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青春之歌 散文

散文2.63W

一首軍歌:“日落西山紅霞飛,戰士打靶把營歸把營歸,胸前紅花映彩霞……一、二、三、四……”嘹亮的歌聲高亢激昂地迴盪在山間、田野,縈繞在鄉親們的耳畔,鄉親們興奮地說:“那是治山連傳來的。”

青春之歌 散文

70年代初,一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全國人民學解放軍”的熱潮,漫卷大江南北。我們那個大隊也不例外,大家羣情振奮,萬衆一心,一切行動聽指揮,高度保持與黨中央一致。我們湖北省在黨中央的號召下,在英山樹立了一面學大寨的旗幟,英山人民在省委的領導下,將那光禿禿的荒山開墾成良田。

於是,各級基礎領導組織到那裏參觀學習。當時,我們大隊的領導在那裏參觀學習回來後,研究決定,在我們大隊也掀起一個學大寨,趕英山的熱潮,將組織一支強有力的隊伍,決定在各隊抽掉調精英人員,紮根山寨,決心改變窮山僻嶺的面貌,向荒山要糧,讓荒山披綠。

家鄉的地理結構爲:全大隊9個小隊,地處中央矗立兩座大山,一座叫長山,一座叫鼓架山,它將9個小隊分爲山前6個,山後3個。那山千百年來一直是鄉親們的依靠,它最大的功勞就是源源不斷地爲鄉親們提供煮飯的燃料‘毛柴’,也是它提供的唯一。而它又伴隨着鄉親們度過無數難關,也爲鄉親們造福一方。但在時代的前行中,似乎感覺落後了,隨着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鄉親們有責任有能力將它改造一新。

1972年,我高中畢業正式回鄉務農。

記得那年9月份,大隊領導通知我到“治山連”去參加開墾任務。我接通知後,背起自家的竹牀,帶上自家的米,帶點換洗的衣服,就上山了。

治山連的居住處:就是當年武鋼在鼓架山修建的幾個火藥庫,大家稱爲山洞。那山洞就在北面半山腰上,山腳就是嚴西湖。據說修建火藥庫是58年,毛主席視察武鋼,他老人家站在一號鍊鋼爐上,拿起望遠鏡,觀看周圍地理地勢時指出:“對面那座山,要好好利用。”爲此,武鋼建設,在我們這兩座山上開墾挖掘石頭,作爲武鋼基建,所以建起了8個火藥庫。在68年,武鋼迅猛發展後,撤除人馬,就留下了不能帶走的火藥庫。我們進山,居住那裏也是最好的利用。

那時,大隊有一批武漢城市下放知青,組建治山連,他們是首選對象。一個由知青和本地青年組成的治山連在學大寨的熱潮中,應運而生。

治山連一共有65人,女青年25人,編爲二個班,一班,二班,對外稱爲鐵姑娘排,領導分配我擔任排長。男的35人,編爲兩個班,稱爲三班、四班,還有一個炊事班3人,連長、副連長2人,連長由大隊副書記擔任,他是部隊轉業軍人,叫高建。

治山連在行政上是第十小隊,對內管理,全部軍事化。高建的管理辦法很有一套,他完全用部隊紀律,部隊作風來嚴格要求我們每個成員。

記得那時,我們一上山,各班人員迅速到齊,很快就走上正軌。高建的領導作風雷厲風行一絲不苟。他首先要求的是:我們每個青年,是黨在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農村建設任務,靠我們去完成,在關鍵的時刻,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革命青年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我們治山連是沒穿軍裝的連隊,是沒穿軍裝的軍人,我們是民兵,是軍隊的後備軍,軍人以‘服從命令’爲天職。

大寨大隊改變了七溝八樑一面坡,我們豪情滿懷、壯志凌雲,和困難作鬥爭,向大自然挑戰。聽了連長的總動員,我們個個鬥志昂揚,熱血沸騰,決心一切行動聽黨指揮,向軍隊學習。本來那時的年輕人都向往部隊,嚮往集體生活,羨慕軍人,這下好了,聽得連長一說,簡直就是身臨其境,我們就是軍人。

當時的計劃,先治理鼓架山。那時正是秋天,秋天裏,整個山上的毛柴基本被鄉親們砍得七零八落,我們小時候砍柴也有這種體會,當我們看到那種情景,並不奇怪。但是,我們的任務要將它煥然一新。要把整個鼓架山開墾成‘梯地’,然後再栽上樹、竹子,那就是一秋一冬的任務。大隊下達的計劃,要我們先在山的南坡栽竹子,西坡栽松樹,北坡山腳種蔬菜和瓜果。這是遠景規劃,也是那個冬天要基本完成的任務。

