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餘秋雨作品散文集摘抄

散文1.9W

餘秋雨是我們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還被授予國家級吐出貢獻專家的稱號。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收集的餘秋雨作品散文集摘抄,歡迎閱讀!

餘秋雨作品散文集摘抄

人們在厭棄喋喋不休的道德說教之後,曾經熱情地呼籲過真實性,以爲藝術的要旨就是真實;當真實所展示的畫面過於獰厲露骨、冷酷陰森,人們回過頭來又呼籲過道德的光亮,以爲抑惡揚善纔是藝術的目的。其實,這兩方面的理解都太侷限。傑出的藝術,必須超越對真實的追索(讓科學沉浸在那裏吧),也必須超越對善惡的裁定(讓倫理學和法學去完成這個任務吧),而達到足以鳥瞰和包容兩者的高度。在這個高度上,中心命題就是人生的況味。

——《藝術創造論》

中國古代繪畫中無論是蕭瑟的荒江、叢山中的苦旅,還是春光中的飛鳥、危崖上的雛鷹,只要是傳世佳品,都會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識。貝多芬的交響曲,都是人生交響曲。

——《藝術創造論》

歷史,也可獲得人生化的處理。把人類的早期稱作人類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發祥地稱作人類文化的搖籃,開始可能只是一種比喻,但漸漸人們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義。個體生命史是可以體察的,因此,一旦把歷史作人生化處理,它也就變得生氣勃勃,易於爲人們所體察了。把歷史看得如同人生,這在人生觀和歷史觀兩方面來說都是超逸的,藝術化的。

——《藝術創造論》

自然與人生的一體化,很容易帶來誘人的神祕色彩。人類原始藝術的'神祕感,大多也出自這種自然與人生的初次遭遇。時代的發展使這種神祕感大爲減損,但是,只要讓自然與人生真切相對,這種神祕感又會出現。自然的奧祕窮盡不了,人生與自然的複雜關係也窮盡不了,因此,神祕感也盪滌不了。

——《藝術創造論》

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麼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着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的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爲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複。

——《洞庭一角》

長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階段總是充滿着奇瑰和險峻,到了即將了結一生的晚年,怎麼也得走向平緩和實在。

——《狼山腳下》

人有多種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級也不相同,住在五層樓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評三層樓的低下,何況你是否在五層樓還缺少科學論證。

——《書海茫茫》

諸般人生況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異鄉體驗與故鄉意識的深刻交糅,漂泊慾念與迴歸意識的相輔相成。這一況味,跨國界而越古今,作爲一個永遠充滿魅力的人生悖論而讓人品咂不盡。

——《鄉關何處》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筆記·小引》

不管你今後如何重要,總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之間,短短几句話,使你大驚失色,引爲終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註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關於友情》

以平常態,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燈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際交往上,經常減肥、排毒,纔會輕輕鬆鬆地走以後的路。

——《燈下回信》

人生的過程雖然會受到社會和時代的很大影響,但貫穿首尾的基本線索總離不開自己的個體生命。個體生命的完整性、連貫性會構成一種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個小點都指點着整體價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投身再大的事業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事業,聆聽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當做一個故事,我們一定會動手動筆,做一點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這樣的故事稱之爲“收藏人生的遊戲”。讓今天收藏昨天,讓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斷片連成了長線,原先的水潭連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會再有腐臭和乾涸的危險。

——《收藏昨天》

希望世間能有更多的人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勤於記錄,樂於重溫,敢於自嘲,善於修正,讓人生的前前後後能夠互相灌溉,互相滋潤。

——《收藏昨天》

傑出之所以傑出,是因爲罕見,我們把自己連接於罕見,豈不冒險?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麼就不要鄙視世俗歲月、庸常歲序。不孤注一擲,不賭咒發誓,不祈求奇蹟,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緩而負責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記憶和嚮往的雙向路途上,這樣,平常中也就出現了滋味,出現了境界。珠穆朗瑪峯的山頂上寒冷透骨,已經無所謂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實的山河間。秋風起了,蘆葦白了,漁舟遠了,炊煙斜了,那裏,便是我們生命的起點和終點。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監、互猜互損,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

——《流浪的本義》

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給人喜悅,山地給人安慰。水邊讓我們感知世界無常,山地讓我們領悟天地恆昌。水邊讓我們享受脫離長輩懷抱的遠行刺激,山地讓我們體驗迴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仁者樂山》

結束語:以上就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收集的餘秋雨作品散文集摘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閱讀!

相關閱讀:摘抄的要求與背誦

心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6-13歲這一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段,一個人一旦錯過了13歲以前發展記憶力的黃金時段,不能形成很多知識的、情感的、經驗的豐富積累,將會給他的一生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所以,讓學生邊摘抄邊背誦,是讓學生儘可能多的記下那些應該記住且能記住的好東西,是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的記憶優勢,是順應學生的發展規律的。而且,將摘抄的背誦下來,能使語言的積累更厚實。

當然,要讓摘抄真正落實,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但若要求摘抄天天收發批改,也無太大實效。因爲摘抄只要寫在作業本上,就不會有太大錯誤出現。所以平時只要有組長登記就可以了,教師可分周分月統一檢視,平時抽查。另外,背誦的檢查也是一項不小的工程。於是我採取抽查與互查相結合的方式,每節課前五分鐘,隨機點幾人背誦,其它同桌互相背誦,既起到了交流的作用,又保證了檢查的效果。 總之,指導學生進行摘抄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使之逐步形成影響學生一生的好習慣,使每個學生好讀書,勤積累,在不斷的內外吸收中提高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