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童年往事-回憶性散文

散文2.8W

在上中學的時候,我最喜歡的是詩和散文,說不上它們哪裏好,可是就是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覺得它們美得不得了。因爲應試,曾被逼着寫了一篇一篇的作文,但幾乎都是敘事文和議論文,所以我其實並沒有真正瞭解散文是什麼,只是憑藉自己的內心情感來寫這一篇,記錄我的童年。

童年往事-回憶性散文

一、防洪堤是我的樂園

我從小是個很敏感的人,可能跟我的成長經歷有關,因爲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我是“見不得人的”存在,人們都說會長大後會記不得小時候的事,可是我卻對自己從小的“逃難”生活印象深刻,黑夜拿着手電穿越村子躲到別人家,拿着自己的包袱竄到房頂趴着,被藏到各種親戚家,不能叫自己的父母爸爸媽媽,這些使我覺得自己和別的孩子有些不一樣。

在農村,孩子是自由的,學業也很輕鬆,不像現在的孩子要參加各種興趣班,那時的孩子,家對於他們來講就是一個吃飯睡覺的地方,他們的天地在家之外。而我最愛的地方就是“ge lin ”,這是我們那兒的方言,我並不知道這兩個字應該怎麼寫,長大以後特地問父母才知道那是用來防洪水的,於是鄭重的叫它“防洪堤”,其實她是圍繞村子的大土坡,大約2、3米高,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她就在那,反正年齡比我大,那裏是我的樂園。

不記得第一次去是什麼時候,那時村子很美,如果把那個“土坡”稱爲山的話, “山” 綿延幾百米,中間又被小路隔開,水是從石門水庫裏流下來的,也可以說那時是“山清水秀”。對我來說“山”是迷人的,她站在村子的最邊緣的地方,四周是農田和它相伴,但說來也奇怪,我對它的記憶大多都是屬於夏天這個季節的,大概是因爲夏天是它最美的時候吧!其實是因爲春天很短,冬天很冷,秋天玉米很高,大人怕玉米地有壞人,所以總是嚇唬我們,我們也就不敢去了。

那個時候,村裏沒有人的住的地方就會野草叢生,更何況“山”上有的是土壤,讓那些植物紮根發芽,我都不知道她們的名字,但是在我的眼中它們很美,有那些常見的像小雛菊一樣的,有喇叭花,有才知道名字的大薊花、非常迷你的婆婆納,這些野花有紫色的、粉色的、黃色的、白色的、藍色的。這些色彩點綴着綠色的野草,點綴着黃色的土地,點綴着我的內心。“山”頂是平的,有一條大約半米寬的小路,我和小夥伴們在上面摘花撲蝶、追逐嬉戲,甚至有時候大膽地在上面騎自行車,想想還是佩服自己當初的勇氣,到底是小啊。

在農村,大人們見到生面孔就會問旁邊的人,這是誰家的?如果都不知道,就直接問你,我總是很奇怪這件事,他們非要搞明白每一個人是哪家的。所以我有時喜歡走沒有人的小路,更喜歡沒有人的“山”,可以不被打擾的從村子這邊走到村子的另一邊。有時候路上還可以跨越路障,路障是一種長得十分茂盛的灌木,到當時的我膝蓋那麼高,把不寬的路堵得那叫一個嚴實,我便很開心的小心翼翼的手腳並用的穿過,然後再回頭看看自己的“成就”,頗爲自豪。

稍微長大一點,這裏變成了我的避風港。我還記得的就有和奶奶、爸爸、姑姑有爭執或者發生不開心的事,那時我就喜歡到這裏來哭,其他家人也總是來這裏尋我,現在想想是因爲他們擔心我吧,可是真的`想在不開心的時候一個人來這裏哭哭,好像這裏是我自己的地盤。

再長大,離開了村子到縣城上學,每年盼望寒暑假回家,我還是會去看我的樂園,她每次變得讓我感覺陌生,她變成了真正的土坡,那些野草野花不見了;她的斜坡上被挖了一個個坑種上樹苗;那些樹長大了;那些樹被砍掉了;現在呢,我不知道她是什麼樣了。因爲長期不在家,我已經跟不上她的變化,她的美好也只停留在我的記憶中。現在老家的房子已經沒有人住了,只有大年初一回家拜年、上墳,再也沒有去看過我的“ ge lin”。不知道她現在還好嗎?

