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中國古代詩詞散文欣賞

散文1.28W

導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高中語文的選修課程教材。以下是小編爲大家分享的中國古代詩詞散文欣賞,歡迎借鑑!

中國古代詩詞散文欣賞

培養學生揣摩詩詞語言的能力,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中國詩歌透過意象、比興來抒發情志,情景之間若即若離,詩意含蓄蘊藉。錢鍾書把詩詞言與意之間的關係分爲兩種:“詩中言之而未盡,欲吐復吞,有待引申,俾能圓足,所謂‘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此一事也。詩中所未嘗言,別取事物,湊泊以合,所謂‘言在於此,意在於彼’,又一事也。前者順詩利導,亦即蘊於言中;後者輔詩齊行,必求之文外。含蓄比於形之與神,寄託則類形之與影。”(《管錐編》)無論是意在言外,還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都能夠造成詩歌意蘊的模糊性和多義性。這裏把本單元所選篇目中的一些詞句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作爲教學的參考。

一、《閣夜》中“天涯”的雙重含義。

說法一:天涯,漫天。“天涯霜雪”就是漫天的霜雪。(《杜詩詳註》中華書局1979年版)

說法二:天涯,指夔州,又有淪落天涯意。(陶道恕鑑賞《閣夜》,《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

二、《閣夜》中“人事音書漫寂寥”是無奈還是存有希望?

說法一:人事和音書,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陶道恕鑑賞《閣夜》,《唐詩鑑賞辭典》)

說法二:戰爭無論拖延多久終會結束,生命無論受到多少摧殘總會延續。悟出這一對矛盾的辯證關係,暫時的人事不順和音書斷絕,又算得了什麼呢?(葛曉音《杜甫詩選評》)

三、《李憑箜篌引》中“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的音樂表情。

說法一:這是樂曲的第二樂段。突然,弦上爆發出強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長響的,鳳凰鳴叫般嘹亮……瞧,誰家麗人相思苦,淚珠瑩瑩如荷上露珠。淚珠滾,露珠滾,輕巧的音階也在滾。音階滾出了露珠的聲音,爲它們注入靈氣,彌補有形無聲的不足。而露珠和淚珠又使滾動的音階訴諸形象,彌補有聲無形的不足。兩相媲美,交相輝映,這是詩與樂的.最好結合。我們再看:它們滾着、滾着,化成幽香的蘭花。花兒開啓朱脣,仰天而笑;聲聲陣陣,玲瓏剔透——絃音叮咚,串串不止。顯然,樂聲似笑聲,笑聲是樂聲。這裏,樂曲是在不知不覺中轉悲爲喜的,猶如含淚的笑。否則李賀就不會把“香蘭笑”與“芙蓉泣露”並在一起。這個變化,爲樂曲的高潮作了初步準備。(林薌《且從名師“聽”妙曲——讀〈李憑箜篌引〉》,《文史知識》1996年第9期)

說法二:有時激越得像崑崙山上玉碎山崩,有時又柔和得像鳳凰的鳴叫;有時悽傷哀怨,像是帶露的芙蓉花在哭泣,有時又明朗歡快,就像是盛開的蘭花在微笑。(魏家駿《嘔心瀝血的苦吟之詩——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

四、《李憑箜篌引》中“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冷暖難辨。

說法一:這明朗歡快的箜篌聲,溫暖着京城裏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動了皇。(林薌《且從名師“聽”妙曲——讀〈李憑箜篌引〉》,《文史知識》1996年第9期)

說法二:“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依然寫音樂的感染力……李憑演奏的音樂把長安城中寒冷的月光都融化了,人們不顧深秋寒冷的夜氣,都在月光下聆聽她的演奏。不僅如此,音樂也感動了皇帝,也來欣賞她的演奏。(郭月鳳《李憑箜篌引》鑑賞,孫育華主編《唐詩鑑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說法三: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美妙的樂聲連天上的皇帝都感動了。(王琦《李賀詩歌集註》,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五、《李憑箜篌引》中“石破天驚逗秋雨”是音樂效果抑或樂聲高潮?

