重讀的字詞下劃“Δ”,在長音後劃“/”,再讀給同桌聽。

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學生擦掉自己用鉛筆標註的錯誤記號,再用鋼筆把正確的重音、長音標示出來)。學生作標記後再誦讀。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9

鄉村四月

知識技能目標

1、 會認“蠶”字,會寫“蠶”“桑”兩個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誦、熟練地背誦詩歌,並能準確無誤地默寫。

3、能領會詩的意思,並能說出一、二句詩的大意。

4、積累其他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

德育目標

透過本詩的教學,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

美育目標

透過對本詩的閱讀,使學生從中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相機引導。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談話匯入)

孩子們,在四月的春天,你們到過鄉村嗎?在你們心目中的鄉村,是怎樣的一種情景?下面我們來看看宋朝詩人翁卷是怎樣來寫鄉村的四月的?

二、閱讀詩歌

1、 學生在小組內自讀。

2、 在班上交流,讓個別學生在班上朗讀,讓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同時讓學生說說讀了本詩的收穫。

3、 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三、指導學生領會詩的意思

1、 學生自讀詩歌,並藉助字典、詞典理解詩歌的意思。

2、 讓一些學生說出自己對詩歌意思的理解。

3、 教師指導學生領會詩的大意。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川,平地。

子規:杜鵑鳥。

了:結束。

整首詩的大意:四月的春天,萬物復甦,山陵和原野上一片綠色,稻田裏的水開始上漲,並映着天空的光輝;杜鵑鳥聲聲地叫着,天空中飄落着如煙的細雨。在鄉村的四月,閒人很少,他們都很忙,他們纔剛剛把蠶送上山,又忙着插秧。

4、激發學生對勤勞的鄉村人民的熱愛。同學們,鄉村的人民這樣勤勞,你們心裏會有什麼樣的感情呢?

四、有感情地朗誦詩歌,並熟練地背誦。

五、小結

古人筆下的田園風光是很富有情趣的,同學們試着說說你們收集到的描寫田園風光的詩句。如:

過故人莊 書湖陰先生壁 遊山西村

唐 孟浩然 宋 王安石 宋 陸游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茅檐長掃靜無苔, 莫笑農家臘酒渾,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花木成畦手自栽。 豐年留客足雞豚。

工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一水護田將綠繞, 山重水複疑無路,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兩山排闥送青來。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業

1、寫生字“蠶”“桑”,並至少組兩個詞。

2、抄寫詩歌並能默寫。

3、積累描寫田園風光的詩歌,至少一首。

四時田園雜興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並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引導學生根據詩句想象出緊張的勞動場面和小孩釣魚專心致志的可愛形象,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3、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的能力,能默寫《四時田園雜興》。

4、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重點、難點 :指導學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都學過哪些古詩呢?誰願意背給大家聽?今天,咱們再來共同學習 target=_blank>學習一首,題目叫《四時田園雜興》。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介紹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其詩題材廣泛,對農民的痛苦,官吏的殘暴等都有反映,詩風清逸淡遠。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

二、釋題並初步感知課文

1.釋題:“興”是什麼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並猜想一下詩文會寫些什麼內容?

2.教師範讀全詩,學生小聲自讀並思考:詩中都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分別在幹什麼?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3.指名試讀全詩,引導回答上面問題。

三、學習詩文內容

1.自由讀文,利用工具書查閱自己要理解的詞語,並記錄自己的疑難問題。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①晝: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裏除草。 ④績麻:把麻搓成線。 ⑤各當家: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參加。 ⑧耕織:耕田織布。 ⑨傍:靠近。 ⑩桑陰:桑樹下。

4.引導學生試着解釋全詩:

白天除田草,夜裏搓麻條,村裏的男女都擔家。

幼童不懂耕田織布,也在桑樹蔭下學着種瓜呢!

5.請同學們認真想一想:後兩句表現孩童天真可愛的行爲,目的是什麼?(有力地襯托出農民勤勞簡樸的生活)

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描述畫面內容。(抓住兒童神態、動作、想象其語言)

6.放聲自由讀詩,想象其意境,體會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指導背誦

五、總結

這首詩風格清新自然,語言親切樸實,富有泥土氣息。描寫了緊張而又愉快的勞動場面和田園生活的美好。

六、佈置作業

背誦全詩,預習下一首詩。

漁歌子

教學目標:

1、理解《漁歌子》的詞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並默寫這首詞。

3、想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句話的畫面,並描述出來。

教學重點:

學習詞的內容,想象詞中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結合詞句展開想象,並能描述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背誦課文 查閱資料瞭解有關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欣賞唐宋名家名詞。

讀生字:塞 箬 蓑

二、自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 自讀全詞,整體感知。

2、 讀《漁歌子》有什麼感覺?這首詞寫了哪些景物?

