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文學賞析 > 散文

青少年的易折人生散文

散文2.54W

近來,發生了多起學生墜樓自殺事件。不久前,江西上慄二中一學生服毒自盡。花季少年如此決絕而去,留下的豈止是親人的悲慟?

青少年的易折人生散文

學生究竟因何輕生,還有待警方調查。但從已有跡象來看,卻有相近理由。其中一位自殺的學生最後更新的消息是在今年4月16日:“既沒有才華,又沒有勇氣。”他是一個文學青年,喜歡讀外國文學和詩歌,經常逛書店,習慣把自己讀到的喜歡的句子拍攝下來。而前文提到的江西上慄二中那位中學生身上則帶着一份《遺書》,上面寫到近來兩次考試的成績都不太好,對不起養父母,自感壓力大,因此服毒自盡。

青少年身心尚未成熟,情緒不穩定,容易走極端,因此發生自殺行爲的概率相對大一些,但如花般的生命過早凋謝,總讓人悲從中來。僅僅因爲“沒有才華”或者“成績不好”,便訣別人世,更讓人隱隱感覺到好像什麼地方出了問題。

連續自殺,特別是理由相似的自殺,顯現出一條越出心理學範圍的線索:在上述兩個案例中,爲什麼“才華”、“成績”會成爲自殺動因呢?

人類自殺往往是因爲內心信念崩塌了,失去了支撐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其實,作爲萬物之靈,活下去本來不需要支撐,求生慾望與生俱來,只有當活下去都需要理由,而個人又找不到理由時,纔會了斷自己。那麼,“才華”、“成績”足以構成讓人了斷自己的理由嗎?如果不是,爲什麼兩位學子都因此而喪生呢?

臺灣一位青年,因爲應聘屢試不中,萬念俱灰,來到高樓窗臺前。就在他跨腳攀爬時,看到了腳上的鞋子,母親燈下一針一線縫納的情景霎時閃現在眼前。想到自己一了百了以後,母親將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他就沒有勇氣攀上窗臺。回到家,母親把剛剛寄到的錄取通知書交給了他。一念之差,因爲對母親的愛和責任,讓他從懸崖般的窗臺前“回頭是岸”。

如此巧合,當然有作者的構思。但其中值得所有家長教師思考的是:今天我們的教育是否給了學生應有的牽掛?除了“才華”、“成績”,人生還有什麼更加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在生死麪前做出抉擇?自殺的孩子爲什麼在最後的時刻不會想象親人會如何悲痛欲絕?爲什麼即便想到對不起父母,卻仍然決絕而去?

自殺尤其是青少年自殺,往往出於一時衝動,等到發現,大都爲時已晚。真正有效的干預不是在自殺念頭已經出現的時刻,而是從小在孩子心靈中植入不該自殺的信念,不是爲自己,而是爲所有關愛他們的人:自殺不只是傷害自己,更是傷害其他許多在乎他們、愛護他們、期待他們安好的人。

才華也罷,成績也罷,本來就不是人生的全部,有些東西猶如容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企求的。有才華當然好,但沒才華照樣也可以活得精彩。一個普通人願意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愛心讓周邊的人開心,自己也將永遠活在滿足和幸福之中,這曾經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每個人都可以企及的人生。幸福纔是人生,才華只是幸福的條件之一。爲什麼學子把它看得那麼重?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否在這方面走火入魔了?我們是否過於看重才華,從而造成對才華不那麼出衆、成績不那麼驕人的孩子的心理挫傷,最後讓才華、成績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孩子們該醒一醒了,家長、學校也該醒一醒了,全社會都該醒一醒了。