我們的勞動工具每人一把鍬,一把鎬頭,每天上山就揹着它,大家帶着組織交給的任務,一上山就你追我趕,拼得汗流浹背。在勞動現場,沒有男女之分,我們都是年輕人,個個生龍活虎,那山上表面是一層泥土,可一下鎬頭,裏面就是一塊石頭。鎬頭的尖子鑽在石頭上,常常冒出火花,兩手被振麻,但誰也不叫苦,困難面前誰也不低頭。梯地的要求是一米寬,長不限,我們常常60個人排成三排,從下往上順着開墾。

60個人的隊伍不算小,勞動現場熱火朝天,時有《軍民大生產》的歌聲響起:“解放區呀麼嗬嗨,大生產呀麼嗬嗨……”像當年南泥灣一樣,大家又必定是近代青年,有一定文化素質,把粗獷與浪漫相交融,渲染着勞動氛圍,累並快樂着。

那時正是讀紅書時代,尤其老三篇《爲人民服務》、《白求恩》、《愚公移山》。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就反覆背誦愚公移山中的警句,大家的誓言:“愚公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我們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苦幹加巧幹,“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個個都是豪言壯語,鬥志昂揚。十天過去,二十天過去,每人手掌都是血泡,每人的臉都被陽光與風烤得起黑皮子,汗與泥的攪拌都是黑乎乎的。再看:山上的面貌漸漸出現了預期的效果,南面西面的梯地,從上到下,一層層,一行行,整整齊齊,初現成效,這時大隊領導,各小隊隊長到山上來參觀。他們讚揚我們是新時代的好青年:大隊書記講起毛主席語錄:“你們青年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聽到這話,大家熱烈鼓掌,向黨宣誓表決心,要迎難而上,做黨的好兒女,決不辜負黨的希望。

帶着重任,伴着千辛萬苦,我們贏得了黨組織的好評,贏得了鄉親們的讚譽。

一段時間的相處,年輕人天真活潑,也漸漸產生感情,尤其我們都是18、19歲、20出頭的青年男女,難免會有曖昧現象,這個苗頭被連長知道了。一天晚上收工吃過晚飯,連部緊急通知開會,大家排着整齊的隊伍齊步走,口令:一二一,一二一,來到連部門前席地而坐,大家滿懷信心,以爲是大功有獎。那曉得,連長高建嚴肅地爲我們講一席讓人緊張的話:“我們是軍隊,要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準談戀愛。”那些有意識相愛的青年,聽得這話,刷地一下臉緋紅,讓大家哭笑不得。

由於我們是軍隊建制,又是名副其實的民兵。那時,又常常宣傳黨的“備戰備荒爲人民”的方針,連隊也組織一些軍訓活動。軍訓就在連部門前的大平臺上進行。軍訓期間,大隊出面,在公社武裝部請來兩名教官,教我們的軍隊知識。首先是隊列訓練,向左轉、向右轉、齊步走、正步走等。那訓練也不輕鬆,齊步走當中,有的人真是讓人啼笑皆非,她們往往手和腳動在一邊去了,一不留神,向後轉兩人來個對面相撞,隊伍參差不齊,但大家必定還是年輕人,接受力快,二、三天,基本熟練了,後來的幾天進行了持槍練習。

教官教我們當戰鬥打到最後,沒子彈了,就馬上上刺刀,進行拼死的肉搏戰,還要利用槍托,它也是有力的戰鬥武器,大家個個刻苦訓練,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在軍訓期間,教官教我們唱熟了又一支軍歌《游擊隊之歌》,在密密的樹林裏,在那高高的山崗上,我們都是飛行軍……”那歌聲雄渾激昂,深沉穩重,鏗鏘有力。豪邁的歌聲,鼓舞着大家的鬥志,鑑於大家的積極性,大隊允許我們進行打靶訓練。

那是在一個下午,靶場安排在西坡處。我們走着整齊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來到靶場,連長爲每人發一杆“三八”式步槍,給我們講解:打槍一定要掌握三要素:靶、準星、瞄準三點一線,扣扳機時,一定要屏住呼氣,做到穩、準、狠地發射,靶場如戰場,爭取拿十環。後來我們的成績大多在9-10環內,成績喜人。

那次的射擊訓練完後,太陽西下,晚霞斜映半空,那霞光映在了山巒,映照在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雖然個個黑不溜秋,但是,大家青春煥發活力四射,散發着誘人的光芒,那勃勃生機與晚霞相輝映,與山巒相擁,大地見證着我們,讓我們一展芳華。