三、 自讀詞,提出疑問。

四、細讀《漁歌子》理解詞意

1、《漁歌子》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人?

2、自學、對照註解或字典理解字詞的意思。

讀生字:塞 箬 蓑

斜風:微風 歸: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詞的意思。

在美麗的西塞山前,幾隻白鷺飛上天空。河邊粉紅色的桃花正在盛開,清澈見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鱖魚在遊動。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詩人頭戴青箬笠;身穿綠蓑衣,沐浴着斜風細雨,久久不願離去。

五、總結昇華

1、 請同學們自願理解詞意。

2、 全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讀《詞兩首》。

板書設計:

白鷺飛 斜風細雨

漁歌子 桃花流水 熱愛大自然

鱖魚肥 不須歸

朗讀

背誦

24. 麥 哨

石橋鋪小學

教學目標:

1、 認識“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個生字,能準確認讀。

2、 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3、 體會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熱戀。

教學重點:感悟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體會鄉村生活的歡快、柔美,和我們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現代人相比較,他們纔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樂、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學準備:《牧童短笛》的音樂,掛圖或課件,識字卡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1、直觀激趣

播放課件,觀看鄉村生活的場面,讓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情趣有一個直觀的認識,有助於學生接下來理解課文的意境。

2、範讀激情

教師配樂範讀全文。要求學生閉目靜聽,全身心地感受課文的美好意境。

3、初讀感受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自學新詞,讀通課文,初步感受課文大意。

4、互助識字

相互交流生字學習情況,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學生至少選擇一個生字(越多越好)準備參與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應),形近字的比較(“俯”和“腑”)。發揮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說說自己曾經見過的字,自己容易寫錯讀錯的字,自己發現很特別、很有趣的字,(儘量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二、感悟文章

1、 步入“歡快、柔美”的課堂

《麥哨》是一篇十分優美的散文,讀起來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課文有兩個詞語特別重要,只要我們抓住並真正理解了這兩個關鍵詞,就可以說理解了整篇課文,到底是哪兩個詞語呢?

學生快速地默讀課文後,請同學們來猜一猜,看看誰是老師“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歡快、柔美”的情態

(1)教師板書“歡快、柔美”,然後問學生:“歡快、柔美”是什麼意思?課文中是誰在什麼環境下“歡快、柔美”地幹什麼?

(2)學生“歡快、柔美”地自由朗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們的“歡快、柔美”。

(3)你平時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人、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是“歡快、柔美”?

從文字向生活拓展,使學生認識到“歡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環境下和一定的基礎上的,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每個人隨隨便便就能過上“歡快、柔美”的生活。

3、領悟“歡快、柔美”的內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師生一起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2)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找出你喜歡的部分,說說理由,朗讀出感受。

(3)鄉村的生活爲什麼柔美、歡快呢?僅僅是因爲鄉村景色怡人嗎?

提示:請同學們展開想象,家裏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鄰居,他們和人們的“歡快、柔美”有關係嗎?

(經老師的這一點撥,學生不難感受到人們“歡快、柔美”的背後,是老人的健康長壽,是孩子的聰明可愛,是夫妻的恩愛美滿,是鄰居的和睦友好。從孩子們歡快的神情,看到人們的歡快生活;從人們的歡快生活,聯想到整個鄉村歡快、柔美的生活。)

4、提升“歡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師告訴學生,有一位詩人讀了《麥哨》這篇課文之後,激動不已,將鄉村的歡快、柔美生活,用28個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詩:

碧湖,綠田,孩子;清風,炊煙,農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陽西下,幸福人,樂開花。

(2)引導學生反覆吟誦,細細品味。

(3)最後告訴學生這首小詩的作者就是老師自己,希望同學們展開想象,課後也寫一首精美的小詩。

板書:(簡筆畫:一副鄉村圖)

語文園地六

石橋鋪小學

一、教學目標

1. 能表達清楚、思路清晰、內容詳實地介紹鄉村生活或景物

2. 能將自己的收穫寫成文,內容表達清楚,能運用積累的優美詞句

3. 學會寫擬人句,體會擬人句的特點

4. 能背誦6句和鄉村景物、生活有關的詩句

5. 充分準備展示資料,大膽展示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2.3

三、教學過程

l 口語交際 習作

1.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對鄉村生活和田園景物有了更多的瞭解和感受,讓我們一起來交流交流學習的收穫。

