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探訪自力村碉樓散文

散文2.99W

最近,我慕名探訪了開平碉樓最爲集中的村落——塘口鎮自力村。從開陽高速下來,繞田壠荷塘,穿茂林修竹,走進這個被譽爲廣東最美的村落。只見在藍天白雲之下,在廣袤原野之上,那充滿歐美風情的碉樓,與中國南方青磚土牆的農舍,自然而然地交合在一起,凝成了一抹中西合璧、寥廓澄明的古樸田園風光。

探訪自力村碉樓散文

據導遊介紹,二十世紀初國內社會動盪不安,開平的許多民衆或被“賣豬仔”,或作爲“契約華工”,離鄉背井,飄洋過海,流落世界各地謀生,以血汗甚至生命爲代價去賺取第一桶金。然後回鄉去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女人。於是,村莊聚居了不少歸僑和僑眷。當時,開平境內盜賊猖獗,兵匪如毛,匪賊時常攻進自力村劫財害命;加上村子地勢低窪,河網密佈,水利失修,洪澇之災頻繁。爲了抵禦“匪患”和“澇患”,於是集居住、防匪、防澇功能爲一體的碉樓便應運而生。

走進自力村,恍如走進了中世紀異國他鄉的風景畫卷,滿眼都是歐洲古典式風格的各種建築,隨處可見古希臘的柱廊、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的山花、拜占庭的圓型穹頂和伊斯蘭的花瓣拱券。自力村的碉樓,外形不拘程式,風格別開生面,巧妙地融合了中國鄉村建築文化與西方建築文化,成爲了獨特的世界建築藝術景觀。自力村的碉樓大多建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樓高一般爲四至六層,窗扉狹小,外有進口的厚鋼板,內有粗大的鐵柵欄,最裏一層纔是玻璃窗。樓頂層的四角,有一個凸出來的.半圓形的角堡,俗稱“燕子窩”,其底部布有槍眼,可以窺視樓下的匪情。在參觀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現象,就是碉樓每層都設有竈臺,據說這是爲了防澇作用,即便洪水暴漲,也不會停炊捱餓;同時爲了防匪,碉樓一般都設有槍眼,配備槍械等防禦武器。

自力村中最負盛名的銘石樓始建於1925年。樓主方潤文乃自力村人,年輕時去美國芝加哥謀生,經商致富後衣錦還鄉。銘石樓樓高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形壯觀恢宏。一層爲廳房,二至四層爲居室,第五層爲祭祖場所和歐式敞廊,第六層正前方的山花爲巴洛克風格,平臺正中有一座中式的六角攢尖涼亭。站在樓頂居高眺望,綠野田疇可盡收眼底。銘石樓內部陳設十分奢華,如今室內依然保持着過去的模樣,牆上掛着樓主及一妻二妾的放大照片,家居原物也擺設如舊,有中式精緻考究的雕花桌椅,也有當時從海外運來的歐式豪華傢俱;有意大利彩色屏風玻璃,也有法國的純銀茶具及德國的落地擺鐘,還有代表當時西方最爲先進的喇叭留聲機和日常生活用品,足見樓主當年的富甲一方。

在自力村,能與銘石樓齊名的是雲幻樓。它建於1921年,高五層,造型和裝飾如檐角、浮雕、迴廊、石柱、小門等,全屬西洋的風格流派,但樓內的陳列擺設卻完全是中國南方農家的景象,真可謂是中西文化融洽的典範。雲幻樓被稱爲是開平最風雅的碉樓,因爲樓中擁有“只談風月”的橫匾,還有開平碉樓中最長的一副對聯:

雲龍風虎際會常懷怎奈壯志莫酬只贏得湖海生涯空山歲月

幻影曇花身世如夢何妨豪情自放無負比陽春煙景大塊文章

這副對聯長達50個字,有感而發,寓意深邃。撰聯人即樓主方文嫺,號雲幻。他原爲私塾教師,年青時滿懷報國豪情,但鬱郁不得志。後來,離家去香港和馬來西亞謀生,經商致富後回鄉。作爲頗有抱負的一介文人,歷經人間辛酸苦楚,懷着對時局的一腔憤懣和無奈,奮筆言志,以此宣泄報國無門的鬱悶心情,終落得空山歲月、紙上文章。

躑躅在村中阡陌小徑上,仰望隨處可見的高大寂寥的碉樓,不得不感嘆歲月的無情。歷經時光的侵蝕,一些失修的碉樓,如今牆體斑駁陸離,門窗鏽漬重重,人去樓空,臺階生苔,頗顯蒼涼凋敗,但依稀還可尋覓當年的風光。碉樓中那些泛黃的老照片、積塵的舊傢俱,牽引着我去聆聽悲喜交融的滄桑往事,去解讀水火交織的世態民情。牆上那一幅幅畫面,那一件件實物,那一段段故事,向世人訴說着海外華工的艱難困苦,訴說着留守僑眷的幽怨哀嘆,也昭示着碉樓曾經的刀光劍影,讓我窺見碉樓它表面風光下所遮掩的孤獨和悲涼。

離開自力村時,落日的餘輝給碉樓抹上了一層淡黃,更加加重了碉樓的滄桑和凝重。我想,碉樓不該凋敗,畢竟每座碉樓都鏤刻着海外華僑的生命軌跡,每座碉樓都都是一串悲歡離合的故事。它們見證着歲月的交替,見證着歷史的滄桑,無疑是不可替代的永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