二、童年裏的那些水

我的老家並不是一個水鄉,但還是有水的,比如村子南邊的池塘,東頭的石門河,夏天因爲雨水多而臨時形成的小湖,水是小孩子夏天的最愛。

雖然我不會游泳,可是這並不影響我和水的親密接觸。南邊的池塘曾經水很深,可是隨着全球變暖,它終於在我小時候變成了一片淤泥地,於是那個夏天我記得我穿着一個粉色的大褲頭,上面穿什麼忘了,興高采烈的加入了捉泥鰍的隊伍。可惜小的時候沒人教我唱《捉泥鰍》這首兒歌,否則我就能一邊唱一邊捉了,想想真幸福,現在的小孩比如我侄女只能帶她去超市認識什麼是泥鰍了。最後戰果好像是空手而歸吧,我是屬於雄心勃勃要抓,但是抓到就嚇得鬆手那種,只能眼睜睜看着別人把泥鰍、黃鱔帶回家了,用現在的話講,我就是去打醬油的,但是還是很開心的跑回家的。

東頭的石門河的水,我爸爸說是從石門水庫裏留下來的,人們對這裏又恨又愛,愛是因爲這裏的水可以澆灌周圍的農田,恨的是洪水也從這裏而來。因爲我家在村子西頭,不常來這裏玩,只記得姑姑家在這邊有一塊地,收玉米的時候幫她剝玉米棒子,可以在水邊玩,記憶中水很清澈,然後有一條長長的黑色的動物游來,嚇得我拔腿就跑,應該是水蛇吧,我就見過那一次,後來再去那裏就很注意了。河的兩邊生長着野菊花,很多,沿河而長,有一次看到一個老爺爺在不停摘花,我就去問他在幹什麼,原來這種花曬乾可以泡水喝,去火。我就也在旁邊幫忙,不一會就摘了很多,還覺得自己比老爺爺摘得快多了,結果老爺爺告訴我,我摘得都是比較嫩的,所以好摘,而他摘得長得比較老,不好摘,我這才明白原因,有點爲自己的沾沾自喜感到不好意思。

夏天因爲充沛的雨水,東南邊的低地成了一片湖還是什麼,記得不大清了,只記得和一羣小夥伴從村子的西頭,穿過防洪堤,偷個小玉米,浩浩蕩蕩來到水邊,然後看蝌蚪和小魚,不記得自己有沒有抓過蝌蚪養,但是據說蝌蚪養不活,只記得那一片密密麻麻。

還有在夏天可以吃到炸小魚,姑父會用漁網兜好多指頭大的小魚,到家倒在大盆裏,還要用麻袋蓋上,在盆邊壓上磚,否則小貓會來偷吃,等到姑姑有空的時候就會把它們炸了,炸小魚是那個夏天最好吃的零嘴兒。

三、關於“溜”的那些事

本着節約的傳統,一般在收過小麥和花生的時候,都可以去再溜一遍,爲了趕潮流,我也在小時候幹過,提起來這些事,我媽媽還會“嘲笑”我一番。

一次是拾小麥,在那個金黃的季節,和我最好的玩伴金金一起,踏上了拾小麥的路程。可能是不好意思吧,不記得自己拾到多少小麥,反正肯定不多,只記有收割後的成堆小麥,地上留下的小麥秸稈碴子,忙碌的運小麥的人。我們倆就是手拉手晃盪,然後兩家人看到吃飯時間這倆孩子也不回來,於是金金她爸就騎着摩托車從天而降,把我們接回家去了,這次就這麼結束了。看到別人拾的麥子都鋪了一地,我心裏很納悶,到底是怎麼拾的?

第二次更丟人了,得知有小夥伴要去溜花生,我興奮地回家找奶奶要一個籃子,然後挎着籃子一溜煙地跑出去跟她們一起去了。我們村不種花生,還是走到了另外一個村裏,只見土地上光禿禿的,什麼也沒有,我就傻乎乎的扒來扒去,可是最後收穫無幾。回家的時候大大的籃子裏只有兩顆花生,一顆還是夥伴看我太可憐,“施捨”給我的。也不怪每次媽媽都笑我,這次之後好像再沒做過這種事,雖然沒有拾到糧食,可卻從中拾到了快樂。

我總是覺得自己的童年很快樂,自由、輕鬆、有趣。 所以一定要寫下來,用文字記下我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