2. 在四人小組裏交流自己的感受、體驗。

3. 小組代表在全班展示彙報,可展示自己蒐集到的圖片和資料

4. 評一評誰的收穫大、感受深

5. 我們聽了同學的彙報,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把自己最想寫的內容寫下來,可以寫自己的經歷、聽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體會

6. 寫完後認真讀一讀,改一改

l 我的發現

1. 自己輕聲讀一讀句子,仔細看看句子中帶點的部分,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2. 生彙報

3. 全班齊讀,再次感受

4. 你能仿寫出這樣的句子嗎?

l 日積月累

1. 自讀,想一想,這組詩句和什麼有關?(都是和鄉村田園生活有關的)

2. 師指導讀準字音和停頓

3. 有感情地朗讀

4. 試着背一背

5. 比一比誰在短時間內記得又多又好

l 展示臺

可結合口語交際,展示小組合作和單獨完成的成果。如:“農村風光”圖片展、講一個農村兒童生活的故事、描寫鄉村景色的小詩等。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10

第一課時(《牧童》)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詞的意思。

3.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寫下來。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牧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說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誰知道“八仙”是哪八個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岩”,是唐代人。呂岩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說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古詩,讀通順,讀流利。

2.小組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

(注意強調“蓑”字的讀音和寫法)

3.再自由讀詩,把不理解的詞語勾畫出來。

4、學生反饋並質疑。(師適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鋪,鋪開。

弄,逗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棕或草編織的外衣,用來遮風避雨。

臥月明:躺着觀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讀古詩,交流學習

1.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2.反饋:你讀懂了什麼?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裏都是草地。

晚風中隱約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笛聲。

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

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齊讀此詩。

(四)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

3.學生配樂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體會到什麼,迅速寫下來,與小組同學交流。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

(詩人嚮往寧靜淡泊,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自由讀詩,帶着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3.伴樂,全班一起誦讀全詩。

第二課時(《舟過安仁》)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衝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寫兒童的詩,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另外一首寫兒童的詩。和前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爲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藉助風的力量。

5.彙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隻小漁船裏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彙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並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讚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着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透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第三課時(《清平樂·村居》)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3.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4.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田園生活的情景。

重點難點

感悟詞中田園生活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匯入,解題

1.板書課題,讀題。

2.解題:

“清平樂”是詞牌名,並不是題目。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因爲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的曲調名稱叫詞牌。“清平樂”的“樂”要讀成“lue”清平樂本來是一種音樂歌曲,後來才用來當做詞牌。

“村居”纔是這首詞的題目,意思是“農村閒居的人家”。《清平樂村居》這首詞是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讀,正音

1.自由讀詞,注意讀準字音。

2.難字正音,引導學生讀準:茅、檐、相、媚、翁、媼、亡賴、剝

3.全班齊讀,男女生賽讀,同桌互讀。

4.且讀且點評,讀出韻律節奏。

(三)再讀,解意

1.自由讀文,自主理解詞語意思

2.自由彙報自己第一次讀課文的收穫,老師引導學生解釋重點詞語: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裏:喝了酒後,微微有點醉意。

吳音:吳地的方言。這裏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間很親密和睦的樣子。

翁媼:老翁、老婦人。

鋤豆:在豆田裏鋤草。

無賴:音同“無賴”,這裏指頑皮、可愛。

3.小組合作,結合插圖和註釋,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長滿了茵茵綠草。一陣吳音,絮絮叨叨,還帶着幾分醉意,親切,美好!這是誰家,一對白髮蒼蒼,公公,姥姥。

大兒子,在小溪東岸,豆地裏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手藝可巧!小兒子,躺在溪邊剝蓮蓬,一個逗人喜愛的頑皮佬。

4.再讀全文,學生質難問疑

(營造民主課堂,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有爭議之處,還可以展開討論)

(四)精讀、悟情

1.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閉目想象畫面。

2.請學生自由談所“看到”的畫面。

3.學生配樂自由讀,邊讀邊悟。

4.請學生自由談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寧、悠閒、快樂、恬靜、幸福的平淡農村生活讓人陶醉使人嚮往。

(五)熟讀,成誦

1.小組內互讀,把所感透過朗讀表現出來。

2.全班朗讀,注意表達思想感情。

3.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