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琅琊山散文

散文2.68W

琅琊山,醉翁亭,其鼎鼎大名都是源於歐陽修的一篇文章。盛名之下,必定一遊。

琅琊山散文

從北大門沿着山路而上,首先是野芳園,就是一個不大的植物園。“野芳發而幽香”,歐陽公其實是看到山邊的野花盛開,聞到花草的清香,自然有感,並不是觀賞了一個植物園。更爲滑稽的是,野芳園中雖然全部是綠色植物,但只有綠葉而沒有紅花,根本看不到野芳。也許是我們來的時間不對,但無論如何,就算有“芳”,也不“野”了。

野芳園過去即醉翁亭。其實我一直以爲,像醉翁亭、黃鶴樓等人文景觀,其鼎鼎大名是源於它的文化底蘊,遊人到此是與古人千年對答,精神交流,而並不是觀賞亭臺樓閣的富麗堂皇與衆不同。正像劉禹錫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醉翁亭也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亭子,但由於歐陽文忠公在此把酒逍遙寄情山水,所以我們也想步文忠公後塵,僅此而已。真正到了醉翁亭,發現亭子已經是後來所建,並非文忠公當年飲酒之亭了,也確實富麗堂皇了很多,但畢竟是贗品,文化價值差了很多。好在醉翁之意在山水,山水未變,景色依然。亭外是一條小溪,清澈見底,水聲潺潺,足見清幽,只是沒見到“溪深而魚肥”,那也許是文忠公的想象。醉翁亭依山而建,一個大亭子,中間沒有石桌石凳,而是在四周的木椅上,擺放着小木桌,這種飲食方式,到是符合文士身份,也符合現在分餐制的食品安全的,就不知是不是當年舊制。亭子後面是二賢堂,當然是供奉了歐陽修與蘇軾兩位與琅琊山有過交集的文宗了。旁邊就是琅琊山,山腳下兩塊石碑,歪斜矗立,猶如兩個喝醉酒的醉翁,很是有趣,上面分別題字“醉翁亭”和“二賢堂”。很多遊人在亭前牌照留念,但我更願意和醉翁石碑一起,那就是歪斜的醉翁,就是歐陽修之魂的真實寫照——以酒爲媒,心向山水,自得其樂。迷濛間,兩塊石碑似乎幻化成歐陽與東坡,已經醉眼迷離,前倒後歪,只是那眼神中的孤寂無奈,只能在相互對視間才豁然一笑。醉翁亭西,是一塊空地,名‘宴樂園’,應該就是當年“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譁者,衆賓歡也”的地方。想當年,歐陽公應該在醉翁亭上,獨自扶着酒樽,顫巍巍笑盈盈地看着諸位賓客盡情喧譁嬉鬧,心中歡樂、孤獨油然而生。再往西,是一個小園子,雖不大,但高低錯落有致,有花有水有亭,背倚高山,面俯清流,自得山水之樂,所以此地四個大字“意在山水”。小園北也有一小亭,名“古梅亭”,應該植有梅花,現在看不到了。想當年,歐陽公飲着釀泉美酒,看着山水佳色,聞着淡梅幽香,聽着衆賓歡然,想着身世浮沉,不醉何爲!心緒孤苦中求歡,山水之樂中暫時忘情,美酒麻痹自己的憂愁,而“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分明寫出了自己的無奈,這正是中國文人的千年共鳴,所以,《醉翁亭記》也才能流芳千古。

從醉翁亭向上,是同樂亭,也是歐陽修紀念館。紀念館很簡單,中間歐陽修塑像,四周生平簡介。紀念館邊是琴韻閣,應該是當年文忠公撫琴或者聽琴之所,現在是透過影視技術播放的琅琊山介紹和誦讀《醉翁亭記》。館前是一個小園林,林中有亭,應該就是同樂亭,說是歐陽修所建,取“與民同樂”之意,也可讓普通百姓遊覽琅琊山水之樂。亭後一尊高大的假山,遮天蔽日,上面是歷代文人對琅琊山的題字,頗爲壯觀。如此集中密集的摩崖石刻,如此大型的石刻假山,還是第一次見。歐陽修爲政不如范仲淹王安石,但其心胸寬廣,樂於助人,不遺餘力地爲大宋文壇推薦了很多才子,爲宋朝文化的繁榮付出一生心力,居功至偉,自已也被尊爲一代文宗。從他“與民同樂”的作風中,分明感受到他這種不管自己喜悲只要帶給別人快樂,並以別人快樂爲樂的偉大思想,可與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思想相映成輝。所以,醉翁亭、岳陽樓往往並稱,也正因爲此。

從同樂亭往前,山路一個拐彎,正是峯迴路轉,景區居然還建了城門樓子,上書“峯迴路轉處”,有趣。不過,站在城門樓子上,遠眺羣山,俯看山路上游人,倒是挺符合歐陽公的意趣。

