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讀書,是一輩子的修行散文

散文1.38W

看到這樣的字眼,或許很多人會覺得矯情。確實,當下能夠堅持讀書的人並不多,我自己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把讀書只當做一種消遣,而非真的用心。

讀書,是一輩子的修行散文

2005學年,帶過一屆初三,註冊了新浪博客嘗試寫文。

2007年,我開始負責學校的文學社和學生徵文的整理。但寫文,卻因諸多原因擱淺。

直到2010年,加了騰訊Q一Q。在網絡看到許多草根作者的東西,沉寂很久的文字夢想,居然在心底又升騰起來了。接着,開始在空間裏碼字,開始發覺文字的'趣味,開始知道自己如此幸運:作爲語文老師,可以天天與文字打交道,可以與學生一起領略文字的世界。有同事曾說,你是我們學校最像語文老師的語文老師。有朋友說,你是“歪打正着”,拋開自己所學的專業,反而找到了最能施展自己的舞臺。面對他們的言語,我一笑置之。不過我發覺在實踐中,自己的讀書、寫文,與課堂上的教讀、教寫,可以彼此影響,甚至可以相得益彰。

於是開始大量的閱讀。最初,閱讀書目是根據人教版的課本和教研室規定的閱讀書目來確定的。從七年級上冊開始,六冊書裏邊,相關課文的作家作品,選擇性地買取一些閱讀。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紫藤蘿瀑布》,作者是宗璞,由此,我選擇了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還有他父親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比如八年級的課文《信客》,作者是餘秋雨,我根據課文順藤摸瓜,讀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山居筆記》,以及後來出版的《中國文脈》。如我教學了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於是閱讀了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整理的汪曾祺作品系列《彩雲聚散》《一輩古人》《邂逅》《受戒》。又如我教了九年級的《我的叔叔于勒》讀了莫泊桑的小說集《羊脂球》。初中教學,文言文也是個難點,閱讀古代典籍,也是語文老師必須的。記得一個寒假,啃下了一本《史記》還有一個寒假,讀了《唐宋八大家散文》。曾經手術後在家休養,閒得慌時,讀了《東坡志林》《曾國藩家書》。還有在教學八年級《湖心亭看雪》,由此讀了《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後來,視野漸漸擴大,我就經常去新華書店淘書。每次去,總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家裏的書架,越來越滿。有了網一購,買書看書就更加方便了。看得多了,閱讀體驗也隨之增多,並且越來越豐富。爲了不遺忘,我開始寫讀書筆記。在前幾年,讀書筆記是比較零散的。如看電子版《百家講壇》(全集)寫過,看于丹講《丹詩詞韻》寫過,看《人間詞話》《小窗幽記》寫過,看《浮生六記》《東坡志林》寫過。去年上半年,我開始把自己的一些隨感整理在《擷思錄》裏邊,如看張愛玲的小說筆記,如看張岱的兩本書的筆記,如看香港作家西西小說的筆記,如看餘華隨筆的筆記,還有看教育家顧隨、商友敬、錢理羣等的筆記等……

其實,最初寫東西,沒有過多的念頭。寫着寫着,開始嘗試小說,開始嘗試讀書筆記。每一種嘗試,都是一種歷練。再反過頭來,回到教學。課內閱讀如何引向課外閱讀?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怎樣結合起來纔是最佳?怎樣帶動學生寫作,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教學生活好像也不再是那麼幹巴巴,也不再是那麼像無頭蒼蠅般地亂撞。

陸游有首《冬夜讀書示子聿》,他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喜歡用後兩句來勉勵學生,我覺得,我們現代人不僅要不斷地實踐,更要學習古人做學問的勁頭,不遺餘力。宋代大學士蘇軾,天資稟賦非同一般,但做學問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所以,還是廢話少說,記住一句話——讀書,該是人一輩子的修行。

我是,你是,他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