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乾魚山的來歷散文

散文9.86K

韋源口鎮廣言村附近有一座山叫乾魚山。乾魚山是不是跟武漢的龜山、蛇山一樣因形似龜蛇而得名呢?如果以這樣的思維方式去猜測,那就錯了。乾魚山一名的來歷,另有一番故事

乾魚山的來歷散文

相傳很早以前,此山山腳下住着一對夫婦。男的姓費,名經緯,以打漁爲生。女的很賢淑,在家侍奉公婆,織布引線,很受鄰里誇讚。夫婦倆四十餘歲得子,取名費四。費經緯夫婦視兒子如寶貝,真是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費四從小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之本事,四書五經皆能倒背如流;學習上也很用功,深得先生的賞識和器重。

費四善詩文,尤攻聯句。一日,費四穿着綠襖上學,眼睛炯炯有神,老先生想到他很有才學,想出一聯考考他。先生的上聯是:出水蛙兒穿綠襖,美目盼兮。美目盼兮出自《詩經·衛風·碩人》中的'一句,形容眼睛明亮美麗。費四不慌不忙,見先生着一身紅袍,很有精神的樣子,又聯想到先生平日教學生識字讀句時,點頭哈腰狀,即時來了靈感,脫口而出:落蕩蝦子着紅袍,鞠躬如也。一個把學生比作蛙,一個把先生比作蝦,對得甚是工整。費四感覺把先生比作蝦有失禮貌,忙上前賠禮道歉。先生不但沒生氣,反而當面誇讚了費四一番,稱其是:曠世之奇才。

寒暑易節,費四手不釋卷,飽讀詩書,滿腹經綸。

省試快到了,費四準備好盤纏,帶好文房四寶,臨上路時,年邁的老母親從房樑上取下醃製好的五六斤重的臘乾魚,捆在棉被內,讓費四在路上借宿時,搭個夥,改善一下伙食,補補身體。

一路風雨兼程,費四根本沒有時間開啟棉被。困了,就把手頭上的書一擱,和衣躺在棉被上。或許,他早已把母親夾在棉被內的乾魚忘記個一乾二淨。餓了,就着醃菜嚼幾口乾飯。累了,就躺着歇會兒。他的一門心思都用在讀書上。

省試結束後,可能是沿途太過勞累,費四竟染上了瘧疾,高燒不止,晚上汗溼衣衫,整個人虛脫得沒一絲力氣。當他拖着病重的身體好不容易從省城趕至離家只有一步之遙的高山時,病情迅速惡化。眼前是觸手可及的家鄉,舉步便可到達,但他卻挪不動一步,眼冒金星,一時間整個人覺得天旋地轉,無力地倒向了地下。一個放牛娃發現費四時,費四已氣絕身亡。就在費四倒下的地方,人們安葬了費四。在清理費四的遺物時,當解開捆紮的棉被,人們發現裏面的棉絮已爛成一個大洞,五六斤重的臘乾魚爛得只剩下魚骨架子。費經緯夫婦痛不欲生,邊哭邊訴說着其中的緣由。在場的所有人,都被費四的勤學精神所感動,更爲費經緯夫婦痛失愛子而悲傷。

幾個月後,省試的結果出來了。費四獨佔鰲頭。望着大紅的喜帖,費經緯夫婦睹物思人,肝腸寸斷,哭得死去活來。此情此景,哪個人不爲之動容。一時間,費四肯於吃苦,苦心勤讀的精神在當地傳爲美談。當地人爲了讓費四的勤學精神永留人間,就把安葬費四的山,取名爲乾魚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乾魚山上沒有仙,它是因爲這裏躺着一個勤學的年輕學子而得名。費四的勤學精神將永遠地影響着這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