再往前,是深秀湖。湖看多了,標配是拱橋,湖心亭和九曲迴廊,此處也是如此。坐在湖心亭上,清風徐來,四周羣山環抱,林木倒影在水中,一片綠色,是真的“深秀”。柳色依依,風光宜人,羣山秀水,相映成趣。有山有水處,必令人心曠神怡。湖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心無旁騖地對着畫板,將美色吸之筆下,納入畫中。江山如畫,美人如畫,又有一幅真實的畫作,令人沉醉。不知歐陽公當年,有沒有要求才貌雙全的'女子,對着風景作畫,這本身就是一幅絕佳的仕女入畫圖。

走過深秀湖,是琅琊古寺。進了山門殿,中間是一個大庭院,正在舉行禪意書畫展。信步走過,一幅對聯讓我心中一驚:“讀書隨處樂土,閉門便是深山”。這是何等的禪意!而且無論僧俗,都深受教益。庭院中有一僧人也在信步遊覽,問其琅琊寺由來,他頗爲不屑地提到,雖然歐陽修的名文讓智仙爲廣大世人所知,但真正的高僧們是瞧不起智仙的,因爲智仙實質上是在拍當官的馬屁。細想下,確實也是,不禁莞爾。高僧當不論俗務,太守來又何干!最多以禮相待,一杯清茶足矣,又何必大興土木,修建亭子宴請太守及衆賓客來狂歡?已非清修之義。當下對這位不知名姓的僧人肅然起敬。他告訴我,琅琊寺隋唐時期就有了,一直香火一般,也就普通寺廟,不過面對着琅琊美景,僧人自食其力,也不覺得苦。現在名氣大了,香火旺了些,而且還每年搞廟會創收,生活是舒適了,但有利有弊,物質生活富裕了,同時離清修遠了。他還感慨,天下豈獨琅琊寺如此哉!世外高人的一席話,真是心有慼慼焉。再往裏走,有一個偏殿是無樑殿,現在是素齋館。無樑殿,沒有梁木,全部磚土構成,自然感到陰森。所以並不喜歡。心目中唯一記得的是靈谷寺的無樑殿,供奉着中華民族的英魂,英雄長存的浩氣一掃磚土的陰寒之氣。再往前就是大雄寶殿了。在威嚴莊重的如來佛祖背後兩側,文殊普賢菩薩的坐騎卻相當賣萌——青獅耳朵豎着,頭往上伸展猶如長頸鹿;白象瘦瘦的長鼻子往上翻着鼻孔,不知想嗅些什麼。佛教法相莊嚴,像這樣的諧趣真不多見。大雄寶殿背後,是玉佛殿,這也是琅琊寺的特色,供奉着五百尊大大小小的玉佛,應該是東南亞那傳來的吧,因爲佛像姿態基本差不多,又應該是產玉的地方纔會如此大規模造玉佛。正在頂禮膜拜中,發現遊人也可以在此請玉佛,立即興致大減,心目中尊貴的玉佛一下子降成了普通的工藝品。寺廟之後有一小洞,僅足一人坐臥,想是僧人閉關之處。山洞裏閉關,靜是靜矣,但如此潮溼的環境,不會讓高僧們得關節炎嗎?其實,僧人苦修,有的方式並不科學,如不吃肉、不近男女之慾等等,以致有人說高僧的舍利子就是腫瘤,也是一家之言吧。不過,修行在身,身正自然得佛,而外慾自然爲邪,不受制於慾望,是應該的。

再往山上走,到了山頂,即南天門。很多山都有南天門,似乎就是昇仙入天的通道。這兒的南天門主要有兩個景點:碧霞真君觀和會峯閣。碧霞真君顯然是道教神祇,但卻讓人不自禁想到《大話西遊》中紫霞和青霞仙子。在觀中轉了一圈,也沒看到有碧霞的介紹,不明所以。而且,其觀如同廟宇一樣,有鐘鼓,還有觀音殿,顯然是民間所建,沒有經過專業人士規劃,並非專業道觀。觀中還有一個方形幸運輪盤,看了介紹,似乎是將轉輪投入洞中,以觀測運道,不過,沒幾個人願意去換轉輪,倒是不少人直接將硬幣往洞中投。反正投中了說明運氣好,投不中也沒關係,也是禮拜的香火錢嘛,只會帶來保佑。會風閣是琅琊山最高處,登上塔尖,諸山盡在腳下,頗有登天之感,遠眺滁州城,高樓大廈均成了一個個小火柴盒。近看西南諸峯環拱而立,林壑蔚然深秀一覽無餘。遠離世俗,冷眼旁觀,其實多高大的建築也是火柴盒,多大的事也是小事,多輝煌的人生也是滄海一粟,唯有秀美的名山大川,靜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到來。

歐陽修文傳千古,琅琊山秀澤四方。在千古江山面前,俗世生活又有什麼放不下的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失去酒又如何,山水是自然的無盡藏,心靈的寄居地,人生的無憂處。

標籤:琅琊山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