我們披着晚霞,邁着矯健的步伐,高昂的喊着一、二、三、四的口號,行走在回營地的路上,隊伍裏響起了《打靶歸來》的嘹亮歌聲,那雄壯的歌聲響徹四野……

嚴格的軍訓,讓大家真正認識到,軍隊生活的嚴肅性,紀律性,更有高度的自覺性。艱苦的勞動,軍訓的磨礪,尤其把那些女子們熔練成鏗鏘玫瑰,在後來的我就深有體會,完全形成了那種:性格粗放胸懷大度,幹事風風火火,也就是通常說的不柔美。雖然如此,我從沒後悔過。

那天,我們回營地吃罷晚飯,一輪明月從湖的對岸緩緩升起,像極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月光下的夜空深邃浩渺,白天看得十分熟悉的村莊,夜空裏顯得格外遙遠,站在半山腰的我們,一攬遠處的村莊,零星的燈火閃着微弱的光亮,彷彿與星星交替眨巴着眼睛。好像星星見證着鄉親們一天來的辛勞。

這時,大家相約到山下湖邊去玩,有的回洞休息。我隨大家來到湖邊,月光下的湖水,清澈見底,塊塊波光靜靜地躺在湖面。山腳的石頭在水的長期沖刷下,被打磨的光光的,如鵝卵石,那時還是秋天,氣溫不是很冷。我們脫下鞋子在水裏嬉戲。當我們來到大石頭旁邊時,挨着石底,我們清清楚楚地看着魚在水下游走,好個魚翔淺底啊!月光水下的魚,好像沒長眼睛,成羣結隊遊得很慢。當時純真的我們接受嚴格紀律的教育,沒一個人去動心思捉它。其實,我們的伙食相當苦,每餐的菜除了白菜、辣蘿蔔,就是臭豆腐乳,但從沒看見大家叫苦連天。湖邊的賞遊,充滿浪漫的情懷,大家帶着興致,進入月夜的夢鄉。

下一輪的勞動任務就是挖坑。規劃的竹子、松樹要陸續栽下去。這時已進入冬季。冬季的山風路過山坳,呼嘯得像鬼叫,可能是風的去向被山坳抵擋,迴旋在那裏走不了,在山坳發出哀嘆聲。我們還常常看到“旋風”的威力,它把野草,渣滓一會旋轉到半空,老人說:“那是鬼風,不能靠近,靠近就會有危險”之說,山坡的風一個勁的向前奔涌,嗖嗖嗖地劃過臉龐,劃過我們的身驅,雖然身體在勞動的情況下感覺不到冷,但是臉上,手上盡是口子。

在那艱苦的歲月,那批知青與我們並肩戰鬥。尤其挖坑時,他們格外能吃苦,當遇到大石頭時,他們毫不猶豫地上前,舉起5磅,10磅重的鐵錘,用鑽子打眼,劈石塊,頑強地連續作戰,直到完全把石頭搬走爲止。幾個月下來,大家的手由原來的血泡,慢慢變成一層厚厚的繭。卻始終堅持不懈地滿懷信心去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當大家休息片刻時,同樣談笑風生,“男女搭配,幹活不累,上帝派我們來修補地球的。”相互之間樂此不彼。

是啊!年輕的我們風華正茂,當我們仰望湛藍的天空,低看山腳的湖水,那份情,那份感慨油然而生:“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是時代的先鋒,我們是學大寨的排頭兵!

艱苦的任務一茬接一茬。那是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突然接到通知,大隊送來樹苗竹子,我們治山連的人必須全部出動,要把樹苗,竹子全部卸下車,然後還要扛上山,要搶在季節之前栽下去。明年還有明年的任務。一接通知,大家毫不猶豫,冒着嚴寒,頂着風雪,緊急集合趕赴現場。

大家齊心協力、拖、拉、扛、搬,把樹苗運上山。雖然大家都累得氣踹噓噓,稱得上揮汗如雨,但是那份與大自然頑強搏擊的精神,與風雪抗衡的情懷使感天動地。無情的寒風捲着雪花發出陣陣呼嘯聲,濛濛的'天際一片灰暗,天地一色,彷彿那山野要吞噬人一樣。

風蕭蕭,雪花飄,

六十個生命在怒號!