說法一:這是從側面寫李憑彈奏樂曲時所產生的動人心絃的效果。女媧正在煉石補天,因爲凝神傾聽這美妙的樂曲聲,也忘記了自己正要做的事,以致石破天驚,秋雨傾瀉。(魏家駿《嘔心瀝血的苦吟之詩——李賀〈李憑箜篌引〉賞析》,《名作欣賞》2004年第8期)

說法二:這是樂曲經過進一步鋪墊後的奇峯突起。不知何時,風雲變幻。狂風、閃電、雷聲一齊出現,嘩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媧補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發出的驚呼?其實,這是李憑接連彈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絃齊鳴,彷彿萬物齊響。轟隆之聲有如排山倒海,使聽衆應接不暇,產生錯覺……樂曲的終了,亦是詩歌的最後部分……不像李白直抒胸臆,李詩僅是有所寄託,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終詩完,渾然一體。(林薌《且從名師“聽”妙曲——讀〈李憑箜篌引〉》,《文史知識》1996年第9期)

六、《虞美人》中“春花秋月”耐人尋味。

說法一:春花每年都開,秋月每年都圓,春花秋月代表自然界的時序變換,進而代表宇宙的永恆。在《虞美人》中,李煜只看到了人生的無常,看不見永恆。所以詰問春花秋月何時能了。(葉嘉瑩主編、楊敏如編著《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虞美人》)

說法二:春花秋月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常常和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春花秋月本來應該引起人們的歡樂,而對於亡國君主李煜,卻偏偏勾起了他傷心的回憶,他過去那些快意的享樂生活,大都是和春花秋月聯繫在一起的。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他往日的歡樂卻一去不返了。所以,在首句李煜就發出了哀怨的感嘆。(陸永品、範之麟、吳庚舜、董乃斌《唐宋詞選講》)

說法三:春花秋月是極美好的事物,且多爲愛情的象徵。李煜是一位多情的風流才子,18歲和宰相周宗的女兒娥皇成婚,娥皇后來被封爲“大周后”,二人感情十分深厚,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相好,李煜28歲的時候娥皇去世,他就把娥皇的妹妹立爲皇后,這就是“小周後”。南唐滅國之後,小周後也同李煜一道押解到汴京,被宋太宗強徵入宮。昔日朝夕相伴的皇后,如今咫尺天涯,不得相見。詞人獨自一人在花前月下,想起昔日的美好時光,怎能不暗自傷悼,萬分悲切呢!他害怕“春花秋月”勾起對往事的回憶,不願見到這些美好景物,巴望它早些消逝,早些完結。“春花秋月”解釋成“自然界的時序變換”也可以解釋得通,似乎還是用“花前月下”那樣的意思去解說更好一些。(王能憲《血淚鑄就的詞章——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賞析》,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科教部編《閱讀和欣賞·古典文學部分》十四)

七、《虞美人》中“朱顏”何解?

說法一:“朱顏改”,作者自傷形容憔悴。(朱東潤主編《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

說法二:“朱顏”即紅顏、盛年的容顏。“朱顏改”暗指失國之變。(葉嘉瑩主編、楊敏如編著《南唐二主詞新釋輯評·虞美人》)

說法三:“朱顏”,紅顏,少女的代稱,這裏指南唐舊日的宮女。(詹安泰《李璟、李煜詞》)

說法四:“朱顏”爲“楣”。“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欄:欄杆;砌:臺階;顏:門楣。《辭海》釋“顏”爲堂上或門上的楣,《新唐書·馬燧傳》:“勒石起義堂,帝榜其顏以寵之。”《中國對聯大辭典》也引《新唐書·馬燧傳》例,釋“顏”爲題匾額處,門楣。可見“欄”“砌”“顏”是建成一座宮殿的三個不同部分。站在宮殿正前方,顧盼得“欄”,俯視得“砌”,仰觀得“顏”。句中所運用的“應……只是……”的行文結構,也決定了“雕欄”“玉砌”與“朱顏”的緊密關係。“朱顏”可解作“紅色的門楣”,但就本詞而言還可以引申爲掛於“朱顏”位置的橫匾。“朱顏改”指換了橫匾。殿依舊、匾還懸、題已更,“雕欄、玉砌”的“在”與“朱顏”的“改”,這“宮在名改”不正是亡國後的正常現象嗎?(秋雲遠樹,《破解李煜〈虞美人〉之“朱顏”二字》)

標籤:散文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