窮山僻壤請讓路,

誓將荒山披綠裝。

面對殘酷環境的挑戰,面對人生意志的磨練,簡直就是一場生死較量,大家頑強地樹立一顆堅忍不拔的信念,不辜負青春,不辜負組織的重託。連長也在鼓勵我們:“考驗我們的時刻到了,艱險的時候,我們就是敢死隊,我們有鋼鐵般的意志,大家衆志成城,我們是摧不垮打不爛的強有力的民兵隊伍。”

在與天鬥與地斗的日日夜夜裏,我們送走了冬天,迎來了明媚的春天。

春日裏,那南坡西坡的松樹竹子基本百分百成活,看着那綠油的松林竹林在微風的搖曳下,裝扮着大山,它在我心中是那樣偉岸。踏着山石,徒步前行,那裏留下了我們辛勤的汗水,留下了我們艱苦奮鬥的精神。還有一些梯地準備種些旱莊稼。真是寸土寸金啊!

春季來臨,大隊交給我們的一項任務,是一處荷堰的攔壩工程。“要荒山低頭,要河水讓路!”又是一項艱苦的任務,又一個艱苦的任務,但迎着困難上,是軍人的天職。

我們來到那處叫“場湖”的荷堰工地,因爲那道堰堤每年在漲水期,會被無情的淹沒,堰裏的魚,藕都要受損失。大隊把這任務交給了治山連,交給了我們。於是,我們每天披星戴月,頂着月光從山裏出發,踏着夜色從荷堰走回。中餐由炊事班送到現場。那處荷堰離連部大約二、三里路,我們不能把時間耽誤在路上,我們要把時間全用在勞動現場。

那現場是一個大約二、三十畝大的荷堰,堰堤緊連嚴西湖。在長期的湖水沖刷下,已壞得攔不住裏、外水。搶在漲水來臨之前修好是當誤之急。早春時節,還是那麼寒冷,刺骨的湖水是我們要戰勝的敵人。面對困難,全體將士沒想那麼多,一到現場,毫不猶豫地脫下鞋子,脫下衣褲,跳進齊大腿深的淤泥裏,一鍬一鍬把泥土築成大堤。淤泥濺滿我們全身也不乎。當年鐵人王進喜在沒有攪拌石油機械情況下,置身跳入油池,用人體攪拌,我們要學習鐵人精神。

這時的我們同樣顧不了那些,大家往往成爲泥人,相互對望時,只剩兩隻眼睛在眨巴。那時年輕的我們,懷揣自我犧牲精神,以奉獻爲榮,以貪生怕死爲恥,苦和累算得了什麼!

我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傳到鄉親們的耳朵裏,鄉親們也親眼見證着我們的行爲,那些勞動成果更取得鄉親們的信任。我們每到一處都受到鄉親們的熱烈歡迎。

那個年代,提倡科學種田,不插“五一”秧。在緊要的關頭,我們是生產的突擊隊。春季的天氣瞬息萬變,無論風雲變換風雨無阻,隨時聽從組織的召喚,大隊支部經常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我們的勞動任務。不插五一秧,又是一個季節活,只要哪個隊任務緊,馬上調派我們前往援助。後來,大隊安排,乾脆一個隊幹一天。我們所到之處,勢不可擋所向披靡。記得,我們一到生產隊,立馬分頭行動,女的負責插秧,男的負責扯秧挑秧,大家生龍活虎,朝氣蓬勃,幹活十分賣力,爲完成任務大大提速,搶任務如搶山頭。

沿途我們繼承軍隊戰士不拿羣衆一針一線的優良傳統,在鄉親們中除了幹活外,不吃一頓飯,不喝一口水,不添一丁點麻煩,一路深受歡迎。鄉親們說:“他們像電影裏的紅軍戰士一樣,受人欽佩。”我們雄心壯志,精神抖擻,我們要回饋鄉親們,服務鄉親們,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面,如今記憶猶新。

春季是返潮的高峯期,我們每天勞累回洞穴棲息,整個空間都是溼漉漉的,被子,生活用品,全都是溼潤的,大家默默地堅持、再堅持,各自內心的酸楚,煮出的是青春的燦爛,苦樂年華伴隨我們繼續前行。

春去春回,時代在不斷的變遷。人的一生經歷一場嚴峻的考驗,值!每當我回想那段歲月,說不苦是假的,可它在記憶裏始終揮之不去,它像一團熊熊的烈火在心中燃燒,那一切是時代的寫真,是時代的必然。我們這批人見證着那個不平凡的年代,那段特殊的歷史,極具代表性的歷史。

那個年代是淳樸的、激情的,更是滿懷希望的年代。我們接受了祖國對我們血與火的考驗,接受了祖國對我們的挑選,我們對黨赤膽忠心,用汗水與鬥志,向祖國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用生命與熱血譜寫了一曲壯美的青春之歌。

標籤:散文 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